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情况
⑴ 山西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
春节刚过,走进晋中市榆次区张胡村的温室大棚里,仍然是一片忙碌景象。在最北边的大棚里,菜农老李一边忙活,一边与记者“晒”他的“心得”:“春节前进账2万多元,春节蔬菜上市又是8000多元的收入,收成好主要是因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把我们村选作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的示范点。”
榆次区张胡村一直有种大棚菜的传统,但年年种,收成却一直不见好。今年,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土壤处理、轮作模式、PEP膜等一系列新技术的配套使用,曾经了无生机的大棚变得充满活力,农民收入也立马有了起色。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是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全省农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覆盖率、到户率和应用率,于2009年年初提出并由省农科院组织实施,包括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1年的时间内,山西省农科院组织了包括20名首席专家在内的150余名科技人员,在全省60个县推广新品种165个,组装配套85项先进适用技术,取得了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900公斤等成绩,不但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得以应用,也为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出不少做法和经验。
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个个是精品
位于山阴县古城镇的佳联农牧示范园区,拥有6000亩土地,但园区发展养殖所用饲草却不得不全部外购,原因是这6000亩土地全部是盐碱地。
2009年年初,山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的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种草与舍饲养羊示范项目组与之对接后,对园区的盐碱地实施了综合快速改良,进行循环农业模式示范,改良后重度盐碱地示范田饲草高粱产量达到每亩2825公斤,比对照亩增产2066公斤。
“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种草与舍饲养羊示范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的一个缩影。山西具有十分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但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品产量不稳,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化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着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全省粮食总产每年仍在100亿公斤左右徘徊,人均占有粮食仅300公斤左右。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与引领,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自求平衡能力。为此2009年年初,按照刘维佳副省长的指示,省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以省农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撑,精心选择的20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抓住了山西农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内容涵盖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和棉花、畜牧、蔬菜、干鲜果、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将在全省不同类型生态区的50个县(区),建设农业技术示范样板,集成应用一批关键技术,组装配套一批新的种植模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完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专家的数据变成了农民地里的产量
“全年粮食作物示范面积4.65万亩,推广55.23万亩;
棉花示范5037亩,推广2.5万亩;
蔬菜示范2000亩(设施500亩),推广1.75万亩;
高光效苹果示范9000亩,推广10万亩;
设施养羊示范1000户,发展30万只,新增经济效益3000万元。
粮、棉、果、菜、畜牧等示范推广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
……
2009年年初,这些还都是农科专家实验田里的数据,但是通过“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的实施,在2009年年底,上面的数据已经变成了三晋大地上的产量和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在临汾市尧都区洪堡村,村民们在省农科院小麦所专家的指导下,推广“小麦机播—玉米套种”“小麦机播—玉米平播”“小麦撒播—玉米套种”三种模式,小麦平均亩产达550公斤,玉米650公斤,合计产量1200公斤。
在沁县定昌镇羊沟村,沁州黄小米集团基地首次使用了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推广的“谷子化控少(免)间苗技术”,不但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有利于培育壮苗,农民亩节约成本100元,亩增产20公斤,增收80元,两项合计亩增收180元。同时,长期以来,因为谷子间苗特别费工,农民种植积极性难以提高,无法扩大基地面积的沁州黄小米集团,基地面积也从6万亩扩大到8万亩。
……
由于找准了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的契合点,20个因地制宜的示范项目示范田产量可观,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省农科院的新品种占到了推广示范品种的80%以上,同时,一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得到组装配套。仅仅一年的时间,示范项目所选择的示范点不但成了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窗口;也是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科普示范辐射源;同时还成为集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情况调查、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和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宏观决策依据的多功能综合示范基地。
4种技术推广模式和包括“首席专家制”“农民科技日”在内的一批管理经验被成功应用
“以前,能打电话向专家请教,村民们就说我‘牛’,没想到,现在不但专家在咱这小山村长期蹲点,刘副省长还来我们这里调研,这下子全村都‘牛’了。”省农科院高寒所在大同落阵营建立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高垄密植栽培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2615公斤,共增收260万元,去年9月24日,作为此次示范行动项目组组长的副省长刘维佳专门来落阵营调研,难怪这里的村民高兴地逢人就“显摆”。
为使20个示范项目尽快在全省 “安家落户”,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项目组探索出科技与大户、与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与示范园区相结合,进行技术推广的模式,实现了农民与企业的双赢。省农科院高粱所酿造高粱示范推广项目组2009年在清徐、汾阳、沁县建立示范田3900亩,推广7万亩,共生产酿造专用高粱3600万公斤,不但农民增加了收入,企业使用后增加产值2000余万元,还吸引了国内多家名酒集团来山西省进行项目对接,使山西省的酿酒高粱在全国“吃香”。
“为实施好此次示范推广行动,我们组织了150人的技术服务队伍,每个示范项目长期蹲点科技人员不少于5名。同时,还在全省项目实施中首次建立‘首席专家制’,能够成为首席专家的,必须在所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研究成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示范行动项目领导组办公室主任、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明昌介绍。
为了配合好“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省农科院还以示范行动为平台,开辟了4条“绿色通道”,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首先是在全省开展“农民科技日”活动,面对面了解农民在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使科研和生产更好地衔接;其次是开设专家服务热线电话,农民可以通过0351-7059900农业专家服务热线,与“坐诊”专家及时沟通;第三是通过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发布新优品种、实用技术、科研产品等;最后是推出“农业科技自助餐”和农民科技培训。
“去年一年,我们共接听咨询电话1.2万个,解答率在90%以上;发布推广信息18期,网页点击量达到1.5万人次;开展‘农民科技日’活动20次,和我院各所联系对接的县(市、区)达85个;15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培训活动442次、培训农民骨干6.15万人,培训农民56.6万人(次)。”示范行动项目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农科院技术推广处张克强处长介绍。
⑵ 山西阳城旅游业的现状和阳城旅游业的发展史
山西阳城旅游业的现状和阳城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我县旅游文化资源家底厚重,开发潜力巨大
濩泽阳城,处于华夏文明北方核心区。数万年的考古史和4500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
——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我县境内有礁峣山、索泉岭和走马岭等三处新、旧石器遗址。有关史籍记载:舜曾“渔于镬泽”,禹曾“导析城至于王屋”,汤曾“祷雨桑林,以观桑者”,养蚕缫丝的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时代曾创造过“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阳城先民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址和轨迹,广布城乡,俯仰兼是。
——名人先贤,灿若星河。从金元至明清,有123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有明代张居正改革时期的得力助手,历任户部、吏部尚书的王国光;清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工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一代帝师陈廷敬;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还有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南明吏部尚书、文学家张慎言,父子武进士璩塘、璩秀玺等。
——文物遗址,星罗棋布。我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个(海会寺、砥洎城、下交汤帝庙、屯城东岳庙、寿圣寺,开福寺),省级4处,市级10处,县级4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
——文化遗产,享誉海内。阳城犁镜制作技艺、阳城琉璃手工工艺和阳城焙面娃娃制作工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阳城道情、阳城绵纸、南关扛桩故事、手工制糖、广禅侯的故事、阳城旱船和阳城裤马等八项列入省级保护项目。其中,阳城犁镜曾远销东南亚及澳大利亚,阳城琉璃曾进入皇宫紫禁城,阳城焙面娃娃先后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和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金奖。今年2月,又代表山西省赴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此外,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尧王东坪选舜王、大禹神斧劈石门、嫘祖养蚕、愚公移山、鬼谷授艺等久远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大猊(娃娃鱼)等生物资源。还有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等。
——山水文化,异彩纷呈。我县有蟒河、云蒙山、鳌背山、杨柏大峡谷、银河峡谷、盘亭大峡谷等自然风光,有小尖山、天坛山、崦山、中华山等文化名山,有凤栖湖、九女湖、西冶水库等北方稀缺的湖光山色风光,还有灵泉洞、修真古洞、黑龙洞等神秘洞窟。
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阳城旅游文化产业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中,一些主题文化,不仅是阳城,甚至是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析城山。是尧舜禹汤和周穆王等圣帝名君的亲践之地,许多古今历史文化典籍均有记载,现留存于世的北宋徽宗圣旨碑、汤帝行宫碑记、汤帝行宫铭文等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析城山是华夏雩祭文化的发源地,奠定了其“华夏祷雨第一山”的尊崇地位;析城山还是2.5亿年前,历次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至今仍保存完整、完好的封闭式高山岩溶洼地,即喀斯特地貌,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在中国也很罕见,具备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潜质;析城山还是峨眉派武功创始人之一,东魏镇南大将军林时茂避难、修练武功和出家之地,与峨眉派武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析城山还是160年前我县王发屯闹盐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的主要活动区域。析城山还有许多美好的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是我县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非常珍贵、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如能以“大禹治水圣地、商汤祷雨名山”的定位精心打造,必将成为我县继皇城相府之后又一个“金字招牌”。
——“一河两山三峡谷”。“一河”即蟒河,“两山”即云蒙山、鳌背山,“三峡谷”即杨柏大峡谷、银河峡谷、盘亭大峡谷,这些是我县开发山水旅游、度假休闲、寻幽探险的主要资源,可作为我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蟒河,是人和山水亲密接触,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景点,现已完成了一期开发,于今年“五一”对游客开放。如能在二期开发时,注重“兰草文化”的挖掘,将会使景点的品位大大提高。
云蒙山,是俗传春秋战国时鬼谷子开坛授艺之地。鬼谷子在此教授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四大名徒,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鬼谷子授艺之地,争家很多,有待考证,但现在云蒙山下,却真实的分布着好多以鬼谷命名的村庄和地名,如谷子洞、斩鬼村、斩鬼坡等。云蒙山还是阳城极顶,以海拔1951.4米的高度傲视群峰,其山势雄浑、峰峦交错、林木葱茂、曲径通幽,岚气弥漫,云雾笼罩,以“森林氧吧、休闲旅游、寻幽探险”的定位进行开发,将成为我县一个王牌景点。
鳌背山,类型与云蒙山相似,素有“鳌背山赛过天高”之谓,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唐支队歼灭国民党西府和土匪的主要战场,具有休闲、探险旅游和经色旅游的资源潜质。
杨柏大峡谷,山奇水秀,洞幽林密,峡谷风光在我国北方堪称一流,可与著名的太行大峡谷、龙潭大峡谷相媲美,也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潜质。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尚书·禹贡》所载大禹治水从“砥柱、析城以至王屋”的主要路径,还是我国文坛巨匠、人民作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曾经生活、战斗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是他的著名小说《灵泉洞》、《李有才板话》的生活原型地和作品原创地,也可以说是“山药蛋派”的发源地之一。把这些秀美峡谷风光和珍贵人文资源进行同步开发,必将大大提高景区的内涵和品位,大大增加景区的含金量。
银河峡谷和盘亭大峡谷,地貌奇特,风光秀美,有阳城古八景之一的盘亭列嶂,其独有的五彩石资源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蕴味,产生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
——名相府第。皇城相府和天官王府具有同等的资源品位和开发价值。其中皇城相府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在全市旅游行业独领风骚,名满华夏,成为我县旅游文化开发的成功范例。天官王府是明万历年间政治家、财政家,王国光的府邸,人文底蕴和建筑风格堪与皇城相府媲美,如果加以开发,将会成为阳城第二个“皇城相府”。
——清官文化。明成化年间的杨继宗,因为官清廉而名满天下,曾任嘉兴知府九年,被誉为“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他任满离去时,“郡属七县官民攀车挽留,几百里不绝”。蟒河的“绝兰碑”,据今已200多年,讲述的是清嘉庆年间阳城知县秦维俊为了百姓的利益,冒着诛九族的危险,上书朝廷,为百姓彻底免除了每年进贡兰草的苦差,蟒河的百姓皆拍手称颂,于是自发地为这一清官——秦太老爷立石记之,取名“绝兰碑”。
——民居文化。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是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曾为其题诗“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是南派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洪上范家十三院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其规模之洪宏大、建筑之豪华、人文之厚重,实为罕见。安阳潘家十三院建于清嘉庆年间,设计布局与众不同,重在实用性,兼顾对称性,既精美而又独特。这两个晋商宅院的建筑风格、规模及人方价值丝毫不差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晋商大院。
——红色文化。我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徐海东等曾在阳城工作和战斗,留下了上河会议旧址、枪杆会议旧址、町店战斗旧址等革命遗迹,我县还是中共晋豫区党委和八路军唐支队的诞生地,这些都是我县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局良好,发展空间巨大
阳城旅游,乐观地看,三晋知名,全市领先。
2008年,游客接待量达到90.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55.39万元,旅游总收入1.6亿元;旅游企业达到29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200多人;旅游星级宾馆和定点饭店10家,床位948支,接待能力达到近千人; 旅游纪念品开发达到四个系列32个品种。其中,皇城相府,持续投入,景区设施服务不断完善,已跻身全国著名旅游景区行列;蟒河景区,也初具规模,恢复开放;析城山景区,开发总体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修订。其他众多的景点,如海会寺、九女湖、郭峪城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可以说,我县旅游开局不错,势头看好,前途光明。
阳城旅游,客观地看,体量不大,魅力不够。
2008年全县旅游收入仅占全县GDP的1.57%,旅游从业人员仅占全县劳动就业人员总数的2%;全县国家A级以上的景区只有1个,日均游客接待量还没有突破1万人的大关,尤其是游客人均在阳游览时间没有超延24小时、48小时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数标准,阳城旅游的总体认知度还停留在“皇城一花独放”的层面上。其主要表现是:
——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我们还没有根本上从“一煤独大”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还没有完全从单纯依靠煤炭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中跳出来。对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前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在我县转型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带动三产服务业强劲发展的巨大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安排成千上万劳动力长期稳定就近就业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全县上下没有形成齐心协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
——旅游文化产业整体开发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散、乱、小、慢。散就是缺乏宏观指导,开发格局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乱就是开发局面混乱,开发主体混乱、各吹各的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破坏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小就是开发投入小、开发力度小,小打小闹,没有气魄;慢就是反应迟纯,行动迟缓,按部就班,开发速度慢。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到位。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全县上下,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工作成效不够显著,使很多国宝级的珍贵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有的珍贵文物甚至被偷盗、被破坏。
——旅游景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到位。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完美的、科学的结合,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品位和内涵,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如:析城山以商汤祷雨为核心的雩祭文化,体现了古老的民本思想内涵,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古今贯通、一脉相承,具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资源品位,至今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六福客栈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的博爱情怀,同时也是我县联系欧美和台湾地区的文化纽带,至今也未能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极具南派晋商建筑风格的洪上范家十三院和安阳潘家十三院,其人文价值可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著名晋商大院相提并论,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阳城旅游,理性地看,统筹不够,合力不强。
——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工作机制不畅。旅游文化产业关联度大,影响力强,涉及面广,牵涉到国土、规划、林业、环保、交通、电力、通讯、发改、城建、宣传、教育、文化(文物)等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仅靠旅游局势单力薄,职能有限,很难担当起如此艰巨的任务。由于缺乏一个级别高、权力大,协调力强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令行禁止、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在方方面面、众多环节上困难重重、举步为艰,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混乱局面,延缓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健康发展。
——指导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滞后。我县至今没有把旅游文化作为支柱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由于缺乏一个指导全局、统驭各方的总体规划,无法从宏观层面上对全县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指导和技术指导,致使我县各个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划地为牢、各自为战、无序开发,使全县很多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各景区重复性投资、低水平开发、恶性竞争、品位反差巨大。皇城相府风声水起、热火朝天,其它景区车马零落、游人可数,暴露的正是整体规划开发不同步的问题。
——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旅游文化产业是眼球经济,开发初起的包装、宣传、推介对促进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影响巨大。我县上下,特别是宣传、文化、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县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没有精心包装并通过有效的手段推介出去,使外地人只知皇城,不知阳城。在旅游文化项目招商的运作上,没有主动走出去,与国内知名的大开发商和集团公司联姻结亲,使许多有开发前景的旅游景点和文化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和财力支持而无法开发或半途搁浅。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产业是越挖越多,越挖越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是无污染、低消耗、产生绿色GDP的产业,是继煤炭之后,我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倚重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是可以带动三产服务业蓬勃发展,安排大量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的惠民、富民、安民产业。我们应像抓煤炭那样狠抓我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大打一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的攻坚战,变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要在国家级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大力宣传我县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要以宣传、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为责任主体,组织全县文化人,挖掘我县的历史人文资源,并通过举办不同形式、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在国家级学术层面上,奠定我县诸如“商汤祷雨”、“峨眉派武功源流地之一”等在全国的地位。要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全县人民对我县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养,达到提升人气、涵养脉气、鼓舞士气的目的。要增强全县上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在全县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人人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人人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机制。欲兴非常之业,必施非常之策,根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建立一个权力大、协调力强,能够统驭全局、督促左右、指挥各方,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势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四大班子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全县上下倾力支持的强大合力。
要创新发展机制,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一是要明确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责,强化、完善功能,形成有效调动相关部门、社会力量,效率高、合力强的大旅游工作机制。二是创新投资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商和我县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旅游文化产业。三是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强化财政扶持力度。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公共信息平台、环卫、游客投诉中心、标识系统、培训、奖励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发展基础和环境。
3、制定总体规划,突出阳城特色。要搞好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重点细化大析城山区域的详细规划。要以创建全国旅游强县为奋斗目标,以建设4个4A级以上旅游景点,形成年300万人的接待能力为重点,制定指导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并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要突出阳城地域文化特色。对我县的文化资源科学分类,精挑细选,突出亮点,明确重点,真正把阳城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技术发明、工艺技术等,与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纳入统一的开发规划中。二是做规划既要请全国知名专家,又要听取本地文化人的意见。三是规划要起点高,有前瞻性,要参考旅游强县的标准,从而使规划更切合阳城的实际,更好的服务于全县旅游文化发展,更有利于扩大阳城的美誉度、知名度,涵养阳城人文精神。
4、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一是整合资源,整体策划。应着重考虑把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这三个核心景区和周边的其他景点有效地整合起来做成精品;着重考虑旧县城文物群的开发,像平遥古城那样,把旧县城打造成我县的精品旅游景点,要注重对县城东关旧街现存文物的保护,要划定红线,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时对珍贵文物的破坏;二是提升品位,推出精品。我们阳城有些文化遗产,不仅在山西是精品,而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文化瑰宝,这正是我们打造旅游精品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比如:析城山、阳城犁镜、乔氏琉璃、范家、潘家十三院,还有阳城的祷雨、狩猎、耕织、养蚕等农耕文化等。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策保障。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景区政策。以创建国家级、世界级旅游文化景点为目标,制定类似建瓷园区开发中实行的优惠政策。二是开放政策。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重组,向规模化发展。三是优先政策,优先保证旅游文化产业的重点工程的文化开发项目。四是优惠政策。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旅游文化开发项目实行优惠,扶持其做大做强。五是奖励促进政策。对阳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旅游企业和企业家进行重奖。
总之,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力争在3-5年内把我县建成全国旅游强县,逐步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扩大我县旅游文化产业在全县GDP中的份额和比重,增强我县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从战略上实现我县经济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
上下积淀五千年,文化挖掘无穷期,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阳城,繁荣阳城,打造阳城,让阳城旅游文化成为三晋的品牌、全国的品牌、世界的品牌,是时事之所迫,是人民之所望,是我们共同之担当。
⑶ 山西省农业厅的农业概况
山西省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恒山黄芪、长治党参等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东依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毗连。省境轮廓大体呈平形四边形,介于东经110°15′-114°33′,北纬34°34′-40°43′之间,南北长628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总人口330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府东街。
山西省历史悠久,“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100余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曾建于此。周成王曾封其弟叔虞于唐尧之地,史称“桐叶封弟”,不久又改唐称晋,春秋时代,晋国强盛,为“春秋五霸”之一,此自山西省始有“晋”称,晋国郡县是中国郡县最早见于文献的地区之一。战国初期,“三家分晋”,韩、赵、魏与秦、齐、楚、燕并称“战国七雄”,赵都晋阳,韩都平阳,魏都安邑,史称“三晋”。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东部太行山、西部吕梁山纵贯南北,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散列其间。受地势影响,全省10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省现有耕地5538.7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
山西省地处南北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等重要干线交会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较著名的有云岗石窟、五台山寺群、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等。
山西省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恒山黄芪、长治党参等
⑷ 以乡村旅游点亮好风光的山西,为什么如今的旅游业越来越差
以乡村旅游点亮好风光的山西,如今的旅游业越来越差,主要是由于没有对旅游业进行一个很好的发展和创新,如果一直坚持乡村旅游的话,肯定是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那自然就得不到他们的喜欢,那自然旅游业也就不能够很好的蓬勃发展。
所以说,以乡村旅游点亮好风光的山西,没有能够很好地发展旅游业,主要是他们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也没有进行山西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能够让游客很好的了解到他们的风俗文化,那自然也就不会吸引游客前去,这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⑸ 山西旅游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来大省源,不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人文资源来看,山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自然资源看,山西河流山川众多,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前几年,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山西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够鲜明,不够突出,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攀升。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山西旅游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山西的旅游业已经迅速发展,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拍摄地乔家大院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等景点,已经深入民心,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山西的旅游资源众多,如果要同时开发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旅游景点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不过我相信随着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之下,山西的旅游业将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前景。
更多咨询请登陆山西旅游热线等山西本地旅游门户网。
⑹ 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不利条件
山西悠久的中原文化肯定是首位的,比如阳泉藏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史记》里记载的赵氏孤儿藏身地,其次,山西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北要冲,再有,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景点遍布全省各地,各资游玩观赏的地方不胜枚举。有这些足可以说明山西是旅游大省了。
⑺ 麻烦好心人给提供点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及类型特点的资料吧 谢啦~
一、山西省旅游资源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1、 山西省旅游资源综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文物古迹遍布各地,风土人情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摇篮。独特的地理条件,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秀丽的山水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色,构成山西旅游资源古、珍、险的特点,并且以“地上文物宝库”、“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著称于世,蜚声海内外。
① 人文荟萃的文化遗存
山西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主要的古迹名胜遍及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县,如今全省现存的地面不可移动的登记在册的文物多达35000处,已经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00多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的建筑450多处,其中辽、金以前的106处,占了全国现存同时期的古建筑的70%以上。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庙宇高大层叠,布局疏朗精巧;全国最大的寺院群——五台山佛教圣地,寺院林立,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别誉为我国古建、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2003年初它入选了中国十大名山。全国三大古代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共有洞窟53个,石雕造像5.1万多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评定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国内现存最古老、最高大木结构的建筑——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还有内容丰富的永乐宫壁画,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艺术园林晋祠等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山西这块富饶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这里宫苑寺院,庙塔石窟,彩塑壁画,长城关隘,文物之珍贵居全国之首。
② 雄伟奇壮的自然景观
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许多风光秀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座落在中华屋脊的五台山,不仅以佛教圣地闻名遐迩,更以清凉避暑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素以“人天北柱”的北岳恒山,不仅以莽莽苍苍、奔腾起伏、气势博大雄浑给人以雄旷崇高之感,更是以其险峻、自然山势和众多的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山越的独特景观。此外绵山、石膏山、灵孔山、北武当山、芦芽山等独具北方特色的名山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三晋大地,娘子关瀑布、难老泉、神头泉、东湖平泉等泉水星罗棋布,形成一幅幅诱人的壮美景观。
2、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当然也是个旅游大省,如上介绍的那样,山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所,位于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2处,位于全国第3位。还有国家级森林18处,位于全国第4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有5处,都位于全国第7位。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度是排在全国首位的,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也排在全国前三位。
近年来,山西省旅游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的增长,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山西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仍是不相称的。虽然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次,与周边省份相比,处于落后的状态。比如,2006年来山西的海外游客是32.2万人次,排在全国第24位,外汇收入8623.8万美元,排在全国25位。还有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旅游收人和旅游总收人分别排在了第14、23和24位。由于山西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差,旅游业上处于小规模、低层次的初级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实际地位与应有的地位严重的不符,整体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旅游业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比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一个旅游产业弱省。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几点问题。
① 观念不新
长期以来,由于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人、财、物的投向上重点倾向这些领域,而忽视了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在旅游开发上往往只把重点放在了景点的建设上,单纯的追逐门票的收入,而忽视了食、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的整体性。并且在旅游资源认识上是[偏颇的,造成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单一性和初级化。
② 资金不足
大家都知道,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见效快的行业。从地区上看,山西的名胜古迹多分布在了经济欠发达、交通部便利的地区。当地群众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很多当地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从全省来看,每年安排旅游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例如2002年时仅为4000多万元,不及北京市政府投入旅游宣传的4500万元的90%.。虽然近年来有了更多的投入,在全国来说山西的旅游业的投入还是非常低的,甚至是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③ 宣传不够
旅游业是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但山西省在旅游宣传上缺乏整体策划、整体推出,更缺乏的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存在着重开发,轻发展的观念。每年用在宣传上的费用也只有500万元左右,仅为山东省的1∕6。形不成旅游宣传的规模效益,未能形成有竞争力、完善的产品形象,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 养在深闺人未知“。因此,旅游宣传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是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④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作为起降大型客运飞机场,山西仅有太原、运城两家,而且航线少、航班少,旅游难以形成火爆的场面。不少通向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全省旅游饭店档次较低,但价格偏高。四星酒店有20家,约占全国的3%。而五星级酒店仅仅只有2家。这是远远不能满足海外游客的要求。
⑤ 旅游经济区域合作步伐缓慢
山西地处于北京、西安两大旅游热点城市之间,毗邻京、冀、蒙、陕、豫,在旅游资源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与周边省份合作的构想并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尚未形成旅游交通、旅游产业、旅游市场、旅游信息、旅游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的一体化。虽然,山西的旅游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了,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开发,它将有质的飞跃。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即时对产业布局的调整,是目前山西省要做的首要任务。
山西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人民服从全国经济一盘棋的需要,牺牲自身的利益,保持煤炭价格的低价位,默默承担着改革的成本,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保证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此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等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经济增长后劲乏力。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偏重性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制约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必然之路。从山西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以旅游经济为主的服务产业,就成为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选择。
① 旅游经济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有助于带动山西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交通、邮电、城建、服务、商业、园林等行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旅游业与公共事业的投入比例是1:5,即旅游业投入一元,相应的配套投资就是5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算,旅游业每直接投入一元,就能给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这就表明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②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来山西坚持能源立省,使得山西的经济结构畸形,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比重失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严重重型化,形成了粗放型产业、产品结构。产业机构的的这一状况,不仅制约了山西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污染环境,影响全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投资环境改善。因此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山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山西经济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的发展,将会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引发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最终使社会资源得以重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③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有助于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山西富余劳动安置问题。旅游业有着极强的劳动力吸纳作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就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了成本较低,旅游收入同样增加3万美元,就业人数就将会使发达国家的几倍。
④ 发展旅游经济不仅有利提高山西的形象,还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业是过同国际间、地区间各种交流的桥梁,发展旅游经济对于增进山西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山西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旅游业绝对不会去迫害环境,恰恰相反旅游业盈利的关键就是来改善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效益,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个根本的策略就是去改善环境,它对山西整体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山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国际口岸少,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必须来借到、借景、借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山西接壤省区较多,与北京、天津、西安等国家重要旅游者发生地和集散地距离较近,有着与临省联合协作的区位优势。如,可以以大同和五台山宗教古建筑文化、晋中晋商文化为重点,与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景点连成一片,开辟跨省市的旅游线路;以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为重点,与西安、河南的景点连成一片,形成区域性旅游热点。如果山西能够与周边省市区联合开发旅游资源,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山西旅游业就能扬长避短,在与其它地区的协作中得到跨越发展。在加上山西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文化,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虽然山西旅游发展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能够给与充分能重视和加大投入以及科学的发展,山西旅游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更会有质的飞跃,给山西的经济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下面将以实例来加以说明。
三、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点分析
1. 皇城相府景点概述
山西皇城相府又名午亭山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使一座具有官宦府邸气息的堡寨类建筑群,号称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地处山西晋城阳城地区的皇城村,因为陈廷敬当时相当于城相故又称“皇城相府”。程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推崇,为康熙大字典总编纂和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皇帝还给皇城相府赐名“午亭山村”皇城相府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间,内外城墙总长680米,平均高度是10米,宽2米,整个城堡共有大小门洞9个,门楼,碉楼11个,另外在东城上建筑有马面墙2个,各种城窑百余眼。 皇城相府整个城堡建造于明崇祯而终于清康熙,使于兵火战乱而终于歌舞升平。皇城相府整个城堡依山面水城墙高筑角楼耸立。加上对面山上的红色庙宇建筑“西山院”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千年古刹的钟声。且有皇城八景之绝,即石壁飞鱼、黄阁青山、南宅官书、梅庄杏花、兔晚流泉、群坪红叶、午亭山村、樊新春晓。
2.皇城相府文化特色及旅游价值
① 文化特色
a. 自然、建筑文化特色
皇城相府选择位于山西太行山腹地樊山南麓,坐落于樊川幽谷之中的群平山下,樊溪的河畔。这样借大地自然择地而建,突现了这里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顺应天道、地道,以优势自然为载体建造融于自然的居所环境也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地方,人们来到这里旅游也正是为了寻求定位于自然之中的感觉。皇城相府还有着山环水抱的格局,这里背靠苍龙岭,往远处有一脉相承的来龙山樊山,可谓是龙脉绵延,前有安山朝山,面临樊溪。左辅以青龙,樊溪环绕,曲折而去。右有白虎,通衢大道,坦荡向上。四山环抱,因氧气和,长风纳气,皇城相府正好位于穴位。山村前的樊溪之水冠带而流,村内外有几处泉眼,旧时泉水绵绵不绝,水象征财富,和好符合风水中“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观水要素。这样的布局正是中国人讲究的风水阴阳关系。
b. 天人合一突显人文文化
可以说,皇城相府“人”因素是建造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的意象更是其灵魂所在。皇城相府环境空间创造之中,注重以自然景观形象,独特的堡垒特色,传统的礼乐文化,民风民俗建立村落环境的精神意象。追求自然山水情怀不必详细说明,前已详谈。皇城相府还处处体现了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崇拜神灵的深刻影响。皇城相府中心设立宗族祠堂,以宗族崇拜的传统精神维系着陈氏家族的稳定、发展。它环境布局和院落建筑强调以中轴线,建立长幼、辈分、尊卑、上下有别等级分明的居住空间秩序。皇城相府内供奉关帝、文昌,以祈求上天的保佑平安畅达。宗族,伦理教化使皇城相府成了充满人与人亲和友善,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小社会。皇城相府环境空间创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山水和优美动人的景色预情喻道,以传统伦理精神文化及堡寨家族共同抵御敌人入侵的合作精神塑造之意向,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② 旅游价值
皇城相府是阳城地区先锋级旅游景区,关于它的旅游价值,首先来看看作为旅游景点来说对游客的价值。皇城相府旅游价值典型突出表现其实就是个“美”字。也就是十对旅游者来说,来皇城相府就是来体会、追求这种美。皇城相府的美又体现为三种具体的美。第一是自然美,皇城相府选择自然,借用自然,春的鹅黄,夏的墨绿,秋的金红,冬的素白。伴之四季万紫千红的花,草,各种自然现象——雷、雨、云、雾、飘雪、飞燕…使得村落绚丽多姿。第二是形式之美,生于自然环境,在塑造人工环境。山村借秀美山川,选择了群山环抱,背山面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建造了依山而建的堡寨奇观。第三是意境之美,融于之美,超越自然。人们到皇城相府旅游之所以会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主要是被这优美自然,神秘奇特胜景,起伏变化的建筑群落,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所感染。这里虽然生于自然,但已经超越了自然,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强烈的感受到了陈氏家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三美”不仅是皇城相府自身的一种追求,更是来此旅游的众人的一种追求。可以说旅游已成为了这一地区的龙头产业。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如果再评估皇城相府的品牌价值的,目前是不好用数字来估量的。
3.皇城相府的景点开发
① 旅游规划目标及市场定位
皇城相府应该规划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山村堡垒建筑的历史文化为主,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立皇城相府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为主,文化性、科学性强的乡土文化旅游景点。并且加强与其他景点的关联性,利用好山西太行山风情的特色旅游线路。
市场定位:以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发展国际友人参与的村落乡土文化游为目标。实现发展以建筑、美术、社会学、环境学及影视拍摄等各学科专业人士,及青年学生文化旅游活动的专业目标市场和发展以大众参与的多种旅游活动的大众目标市场结合旅游目标。
② 旅游开发的原则
a. 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有效地建立保护与开发相互依存的有机关系。有效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高价值的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与发展旅游为文物保护提供经济基础,为古村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以求得古山村保护和开发综合效益。
b. 着重开发、设计皇城相府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山西沁河流域乡土文化旅游特色的精品形象。“引导文化旅游,提倡旅游文化”,突出景点文化性。
c. 拓展皇城相风景区范围,发挥阳城地区大旅游体系的优势,建立以午亭山村为中心景区拓展相邻,共同组成区域山村文化及农业光旅游区,扩大其山村环境容量,使古山村文化旅游与阳城地区其它景点及服务设施相联系。发挥效益。
d. 丰富皇城相府旅游开发热点:建立山村整体环境及建筑艺术观赏展:建立山村美术、摄影艺术展。组织一年一度的皇城相府艺术作品比赛和阳城文化节。组织艺术创作旅游、学生实习旅游;开展村内爬山观景活动。参与农家乐活动。
e. 组织好农民生产生活,调整村内生产结构,发展围绕文化旅游所需要的观光农业旅游及乡村特色旅游商品,带动皇城相府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
四、山西晋城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思路及影响意义
1. 皇城相府景点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皇城相府是山西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山西产业结构转变的成功地典型实例,曾经的皇城村,仅仅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旅游景点运营正常化以后,短短的8年时间,皇城相府已经跨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以下是景点对该地区的影响:
① 对当地财政的贡献
8年间,皇城相府已经成为了晋城乃至整个山西的龙头企业,如今总资产已达6.3亿元,拥有职工3.5万人,农民收入达到了15000元位居晋城首位,率先进入了富裕型小康社会。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平均6500万元左右,成为利税大户,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 提升了地区知名度
近些年来,随着晋城皇城相府旅游的开发和盈利,很多的旅游者、学者专家也给与了这个景点肯定的评价,在跨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后,它的知名度也是大大的提升。2004年皇城村被评为全国十大小康村。2005年皇城村村长张家胜入选了全国十大杰出村官。2006年阳城县被评为了,全省进步最快五大县城。皇城相府火了,同时晋城市、阳城县也火了,这一地区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最实际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外商的投资。
③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晋城把以发展煤炭工业为重点逐渐的调整为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这种思路是一种创新,虽然曾经有许多地区已经提出,但最为成功的还是晋城市。
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乡村旅游通常是利用乡村特色风貌、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等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城市居民到小桥流水的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家快乐、观赏田园风光已成为一种旅游新趋势。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主题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地发展起来。本文以晋中市近郊的后沟村为例,对乡村旅游进行调查性研究。
一、晋中市后沟村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后沟村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城东北与寿阳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东径1:12.8度,北纬 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区22公里,北距榆次区什贴镇7.5公里,南距榆次区东赵乡6公里,东连寿阳县,占地1167亩。该村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整个村落一共有90多户人家,270多居住人口。后沟村是值得城市居民一游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的古村落。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2005年9月9日,后沟村正式对外开放。后沟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错落有致。历史上后沟村的庙宇相当多,小小的村落中就建有18座庙宇,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集儒释道于一村。虽然30多年前拆了许多庙宇,但从现存的关帝庙,古戏台和菩萨殿等也可想见当年 16规模和气派。特别是村口的观音堂保存的最为完整。院内左右方向的钟楼与鼓楼飞檐高挑,东西对峙,很有气势;正殿梁架上的彩烩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但透过尘埃浮土,依稀可见其当年的光彩。告别观音堂,通过一座水泥桥,上一截短坡就到了后沟村的中心区,矗立在正面的木结构戏台,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村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戏台颇大,前面两根柱子上有斑驳的对联,虽然年久失修,已经不复往日的光鲜,但是从精荚的雕刻和早已褪色的彩绘中,可以想象当年台上台下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戏台的整体木结构还依然坚固,台上还保留有上世纪50年代戏班演出的剧目。这座古戏台现在每年正月里还可派上用场,或请来专业戏班唱几出山西晋剧,或由村里的庄户人正月里在戏台上消遣娱乐一番。村中也有乐班,喜庆节目为村民助兴红火。更令人惊奇的是村民中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将大鼓打得花样繁出,直显北方人的豪情。戏台前左侧的高台上是店铺商家,一般都是前店后院,竟和当下城市房地产业流行的“商住两用”概念不谋而合。在戏台的正对面,是一座菩萨殿,殿顶屋脊色彩艳丽的琉璃瓦,很是惹眼。在自然生态方面,囚后沟地处僻远,远离污染、大气清新。发源于11公里外的龙门河流经本村,南下入潇河,水质优良。后沟村的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气候适宜,使得本地区的梨、枣、苹果、桃、杏等水果远近闻名。村中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的独立窑洞,砖瓦的四合院和黄土的窑洞巧妙地合为一体。多数院内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及照壁都保存完好,砖、木、石上都有精美细致的雕刻。村中还保留着耧、犁、砘、耙、石碾、石磨等自然经济时代的农业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态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现出古村落自给自足的生存、生产、生活景象。后沟村古朴的乡村风貌,厚重的民俗文化、幽静清新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它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二、后沟村乡村旅游现状及开发建议
自从2005年开发乡村旅游以来,后沟村的经济有了明显的转机。后沟经济有所好转,村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目前,后沟村的乡村旅游开局尚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引起重视的问题。
1.交通不便,路况较差亟待解决。
2.硬件设施不足,卫生状况较差亟待解决。
3,村民的素质和服务接待水平急待解决。
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是:
1.要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淡了乡村旅游的“乡、土、野”的特色。
2.要注重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3.要注重开发精品游项目,开发精品古建筑浏览区。以观音堂、古戏台、关帝庙、五皇殿、古店铺及部分民居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筑为基础开发;古建筑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进行小规模整修的原则。
4.要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⑻ 山西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山西省旅游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强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十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全省对旅游业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虽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各级旅游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拼搏,已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强劲发展,旅游成就凸显。
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大推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五倍。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133.6%,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63.3%增加了70.3个百分比。
⑼ 山西省发展特色旅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扩大开放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人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山西旅游业将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机遇,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将步入更快的发展时期。(一)构建和谐社会为旅游业发展赋予了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这一目标的确立,明确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人天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旅游与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旅游活动是人的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一方面,旅游活动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了解与认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必将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们的认同感。通过洁净的旅游产品、旅游经营和旅游行为,将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和基本原则,将指导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继续注重开发各种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重视对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吸引物的农业旅游的开发,在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活动的发展,使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统筹地区发展”,就是要在发展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产业优势的转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同时,发挥其在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再延续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旅游业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因而,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将更加强调均衡发展,强调综合效益,强调利益协调,强调可持续性。(三)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小康社会建设推动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持续增长,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一五”期间,据省旅游局预测,山西省国内居民出游率将从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57%。未来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预期在10%以上,到期末人均GD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居民消费将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热也正在迅速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有利条件,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导行业。(四)旅游业被列为全省新的四大产业之一,将成为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旅游业符合山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要求,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存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从宏观上,将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创造内在动力。(五)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各级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资金的充盈成为扩大旅游投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山西省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全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些都会大大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为旅游产业升级和目的地建设奠定基础,为旅游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条件。(六)国家区域旅游合作、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将为进一步发挥山西旅游的区位优势带来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了统筹区域旅游发展,推进东、中西部旅游业良性互动的战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有条件成为中原旅游区域协作的枢纽。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也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七)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战略实施,将为山西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加新的内涵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使中华文明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各国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山西省作为文化旅游的资源大省,旅游产品也将从中得到整合提升,将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无形的力量。四、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旅游业是永远朝阳的产业。进入“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旅游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未来5―10年内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山西省的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并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根据预测未来5到10年内,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征。(一)客源市场巨大,国内旅游人数将快速增长目前,山西省海外旅游接待年均增长20.6%,国内旅游接待年均增长17.6%,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山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将持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为20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的文化旅游消费支出不仅总量稳步增长,而且文化旅游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将呈明显提高。山西省周边七省市的人口约3亿,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陕西四省市接待海外旅游者974.3万人次;东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运输,旅游客源潜力也十分巨大。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受中华文化和景观差异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和山西省的重要旅游者输出地,加之省内旅游资源的快速增长,只要做好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促销工作,来晋旅游人数将可以成倍增长。(二)出境旅游将稳定增长未来5-10年内,山西省出境旅游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不断扩大;二是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使出境旅游活动变的更为方便。前者的变化最大,致使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个大洲。后者则是我国外汇政策不断放宽的延续,尤其是从2005年年初开始,中国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携带人民币的数额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两万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加上人民币已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内某些场所实际流通,将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或其他消费活动的方便程度。宏观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使山西省出境旅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三)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将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随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旅游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旅行社,饭店的数量在逐步增加的同时,将更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业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将更多地吸引海外游客,并提高游客的旅行质量。(四)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并逐步向发达省份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据预测,未来5―10年内山西省人均GN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降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吃的好、住的好、乘车带空调、座软卧,有的要求乘坐飞机往返,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当前山西省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地区,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随着山西省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观,今后山西省省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五)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游客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六)旅游热点继续升温“十五”间,山西省旅游业出现了不少亮点和热点,这些热点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最具代表性。这些独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必将成为今后山西省旅游业的新热点。(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预计未来5-10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内生产总比重由现在7.1%,提高到10%左右。五、旅游业发展对策选择“十五”期间,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进入“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旅游新兴支柱产业的总目标,随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中部开发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旅游产业发展应抓住良好机遇,适应新形势,把山西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使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再迈一个新台阶。(一)加强产业规划,精心构筑新型支柱产业的大旅游格局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产品配套,改善客源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实旅游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为构建和谐山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依据“十一五”规划方案,抓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规划的编制。产业规划、景区规划的编制,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特别是太行山、晋西北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线路、精品和特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三是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要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二)推进旅游法规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各级旅游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当前及今后下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好。一是要通过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行政许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顺协会和中介组织体系,同时更要提高市场引导和监管能力,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要建立全省旅游行政和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三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围绕打造旅游精品,对景区名称、商标注册、产品登记等都要精心策划。在抓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为向本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三)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要抓紧搞好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全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路为型,整合资源。一是要加快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三条旅游带、四个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以及旅游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经初具规模的大运旅游经济带,整合推进极具发展潜力的太行旅游经济带的新产品开发,积极做好沿黄旅游经济带的前期准备工作,达到沿黄公路开通即可形成旅游产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紧启动管涔山、历山、万荣黄河滩涂、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四是要抓好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牌建设。(四)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旅游市场开拓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继续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旅游主题现象,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塑造相结合,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在主体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游特色,又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和发展,既符合市场要求又易于传播;既主题突出,又立体多面。二是要重点策划设计晋北佛教文化游、平遥古城游、晋南寻根觅祖游、太行山风景游,黄河风光游及红色旅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五)加快市场培育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化,促进市场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游管理部门“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要狠抓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要积极创建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山西省旅游客栈的星级与评定》省级地方标准。编制《山西省旅游行业管理细则》,从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系统地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各级旅游行政部门的市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市场秩序与旅游安全。四是要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宣传贯彻国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五是积极培育发展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积极培育发展品牌国际旅行社,引导扶持山西省大型企业。六是要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⑽ 山东省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怎样
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从19世纪90年代末,在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以“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日照王家皂、烟台长岛县等。以日照为例,从1999年开始开展“渔家乐”农业旅游,从无到有,每年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递增,成为日照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目前,日照市已经有20个村3000多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总床位已经达到8万多张,平均每个“渔家乐”家庭年收入达4万元,多的达到10多万元。2004年14个村接待了300多万游客,旅游收入达4亿元,其中王家皂、任家台、桃花岛3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日照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农业旅游基地;2008年1~9月份,日照市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666.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4%,旅游收入为37.77亿元,同比增长了67%;特别是2008年“十一”黄金周,该市共接待游客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0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5%和36%,在山东省分别排第4位和第1位,其中“渔家乐”功不可没。
同时,以农林种植和果蔬采摘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也纷纷兴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枣庄石榴园风景名胜区、肥城十万亩肥桃园、费县石林梨乡旅游区、沾化冬枣生态区、蒙山农家乐旅游区等。随着山东省农业旅游的深入发展,农业旅游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大致可以分为:
①传统民俗节日旅游。挖掘山东传统民俗和逐渐消失的娱乐游戏、戏剧等文化活动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淄博市周村民俗游、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马蹄峪民俗村、济南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区、莱芜市王石门民俗村、滨州市惠民县胡集书会、潍坊市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等。
②乡村美景观光旅游。山东省农业资源异常丰富,粮食、果蔬种植面积在全国居首位,为开展乡村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莱阳梨花节、肥城桃花节、莱州月季花节、平阴玫瑰节等。
③乡村体验性旅游。农业旅游的最大吸引力莫过于给旅游者带来无穷乐趣的体验性旅游产品,如实地采摘果蔬、干农活、玩农村传统游戏、参与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平阴县圣母山葡萄采摘节、“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县冬枣节、烟台大樱桃采摘月、潍坊杨家埠年画民俗游、烟台牟氏庄园过大年主题游等。
2004年,国家旅游局命名了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山东省有25家,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