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景区开发
㈠ 旅游开发的开发流程
1、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景区资源及开发价值进行整体评价。投资商在与景区所有者即政府签订合同前,可以聘请旅游专家,通过初步的资源、市场、交通、环境、政策评估之后,提交一份《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旅游项目投资价值评价报告》,以作为决策依据。
2、合同签定
旅游景区开发,一般涉及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甚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对于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投资商十分不利。旅游特许经营权是投资商必须合法控制的核心,其中包括门票收益权、景区开发与招商权、核心土地购买权等几个方面。如何签订合同,并要求政府负责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电等),是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的。另外,合同签订的同时,需划定红线,确定项目的开发用地和建设用地。
3、组织管理架构
合同签定后,运营方(即原来的投资方,合同签订后,投资方就转变为了运营方)应立即着手组建开发管理团队,并建立开发运作的管理构架与管理制度。管理构架应包括前期工作部、建设管理部、开业运营部三方面。前期工作部,主要负责项目开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委托旅游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策划及规划设计;编撰文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批、向社会招商等。建设管理部,以项目经理为首,负责建设准备工作和工程施工期间的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开业运营部,负责景区开业营销策划,办理开业手续,落实景区运营必备的人、财、物,提高景区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4、产品策划(项目设计)及项目运作策划
产品策划(项目设计)及项目运作策划不同于旅游规划,主要用来解决主题定位、市场定位、游憩方式设计、收入模式、营销模式、运作模式、盈利估算、投资分期等问题。必须聘请专业的旅游项目开发咨询顾问公司,提供《旅游项目总体策划报告》及《旅游项目开发运作计划》。为了与国债申请、政府资金申请、银行融资、战略投资人及子项目投资人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全面配合,应编制《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5、规划
产品策划完成后,或与此同步进行,应该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或者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含部分需马上动工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建项目要先进行旅游规划、确定规划条件,到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方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景观与建筑设计。
6、设计
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后或是规划编制的同时,要委托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旅游景区的景观及部分建筑设计。主要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休闲及景观节点、景观小品等。设计的基本程序为勘察-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7、政府审批事项办理推进
通过政府的各项审批非常重要。其中,发改委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规划评审,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立项与申请,国债项目、农业项目、旅游项目等特殊扶持申请;规划委批准;土地规划审批;建设土地的招、拍、挂与征用;合同中政府承诺的落实;施工图的审查;建设准备与报建批复等等,十分繁杂。
8、资金运作与招商引资
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全部靠企业自有资金,应积极进行融资和招商引资,用少量种子资金启动项目,利用项目融入建设资金。
9、建设准备与工程建设
以项目经理为首协调各方,监督、控制工程进度与质量,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旅游项目中主要有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接待设施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四个方面。项目工程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验收工作。
10、开业运作
项目完成工程建设,与开业运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开业需要人财物齐备,并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景区开业需全面配置大量的服务人员,包括导游(讲解员),技术维护,环卫人员,保安,营销人员等,需建立完整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卫生系统(厕所、垃圾箱、排污等)、旅游安全保障系统、游览服务系统、游客接待服务系统等。以上大多属于软件建设,必须通过规则、流程、培训等管理工作,才能运行到位。一炮打响,是开业营销的重要目标,其中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用以理清渠道、展开品牌推广、开展活动促销等是基础。旅游景点一般在开业后的1-3个月可正式进入运营阶段。正式开业营运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点),可以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景区等级评定。
㈡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景区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㈢ 如何开发旅游的景点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㈣ 开发旅游景点需要什么条件
首先要了解土地情况,如土地用地性质等,如果投资商准备开发500亩,投资商就要了解这500亩之内有多少是林地,多少村民承包地等等。
然后,根据土地不同情况找到土地的使用者或拥有者,比如村民委员会、个人、承包人等,与之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看是否能够发展旅游业。
如果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拥有者同意开发,要与相关人员签署意向性协议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去解决相关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定签订书面协议书,并加盖政府公章;如果不同意,之后的事情就无法进行了。
之后,与县级旅游相关部门沟通,征得县级领导同意,并达成初步协议,完成先关流程。这样项目开发就征取得了村民和政府的认可,开发商就开发项目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后,携带土地使用者或拥有者签订的土地意向协议书和可研报告到发改委/局提交申请,填写立项申请表。提交申请后,发改委/局会根据上位规划进行立项。
(4)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扩展阅读
单一的旅游产业既可以带来收获,也蕴含着风险。因为旅游业受到外部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经济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旅游市场。这个景区的开发正好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收入相应增长,旅游需求扩大,伴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景区的游客数量也快速增长。
但是这不意味着旅客一定会持续增加,也不意味着旅游经营者特别是当地牧民的收入一定会持续增加。事实上,单一化的产业经常更符合资本的需求,而不是当地牧民的需求。
短期内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农民迅速从旅游中增加收入,这是许多决策者所希望的。但是对于许多农村地区,过度开发旅游,旅游彻底替代本地农民的生计方式,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如果乡村旅游都用旅游文化替代了本土文化,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其核心意义。
㈤ 如何确定旅游景区的开发类型
3 、 总结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类资源,充分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共生商业模式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该模式的共生体现在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开发与保护的共生,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融合生物与文化资源来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在于通过保护来实现生物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生物资源或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与可开发程度是选择生物主导型开发和文化主导型开发的主要因素,成立组织和运营项目是商业模式运行的重要载体。
㈥ 旅游景区发展,可以有哪些项目开发
针对当地旅游资源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开发,切不可盲目开发,比如乡村可以干展乡村一日游,很受城市人欢迎,关键是要把自己乡村搞成有特色的景区。
㈦ 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开发
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
1、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密不可分,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升和表现。
第一,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旅游文化则是人类独特的文化成果,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把握景观文化的内涵,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旅游文化也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第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炼和体现。旅游规划是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旅游文化的把握,对当地历史和旅游文化的解读和提炼,精练地总结出当地的基本风格和类型,也即对旅游文化的提炼,包括特色文化的提炼,为未来的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当地的特征基础。旅游规划的目的之一,是既能够提供具有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又能够提供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通过提供体现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游客的认可度,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功的旅游规划也是旅游文化的合理利用和体现。
2、旅游文化的资源与开发
第一,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正确理解。根据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内涵,即意味着它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第二,旅游开发者的规划活动。设计主体(旅游规划师)对设计对象即旅游文化资源(确切地说是代表旅游文化资源的符号信息)运用人类设计技能,设计出一个能够实现和满足一定目标和需要的最终的文本方案—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若从设计主体的视角来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分析有哪些文化素材可以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来,也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分析把握;其次,确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和需要,也即设计主体价值前提的确立;最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实现资源文化内涵向产品文化外显的转化。
第三,文化主体的选择问题。是以当地居民作为文化主体进行规划中的文化选择?还是以旅游者作为主体进行规划中的文化选择?旅游区首先是作为当地居民的家园而存在在历史过程中当地居民世代积累形成的环境文化特色,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不仅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能植根于人们记忆中思想情感上的家园。当地居民作为最为长久的居住者,是旅游区社会环境文化中稳定的实践主体;而旅游者则是经常变化、在旅游区匆匆而去的过客。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应始终处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的主体地位。在旅游规划的制定上,必须坚持居民第一、旅游者第二的原则。
第四,挖掘文化或文化创新的策略来突出旅游景区的特色而使旅游景区具有新的吸引力。首先,注重文化内涵。在实际中,无论是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探险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都有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其次,注重文化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合适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必须和文化内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景点开发,要求在充分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良好的文化形式的表现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再次,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旅游的经营,即活文化的经营。主要是将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结合起来,使每个景点成为旅游景区的“亮点”,这些“亮点”才是旅游景区有吸引力的地方,才是一个旅游景区活的灵魂。因此。在塑造和加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时关键要抓好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的结合,死文化和活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合。最后,注重细节的文化性。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往往是一些细节,使人看过后感觉到这个地力一有水平,有文化,是精品,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要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注重细节。
第五,旅游文化的外化,即将旅游文化通过转化为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往往是复杂多样的,要能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应聘请有关专家在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客源市场,由专家们经过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结合各种区位条件从而确立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该旅游资源。其次,根据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来确立旅游产品外显系统的特征。在正确认识和选择资源文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的外显系统特征的感知和把握就成为外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旅游产品的外显系统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产品本身及环境所展示的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是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从心理上和感官上所感知的第一步,所以这种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应该紧密围绕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
(2)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文化气氛是旅游产品外显系统的“精髓”,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则相当于人的素养和风度。吸引旅游者的更主要的因素取决于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如故宫给人以高贵的皇家文化气质。
(3)旅游产品所传递审美信息的新旧性质,即时代气息。旅游产品的时代气息是旅游产品文化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旅游产品的时代气息应符合其文化气质。最后,旅游产品的完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之后,还要随着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旅游产品,也有可能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重新确立其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外显系统的特征。
㈧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有什么区别
就一般意义上说,现代旅游资源观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内前特别要注重生态、民俗容、城市、商务、会议、休闲、健身、节庆、娱乐、购物、教育、科技、产业、时尚等各种旅游资源,以及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山合水易的总策划师在有《关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一文中提到过这些。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事实上涵盖了“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也可以说“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的一部分而已。
㈨ 旅游开发的开发流程是什么
1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景区资源及开发价值进行整体评价。投资商在与景区所有者即政府签订合同前,可以聘请旅游专家,通过初步的资源、市场、交通、环境、政策评估之后,提交一份《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旅游项目投资价值评价报告》,以作为决策依据。
2 、合同签定
旅游景区开发,一般涉及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甚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对于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投资商十分不利。旅游特许经营权是投资商必须合法控制的核心,其中包括门票收益权、景区开发与招商权、核心土地购买权等几个方面。如何签订合同,并要求政府负责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电等),是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的。另外,合同签订的同时,需划定红线,确定项目的开发用地和建设用地。
3 、组织管理架构
合同签定后,运营方(即原来的投资方,合同签订后,投资方就转变为了运营方)应立即着手组建开发管理团队,并建立开发运作的管理构架与管理制度。管理构架应包括前期工作部、建设管理部、开业运营部三方面。前期工作部,主要负责项目开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委托旅游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策划及规划设计;编撰文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批、向社会招商等。建设管理部,以项目经理为首,负责建设准备工作和工程施工期间的管理工作,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开业运营部,负责景区开业营销策划,办理开业手续,落实景区运营必备的人、财、物,提高景区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4 、产品策划(项目设计)及项目运作策划
产品策划(项目设计)及项目运作策划不同于旅游规划,主要用来解决主题定位、市场定位、游憩方式设计、收入模式、营销模式、运作模式、盈利估算、投资分期等问题。必须聘请专业的旅游项目开发咨询顾问公司,提供《旅游项目总体策划报告》及《旅游项目开发运作计划》。为了与国债申请、政府资金申请、银行融资、战略投资人及子项目投资人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全面配合,应编制《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5 、规划
产品策划完成后,或与此同步进行,应该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或者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含部分需马上动工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建项目要先进行旅游规划、确定规划条件,到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方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景观与建筑设计。
6 、设计
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后或是规划编制的同时,要委托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旅游景区的景观及部分建筑设计。主要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休闲及景观节点、景观小品等。设计的基本程序为勘察-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7 、政府审批事项办理推进
通过政府的各项审批非常重要。其中,发改委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规划评审,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立项与申请,国债项目、农业项目、旅游项目等特殊扶持申请;规划委批准;土地规划审批;建设土地的招、拍、挂与征用;合同中政府承诺的落实;施工图的审查;建设准备与报建批复等等,十分繁杂。
8 、资金运作与招商引资
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全部靠企业自有资金,应积极进行融资和招商引资,用少量种子资金启动项目,利用项目融入建设资金。
9 、建设准备与工程建设
以项目经理为首协调各方,监督、控制工程进度与质量,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要求完成。旅游项目中主要有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接待设施建设、游乐项目建设四个方面。项目工程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验收工作。
10 、开业运作
项目完成工程建设,与开业运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开业需要人财物齐备,并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景区开业需全面配置大量的服务人员,包括导游(讲解员),技术维护,环卫人员,保安,营销人员等,需建立完整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卫生系统(厕所、垃圾箱、排污等)、旅游安全保障系统、游览服务系统、游客接待服务系统等。以上大多属于软件建设,必须通过规则、流程、培训等管理工作,才能运行到位。一炮打响,是开业营销的重要目标,其中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用以理清渠道、展开品牌推广、开展活动促销等是基础。旅游景点一般在开业后的1-3个月可正式进入运营阶段。正式开业营运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点),可以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景区等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