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需求和旅游发展同步推进
⑴ 今年国家对景区特别关注那全域旅游的概念是什么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⑵ 四川省遂宁的旅游发展对经济的推动及对城市的规划
遂宁蝶变川中奇葩——“无中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四川旅游政务网
“遂宁,让心灵度假!”
“为了您,这座城市等待了1660年!”
这两句话,是四川遂宁旅游形象宣传语。
这两句话,感动了许多已经到过遂宁的游客,也让未曾到过遂宁的人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和疑惑之心油然而生———
什么样的遂宁能让心灵度假?让我们走进遂宁……
遂宁建制距今16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神秘北纬30度”地理位置更赋予了遂宁众多名胜古迹和稀世珍宝,境内自然历史景观星罗棋布。
辖区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是国家级旅游名片和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也是我国内陆地区极具特色的漂浮旅游项目。
除漂浮以外,这里还结合了保健、疗养、休闲、现代水上运动等要素,是一个集健康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疗养型旅游度假胜地,是一个四季宜游的漂浮休闲运动乐园。
中国观音故里广德寺、灵泉寺是遂宁另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树参天、庙宇重叠的寺院显示着遂宁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整个景区集山、林、寺、泉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其中广德寺曾受唐、宋、明三朝9位皇帝11次敕封,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灵泉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观音道场,因绝顶有圣泉,色碧味甘,千百年来不溢不涸,故而得名。
市内宋瓷博物馆陈列有全国最多的窖藏宋瓷98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件,件件都是孤品,只只都是国宝,镇馆之宝“荷叶盖罐”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
此外,中华侏罗纪公园、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钻井采矿术卓筒井、古老的东方仙画———宝梵寺壁画等都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外,随着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遂宁已形成了黄峨故里博览园、天宫堂农业观光园等众多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区。
动与静的结合,古与今的交织,时尚与休闲的搭配,使遂宁成为能“让心灵度假”的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是近年来遂宁市发展旅游的思路。通过不断提升旅游规划,改革发展机制,创新营销方式和塑造城市品牌,遂宁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成为川中“黑马”,正向着有特色、高品位、生态化、景观化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冲刺。
2009年7月23日,四川省加快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在遂宁召开。遂宁市取得的骄人成绩,逐步引起了旅游业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蛰伏期”逐渐步入“高飞期”建市之初,遂宁是一个依靠精耕细作、猪粮安身的传统农业丘陵大市,经济基础薄弱。一路摸索,几番创新,20余年艰辛之路迎来辉煌成就,千年古城抖落历史风尘,遂州红土焕发蓬勃生机。遂宁旅游业在遂宁市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伟大历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遂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8年,遂宁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7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03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1.28%,在四川21个市、州中排名第7位。遂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有2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6家星级酒店(其中2家四星级),13家旅行社(其中1家国际旅行社),规模以上农家乐340家(其中A级农家乐136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万人。
回顾遂宁市旅游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蛰伏、破茧和高飞3个时期。在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丘陵农业市,发展旅游还不是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遂宁建市两年之后,1987年11月才设立了遂宁市旅游办公室。到2001年8月遂宁市旅游局建局,十多年来,因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等因素,加之发展旅游意识不够,遂宁旅游发展局面一直未能打开,长时间处于蛰伏期。2002年成都———南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打破了遂宁旅游可进入性较差的瓶颈问题,遂宁旅游发展迎来“破茧”之机。2002年7月,成都天友集团投资10亿元,利用大英丰富的盐卤资源,开发“中国死海”漂浮旅游度假区,并于2003年的“十一”黄金周开始试营业。尽管有“非典”的影响,但是7天长假仍涌进2万游客。3个月后正式营业,2004年“五一”长假,创造了单日游客量超过1万人次,7天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奇迹。
“中国死海”项目的成功,标志着“蛰伏”多年的遂宁旅游终于“破茧”而出,让遂宁看到了希望。但“独木难成林”,遂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连施“三招”———“培育精品”、“经营城市”、“塑造形象”,强力推进全市旅游业发展。培育精品,是景区精品化,旨在提升品质、培育竞争力,着力点是提升中国死海度假区,打造广德寺、灵泉寺、宋瓷博物馆等一批新景区。经营城市,是城市景区化,旨在完善功能、扩大消费面,着力点是“五创联动”,即实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而首要目标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塑造形象,是地域特色化,旨在改变气质、提高美誉度,着力点是把观音文化中的大慈大爱引申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三招出手,招招有效。短短两年半内,遂宁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广德—灵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2个全国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省骨干旅游企业。2009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亿元,比同期增长61%,创历史新高。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在历经漫长的积蓄和等待之后,遂宁旅游真正“飞”起来了,飞得又高又稳。
遂宁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成功经验有人说,遂宁旅游能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是遂宁人胆子大,全是“无中生有”的结果。其实,深入分析遂宁“无中生有”的成功,有5个重要条件,也是5条重要经验。科学发展是前提遂宁市主要领导认为,治理与调控一个地方,经济、行政、科技和法律等手段的实施必须突出人文关怀,而旅游最能体现人文关怀。旅游发展就是将行政、经济、法律发展转变为人文关怀发展,增进心灵的收获,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遂宁市没有单纯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而是将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的交互平台,提高工业产品知名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兴旺,实现三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通过旅游开放大门,聚集人气,带旺商气,改变风气,进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遂宁旅游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发展突变,其原因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规律并严格遵循规律。2002年,当四川省内大多数旅游城市还在以观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之时,遂宁旅游就以“中国死海”这一休闲旅游产品引爆全川旅游市场,由此掀开了遂宁旅游产业突飞猛进的序曲。2008年,当省内其他旅游城市还在向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并重转变努力之时,遂宁旅游又以“让心灵度假”的口号,吹响了推进都市休闲产业的新一轮跨越前进号角。遂宁人常说:“没有资源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市场。”因此,遂宁十分注重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旅游。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视竞争因素调查,以建立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注重消费特征分析,以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竞争优势。政府主导是核心在遂宁,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放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建立旅游推进机制着手,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面发展的“一号工程”。近年来连续组织召开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对旅游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和精心部署;每年都出台1个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文件;每月由市委书记、市长主持召开市委、市政府旅游专题会议和旅游规划评审会议;每年安排上百万旅游宣传促销专项基金;建立完善旅游项目领导、旅游项目跟进、旅游项目督查、旅游工作考核、旅游市场培育等5大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联动的工作新局面,创造了全市上下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浓厚氛围。遂宁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形成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抓旅游就是“调结构促升级”、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的共识,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竞争合力。正是由于多方协作,形成了遂宁旅游发展的合力,推动了遂宁旅游的大发展。遂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身先士卒,亲历亲为,成为遂宁市旅游业发展中最让老百姓称道的一点。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每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一个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宣传遂宁美好形象,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思考、用心钻研,亲自拟定旅游宣传促销口号,给市歌《人间遂宁》撰写了绝美歌词。项目带动是关键项目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体,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抓项目才能实现以项目聚集资金、推动科学发展。因此,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成为遂宁旅游发展的重点。一是围绕特色产品策划包装项目,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了观音湖、龙凤峡、卓筒井、蓬莱仙山等25个旅游项目。二是宣传推介项目,组团参加各类投资洽谈会,宣传推介重点旅游项目。仅2009年1月至6月,就新签订旅游项目16个,投资总额达21.3亿元。三是大力实施项目,先后推出中国死海、“观音故里”、广德、灵泉风景区、玫瑰爱都、东方布兰桑盐华寿乡、中华侏罗纪公园等项目。仅2009年上半年,就新开工7个旅游项目,总投资16亿元。城市创建是抓手
“五创联动”是遂宁“环境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做为城市上档升级的整体工作推进,联动各相关部门,通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实施,实现力量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优势的整合。其中“一创优先”,优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的先导作用,全方位带动遂宁市旅游和经济的大发展。“五创联动”的实施,使遂宁市以较短时间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打造了城市品牌,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城市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全面迅速推进“五创”联动,遂宁市委、市政府坚持建设资金从观念中来、从运作中来、从开发中来的原则,探索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各方配合、全民受益的具体运行机制,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创共铸品牌,实现“多赢”的投资模式。遂宁市在创建工作中,针对“软件”指标建设,建立了整体联动管理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提高行政效率,集中完成创建目标。首先是建立了强有力的决策指挥系统,成立了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创建领导班子,市委书记、市长亲任总指挥,相关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其次是建立了一套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创优”工作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市政府坚持每天1小时的晨会制度,将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上百个主要责任单位和一般责任单位,细化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做到了目标、任务、标准、期限、责任“五明确”。按照“失分就失职、丢分就丢帽”的考核要求,建立督察考核奖惩机制,严格奖惩。大胆创新是动力地处川中腹地的遂宁市旅游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是遂宁人大胆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无中生有”,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一个盐厂“点化”成了一片“中国死海”。2002年,遂宁人将默默无闻的盐卤资源“点化”为旅游资源,将工业盐卤池转换成体验式的“海水漂浮”,并创造了连续两年“黄金周”门票收入居全省之冠的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死海”的“健康旅游”、互动参与特性对于四川的旅游资源来说,是一次丰富的补充。“中国死海”所引爆的休闲式娱乐对于四川的旅游产品来说,是一次对空白的填补。“中国死海”是四川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4A级大型漂浮休闲度假景区。两座庙宇“演化”成了全国仅有的“观音故里”。遂宁观音民俗文化丰富,千百年来,散落在广大民众和民俗活动中,在遂宁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在长期以来没有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对外宣传和开发的情况下,遂宁人以创新的思维,提炼出“观音故里”旅游品牌,回避了千篇一律的寺庙旅游资源的竞争,引起无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产生了极大的市场效应,并取得了招商引资的巨大成功。一段江面“变化”成了一个“西部水都”。观音湖实为涪江过军渡水利工程下闸蓄水后形成的面积14平方公里的水域,兼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遂宁人“突发奇想”,全面整合观音文化和水文化资源,创造了一个集城市公共游憩、观音慈善文化体验、高端养生度假、商务休闲、特色运动体验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性、生态性、体验型的综合湖泊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叫响“西部水都”名号。一块硅化木幻化成了“中华侏罗纪公园”。遂宁射洪县的一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峡谷,因为发现峡谷内原本被老百姓用来码猪圈的“方子木”(棺材)是来自恐龙时代侏罗纪的树木变成的化石,于是,遂宁请来地质专家论证研究,找来各方旅游专家策划,其结果是成功申报了“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争取到了2010年第八届国际侏罗纪大会的主办权,正在建设融合科普和游乐项目的“中华侏罗纪公园”。与此同时,遂宁旅游在市场营销中始终围绕品牌建设进行宣传促销,通过分层次、多形式、高密度的市场促销,采取了城市整体营销、节庆品牌营销、联姻媒体强势营销、文旅结合助推营销、区域合作联手营销等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段,形成遂宁各个部门、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的营销的合力,遂宁旅游的品牌形象迅速树立,并不断强化。在充分把握现代旅游市场规律、游客心理需求和旅游特色的基础上,遂宁创造性地提出“让心灵度假”旅游主题形象和“为了您,这座城市等待了1660年”的城市个性化宣传语,赢得广大游客的好评;遂宁市选择与央视等高端媒体合作,高起点宣传自身旅游形象,还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的“人间遂宁”MTV,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当红主讲钱文忠讲观音文化等,迅速提升遂宁旅游的知名度。围绕打造“让心灵度假”的城市旅游品牌,遂宁市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同步推进,打造生态化、高品位、有特色的景区化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山水文化个性和观音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观音故里”、“爱心之都”旅游品牌,彰显城市新的精神内涵和建设理念。他们还与川东北四市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实现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客源互动;与三亚缔结为友好城市并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实现重要客源市场的相互合作;与浙江舟山市普陀山、新疆昌吉签订旅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此外,公私联合,创新投融资机制也是遂宁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大亮点。2008年9月,遂宁市组建了政府直属的四川天遂文化旅游集团,实现了文化旅游资源、宣传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而且,遂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大型旅游项目招商洽谈过程中,亲自参与谈判,关键时刻善于科学决策,敢于迅速拍板,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坚定了他们投资的决心。到2009年,遂宁市已累计获得银行贷款5000万元,并成功引进6家大型民营企业投资40亿元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众多民营资本大单汇聚遂宁资金“洼地”,创造了四川旅游业融资的奇迹。
遂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遂宁旅游发展的方法,其特点是“政府、资源、资本、智力、制度”有机结合,其实质是新形势下政府主导发展旅游模式的一种深化和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突出民生———让旅游业道路更长无论是四川省内的九寨沟、三圣花乡,还是省外著名的“栾川模式”、“焦作现象”等,这些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之所以引起全国关注,其实最核心的就是把发展旅游作为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遂宁是一个财政并不富裕的地级市,遂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重点。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也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切实体现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来。因此,遂宁一开始抓旅游,始终想的就是“近者悦、远者来”,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安居乐业,还要让外地游客愿意在遂宁停下来。抓“五创”改善城市环境,设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爱心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得到当地百姓的真心拥护,形成了“民众大动员”。当前,对于四川和四川所在的西部地区而言,消除贫困、保护生态、民族团结是三大核心而紧迫的任务。2008年,遂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7元。遂宁旅游产业发展体现出了“富民、稳民、安民”等功能。融合三产———让旅游业天地更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实现三大产业互动,才能注入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当前,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的概念拓宽,旅游经济覆盖面急剧扩张,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就像催化剂,正催化着一、二、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合作,共同和谐发展。在遂宁,旅游已经广泛渗透到一、二、三产业的许多门类,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农业现代化,遂宁开发旅游商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促进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返乡民工就业,从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008年,遂宁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51家;建成157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抓旅游,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遂宁城市更具魅力。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加开放的意识,吸引了更多投资者。2008年,遂宁市的工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团、园区集聚和6个上市公司、5个百亿园区、6个百亿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1.7%。旅游对遂宁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更突出。遂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而且改造、提升了传统服务业。酒店业、房地产业、商业、娱乐业等相关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如遂宁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时,为延长旅游消费链,启动“现代不夜城”项目,打造夜游景点观音湖,设立火锅、啤酒广场等餐饮点,商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增加停车位、出租车等。遂宁滨江路两边的火锅店、鱼庄、咖啡屋、KTV、茶楼、保健房等鳞次栉比,成为夜消费带,每年创造的税收达1200万元。遂宁河东新区五彩缤纷路规划完成后,第一批景观建设用地公开拍卖,台湾、深圳等地的5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以每亩350万元的高价刷新纪录。而3年前同样的河东新区,同样地段的地价还不到30万元。2008年度四川省21个市州房地产投资排名中,遂宁位居第2。遂宁中心商业区每年产生的销售额超过6亿元,占城区总量的40%左右。2008年,遂宁市住宿餐饮业收入达20.95亿元,增长21.9%;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4亿元,位居全省第12名。大胆创新———让旅游业魅力更强遂宁旅游的成功,是以大胆创新谋求发展的成功。大胆创新,主要集中在创新观念和创新做法。遂宁旅游的创新观念就是“大旅游”———“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抓旅游就是调结构促升级”、“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旅游不是旅游部门自己忙里忙外,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共享成果。在这个观念指导下,遂宁创新了许多做法,如以优秀规划提升城市土地价值,以“五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无中生有”开发产品,借助名人扩大影响等,效果突出。遂宁旅游的创新贯穿始终,产生了无穷的活力。如“观音文化”这个主题,遂宁可以说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把“观音文化”做到了极致。除了观音寺庙、观音湖等硬件建设,遂宁还把“观音文化”的核心价值“慈悲”提炼出来,率先在城市设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爱心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常年开设“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专题栏目;散发《文明市民读本》、《五创联动·文明市民必读》、“文明市民公约”等宣传资料;邀请国内演艺、文化名人到“观音故里”演观音、讲观音、唱观音等,大幅提升了遂宁市精神文明水平,增强了遂宁市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荣誉感,遂宁“爱心之都”的气质凸显,成为心灵度假的向往之地。
⑶ 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发挥康乐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⑷ 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⑸ 旅游的发展为什么要做到“旅游利民生,利为民所谋”
旅游景点要做到里面生。对呀,为real的人提交好的素质。提前好的方便提交好的。谢谢好的交流。好好对待又可什么都为又嗑着香。韦敏说,木。
⑹ 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进一步强化融合即是发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价值的实现,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⑺ 简要说明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意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其实质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密不可分。据亚太旅游组织“游客愿意支付的额外项目”调查结果,有60%的人愿意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买单。文化和旅游融合是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其次,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发生的旅行。”浓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最符合旅游的本质特征,成为旅游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所在。
再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具有强关联性、高渗透性、边界模糊等特点。两个产业互有交叉,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产品,旅游则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由文化旅游拉动的占40%,在欧洲超过50%。这说明,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是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拓展文化市场空间,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
(7)民生需求和旅游发展同步推进扩展阅读:
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与旅游部门的机构整合,有利于形成协同发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
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品牌项目开发、复合型人才培养、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规划发展空间布局。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已编制;
规划设置了“两核、三带、三区、多点”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两核引领、三带同进、区域联通、特色鲜明、资源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发挥新疆旅游资源富集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传媒、数字娱乐、动漫游戏、数字音乐、互联网服务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体验服务、互动服务,提升旅游参与感。通过文化创意改造转型升级现有的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营销能力。
⑻ 旅游和民生怎么联系在一起
我国历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9月下旬,我参加了“千名老人下江南”旅游团的活动,亲身感受了苏州、杭州的繁荣兴旺发达,人民生活的幸福安乐,对“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情景有了切身感受,特别是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感受,使我对祖国的雄伟建设项目终身难忘。返回武汉后,又值东沙连通竣工,楚河汉街、中央文化区的美丽景色,展现出汉版的“清明上河图”,使我惊叹不已,顿生遐想。
人类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第一产业(农业)开始,然后是第二产业(工业),最后必然是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的兴起。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认识了这一规律,抓住机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从被誉为天堂的苏州、杭州来说,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乐为坚实的基础,那所谓的“天堂”就是空中楼阁,徒有虚名。就我们武汉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 ,涂阳斌的三湖连江的梦想(见“湖北日报”2011年10月4日)再做梦也梦不出来。只是有了涂阳斌的三湖连江的梦想,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争取到了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武汉中央文化区,才有今天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流、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水岸休闲景观带。
但是旅游业的兴起又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强有力的抓手。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在不久的将来 ,将成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把武汉的旅游业发展好,就会出现又一个“人间天堂”。
这个“天堂”既包括现已建成的东沙连通、楚河汉街,还包括将要建得更美好的东湖。正如朱德元帅在参观了东湖后说的“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还有黄鹤楼、省博物馆、归元寺、辛亥革命文化遗址、古琴台,还可以发挥的优势,如光谷、名校,名医院、名企业(武钢、二汽)、名街(户部巷)等等。
我们还可以把眼光放宽些,看到整个湖北省,包括三峡大坝、长阳清江画廊、葛洲坝、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大坝、神农架、武当山、钟祥的明显陵、黄仙洞。随州炎帝神农故里,三国文化(襄阳古隆中、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当阳古战场、关陵、鄂州吴王古都等),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九宫山——隐水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咸宁温泉,等等。
我们还可以畅想,利用武汉光谷的优势,建设物联网,甚至是全国的经济社会信息管理中心等。
发展武汉乃至全省旅游,首先要抓好资金的落实,要争取更多的企业集团来汉、鄂投资,要动员全市、全省的机关单位、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物力发展旅游业。其次要抓好交通运输的建设,使武汉、湖北的景点连成网络。与此同时要抓好土地利用规划,以旅游业为抓手,把资金、财力、人力统一安排,统一规划,有步骤地开展。第三,要大力发展旅游景点的住宿服务业,包括硬件建设、软件(人才)的培训,既要提高服务意识,更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包括景点历史知识的介绍),使旅游者玩得安心、顺心、安全、增智,使他们对武汉、湖北留下良好的印象,扩大武汉、湖北的影响。第四,抓好景点的生态环保建设,使旅游景点个个山清水秀,林荫蔽日,鸟语花香,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只要我们抓好了这些项目的建设,不愁武汉、湖北不发展,不愁企业不赚钱,不愁人民不增加收入,生活水平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