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旅游景点
⑴ 怎样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观光来旅游,无论作为一种自旅游项目,还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方兴末艾,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农业是农业观光旅游中旅游资源的主体,在观光农业中,游客旅览的主要对象除了农产品之外,农村风貌、生产过程、生产方式、生产场景、生产体验,以及民风民俗民艺作为旅游产品而推出。像《远景设计研究院—康绿鲜生态农业园区》则比较有借鉴意义,可了解。
⑵ 有什么措施能让旅游景点既发展旅游资源又不破坏环境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
⑶ 怎样来发展旅游
城市旅游业已经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些中小城市仿照大城市来确定自己的旅游发展战略,结果并不十分理想。那么,中小城市如何发展旅游业?我们认为,需要有适合中小城市特点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培育和突出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竞争力。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更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和多种形式。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地热温泉等休闲产业特色,等等。有好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有好的景点和景区。旅游资源仅仅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是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在培育特色景点上,首先,要把旅游景点打造为精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为具有独特性,甚至惟一性旅游产品。精品并不等于高档和现代化。游客远离城市到深山老林,想看的是生态美景,目的是寻找 “野趣”,不是到那里去享受城市的现代化和舒适感。
其次,城市风格与旅游景点的格调要相匹配。景点吸引人的眼球,城市却影响人欣赏景点的心情。一些中小城市虽然有独特的风景,但是在景点开发和城市建设上,盲目模仿一些知名景点和建筑的风格,千篇一律,外在的形象掩盖了内在的特色。
第三,要完善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主要是要降低到达景区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提高安全度和舒适度。这要求加强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四,用创意创造特色。旅游资源往往不是独有的。但是特殊的创造力却能把资源优势转变独特的旅游项目。2005年是我国的“红色旅游年”,有关部门开辟了30条精品线路和100多个经典景区名录。今年红色旅游异常火爆。但是有些城市在红色旅游线路上来点绿色(生态旅游),搞“双色”甚至“彩色”旅游,收到了更好的火上加火的效果。
甘当配角,主动参与旅游分工
甘当配角就是指中小旅游城市要主动融入区域旅游产业链条,参与旅游分工。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加强。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旅游界的共识。国内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旅游合作也正蓬勃兴起,三峡景区、长三角绿色旅游通道、泛珠三角旅游区域、京、津、冀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以及环渤海旅游圈等区域合作伙伴已先后形成。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也成为2005年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看点之一。
中小城市很难成为游客的直接目的地,它们主要是区域旅游产业链条的一个节点。中小城市想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区域内其他成熟旅游景区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务人员等方面带来的外部溢出效益。最为关键是要把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纳入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另外,进行开放式的旅游资源整合,跨越行政区划限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种利益合理分配,权责清晰明确,自我强制约束的协作机制。说白了,就是建立一种避免机会主义的机制,保证合作的长期性。
还有,要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不能因为自己影响了整条旅游路线的形象,拖了“后腿”。只有这样,才能在分工中提高自己在整条线路中的价值和主导权。
努力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它与参与区域旅游分工是不相矛盾的。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就是要求中小城市在区域旅游链条中占有更多的环节,让游客认为值得在这里度过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多的钱,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和增加值。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主要是指它是一个发展很快并且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它的社会性、综合性很强,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旅游业主要停留在“看”的阶段,还算不上“游”,主要靠旅游景区获得门票收入。即使游客吃住在中小城市,也是把吃住当作必需品来消费,只要凑合就行。购物和娱乐消费支出就更加少的可怜。对于任何一个想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的城市,都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把游客吸引来,并且留得住,使其多消费。
首先,要扩充特色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数量,使游客可看的、可观赏的东西增加,让游客真正“游”起来,而不是在城市的某个景点一掠而过。当然,增加景点一定要考虑市场风险,坚持宁缺勿滥,不搞滥竽充数,一个总趋势是要从重点发展观光旅游景区向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景区转变。
其次,要围绕“游”发展相关产业,让游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买得放心,玩得开心,也就是要把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综合旅游,把过境游转变为消费游。
第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发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细分市场,增强针对性
任何一个发展旅游业的中小城市不可能面向所有游客。它只能吸引某个具有大致相同需求的特定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细分市场。按地理环境来细分,可分为近程旅游者和远程旅游者两个细分市场。按照旅游者本身的特征来细分,可分为老年旅游市场、中年旅游市场、青年旅游市场等三个细分市场。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要从自身的旅游资源、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出发,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针对特定的客源,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有研究表明,如果旅游城市把邻近地区市场作为销售重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城市首要的旅游细分市场是其周围大城市的游客。城市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对短程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小城市要通过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健康旅游、娱乐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科普旅游等项目,吸引大城市的游客。
另外,中小城市要留住本地区的休闲性游客。要重点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的教育娱乐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体验生活旅游等项目,通过开发家庭式的团体旅游项目,留住本地游客。
加强旅游推介
旅游推介就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过程,是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城市政府逐渐认识到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各种旅游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各地争先恐后地举办各种旅游节。这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很多推介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要改进宣传促销手段。
第一,有人提出在宣传促销上要坚持“三取消、四借助”。“三取消”就是要取消大轰隆、地摊式的宣传,取消支离破碎、东拼西凑式的宣传,取消没有认真策划、随意性的宣传。“四借助”就是要借助主流媒体,借助网络力量,借助节庆活动,借助名人效应。
第二,通过与旅行商合作宣传促销。通过旅行商出游的游客比例是比较高的。对于那些以吸引远程游客为主的中小城市,更要加强与旅行商的合作,比如共同制作客源地宣传资料、宣传广告,通过后者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
第三,要推进诚信旅游建设。诚信是旅游业生存之本。中小城市提供的很多休闲类的旅游项目,“回头客”是其主要客源。更要下大力气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四,要以品牌拓展市场。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一定要注重树立品牌。当品牌被旅游者认可后,旅游产品的推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中小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现在很多城市政府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旅游业发展目标,但是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在景点的开发上容易出现半拉子工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制定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旅游投资等各个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目标。
其次,要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更大的区域来考虑,既要考虑区域内的协作,更要考虑区域内“同质性”旅游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竞争。在同一个区域开发相近的旅游产品,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导致整个市场萎缩甚至崩溃。这是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要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现在很多中小城市都在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改善城市环境。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除少数能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需要其他产业来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的投资必须要考虑其他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城市特色产业旅游。 总之,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新兴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一些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是能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城市振兴的。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旅游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它以人的流动和人的消费为基础,以人的服务为根本,发展旅游业对配套设施、区位优势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风险也是比较大。为此,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一定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市场制宜,创新模式,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本文链接: http://www.ly321.com/news/lvyoubaodian/2006_2_14_9_14_456738.htm
⑷ 如何发展景区旅游
通过建设通往景区道路、住宿环境、餐饮环境,对于景区景点持续不断改善,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平台投放一些景区广告,这样才能发展景区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⑸ 怎样开发旅游景点
首先,打造景点的抄 设施袭,从软件内含,精神,到硬件的道路休息点等,打造好以后 开始推广,然后到各个旅行社去跑业务,和旅行社合作,让旅行帮你向客人推荐景点,
最后在网络上大广告,推过,这样知道的人越多,你的生意越好
⑹ 如何开发旅游的景点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⑺ 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
⑻ 如何做旅游景点规划
首先请楼主清晰一下思路 , 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旅游产业战略研究
旅游十一五规划
旅游区概念性规划
城镇规划
风景区规划
--------------------------------------------------------------------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6部分规定: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地方各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均依据上一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旅游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或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
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
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
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
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及附件。规划图表包括区位分析图、旅游资源分析图、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旅游业发展目标图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图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等。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
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规划文本。
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
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
⑼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景区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