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杭甬运河旅游业情况

杭甬运河旅游业情况

发布时间: 2021-02-20 20:50:37

A. 杭州新变化 调查报告

直接去网络里面搜索“杭州新变化”,有整篇的文章,也有段落的,可自己拼凑。没必要悬赏,毕竟个人角度不同

文章:拼凑
行政上:老底子市区一点点大,加个西湖景区,其他是郊县。
后来发展城西为文教区和高新开发区(今为高新区江北取块),造文一二三路和教工,学院路。
96年割余杭九堡镇入江干区,下沙镇为杭州经济开发区,三墩镇和蒋村乡入西湖区;割萧山西兴,长河,浦沿三镇为滨江区兼高新开发区(江南区块)。
01年撤原余杭市设杭州市余杭区;撤原萧山市设杭州市萧山区。自此市辖区面积及人口从全国倒数小的省会城市一跃超过成为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经济上,调整政区后的杭州的GDP等多项经济指标都挤身全国前列,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八,近几年更是得到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生活品质之城等金名片。
城市建设上杭州开展了三口五路,五纵六路,背街小巷,绕城高速,杭新景高速,杭浦高速,杭徽高速,杭甬运河等项目建设。接下来主要围绕城区东扩的指导思想开展城建,计划和正在建设的交通大动脉有:地铁一期工程,三纵五横城市快速主干道,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二通道,钱江隧道(萧山通道)。
旅游方面以旅游西进为指导思想,着重打造“三江一河一山四湖三遗址”,另外保护和开发了全国首个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到目前三期保护开发工程也已经启动。
未来的杭州将总体秉持“东动,西静,南新,北秀”的基本原则建设长三角南翼核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杭州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到处一派新气象。
杭州越来越大了,这个变化太明显了。20年前,杭州的市中心在解放路一带,武林门地区算是偏僻的地方了。现在呢,武林门成了杭州市的中心地区。杭州市区向东、南、西、北四面扩展,萧山、余杭划入市区以后,杭州市区的占地面积在全国大城市中已排在第四。
杭州越来越美了,这是随处可见的变化。著名风景区西湖被重新打扮了一番。西湖南线重新改造以后,游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西子湖畔。雷锋塔的重建,再现了杭州悠久的文化底蕴。西湖西扩,使景区的游览范围更大。西湖的山更青,水更秀,西湖更美了。
杭州越来越富了,体现在老百姓的口袋满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很大。杭州原来是以轻工纺织为特色的城市,现在发展到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和轻纺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杭州的GDP在全国的位置逐年上升。杭州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用电器早已普及,家用轿车已不再是新鲜了
杭州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了。杭州市区人口原来只有70多万,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万。随着一座座小区的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杭州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的人也越来越美了。穿着时尚新装的青年男女,穿戴入时的老人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杭州的魅力。
杭州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用再好的词句,再美的语言也无法把你的巨大变化描绘出来。啊,杭州!我们的家园,你越来越好了,越来越美了!

B. 杭州萧山区义桥镇的详细情况

义桥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合处,是一个闻名回遐迩的历史古镇。北濒答富春江与杭州市西湖区隔江相望,东与闻堰镇、蜀山街道、临浦镇接壤,南与戴村镇为邻,西依云峰山与富阳区相连,为三市区交界之地。

截止到2019年10月镇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3个社区,47398人,党员3077人,规上企业81家。



(2)杭甬运河旅游业情况扩展阅读

义桥镇风景名胜:

1,杭州东方文化园

杭州东方文化园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合处的萧山义桥杨岐山南麓。景区占地2700亩,总投资5亿元,是杭州市的重点旅游项目。

2,浙江湘湖旅游度假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

C. 京杭大运河有什么作用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

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

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

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

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

(3)杭甬运河旅游业情况扩展阅读:

一、流域

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

二、意义

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会功能有二:一是籴与粜,一是赈济灾荒。唐宋时期,和籴已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调节各地区由于丰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

其中,宋代和籴完全是通过漕粮来实施的。明清两代王朝,着力于漕粮在平粜方面的运用,成效突出。

与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平粜,主要是为了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是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出发。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惯常举措。

D. 浙西运河在古代有什么用

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江南运河和隋代修建的通济渠和回永济渠,沟通了钱答塘江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联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成扇形展布的大运河。发挥航运、灌溉、防洪排涝、居民用水、水产养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功能。

E. 哪位请介绍一下绍兴县的情况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绍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基本完成,钱清原料市场改造一期进展顺利,富丽华大酒店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设,全县已开设农村放心店318家,学校放心店86家,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标。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实现商品成交总额16.78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化纤布成交量27.34亿米,比上年增长6.8%;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自营出口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进口总额11.7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呈现产品、市场、主体、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趋势,非纺产品出口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2.1%,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3.76亿美元、美国2.63亿美元、伊朗2.29亿美元。全年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83家,增资调整43家,合同利用外资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滨海工业区和柯桥经济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80.0%和82.0%。利用外资呈现出跨国合作意识增强、结构调整型、资源集约型项目增多等特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设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78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货运周转量692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交通建设总投资6.4亿元,城乡公交候车亭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候车亭1119只,公交线路布局进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连接线提前通车,县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③。
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经济政策,通过举办“鉴湖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稽山鉴水”旅游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境外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国人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3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年财政支出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49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11亿元;科教文卫支出5.38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455.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6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3.81亿元,比年初增加41.7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明显进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县”称号。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市级7家,累计拥有厂办科研机构142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9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1661人。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2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00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全年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9项,其中16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2家。
创牌工作成效显著。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6只,省名牌产品6只,市名牌产品11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市著名商标40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32只,绍兴名牌产品56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著名商标106件。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纺织品国标制定实现零突破,全市首只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719家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登记,全年共完成省级定期监督检查145批次,合格率为88.3%,对9596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历时两年的高中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1万人,专任教师3022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70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2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0万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点、示范、文明学校和示范专业94个,2005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5%,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6个。全省首创村完小教师“三单制”免费培训模式,全面培训村完小教师近1200名,“三大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共培训农民2.45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5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491万册,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13万册。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新创建81个文化村、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个市级文化示范镇。实施“文化五进”工程,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7场,组织演出205余场次,送电影下乡1895余场次,新编越剧大戏《越王句践》。情景歌舞剧《在那紫薇盛开的地方》、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阅报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加强。绍兴莲花落、王星记扇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实有床位2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526张,卫生技术人员3673人,其中医生1458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58.59万人,覆盖率达90.3%。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并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6个、社区1个、单位1个,市级卫生镇2个、村13个、社区5个、单位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拥有各类体育场馆数23个,全年共获亚洲级金牌2枚、全国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14枚、市级金牌100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一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成为全市唯一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柯桥杯”桥牌邀请赛、县龙舟赛和中老年文体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共开展体育活动2296场次。柯桥街道湖滨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齐贤镇获得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复查,齐贤镇成为我县第三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示范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3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4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0个。其中百福园社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夏履镇中心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绿色认证取得重大进展,ISO14001认证企业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绍兴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环卫设施、环境景观、河道整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全县已有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万平方米,新增村庄道路面积79.24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1.8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145只。累计建成移民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安置落实下山移民191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和展会。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198盏,灯箱广告457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89.0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长度183公里,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0.95万吨,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50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长率为2.22‰,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长14.4%。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2%,分别比上年降低0.5、3.4个百分点,年未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14辆。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965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95人次,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8%。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828人,参加技能鉴定10022人,核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8262本。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8.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58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养老待遇。有13.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2.1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为3.24万人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助费7339万元。有12.80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334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519万元;0.91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166名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5.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69.60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8619万元;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989人次;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为7461名参保对象发放养老金44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80人,比上年减少345人,723人得到国家抚恤、补助,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年末拥有各类福利院20个,床位1348张,收养751人。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390万元。

注:①“五个年”是指“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城市功能建设年”“全面改革推进年”、“基层党建深化年”。
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级道路、城市道路及两个开发区内道路,为县公路管理段统计数据。
③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未经绍兴市统计局核定,今后均以《绍兴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④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徐建江 发布日期:2006-04-21 15:50 浏览次数:93
【文章来源】:

一季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全县外贸、外资、投资回落态势尚未扭转,横向比较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长% 去年同期增长% 计划完成进度%
生产总值 亿元 - - 14.0 -
财政收入 亿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32 31.8 25.4 30.8
自营出口 亿美元 7.29 -4.9 27.7 19.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9.72 -18.4 1.3 16.9
#工业性投资 亿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 亿元 6.35 -34.5 -9.3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 319.64 21.1 20.2 -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润总额 亿元 8.83 10.2 -26.5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产销衔接良好。全县1-3月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19.64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6.1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56亿元,同比增长20.6%,产销率达95.2%。非纺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3月份,全县非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40亿元,同比增长58.0%,增幅高出大纺织业(7.7%)50.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6%。非纺行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PTA制造、铜铝材加工、金属制品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客车制造等五类企业,除PTA制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长1263.8%)外,其他行业增长均在32%-78%之间。大纺织业由于受化纤行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增速为7.7%,增速比全县平均低13.4个百分点。
效益回升明显。工业经济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来,一季度继续呈现加速回升的势头。1-3月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高。纺织业和非纺业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实现利润3.06亿元、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一季度相差2.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缩小7.61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涤纶树脂(切片)平均每吨由去年同期的10425万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价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其中纺织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扬2.1%。
运行质量提高。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65亿元,同比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11.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电耗492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8.4%。
2、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春耕生产开局良好,全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25万亩左右,春粮面积达到2.8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小麦2.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经济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积增长影响,虽然蔬菜面积有所减少, 但经济作物面积仍增长1.8%,达15.61万亩,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0.50万亩、4.15万亩、7.40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6%、5.1%、-3.3%。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低迷。受畜产品价格走低、家禽饲养连续滑坡影响,一季度生猪饲养量27.42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存栏头数15.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1%;出栏头数11.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2%;家禽饲养量263.16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0.2%。
3、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业性投资23.37亿元,同比下降12.5%,非工业性投资6.4亿元,同比下降34.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05亿元,同比增

F. 从宁波到杭州的水运货物为何不走钱塘江,而要开挖杭甬运河

浙江省迄今投资最大的单体水运项目——杭甬运河改造工程眼下进入冲刺阶段,将在今年底全线贯通。这不仅意味着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有了出海口,使杭州内河水运首次实现河海沟通,同时也给一体化效应日益显著的宁波—舟山港提供了一条疏港货运大通道,将进一步带动浙江省港口、物流、海运的发展。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杭甬运河早在1983年就已建成,但是航道等级低,只能通行40吨级以下的船只。这条运河虽然在那个时代对沿线的经济和航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此小的运能根本无法体现运河航运的比较优势。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也证实了杭甬运河的原始状态。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经济起飞的浙江地区,开始发展高速公路。只能通航区区40吨级船的运河在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中,原有的竞争优势全无,大量的货物只能通过公路运输。物流的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状本来是竞争正常的反映,但是一些适合走水运的货物都去走公路,导致公路运输的超负荷运转,进而造成整个公路交通系统的效率下降。
好在决策者看到了问题的所在,近年来,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建设不断提速。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家主干航道建设重点工程和省重点工程,杭甬运河改造工程起自杭州钱塘江北岸的三堡,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终于宁波甬江口。西与京杭大运河相连,东达宁波港,全长约239公里,全线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工程总投资超过70亿元,是浙江省迄今投资最大的单体水运项目。截至目前,该工程累计已完成投资39.2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2.8%。
杭甬运河改造二期工程完工后,300吨级的船可从杭州直达镇海口,而三期工程结束后,通航船舶将从300吨级提高到500吨级。

经济效益明显

据杭甬运河宁波段建设指挥部有关人士介绍,2007年年底运河全线贯通后,杭绍甬地区公路、铁路运输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样距离,走水路要比走公路便宜20%左右,杭甬运河全线贯通后,绍兴、杭州会有更多集装箱从宁波—舟山港出发。
据测算,水运运输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1/3,以运输2000吨货物为例,载重5吨的卡车需要400辆,而330吨的单船只需6艘就够了,十分利于金属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散货的运送,运河沿线涉及煤炭、铁矿、集装箱的企业将因此从中直接受惠。同时,杭甬运河增强了对杭州、绍兴、湖州等省内经济腹地的货运辐射,能满足宁波—舟山港庞大的吞吐量需求。
“这条运河甚至可以把江苏南部直至长江沿线各省的集装箱也吸引到宁波—舟山港。”宁波市港航管理局有关人士估算,改造后的杭甬运河将京杭大运河的干线航道东延出海,使杭州和宁波的内河航道畅通相接,通航后仅杭州一地每年的货物出口运输成本就可节约30亿元以上。

宁波—舟山港将受益

杭甬运河贯通后,将大大减轻杭绍甬地区的公路、铁路运输压力,还将以运量大、成本低、投资省、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等优点,成为浙东地区的水运主干线。待到三期工程完成后,不仅可实现河海沟通,而且由于水运的低成本,运河沿线涉及煤炭、铁矿、集装箱的企业将得到很大的实惠,竞争力也将因此而增强。另一方面,运河对杭州、绍兴、湖州等地的辐射力,将进一步完善宁波—舟山港后方集疏运体系,为宁波—舟山港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创造条件。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设计好了两条线路:其一,运输集装箱的江河海联运船可经过杭甬运河,出甬江口后走海路到北仑港;其二,普通船舶可通过杭甬运河到达北仑小港的王家洋内河港区,由集卡车转运到北仑港。

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243公里

现在,杭甬运河宁波段和绍兴段都已基本完工,杭州段也进入了最后的扫尾阶段。到今年年底,京杭大运河将再度向东延伸200多公里,一举改变从北京到杭州延续了千年的线路图。

杭甬运河改造工程,该运河西连京杭大运河,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东至宁波北仑港,全长243公里,沟通了长江、京杭大运河以及钱塘江、甬江、曹娥江三大水系。

“改造成的通航能力足足提升了10倍,”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杭甬运河目前全线仅能通航40吨级的船舶,而在今年年底杭甬运河全线改造完工后,吨位500吨的航船可以从杭州畅通无阻地到达宁波姚江大闸,姚江大闸到三江口两公里左右的航道条件稍差一些,但也能通行300吨的船舶。到2010年杭甬运河三期完成后,将开辟姚江沟通甬江的四级航道。届时,全线都可通行500吨级船只。

正是因为通航能力这一先天不足,我省大量适水运输货物一直来只能“弃水走陆”,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但到2010年可通行500吨级的船只后,杭甬运河的年通过能力相当于萧甬铁路的实际运力。

杭州每年可节约运费3亿元

杭州市萧山区有着10多家热电厂,年需煤炭就在500万吨以上,占到萧山区所有港口货物的一半左右。沈阳飞是其中一家热电厂的物流经理,今年以来,他一有空就会到杭甬运河萧山段的工地上去看看。他说,去年铁路运力紧张,大量电煤都走水路,他们企业的煤炭是通过海运到宁波后再汽车驳运过来。杭甬运河通航后,海运到宁波的煤炭可以不必驳货,一路直运萧山了,降低成本不说,还减少了装卸环节等麻烦。

据了解,杭州航区的货物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等为主,如萧山辖区内山西和东北的煤矿主要从天津、秦皇岛等地走海运到宁波,然后再走公路到萧山,综合运价在140至160元/吨左右,煤炭总量占30%左右。如果宁波至萧山改走水路,则运价每吨可省5元左右。

据预测,浙江省腹地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将达到14亿吨,其中水运量3.9亿吨,仅杭甬运河的货运量就将达4030万吨。通航后,将着重发展500吨级船舶,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一条500吨级的船舶可装载16个标准箱。1个标准箱从杭州送到宁波,水路比陆路便宜300元,到上海则要便宜400元,如果通过水路出关,以此计算,仅杭州一地每年的货物出口运输成本就可节约3亿元以上。

东方大港将更有吸引力

杭甬运河通航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省港航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运河全线贯通后,将大大减轻杭绍甬地区的公路、铁路运输压力。工程完成后不仅可实现河海沟通,而且由于水运的低成本,运河沿线涉及煤炭、铁矿、集装箱的企业将得到很大的实惠,我省企业的竞争力也将因此而增强。

另一方面,运河对杭州、绍兴、湖州等地的辐射力,将进一步完善宁波—舟山港后方集疏运体系,为宁波—舟山港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创造条件。

“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将为宁波—舟山港吸引大量集装箱箱源。”宁波市集装箱协会的一位专业人士说。据分析,像杭州、绍兴离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都比较近,目前我省许多地区的集装箱有的通过宁波—舟山港,有的通过上海港出发,杭甬运河全线通航后,像绍兴到宁波水路要比公路集装箱卡车运送便宜20%左右,到宁波—舟山港要比去上海合算得多,因此可以为宁波—舟山港吸引大量箱源;同理,由于杭甬运河连接京杭大运河以及长江,水路相通,运河改造后甚至可以把江苏南部以及沿长江省份如湖北、江西的集装箱箱源也吸引过来。

杭甬运河沿线的水质将得到改善,百姓可以喝到更优质的水。有关人士表示,杭甬运河上与京杭运河相连,开通后,连通钱塘江水域,姚江、甬江的水质将有望得到改善。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水泥、钢材等建材运输成本将会降低。对喜欢旅游的百姓来说,则是多了一条全新的运河观光线。

G. 京杭大运河和长城的资料

京杭大运河基本信息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县、丰县、沛县、徐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县、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对苏北、苏南运河进行了整治扩建。扩建了京杭运河上的谏壁、解台两座二线船闸和淮阴、淮安、宿迁三座三线船闸,消除了京杭运河江苏段的“瓶颈”制约,实现了京杭运河苏南、苏北全线畅通,为江苏及华东地区提供了一条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动脉。苏北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目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目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目前,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目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将为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民族的脊梁在消亡!长城急需保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在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 )。

H. 杭州萧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谁给我简单介绍一下

你网络一下就有了~~~萧山是经济强区~~~啊,美丽、富裕~~~我爱我的家乡

I. 杭州的旅游业怎么样

历时3年,凝聚中西方专家观点的《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经过多方磨合,昨天,《总规》亮相,杭州未来“一心一轴七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基本确定。

未来,杭州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所谓“一心”,是指“旅游增长与创新中心”,即杭州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一轴”,以“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为旅游发展轴;“七区”,是七大“优先发展区”,包括西湖风景旅游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京杭运河杭州旅游带、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而“五翼”是指杭沪、杭宁、杭甬、杭徽和杭金衢旅游合作翼。

此次《总规》明确将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纳入旅游产品序列中,并提出作为杭州“软旅游(服务)”战略的重要组成,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里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接待服务、人才培训以及重要细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会上,总规二次创作组表示,在“二次创作”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中国课题组和西班牙课题组提交的两个方案,在一些方面存在理念或观念上的碰撞或冲突。比如,对公共卫生间、标识、卫生设施、餐饮服务技巧等的具体措施。“在我们一般的思维中视为‘小主意’,却被西班牙课题组一再强调并给予特别重视”,这些使得二次创作组开始反思,并且特别强调服务的战略地位,提出“软旅游(服务)”战略。

对此,《规划》特辟出两节的篇幅,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一些重要细节的管理给予说明,比如——

公共卫生间:在卫生间里安放纸巾和肥皂能避免令人尴尬而不舒服的场面;

餐饮:在每个旅游景点应该至少要有1-2个餐饮设施,使游客能24小时得到满意的服务;

指示牌设置:需要在每个景点内部交叉路口的地方设立指示牌,其指示牌的设置也要服从周围的环境,最好在整个区域内安置定位地图;

出租车:在景点内提供一个出租车呼叫服务;

噪音管制:在有控制的基础上使用扩音器,在生态旅游景区如西溪湿地等要设置噪音的控制标准和检测站点。 (记者 章晴)

J. 上海市每年入境旅游人数(1978年-2009年)

第八章 浙江旅游业
第二节 浙江海外客源市场
一、浙江旅游业概述 (一)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浙江作为中国重要旅游省份和重要旅游创汇基地的地位。 (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三)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结构不断完善。 (四)行业管理日趋规范,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五)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拉动效应日益明显。
2003年,由于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的影响,浙江省旅游业受到了重创,但浙江省旅游业变危机为机遇,变困难为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抓要素整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抓区域联合,积极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通过抓宣传促销,重建旅游者消费信心;通过抓管理整顿,促进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抓队伍建设,展现了良好的行业风采。
二、旅游区域开发布局 浙江各旅游区的发展和建设将以交通发展和资源配置为导向,以旅游城市为轴心,沿杭甬、上三、杭金衢、甬台温、金丽温等高速公路交通线发展,实现梯度推进,沿线开发,最终形成全省旅游大网络。
(一)杭绍旅游区(含杭州、绍兴地区) 杭州 三大重点是: 一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 二是做好西湖文章,深挖内涵,推陈出新;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绍兴 要抓住机场通航、公路交通改善的有利时机,将旅游体系纳入杭州大旅游圈,以创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为目标,挖掘江南水乡、越地风情内涵,做好越文化文章,深层次开发名人书法、水乡、桥乡、酒乡、佛教等专项旅游,搞好以“祭禹”、“国际书法节”、“黄酒节”和“水乡风情”等龙头项目的配套建设,加紧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和水乡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挖掘江南水乡、越地风情的内涵,
(二)宁舟台旅游区(含宁波、舟山和台州地区) 宁波 作为全省的旅游第二中心,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利用海港、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海港口城市为依托,发挥浙东旅游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作用,以东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里、儒商摇篮、佛教胜地为基本特色,形成全市一圈四带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以现代化城市形象为核心的,辐射浙东各市地旅游区的多层次旅游网络,尽快使宁波发展成为全国重要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海内外闻名的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舟山 充分发挥海岛、海洋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加入上海及长江流域旅游网络,利用机场将客源市场拓宽至全国,突出海天佛国和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两大主题,以中国沙雕节为基础,开发以海洋文化为内涵的系列旅游产品,开拓朝拜寻根旅游、玩海休闲旅游、国际海员旅游等,使舟山尽快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
台州 以建设“中国东海岸神往的台州”市场形象为中心,创建“看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国到台州”和“山神、海韵、山海经”等旅游特色,完善天台山佛教、济公故里游、茶道、名品果园观光等四大旅游专项产品,开发大陈岛、千年阳光名镇、大鹿岛岩雕、蛇蟠岛等海洋黄金旅游线,形成以临海古城、长屿硐天、仙居漂流、皤滩古镇为主体等旅游名品,把台州建设成具有鲜明山海风光特色、在全国和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人文山水旅游区
(三)温丽旅游区(含温州、丽水地区) 温州 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抓住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的改善,突出“瓯越风情”的地方特色,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继续旅游产业的“温州模式”,以雁荡山和楠溪江为重点,加速以温州为全省旅游副中心的辐射型旅游网络建设。在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发展国际旅游;在推出名山大川游的同时,积极开发商务投资、社会经济等专项旅游,使温州的国际和国内旅游同步提高,别具山海特色和经济格局的海内外著名旅游地。
丽水 要以浙江高原、秀山丽水、全国生态示范区、畲乡和名品(宝剑、青瓷、石雕)之乡、中国摄影之乡、黄帝文化为重点,抓住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等交通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瓯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形成以瓯江为纽带,以丽缙青、龙泉为重点、以中国休闲养生基地为长期卖点。抓好缙云仙都、龙泉山(又称风阳山)、百山祖、东西岩——南明山、石门洞、畲乡旅游和青田石雕城、云和仙宫湖的规划建设,通过十年的建设发展,把丽水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休闲养生基地”。
(四)金衢旅游区(含金华、衢州地区) 金华 要发挥浙江中部旅游副中心的地位,搞好浙中南与浙西旅游线的吸引与集散。充分挖掘四省九地市的客源市场。重点抓好北山双龙风景旅游区建设,加强“黄大仙”旅游线和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市场开拓与促销,争取金华成为港澳台、东南亚黄大仙信徒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做好横店影视文化的建设与包装,使中国农民旅游节成为我省高规格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搞好兰溪诸葛文化、义乌小商品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建设。加快六洞山、仙华山、方岩、武义俞源、郭洞等景区建设。启动兰溪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武义温泉度假区开发,使金华成为我省旅游在中西部的有力支撑点。
衢州 充分利用交通要道、浙闽赣皖四省旅游线结合点的有利区位,逐步建成以衢州为旅游集散中心,以城区孔庙与烂柯山相组合的名城文化旅游区,并以东部的龙游石窟为龙头,西部江郎山为代表的两翼进行建设布局。以及构建衢南紫微山、九龙湖组成的山水文化旅游区,衢北太真洞、白塔洞、两头洞等组成的溶洞景观旅游区和常山、开化钱江源森林公园、三衢石林旅游区所组成的旅游发展区域布局。并延伸拓展开发至千岛湖、杭州、温州、金华等省内旅游线及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歙县、江西三清山、龙虎山、庐山等国际旅游线。
(五)嘉湖旅游区(含嘉兴、湖州地区) 嘉兴 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潮、湖、河、海、古镇等地方特色,发展历史文化和水乡度假等专项旅游。抓好“钱江观潮”、“南湖第一船”、“东海西湖”、“水乡古镇”等精品开发。完成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水变蓝工程、西塘古镇和乌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程;完善盐官、南北湖等景区的配套建设;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产品,使嘉兴成为苏浙沪旅游网络中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会议基地。
湖州 以太湖和吴越历史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推出“南浔古镇”、“中国竹乡”、“莫干名胜”“太湖风光”四大品牌,突出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和湖笔文化特色,加快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抓紧太湖水上运动中心、南浔古镇区、安吉黄浦江源景区、德清吴越风情景区和长兴古生态景区等项目建设。开通太湖水上通道,连接苏州、无锡构筑环太湖风情旅游圈;开通莫干山至安吉绿色通道,连接临安、余杭构筑浙西北生态旅游圈。使湖州成为太湖南端重要旅游枢纽阳华东旅游线上新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旅游线路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是旅游线路的组织,“十五”期间,全省将重点进社五条旅游干线,以干线为基础,形成多条环形旅游线,从而带动全省旅游的整体开发。
(一)浙东风情旅游线 杭州——绍兴——(余姚)新昌——天台——临海——奉化——宁波——普陀——嵊泗——上海。 (二)浙西山水旅游线 A、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黄山 B、杭州——建德——兰溪——衢州——武夷山(三清山) (三)浙北运河古镇旅游线 A、杭州——嘉兴——或上海或苏州 B、杭州——湖州——苏南(苏州、无锡、南京) C、上海——湖州——皖南
(四)浙中南生态文化旅游线 浙中南主线为杭州(衢州)——浦江——东阳——金华——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温州;温州——楠溪江——雁荡山——玉环——温岭——台州;温州——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泰顺——南麂。 (五)滨海海洋旅游线 上海市——嘉兴或宁波——台州——温州——福建
四、浙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一)旅游总收入相当国内产总值比重 2005年10.2%,2010年11.5%,2020年13%。 (二)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次 2005年,接待201万人次,年均增12.3%,2010年,接待300万人次,年均增8.4%,2020年,接待480万人次,年均增5%。
(三)旅游创汇 2005年,创10.3亿美元,平均年增15%,2010年,创21亿美元,平均年增15%,2020年,创43亿美元,平均年增7.5%. (四)国内旅游接待人次 2005年,9100万人次,平均年增9%,2010年,14000万人次,平均年增9%,2020年,27500万人次,平均年增7% (五)国内旅游收入 2005年,855亿元,平均年增14.8%,2010年,1720亿元,平均年增15%,2020年,3500亿元,平均年增7.5%。
第三节 浙江旅游客源市场 一、入境旅游 (一)入境旅游人数
1、旅游者构成
2、区域分布
3、国别 2002、2003年,浙江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按接待量排序),位居前十名的是: 2002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2003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意大利、印尼、法国
4、城市接待量 在浙江的11地市中,接待入境旅游者最多的杭州市,基本上要占到47-50%的比重,宁波市次之,嘉兴市近几年发展较快,超过了温州市、绍兴市,金华市也后来居上,2003年已位列全省第四。
1995—2003年,浙江省各市入境旅游者接待量情况
(二)入境旅游者特征 1、性别 2003年,来浙江的人境旅游者中,男性占66.7%,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女性占33.3%。
2、年龄
3、职业
4、旅游目的
(三)旅游外汇收入 1、总量 列全国第六位。
2、各城市旅游外汇收入 1995—2003年,我省各市旅游外汇收人情况如下表:
(四)入境旅游者花费 1、人均天花费 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我省人均天花费188.3美元。
2、主要市场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 2003年,浙江省入境旅游者主要市场在浙江的人均天花费见下图:
3、人均天花费 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人均天花费构成见下图:
(五)停留时间 2002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48天,与上年基本持平。2003年,入境旅游者在浙江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6天,与上年延长0.12天。
二、国内旅游 (一)国内旅游者人数 2003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429万人次,同比增长5.1%,列全国第六位。 1、按是否过夜划分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占64.6%,外地一日游占23.7%,本地一日游占11.7%。 2、按居民类型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城镇居民占87.6%,非城镇居民占12.4%。 3、按旅游方式分 2003年,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中通过单位组织占21.5%,旅行社组织占11.3%.个人或与亲朋结伴占67.2%。
4、按来源地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本省游客占42.5%,上海14.8%,江苏11.3%,安徽2.9%,广东4.3%,北京4.2%,山东3.9%,福建2.5%,江西2.0%,四川2.0%,其他9.6%。 5、按停留时间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在我省停留1夜的占39.3%;停留2—3夜的占35.4%,停留4-7夜的占23.1%,停留8在以上的占2.2%。 6、按旅游次数分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平均旅游一次的占45.9%,2-3次的占36.8%,4次以上的占17.3%。
7、按城市接待量分 1995—2003年我省各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二)国内旅游者特征 1、性别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 2、年龄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65岁以上的占4.2%,45—64岁占17.5%,25—44岁占62.6%,15-24岁占14.3%,14岁以下占1.4%。
3、职业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 公务员占10.3%,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占10.9%,工人占9.3%,企事业管理人员占28.7%,服务销售人员占14.2%,离退休人员占3.4%,农民占3.6%,军人占1.2%,学生占5.1%,其他人员占14.3%. 4、旅游目的 2003年,来浙江的国内旅游者中,观光游览占38.3%,休闲度假19.8%,探亲访友占8.9%,商务活动占16.7%,会议占5.3%,健康、疗养占1.1%,宗教朝拜占0.9%,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占3.2%,其他目的占5.8%。
(三)国内旅游者花费 2003年,全省国内旅游者人均花费为824.9元,同比增长4.4%。主要用于住宿、购物、餐饮、长途交通。停留时间,国内过夜旅游者在浙江平均停留时间为2.5天。
三、入境旅游市场 (一)亚洲市场 1、日本
2、韩国
3、东南亚 (1) 马来西亚 2002年,马来西亚来浙游客9.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6%,是增幅最大的客源国。 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马来西亚来浙游客8.1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7.8%。
(2) 新加坡 2002年,新加坡来浙游客6.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3%,增幅仅次于马来西亚,在所有客源国中名列第二。 2003年,新加坡来浙游客5.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0%。
(3) 泰国 2002年,泰国来浙游客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9%,增幅创历史新高。 2003年,泰国来浙游客3.2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5%,跌幅创历史新高。 单位:人次
(4) 菲律宾、印尼 2002年,菲律宾、印尼来浙游客达到1.98万和2.2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6.4%、23.8%。 2003年,菲律宾来浙游客达1.43万,比上年下降27.6%;印尼来浙游客达2.40万人次,是东南亚唯一增长的国家。
(二)欧洲市场 1、德国 近些年欧洲市场在浙江发展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德国是西欧市场中来浙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2002年来浙德国旅游者达到3.00万人次,增长8.5%。2003年来浙德国旅游者达2.76万人次,下降8.2%。
2、法国 法国近年来浙旅游人数增长较快,2002年2.85万人次 ,增幅高达28.9%。2003年来浙人数2.24万人次,下降21.5%,在欧洲国家中跌幅最大。
3、英国 近几年来浙旅游人数呈稳步增长态势。2001年来浙人数1.63万人次,增长15.5%,2002年来浙人数2.09万人次,增长27.7%。2003年来浙人数1.99万人次,下降4.5%。
4、意大利 意大利市场基本与英国相似,来浙的意大利旅游者以商务散客为主,2002来浙人数2.58万人次,增长18.6%。2003来浙人数2.69万人次,增长4.4%。
5、西班牙、俄罗斯 西班牙、俄罗斯是浙江省欧洲市场中新兴的市场。2002年,西班牙来浙旅游1.54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2.2%;俄罗斯9767人次,下降13.4%。2003年,西班牙来浙旅游1.18人次,比上一年下降23.3%;俄罗斯9686人次,下降0.9%。
6、瑞士、瑞典、荷兰 2002年,瑞士、瑞典、荷兰来浙旅游人数分别达到3750人次、5862人次、11618人次,其中瑞士、瑞典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0%、1.7%,荷兰增长17.1%。 2003年,瑞士、瑞典、荷兰来浙旅游人数分别达到4378人次、5785人次、11371人次,其中瑞士增长16.8%,瑞典、荷兰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3%、2.1% 。
(三)美洲市场 1、美国 美国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外国人市场之一。2002年,来浙游客达到9.07万人次,在所有客源国中排名第四位, 增长24.3%。2003年,来浙游客达7.51万人次,下降17.3%。 2、加拿大 加拿大近几年来浙人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2年,来浙游客达到2.29万人次,增长11.2%。2003年,来浙游客达1.97万人次,下降13.9%。
(四)大洋州市场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作为浙江省新兴的客源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来浙游客1.96万人次,增长17.3%。2003年来浙游客2.02万人次,增长2.9%。
(五)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市场是浙江省入境旅游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来浙的港澳同胞30.29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0.6%,台湾同胞52.42万人次,增长31.3%。2003年来浙的港澳同胞31.18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9%,台湾同胞42.71万人次,下降18.5%。 1、港澳市场 2、台湾市场
四、国内市场 浙江省国内旅游的最大客源市场是本省居民,省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东六省一市每年为我省输送79%左右的国内旅游客源。
(一)一级市场 1、浙江市场 浙江本省居民是我省国内旅游最大客源市场,2003年,本省游客达到3582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42.5%。 2、上海市场 上海市是我省省外首位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每年的市场份额在13—17%之间,2003年来我省的上海游客达到1247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4.8%。 3、江苏市场 江苏为我省第三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江苏来浙旅游人数一直占我省接待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0%左右,是一个潜力比较大的市场。2003年来我省江苏游客达到952万人次,占全部国内旅游者的11.3%。
(二)二级市场 广东、北京、山东是我省发展较快的几个市场,近几年来我省的国内游客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份额在4—5%之间,是值得继续大力开拓的市场。2003年三地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分别达到了362万、354万和329万。
(三)三级市场 福建、安徽、江西、四川来我省的国内游客所占份额在2%-3%之间,这几个省是近几年稳居我省国内旅游前十位的客源市场。2003年四省来我省的国内旅游者分别达到了211万、244万、169万和169万。
五、浙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拓展 拓宽客源市场是旅游产业一切要素运行的核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加强市场研究,制定市场开发策略,研制适销产品,加大市场促销力度,是实现“十五”目标,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旅游市场总体形象策划 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众多,然而我省缺乏鲜明主题的旅游形象。通过全国范围内征集旅游整体形象口号,根据浙江省旅游资源特色 浙江旅游整体形象口号:诗画江南、山水浙江。 构成浙江旅游总体形象的理念基础是:江南水乡、文化之邦、名山名湖、休闲胜地、钱潮奇观、海天佛国。浙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突出性,展示出“忆江南,最忆是浙江”的风采。
(二)旅游市场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 基本特点:发展平稳,分布集中,以洲内市场为主体,有竞争紧迫感。 时空分布: 浙江入境旅游时段主要集中于春秋二季。 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杭州
客源构成:“十五”期间,入境旅游市场方面,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出“新华东线”、“新江南游”等产品后,浙江入境客源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全省推行了入境倍增计划,加大了对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促销,台湾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入境旅游水平有了较大增长。
国内市场基本特点:快速增长、网络化发展、江浙沪市场为主、观光休闲兼容。 时空分布:浙江国内旅游主要分布于春夏秋三季,春节前后出现一个小黄金周。从1999年以后,除了12月、2月出现旅游人次稍有下降外,全年基本无淡季。
市场客源结构:浙江国内旅游市场客源构成以江浙沪为主流。市场竞争力:浙江国内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大量涌现。 “十五”期间,国内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消费结构中商务和会展旅游比重将继续上升。 随着浙江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将与文化观光旅游成为浙江国内旅游产品的三大主流。
2、出境旅游市场 基本特点:增长快、幅度大、效益显著、时段集中、洲内市场为主。 发展速度:按照“加强管理、适当控制、搞好服务、稳步发展”的总方针,形成浙江第三大出境旅游热潮。此外,浙江为著名侨乡,以探亲访友形式的出境旅游在浙江也很活跃。 时空分布:浙江出境游多集中于杭、绍、温、台、甬等地区。出游时段多集中于春节、暑假和五一、十一等黄金周时节。
3、国际旅游市场开拓 浙江省海外旅游市场特点:东南亚市场是浙江重点市场。日本、韩国是浙江省主要海外客源国,位居浙江外国旅游者第一、第二位。新、马、泰、菲是浙江重要客源市场。欧美市场平稳增长。海外旅游市场竞争加剧。
“十五”期间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总方针是:重点吸引,推陈出新,以洲内市场为主,全面拓展。加强民族历史、佛教、道教、书法、茶文化等专项产品研究,扩大日、韩市场,主攻新、马、澳市场,拓宽欧美市场。推出投资商务等专项旅游,巩固台湾、香港、澳门市场,延长逗留时间。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