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礼县旅游业

礼县旅游业

发布时间: 2021-02-18 06:32:18

1. 甘肃礼县怎么样

礼县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各类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开发而表现出不均衡局面。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发,礼县资源优势逐渐呈现,各项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礼县工业起步较晚。解放初期,只有“五匠四坊”的个体小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种类较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礼县的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实行集体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门类也由解放初单一型发展为涵盖建材、化工、修造、印刷、冶金、果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黄金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化工厂生产的导火索、炸药远销省内外。
礼县土地面积宽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向日葵、大麻、烟草等,经济林苹果、核桃、梨、花椒等。永兴苹果、八盘梨、雷坝花椒、铨水大黄等是礼县著名特产,其中八盘梨被列为“甘肃八梨”之一,铨水大黄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认证,被誉为“中国铨黄”,出口量占全国的56%。
全县森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21.9%,森林覆盖地区主要在本县南部和西北部。在上坪乡境内有20余万亩草原,这里水草丰茂,为礼县的牧区所在,在草原上还建有马场,繁育着优良马种。
礼县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S208线、S306线贯穿县境内,已形成东连天水、北达武山、兰州,南抵武都、宕昌的公路运输格局。
礼县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古文化遗址、自然风光等。礼县地处秦人发祥地,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县,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省级文物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地祁山堡及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三国古战场遗址——铁笼山。此外还有翠峰观、赤土山园林、大香山、红河湖、洮坪原始森林、上坪大河边草原等一大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我是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白关镇农村两女户为什么享受不到纸保

一般来说是可以享受这样的低保的,进行国家利益相关的处理。

3. 甘肃省礼县是哪个市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南连陇南市武都回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东邻答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全县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

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称。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元设李店文州元帅府,后改“李”为“礼”,直至明朝才正式定名礼县。

(3)礼县旅游业扩展阅读:

礼县的地形地貌

礼县的地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

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东南部为重切断土石中山区。西北、西南部为中切断石质中山及亚高山区。

4. 礼县在那个省

礼县
开放分类: 地理、甘肃、农业、行政区划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

5. 谁知道礼县的历史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6. 礼县有多好

礼县
开放分类: 地理、甘肃、农业、行政区划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横扫六国,完成霸业的遗址,也有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屯兵伐魏,鞠躬尽瘁,光复汉室的足迹,并且还是东汉词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礼部尚书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闪耀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斑谰光彩。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日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 3 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礼县辖4个镇、24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白关堡回族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有铅、锌、铜、金、冰洲石等IO多种矿藏,其中黄金藏量最为丰富,现已探明储量27.8吨,远景储量在100吨以上;境内河流、地下水资批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县城距陇海线天水火车站98公军,距洛门火车站83公里,公路状况良好,通讯设施完善,各种电信服务齐全。

礼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旅游业独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殷末,周时是秦人的发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掘,将以无穷的魁力吸引众多游人访古寻幽。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

7. 礼县的风俗

礼县地域广阔,有汉、回、藏族居住,受地域和环境影响,礼县风俗民情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地域的不同,各民族、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有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过去的一些风俗也渐渐失传。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礼县有特色的风俗民情主要有:山歌、说春、乞巧、庙会、点高山、婚嫁、丧葬、忌俗、罐罐茶、民淋酒和其它一些有待抢救发掘的民俗风情。回族风俗
回民何时定居礼县,已无从考,据有关资料载:清同治年间(1863年以前)在本县境内已有较多回民居住,大约分布在盐官镇东、西的苏家庄、虎家庄、毛家庄,城关镇北关、宽川乡双崖、石桥街上等地,约六百多口人。回民勤劳聪慧,善于经商,工于皮货,但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始终遵循着宗教规定的戒律,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习俗。较之汉民,不同的生活习俗主要有以下诸方面。卫生习俗: 回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于洗澡。回民洗澡是宗教内容之一。分大洗、小洗(也称大净和小净)。小洗为:洗手、洗下身,漱口、呛鼻、洗脸、洗两肘、抹头、洗脚。大洗:包括小洗的全部内容外,还要洗周身。服饰、饮食习俗: 服饰基本与汉民相同,异为:男人喜欢戴号帽(一种用布料做的平顶圆帽,一般为白色,还有青、绿色,尖顶的。)妇女喜欢顶盖头,盖头的颜色有青、白、绿三种。回民的饮食习俗主要表现在严格地禁食猪肉和骡、马、驴、狗凶禽猛兽的肉,以及血液、自死物,并且禁喝酒。宰牛前要念几句经,外教人宰的肉不吃,饮料主要是茶。封斋: 封斋(也叫闭斋)是宗教规定的五件天命之一,也是回民独特的饮食习俗。每年封斋期为一月,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饮。“尔德节”前一月为封斋月。婚嫁习俗: 回民的婚嫁过程基本和汉民的相同,但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请单媒,送两次礼,一日“占礼”,一日“大礼”,先占礼后大礼。盐官地区回民为“看”一次,送“大礼”一次。由媒人、女婿、亲房等(一般八人),将礼送与女家即可结婚,办筵席招待宾客,但不喝酒、抽烟。新郎新娘由阿訇念“尼卡哈”成全,即结为夫妻。解放前,存在“包办婚姻”“童养媳”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解放后“童养媳”废除,自由恋爱之风日盛。汉民女子可嫁与回民男子为妻,也有少数回民女子嫁与汉民男子为妻,但一般夫妻双方都要遵守回民教规与习俗。丧葬习俗: 人病危之际,请阿訇念讨白,即忏悔词。人死后,死者亲属三日不动烟火,男人由村人请吃,妇女由村人送饭。一般停尸两天,期间亲朋村人慰问死者亲属,道“色俩目”。死者不穿寿衣,先大洗一次,再用三丈多白布裹尸,胸前写经文,妇女另着盖头。 送葬时由阿訇站“来麻子”(宗教仪式),表示悼念,后用匣子装尸送到坟上。 “匣子”全 公用,一直到不能用为止。回民实行土葬,采用“一次葬”,葬穴内为“穿堂”或“偏堂”。丧葬(包括婚嫁、盖房等)日期一般躲过“邪设拜”。送葬后,纪念期有:“谢水(四日)”“七日”“二七”“月饭”“四十”“百日”“一年”“三年”“十年”“三十年”。其后的“殁纪”(去世日),纪念时请阿訇念“古兰经”祈祷,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宰羊或宰鸡,炸油条答谢亲友。 小孩死后,同大人一样送葬。 解放后,本县部分回民村落已建公墓。. 节俗:回民节日有七:阿舒拉日、圣纪、登育节、拜拉特、盖德尔夜、古尔邦节、尔德节。本县回民欢庆的主要节日有尔德(开斋节)和古尔邦 (宰牲节)两个节日。“尔德”节: 节时三天。节前所有回民必“封斋”一月。“尔德”节日食品主要以油炸果、馓子为主。节日的第一天,所有回民到清真寺作礼拜,再去坟上念经纪念先祖。第二、三天,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互相拜“尔德”。“古尔邦”节: 节时三天。节前十天,回民无故不宰牲,不剪指甲,不理头发。节日期间,宰牲欢庆。宰牲:驼、牛、羊,其它牲不能宰。节日第一天,所有回民同去清真寺作礼拜。其他习俗有: 作五功,也称“礼五番”。第一次称“邦达”;第二次称“劈世理”;第三次称“低格热”;四次称“沙木”;五次称“护福单”。 主麻日:每七日为一个主麻日(即星期五)。这天作五功时将劈世理改作主麻拜。 女孩10岁,男孩12岁称有“天命”,得按民族习俗“礼拜封斋”等。 成年回民见面时,互说“色俩目”(问安的意思)握手问好。 回民掌勺,勺向内翻,不向外翻。 回民不登台演戏、唱歌、跳舞、耍社火。忌俗宅内忌动土木。

三日内戴生孝者忌入别家洞房 。

孕妇忌坐新娘的床。

男人忌入产房。

进门忌扛铣镢。

产妇忌和孕妇说话。

女人忌坐碌碡。

谷场忌说欠收的话。

晚辈忌呼长辈名字。

七(日)忌出,八(日)忌入。

产妇未满月他人屋。

孕妇忌食兔肉。

少年忌食鸡头。

喜事之日忌摔碎器皿。

入殓时忌小孩临棺。

殓棺时忌人影入棺。

造屋忌石臼、磨盘、鬼见石入基。

新娘忌见古磨、碌碡、石臼。

持孝者尽期或百日内忌洗澡理发。

死在外边人忌抬入庄内。

妇女忌在娘家临产。

女人在旁家生的孩子或孩子“小月的忌从大门出入”。 丧葬 丧葬,俗称“送终”“办丧事”“过白事情”。自古以来,本县一直采用土葬的办法。棺材以柏木、楸木、大松为上,小黄松、白杨较次。棺木形式有“滚盖”“平盖”两种,一般棺木着黑色。名门望族和富裕之家,在棺木上精雕细镂各种花纹图案,内容有“五福朋寿”等。未成年的人死后称“少丧”,棺木不着色。墓堂形式有“天井”“穿堂”两种。寿衣用丝绸、布料缝制,有棉、单、短、长之分。死者穿单数,不穿双数。人死后,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长子或长孙的生辰八字来选择吉日送葬“入土”。一般很难合进坟的吉日,择临时地方“寄丧”,部分农村称“殡丧”。等若干年或月,遇“利期”“挑丧”。小孩(三岁以下)死后抛扔野外,采用“天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或老年人称“过世”“过山”。非正常死亡者称“寻短见”“寻无常”。人死后,规矩多而杂,下面择其要记之。烧倒头纸 死者咽气后,由儿女跪在床前,由长子烧纸,曰“烧倒头纸”。出 殃 用红、白、黑三色布条和七张白纸(象征三魂七魄)夹在一短截竹棍上。把竹棍从窗口出又从门口进来,通过死者身上。反复三次后出院门,从南面缓缓升起,分男左女右插在门墙上。安 尸 俗称挪窠。给死者洗脸、抹身、整容后,将尸体挪至房屋正庭,靠墙的地上放一木板,尸体安放上面,将一片铧用三叶麻片绑在死者脚上。以白纸遮面,身盖一白布单,头顶边点上油灯,曰“明路灯”。尸体停放几日,灯明几日。尸床前挂白布遮尸,曰“遮灵布”。布前安一方桌,上置灵牌,为“灵堂”。“灵堂”桌上摆“献饭”,左边安草铺,孝子守灵,草铺不能离人,如孝子不得不离开时,绑一红公鸡以防“走丧”。请亲朋 妇女去世,要请娘家。老人去世不分男女,都要请亲戚来烧纸挂幛。承 孝 死者去世三日承孝,亲戚挂“铭旌”,亲友挂“幛”。孝分“生孝”和“棉孝”,有继承权的亲儿女承“生孝”(戴麻布片做的孝帽,腰系麻辫,鞋上缝麻布),侄儿和孙子辈等亲友承“棉孝”(戴一白布做的无顶“孝帽”),重孙辈戴红布做的孝帽。手持纸条缠的“拄杆”。其他孝子的“拄杆”有两种:儿子的用白纸条缠竹棍做成,女儿的用白纸条缠柳棍做成(意即女儿对父母心实心软)。解放后,县城内承孝形式有所改革,承孝者一律臂戴黑纱顶替,农村如旧。承孝时,“上饭”(贡献饭),奏“哀乐”,挂纸火(纸糊的工艺品,多为生者给死者的用品)。入 木 三日后的晚上(后半夜),死者尸体将挪人棺内。女儿用新棉花最后一次给死者“沾脸”。孝子最后一次看死者面容,化纸痛哭,做最后的告别,然后“掩木”(即盖棺)。参 灶、谢 床 三日的晚上,大门外用白布搭成“遮桥”,阴阳先生打“引魂”幡念经引渡。孝子按称谓呼叫着“过河来”,然后哭着接“亡魂”至旧住室“梳妆”,再去灶房“参拜灶爷”,至当院点蜡化纸钱,曰“眺亡” “参灶”。谢床,在亡人睡过的炕(床)上,照生前模样布置好,亡人最后一次施床。送 丧 即送葬。装殓死者的棺木称“丧”。出丧前,送丧的人要吃“起丧饭”。出丧场,孝子头顶烧纸盆走前面,曰“顶盆”。 “丧担”绑好后,起“丧”。孝子扯一根长白布,曰“扯纤”(意为拉车送一程)。送丧路上,从亲朋门前过,亲朋备饭、酒、香蜡、纸扎“接路”。送丧至坟上,择吉时下葬(沉棺)、掩埋(埋土)、掩墓(用丧担从坟头向下滚三次)。大滩、白河地区有死者抬出门,再也不能动哭声之俗。扶 土 送葬三日凌晨,孝子亲往坟上,添三铣土。点香蜡祭奠。谢 孝 葬后三日,由“支引”(丧场理事)领孝子到各亲朋家门口叩谢。奠 期 逢“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尽期”“一年”“二年”均“坐纸”祭奠,或念经超度亡灵,送丧后孝子要忌四十九天或百日垢痂和孝头。 ,脱 祓 三年之际,死者亲属办酒席,亲朋送香蜡、纸扎以贺。逢“一年”“二年”节令,只能贴白、黄对联,而“三年”换贴红对联,以示丧事完结。 清末民初,孝子须坐草铺三年以尽孝心,此俗民国以后消除。但孝子必须丧后百日或四十九日内不理发,不换洗衣服,此俗解放后革除。以上为一般丧葬之程序,有些富户大家。还有下列风俗:散海孝 凡进丧场者,叩一个头,都得承一顶棉孝。放 饭 在院门外置饭食,不管路人或乞丐,凡来者都得管吃,一般放饭三日。做道场 人死后三日,有的人家请阴阳念经超度亡灵。七天七夜称“大道场”,三天三夜称“小道场”。说孝礼 如死者为男,则男家派人,死者为女,则娘家派人。派去的人一进丧场,正庭坐下,孝子跪在其面前,来人当着孝子的面历举死者之劳绩,倾诉拉扯儿女之不易,为死者争要上好的寿衣和棺木。有时故意刁难孝子,历时一天,孝子膝盖跪肿者有之。此俗在白河、大滩地区部分乡村流行。 由于死者生辰八字和坟的坐向很难“合局”,一次性葬就的很少,一般在崖脚挖一墓穴,将棺木穿进去,墓穴口用土堵严。天 井 择一块平地,向下打一个略大于棺木的墓坑,将棺木沉下,底垫两根楞木,上盖麦草,草上覆土。明 寄 棺木摆在地面,用大方炕面或小土坯将棺木四面及顶部筑严,和泥抹护。此俗白河、大滩地区部分乡村存在。架干丧 即悬棺丧。在石崖壁选择窑窝,将棺木存放,窑窝口用刺遮罩。此俗存在于上坪、湫山等地。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它包含的内容复杂,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后进行了破除,特别近年在县城兴起开追悼会的丧葬形式,省时、省事、省开支,又仪式隆重。追悼会上,追念死者的劳绩,寄托生者的哀思。生者向死者敬献挽联、花圈。亲属以黑纱白花代替生孝棉孝,庄重肃穆。这一形式,政府全力倡导,群众也乐于接受。目前已从政府机关推广到民间。 但是,丧葬习俗的形成,年代久远,产生于民间,应用于民间,因封建迷信因素而形成了许多陋习,应加以革除,如建坟造墓,户均一处或几处。造成土地浪费。解放后,本县人民试行改革,雷坝乡甘山村,1958年曾建公墓一处。近年,回民集居的部分村庄,也建有公墓,随着本县人民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丧葬习俗正在改革之中。婚嫁 男家父母寻门户相当的有女之家,私下打问清楚女子生辰八字,再请阴阳占算是否冲克。

动 媒

又曰“讨成字”。如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合局”,男家父母则请媒人,托其往女家求媒。媒人提酒往女家求婚,头回二回不予答复,俗称“成不成,跑三回”。三回上门,女家将酒留下,就是表示“成”。我县白河、大滩地区风俗是:男方家遣媒人去女家,媒人表示求婚之意,如女方同意,媒人磕头,示定。媒人即给男方家回话:“给人家已经磕头了”。尔后,男女双方以亲戚身份往来。

插香定亲

媒人复去女家,点蜡向女方家的神主牌位插炷香,表示此门亲事已定。

‘动媒” “插定”,单媒则可,这次要请双媒。备香蜡,用红纸条束住,曰“柱香”,备礼酒、贴红纸,曰“奠酒”。遣媒人往女家议财礼。

送 礼

亦称“追节”。媒人和女婿一同去女家送礼。有俗言“夸富作亲,告艰难送礼”,因而“十礼九不全”。全礼数为“二十四”,半礼数为“十二”。本县大滩、白河地区“追节”礼俗则不同。这两个地区流行“拜年认亲”,即结婚前一年春节,初二至初四(不能过初四),男方家去双数的人,携布、鸡、酒、衣服等礼品去女方家拜年认亲。女方家长辈给女婿“见子钱”。这次双方商定嫁娶日期。礼品中没有礼钱,有俗谚曰: “山无斤两,人无价观”,这些地方不存在买卖婚姻。

娶 亲

分“大娶”和“小娶”。大娶是在择定的“良辰吉日”迎娶新娘。小娶放在择定的“良辰吉日”前三天迎娶新娘。是日,男方家在族内三代人中选四或六、八人前往女方家娶亲,女家在族内三代选同样人数送新娘。引亲时换婚书。新娘乘轿或骑马到夫家。上轿(马)由新娘同辈的哥或弟弟抱上轿 (马)。新娘头顶红布盖头,脚穿黄鞋(曰踩金鞋),身着“束衣”(命大人的上衣)以避途中“白虎”(磨、碾盘)“庙宇”。下轿(马)避“三煞”(和新娘相克的三个属相),撒钱。新娘下轿(马)脚不能着地,再由其兄或弟抱人新房,面朝喜神方向坐,男方家则要根据新娘属相选男、女“贵人”各1人,女“贵人”伴坐,男“贵人”给新娘绽头,并梳三梳子,然后由女“贵人”梳头(故新娘出嫁俗称“梳头”)。男方家和女方家都摆酒席,大筵宾朋。晚上选吉时“拜天地”,院中铺红毡或竹席,新郎新娘共拜天地,拜祖宗。拜天地时,年轻者上前掐新郎新娘,以示戏闹。拜完向小孩散“破脸盘”(蒸馍)。晚上,取闹新房的外人“打房”,意“惊煞”,新人人洞房,最后由贵人扫炕,将核桃、枣撒在炕上(意即多子多福,早生贵子之意),贵人用笤帚扫来扫去,并翻被子,口唱:“双双核桃双双枣,养(生)的娃娃满炕跑;双双核桃双双对,养(生)的娃娃满炕跪。一笤帚,两笤帚。娃子(呼新娘名),啦养(生)娃娃的旮旯子。”贵人退。新房点灯通宵不灭,曰“长命灯”。有的地方在新娘门上立一把扫帚。新娘三日不下厨。

本县雷坝、白河地区习俗与县城周围大同小异,过程是:择吉日,男方家三代人(双数)拉马接亲,携带礼品有八个“盘”(大馍)、压箱钱、2斤黄酒。在女方家吃便饭,接新娘返回。女方家也派三代人(双数)送亲。新娘由兄长抱上马,双方一共8至12人。女方家把男方家送来的2斤黄酒倒人酸菜缸,用原来的瓶子装2斤黄酒让男方带回。男方家将带回的黄酒也倒人酸菜缸内,意即新媳妇“搓”(做)的酸菜易酸,.味道好。迎娶新娘到家后,按吉利的方向定马头,仍由新娘兄长抱新娘进洞房,请“贵人”伴新娘。“梳头”“扫炕”等习俗与县城周围相同。男方家招待贺喜亲朋两顿饭,招待娘家二天或三天。当日八碟八碗招待,然后返回。

请 三

县境有的地方,新婚三日,娘家派人将女儿接回,设酒席款待,晚上必须送到公婆家,曰“请三”。

试刀面

新婚四日,新娘入厨,亲手擀面条,请来亲友品尝,

转头回娘家

新婚后,新娘要转头回娘家,时间是在丈夫家住了多少天数,则在娘家住多少天数。

本县流行的婚姻习俗还有:

招赘婚俗

招赘也叫招女婿、“上门亲”。此俗较为古老,全县都有。白河、大滩地区颇多。县城周围招赘多为无儿户。招赘有两种情况,一种招赘改姓作儿子,这种有财产继承权。一种不改姓,以养老送终为目的,这种一般没有财产继承权,所生的孩子一般从母亲姓,曰“开门”。开门的孩子有财产继承权。白河、大滩地区虽家有男娃立门顶户,也有给女儿招婿上门的习俗。
抢寡妇

寡妇愿意再嫁,丈夫家则派人去娶,原大家准备一帮人,等娶亲的人来,则上前佯装“打骂”,娶亲的人乘天黑将寡妇“抢”走。县城周围一般是原夫家不同意寡妇再嫁,才发生“抢”,如同意,则没有“抢寡妇”之俗。此俗解放后已改变,按照《婚姻法》自由改嫁。

本县“娶妻嫁女”一直沿袭择黄道吉日,遵陈规旧习。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本县人民嫁娶礼俗中的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被淘汰,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城镇许多青年男女,结婚不请阴阳择黄道吉日,选择“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诸节日作为婚期,或抛弃旧规陈俗,代之以“旅游结婚”。团县委妇联还举办“集体婚礼”。农村结婚风俗也有改变,有的不骑马,采取步行或代以汽车或拖拉机接送,有的旅游结婚,有的男到女方家结婚。但陪嫁妆、送礼、大宴宾客之风有上升之势。

8. 礼县龙林石河有天然矿物质水有企业投资者可以来考察吧

矿物质水,又是吹牛的,你以为农夫山泉呢,人家那是在5A级旅游圣地千岛湖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