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桂林旅游业发展
①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桂林变化论文
桂林农村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农村经历了艰辛而辉煌的改革,改公社建乡镇,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农民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农产品供应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让市场来合理配置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生产、流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同时,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已经开始向城市发展,形成浩大的民工潮,以前城市对农村歧视的现象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桂林市农村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30年桂林市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30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89亿元发展到2007年241.97亿元,增长了34.12倍。扣除物价因素,从1978年到2007年,增长了6.99倍,年平均增长7.43%,比1952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2.55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30年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桂林市农村经济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和变化之中。农业经济中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构成从1983年的63.02:6.90:20.16 :0.74变为2007年的57.64:4.52:33.63:3.11(由于地市合并等多种原因,数据不全,再加上时间紧,准备不足,1978年以来的主要农业经济指标无法完全收集,为增强本文的说服力,尽量使用目前掌握的更长年份的数据。从2003年起,农业总产值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统计,而将农民农民兼营工业剔除)
农业(种植业)与牧业的构成呈此长彼消的状态,1983—1988年,农业消牧业长;1988—1997年,两者处于平衡状态;1997—1999年,农业长牧业消,且变化大;1999—2002年,两者又处于平衡状态;2002—2007年,农业消牧业长,而且变化也大。
(三)是农产品不断丰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30年
1、粮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资,粮食生产一直是桂林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基础工作。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37.67万吨发展到2007年209.43万吨,增长了60.27%,年平均增长1.64%。
除一些灾情严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灾,粮食减产12.87%),生产粮食的主要特点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1984—1999年,呈稳步增产态势;1999—2003年,受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影响,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2007年,受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有所好转,呈小幅增产态势,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已趋于稳定状态。
2、水果生产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从1978年的1.90万吨发展到2007年205.22万吨,增长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长17.53%,一年一个台阶,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1986年创造了增长95.87%的高速度。
农业(种植业)与牧业的构成呈此长彼消的状态,1983—1988年,农业消牧业长;1988—1997年,两者处于平衡状态;1997—1999年,农业长牧业消,且变化大;1999—2002年,两者又处于平衡状态;2002—2007年,农业消牧业长,而且变化也大。
(三)是农产品不断丰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30年
1、粮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资,粮食生产一直是桂林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基础工作。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37.67万吨发展到2007年209.43万吨,增长了60.27%,年平均增长1.64%。
除一些灾情严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灾,粮食减产12.87%),生产粮食的主要特点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1984—1999年,呈稳步增产态势;1999—2003年,受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影响,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2007年,受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有所好转,呈小幅增产态势,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已趋于稳定状态。
2、水果生产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从1978年的1.90万吨发展到2007年205.22万吨,增长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长17.53%,一年一个台阶,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1986年创造了增长95.87%的高速度。
1978—1989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大增年份一般保持30%以上增幅,尤以1986年最高;1989—1997年,呈高速增产态势,速度虽然表现为一年高一年相对低一些,但均超过两位数的增长;1997—2001年,增长呈上下震荡态势,但总体是增长的;2001—2007年,桂林市水果生产进行最佳发展阶段,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挂果面积逐年增加,水果年年丰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3、生猪生产稳步发展。从1978年的75.06万头发展到2007年534.84万头,增长了6.13倍,年平均增长7.01%。生猪饲养是桂林市养殖业一个传统项目,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农户都有养猪的习惯,尤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掌握了粮食和青饲料生产自主权,为生猪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通过养猪,也是农民获取现金收入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每家每户散养为主的状况已发生很大变化,以专业户或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养殖发展越来越快,并初具规模。
4、得益于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桂林市家禽养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91年的990.04万只发展到2007年9564.61万只,16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平均增长15.23%。
(四)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的30年
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的28.35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250.89万千瓦,增长了7.85倍,年平均增长7.81%。小型拖拉机从1978年的8280台发展到2007年44362台,增长了4.36倍。机动脱粒机从1978年的1598台发展到2007年147224台,增长了91.13倍。
2、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用电量从1978年的3794万千瓦小时发展到2007年42171万千瓦小时,增长了10.12倍。化肥施用量(按实物计)从1978年的15.72万吨发展到2007年61.79万吨,增长了2.93倍。
(五)是农业资源不断挖潜的30年
桂林市是一个多山区多丘陵地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28.37万公顷发展到2007年26.23万公顷,减少了21394公顷。由于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建设或种果树,使原本耕地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为缓解这个矛盾,桂林市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挖掘耕地资源的潜力,1989年—2007年间,共新开荒耕地49821公顷,使得该期间耕地总面积只减少17559公顷。大量新种植的果树虽然也占用了部分耕地,但大部分是通过开荒丘陵或荒地种植的。
(六)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社会事业不断前进的30年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的结果,是一贯坚持“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结果,也是桂林市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结果。
(二)认真抓好了农作物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桂林市粮食的主打品种——稻谷,经历了高杆到矮杆,单造到双造,常规稻到杂交稻,普通稻谷到优质稻谷的改造,在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同时,稻谷品质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稻谷生产又进入一个新阶段,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深化,超级稻的逐步推广,免耕抛秧、旱育稀植等新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抓基地建设,树农业品牌,走集约化道路。桂林市建立了许多粮食、水果、畜牧、林木、水产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民。桂林市大部分县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形成了沙田柚、柿子、柑桔多个水果品牌之乡。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养殖小区的建设,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拨付专项经费开展的“阳光”工程,对提高桂林市农民的生产技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特别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桂林市有80万左右农民工在外务工,广大农民正形成自己的原始资金积累,有的农民工已开始返乡创业,桂林市农村经济发展即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五)、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发展农业经济的信心。长期形成的农业和工业的“剪头差”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还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农业属于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等等。但是,这一些问题和困难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有更多人在关注“三农”,国家投入更多的财力支持“三农”。
(六)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经济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对农业长期以来为国家所做贡献的回报,现在国家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目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的矛盾有所激化。农村体制改革以后,桂林市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初期,这是一项顺应民心的重大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桂林市实行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是分田到户,大部分村级集体的所有土地和部分集体资产,也被分给农户,村级集体实际上成了“空壳”,号召和组织能力下降,同时,大块的田地被切割成几小块分给农户,农户所耕种的田地相当分散,经营成本很高。随着农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村就业结构发现重大变化,大量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业生产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出现了农业要走产业化、专业化之路的时代要求。这就出现了“小农户、小生产”与“大社会、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制约农村的发展。
(二)中央的农村政策特别是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不够。由于财权过于向中央集中,而目前县乡两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地方无法保持正常运转,只能靠“创收”、财政空转甚至借贷来维持,那么国家下拨的惠农资金往往被截流,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无法彻底地贯彻落实,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
(三)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深。目前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只有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桂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生产已达到一个顶峰,产品总量已无法再大幅膨胀。只有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才能使桂林市从一个农业大市向一个农业强市转变。农产品加工离不开企业的引进,在企业的引进中,要充分发挥本地好的加工企业的作用,搭桥牵线,实现强强联合,防止以往引进的水果、肉类加工企业对本地“三农”帮助甚微的现象。
(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经营的土地相当分散,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目前农村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中介,来为土地合法合理流转提供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尤其是直接带动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更少,制约了桂林市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
(五)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般是老弱和妇女儿童,文化水平低,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慢,接受慢,使用慢。另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少,待遇差,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六)农业经济结构还不太合理。桂林市农业经济中,种养产值的比例基本是2:1,而农业发达地区的比例却是1:2。桂林市的家禽养殖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多家龙头养殖企业,家禽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家禽出栏近一亿只。但桂林市传统重点畜牧产品——生猪生产,由于养猪龙头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养猪偏少,再加上生产散养量的减少,导致生猪这个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改革和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国家实行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以农村的稳定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转让方面,并没有禁止,而是体现自愿原则,只要强调并严格控制土地性质的改变,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在如何解决“小农户、小生产”与“大社会、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和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创新出一些模式,如引进农业投资公司,由村集体组织负责组织农户,农业投资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在生产过程中,按统一的规程进行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统一形成品牌,建立产品追溯制度,由农业投资公司统一销售。形成透明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公司、农户、村集体组织三方均得利。这种模式应该是适合桂林市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求的,村集体组织应充分发挥这个中介作用。
(二)加快乡镇行政职能改革,创建服务型基层政权组织。一是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二是改变政府职能,生产是农户的事,是企业的事,不应是政府管的事,也是想管也管不好的事,政府应该从具体抓生产的现状中解放出来,重点增强为搞好生产提供服务的能力;三是深化国家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按权责对等原则,增加地方财力,改变目前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及县以下财政极其紧张的局面,改变官与民争利的不和谐因素,确保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加快桂林市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桂林市农业已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规模生产效益差,换句话说,就是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具有生产经营市场性、生产环境开放性、生产投入资本性、产品质量标准性、专业发展风险性和政府支持保护性等特征。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来发展,充分发展桂林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性农业产业和相关产业群,加大农产品的养殖业转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外流通和贸易,将农业发展成为一个有突出经济贡献的商品型产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和城镇变成农产品的加工厂,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真正实现桂林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② 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分为哪四个阶段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
四、我国旅游业开始向传统管理体制告别,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③ 改革开放以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良好的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与条件——既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又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现代化建设所造就的许多建筑设施、文化场馆成为各地宝贵的旅游资源,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北京的中央电视塔、鸟巢、水立方,广州的新白云机场、火车东站广场、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塔等。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世外桃源的乡下农庄、高峡平湖般的三峡大坝、天堑变通途的青藏铁路、上海黄浦江观光隧道等无不显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给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影响。
④ 改革开放30年桂林的变化
这个难度太高了,而且没悬赏...
我只有一些老图片
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原因: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旅游是一种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最好的方式;旅游是放松紧张工作压力的最好出口;旅游是一种向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从小到游公园,大道游各自的省会城市,再到跨省旅游,到出境游。
消费群体的日益壮大。消费群体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国外的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许多人未到过中国,认为中国很神秘,中国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国内的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壮大,更是旅游消费的主力。
国家的鼓励和支持。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对于扩大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具有极大的意义,所以国家大力支持。有了国家的支持,企业自然争着投资开发。
(5)改革开放后桂林旅游业发展扩展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感受桂林新变化
桂林农村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农村经历了艰辛而辉煌的改革,改公社建乡镇,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农民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农产品供应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让市场来合理配置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生产、流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同时,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已经开始向城市发展,形成浩大的民工潮,以前城市对农村歧视的现象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桂林市农村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30年桂林市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30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89亿元发展到2007年241.97亿元,增长了34.12倍。扣除物价因素,从1978年到2007年,增长了6.99倍,年平均增长7.43%,比1952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2.55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30年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桂林市农村经济结构也处于不断优化和变化之中。农业经济中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构成从1983年的63.02:6.90:20.16 :0.74变为2007年的57.64:4.52:33.63:3.11(由于地市合并等多种原因,数据不全,再加上时间紧,准备不足,1978年以来的主要农业经济指标无法完全收集,为增强本文的说服力,尽量使用目前掌握的更长年份的数据。从2003年起,农业总产值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统计,而将农民农民兼营工业剔除)
农业(种植业)与牧业的构成呈此长彼消的状态,1983—1988年,农业消牧业长;1988—1997年,两者处于平衡状态;1997—1999年,农业长牧业消,且变化大;1999—2002年,两者又处于平衡状态;2002—2007年,农业消牧业长,而且变化也大。
(三)是农产品不断丰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30年
1、粮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资,粮食生产一直是桂林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基础工作。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37.67万吨发展到2007年209.43万吨,增长了60.27%,年平均增长1.64%。
除一些灾情严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灾,粮食减产12.87%),生产粮食的主要特点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1984—1999年,呈稳步增产态势;1999—2003年,受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影响,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2007年,受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有所好转,呈小幅增产态势,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已趋于稳定状态。
2、水果生产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从1978年的1.90万吨发展到2007年205.22万吨,增长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长17.53%,一年一个台阶,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1986年创造了增长95.87%的高速度。
农业(种植业)与牧业的构成呈此长彼消的状态,1983—1988年,农业消牧业长;1988—1997年,两者处于平衡状态;1997—1999年,农业长牧业消,且变化大;1999—2002年,两者又处于平衡状态;2002—2007年,农业消牧业长,而且变化也大。
(三)是农产品不断丰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30年
1、粮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资,粮食生产一直是桂林市农业生产中的一项基础工作。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37.67万吨发展到2007年209.43万吨,增长了60.27%,年平均增长1.64%。
除一些灾情严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灾,粮食减产12.87%),生产粮食的主要特点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1984—1999年,呈稳步增产态势;1999—2003年,受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影响,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2007年,受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有所好转,呈小幅增产态势,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已趋于稳定状态。
2、水果生产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从1978年的1.90万吨发展到2007年205.22万吨,增长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长17.53%,一年一个台阶,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1986年创造了增长95.87%的高速度。
1978—1989年,呈大增一年平产一年的态势,大增年份一般保持30%以上增幅,尤以1986年最高;1989—1997年,呈高速增产态势,速度虽然表现为一年高一年相对低一些,但均超过两位数的增长;1997—2001年,增长呈上下震荡态势,但总体是增长的;2001—2007年,桂林市水果生产进行最佳发展阶段,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挂果面积逐年增加,水果年年丰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3、生猪生产稳步发展。从1978年的75.06万头发展到2007年534.84万头,增长了6.13倍,年平均增长7.01%。生猪饲养是桂林市养殖业一个传统项目,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农户都有养猪的习惯,尤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掌握了粮食和青饲料生产自主权,为生猪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通过养猪,也是农民获取现金收入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每家每户散养为主的状况已发生很大变化,以专业户或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养殖发展越来越快,并初具规模。
4、得益于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桂林市家禽养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91年的990.04万只发展到2007年9564.61万只,16年间增长了8.66倍,年平均增长15.23%。
(四)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的30年
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的28.35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250.89万千瓦,增长了7.85倍,年平均增长7.81%。小型拖拉机从1978年的8280台发展到2007年44362台,增长了4.36倍。机动脱粒机从1978年的1598台发展到2007年147224台,增长了91.13倍。
2、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用电量从1978年的3794万千瓦小时发展到2007年42171万千瓦小时,增长了10.12倍。化肥施用量(按实物计)从1978年的15.72万吨发展到2007年61.79万吨,增长了2.93倍。
(五)是农业资源不断挖潜的30年
桂林市是一个多山区多丘陵地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28.37万公顷发展到2007年26.23万公顷,减少了21394公顷。由于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建设或种果树,使原本耕地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为缓解这个矛盾,桂林市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挖掘耕地资源的潜力,1989年—2007年间,共新开荒耕地49821公顷,使得该期间耕地总面积只减少17559公顷。大量新种植的果树虽然也占用了部分耕地,但大部分是通过开荒丘陵或荒地种植的。
(六)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社会事业不断前进的30年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的结果,是一贯坚持“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结果,也是桂林市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结果。
(二)认真抓好了农作物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桂林市粮食的主打品种——稻谷,经历了高杆到矮杆,单造到双造,常规稻到杂交稻,普通稻谷到优质稻谷的改造,在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同时,稻谷品质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稻谷生产又进入一个新阶段,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深化,超级稻的逐步推广,免耕抛秧、旱育稀植等新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抓基地建设,树农业品牌,走集约化道路。桂林市建立了许多粮食、水果、畜牧、林木、水产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了广大农民。桂林市大部分县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形成了沙田柚、柿子、柑桔多个水果品牌之乡。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养殖小区的建设,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拨付专项经费开展的“阳光”工程,对提高桂林市农民的生产技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特别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桂林市有80万左右农民工在外务工,广大农民正形成自己的原始资金积累,有的农民工已开始返乡创业,桂林市农村经济发展即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五)、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发展农业经济的信心。长期形成的农业和工业的“剪头差”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还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农业属于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等等。但是,这一些问题和困难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有更多人在关注“三农”,国家投入更多的财力支持“三农”。
(六)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经济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对农业长期以来为国家所做贡献的回报,现在国家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目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的矛盾有所激化。农村体制改革以后,桂林市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初期,这是一项顺应民心的重大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桂林市实行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是分田到户,大部分村级集体的所有土地和部分集体资产,也被分给农户,村级集体实际上成了“空壳”,号召和组织能力下降,同时,大块的田地被切割成几小块分给农户,农户所耕种的田地相当分散,经营成本很高。随着农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村就业结构发现重大变化,大量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业生产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出现了农业要走产业化、专业化之路的时代要求。这就出现了“小农户、小生产”与“大社会、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制约农村的发展。
(二)中央的农村政策特别是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不够。由于财权过于向中央集中,而目前县乡两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地方无法保持正常运转,只能靠“创收”、财政空转甚至借贷来维持,那么国家下拨的惠农资金往往被截流,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无法彻底地贯彻落实,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
(三)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深。目前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只有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桂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生产已达到一个顶峰,产品总量已无法再大幅膨胀。只有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才能使桂林市从一个农业大市向一个农业强市转变。农产品加工离不开企业的引进,在企业的引进中,要充分发挥本地好的加工企业的作用,搭桥牵线,实现强强联合,防止以往引进的水果、肉类加工企业对本地“三农”帮助甚微的现象。
(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经营的土地相当分散,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目前农村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中介,来为土地合法合理流转提供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尤其是直接带动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更少,制约了桂林市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
(五)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般是老弱和妇女儿童,文化水平低,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慢,接受慢,使用慢。另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少,待遇差,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六)农业经济结构还不太合理。桂林市农业经济中,种养产值的比例基本是2:1,而农业发达地区的比例却是1:2。桂林市的家禽养殖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多家龙头养殖企业,家禽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家禽出栏近一亿只。但桂林市传统重点畜牧产品——生猪生产,由于养猪龙头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养猪偏少,再加上生产散养量的减少,导致生猪这个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改革和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国家实行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以农村的稳定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转让方面,并没有禁止,而是体现自愿原则,只要强调并严格控制土地性质的改变,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在如何解决“小农户、小生产”与“大社会、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和创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创新出一些模式,如引进农业投资公司,由村集体组织负责组织农户,农业投资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在生产过程中,按统一的规程进行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统一形成品牌,建立产品追溯制度,由农业投资公司统一销售。形成透明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公司、农户、村集体组织三方均得利。这种模式应该是适合桂林市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求的,村集体组织应充分发挥这个中介作用。
(二)加快乡镇行政职能改革,创建服务型基层政权组织。一是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二是改变政府职能,生产是农户的事,是企业的事,不应是政府管的事,也是想管也管不好的事,政府应该从具体抓生产的现状中解放出来,重点增强为搞好生产提供服务的能力;三是深化国家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按权责对等原则,增加地方财力,改变目前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及县以下财政极其紧张的局面,改变官与民争利的不和谐因素,确保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加快桂林市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桂林市农业已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规模生产效益差,换句话说,就是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具有生产经营市场性、生产环境开放性、生产投入资本性、产品质量标准性、专业发展风险性和政府支持保护性等特征。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来发展,充分发展桂林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性农业产业和相关产业群,加大农产品的养殖业转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外流通和贸易,将农业发展成为一个有突出经济贡献的商品型产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和城镇变成农产品的加工厂,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链建成,真正实现桂林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⑦ 请问改革开放30年桂林的变化
桂林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⑧ 请问桂林旅游业何时发展起来
现在不是在变革弄文化旅游吗?现在好像在发展空中旅游。现在好像有专高铁旅游,还有航空旅属游,然后桂林不是在建设那个什么国际……旅游城市,好像到2020年完成,2023年为远景发展,好像为了打破阳朔等的单一旅游路线,又在各个县发展高速公路自己高铁动车来着,还有市区好像要搞商业旅游,万达城好像也开始了
⑨ 有谁告诉我桂林旅游业的现状
现在因为涨水,比如象鼻山 游漓江的项目都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