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
❶ 景区总体规划有哪些内容和要求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价值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远景设计院谈到根据规划的内容及深度不同,景区旅游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修建性规划。在这三个规划层次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根据各景区特点编制景区旅游策划或概念性规划、旅游项目策划,或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开发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在编制内容、深度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1]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❷ 旅游规划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专旅游(业)属发展规划,另一大类是旅游区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❸ 旅游景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哪些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远景设计院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❹ 求《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方案汇报》这个ppt,大小有近50M
http://www.cityup.org/bbs/viewthread.php?tid=24625
这个论坛有
❺ 粤北的经济规划
——南粤绿色生态屏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山区生态系统建设投入,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粤北地区生态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粤北地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导,将粤北地区划分为重点、协调和生态三类发展片区,实行生态建设优先、产业集约优先,积极探索用较少的土地面积获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方式,破解山区科学发展的难题,重点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新兴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辐射和带动功能,发挥粤北地区环珠三角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城镇,以工业进园为载体,错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着力把粤北地区打造成为南融珠三角、北联内陆的重要桥梁和东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纽带。 到2015年,粤北地区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西北东韩“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Ⅱ类标准,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72.7%,生态发展区的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提高到5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60%以上的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基本实现所有县城区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渠系灌溉系数达到0.5-0.6.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地区生产总值达5250亿元(2010年可比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340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0∶53∶3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实现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分别达9.5%和9.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险种同水平。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本布局理念,统筹考虑现有的开发强度、发展潜力,按照“五极”、“七轴”、“三片”空间结构和“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区域布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连通和协作。
(一)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布局。
以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为主要增长极,广州、深圳和珠海向内陆扩散的七条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线,城镇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为发展主轴线上的节点,并以粤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关系划分重点、协调和生态三个发展片区。
——“五极”: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建成五大区域性增长极。到2015年,5个地级市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以上,每个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城区的带动下,韶关市建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河源市建成为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建成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远市建成为大广州卫星城市、珠三角高新产业新成长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云浮市建成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全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
——“七轴”:以珠三角为辐射源并向内陆扩散的高速公路为粤北地区的七大发展轴。
广(州)韶(关)发展轴。京港澳和广乐高速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和北江航道发展轴,途经广州、清远城区、英德、佛冈、翁源、韶关城区、乳源、乐昌等城镇,是清远、韶关承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并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轴线,粤北地区中部发展的“脊梁”。
广(州)梅(州)发展轴。广梅、广河和广惠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东江航道发展轴,途经惠州、河源城区、东源、龙川、梅州市区、梅县区、兴宁、大埔等城镇,是粤北东北部发展的重要轴线,影响和辐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广(州)连(州)发展轴。广清和清连、连宜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途经广州、清远城区、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城镇,覆盖整个清远市行政区划的中轴,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广(州)云(浮)发展轴。广梧高速公路、南广铁路、三茂铁路、西江黄金水道,是云浮承接以广州-佛山-肇庆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云浮市城区的产业与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云安、郁南等城镇和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和辐射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深(圳)河(源)发展轴。以深圳为起点的惠盐、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赣州高速公路等区域干道,途经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区、东源、和平等城镇,二十特勤吧托人情问她千万别
汕(头)梅(州)发展轴。汕梅高速、广梅汕铁路,涉及梅州市区、梅县区、丰顺、蕉岭等城镇,是依托海西经济区和潮汕都市区向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珠(海)云(浮)发展轴。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门至罗定高速,途经珠海、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以及云浮的新兴、罗定等城镇,是云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
——“三片”: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体,细分为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三个具体功能片区。
重点发展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地区,工业园区化的密集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粤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城镇密集的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专栏1重点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与珠三角地区接壤或属地级市的城区。
片区范围:韶关浈江区、武江区和曲江区,梅州梅江区和梅县区,清远高新区、清城区、佛冈县和清新县,河源源城区,云浮云城区和新兴县。
发展重点: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韶关工业园区、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经济开发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台湾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源经济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
禁止开发:河源恐龙蛋化石公园、曲江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点(详见专栏4)。 协调发展片区: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续区和控制开发强度的缓冲区,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发展局部点状式的工业园区并以承接生态型的工业和农业产业为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 专栏2协调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处于各流域的上游,与珠三角地区不直接接壤。
片区范围:梅州丰顺县,清远英德市,云浮云安县、罗定市。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及中心镇;丰顺经济开发区,清远英德华侨工业园区,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和云浮(云安)循环经济工业园等。
禁止开发: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飞来峡和宝晶宫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生态发展片区: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态屏障,省内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省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低碳经济发展区,以保障生态安全为重点,同时适度开发点状城镇和生态型产业。 专栏3生态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地理上大都远离珠三角地区,与周边省区相邻,其中有11个县(市)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片区范围:韶关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乳源县※、新丰县和翁源县,梅州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和五华县,清远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河源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和紫金县,云浮郁南县(有“※”符号的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逐步开发乐昌经济开发区、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工业园区、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乳源经济开发区、南雄精细化工园、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五华经济开发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经济开发区、深圳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吉安环保工业园,郁南特色产业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建设。
禁止开发:韶关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岭和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东源县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紫金东江森林公园和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宁市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专栏4粤北地区重点保护的区域名录
世界级: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坑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省级:仁化森林公园、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九泷十八滩风景名胜区、金鸡岭风景名胜区、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山森林公园、广东后洞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州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天鹅山森林公园、丰溪森林公园、大浦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江森林公园、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霍山森林公园、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贤令山森林公园、飞来峡风景名胜区、宝晶宫风景名胜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太和洞森林公园、笔架山森林公园、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羊角山森林公园、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湖森林公园、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清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 (二)加强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合作。
依据“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方针,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区;向北联通湖南和江西,向东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广东门户和通道作用,开拓发展市场和空间。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区。粤北五市要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务珠三角,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转移园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市场人才等方面与珠三角全面对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继续办好“山洽会”,建立和完善紧密型的市县对口合作机制,共同招商引资,加强与港澳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连接省区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省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湘粤赣红三角地区在交通衔接、商贸流通、流域整治、环保预警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全面对接,促进多领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粤北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实现粤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原则,重点加强生态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工商密集区的建设。
(一)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格局。
一级生态控制区:重点建设“四江水系”一级生态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区防护林体系,逐步将粤北生态发展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占本地区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维护控制区内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二级生态控制区:重点规划和建设粤北绿道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区、名胜古迹、公园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区。
(二)完善粤北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水域生态、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修订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规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体制;建立粤北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护监控系统;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重点保护和加强建设南岭湿地、始兴南山内陆湿地、化高坪内陆湿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乳源南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曲江罗坑湿地、北江中游英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程;探索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
(四)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区。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划定粤北水源涵养区,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区以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南水电站水库、合水水库、潭岭电站水库、合河水库等主要水库的集水区;启动“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决防治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采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措施,对产业转移园区及入园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村镇区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输送管网,严格实行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排入指定纳污河道;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生物杀虫剂,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统和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耕地。
综合治理废气物污染。重点控制火电、水泥等行业的废气排放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积极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加大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粤北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在韶关、清远等市建立区域性废纸、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分拣加工集散中心,在每个镇区建设1个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规划篇幅较长,不再赘述。具体内容可参考文件《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❻ 急求:如何修改一个景区的总体规划
外的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桂林景区开发历程和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可持续发展 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一、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分析
桂林旅游业从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初级阶段(1973年~1977年)
1973年5月,桂林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开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属于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范畴。凭借历代遗留下来的风景名胜,景区开发始于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漓江、芦笛岩、七星公园等观光景点,当时景区设施简陋,服务单一,如漓江游览仅有木船三艘。此时的景区开发多是沿袭古代名胜,因地制宜,景点多属岩溶风光和公园类型,内涵相对贫乏。
这时期桂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属于旧貌换新颜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轻利,重政治轻经济,“外事接待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建设简单,服务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
1979年国务院明确规定桂林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长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拨专款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被国务院冠以“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三项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别是1986年旅游业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后,桂林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得以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旅游大环境更为广阔、优美、清洁、安全。
这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区开发得到了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景区开发工作由单纯的保护转变到扩大景点数、改善景区环境质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上来,并注意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有计划地重点建设一批富有传统山水文化持色的旅游项目。
3.曲折发展阶段(1989年~1997年)
由于受1989年6月北京风波的影响,加上外界新闻报导对我国的歪曲宣传,使桂林旅游业受到严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
这时期桂林景区面对严峻的旅游形势,在困难中努力前进。旅游景点项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兼有古文化观光、民俗风情、登山探险,动植物观赏、休闲、体育、修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空间。
4.提升阶段(1998年~)
由于旅游的产业化、黄金周的出现,双休日的实行,尤其是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区划合并,桂林市与周边12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扩展了桂林山水为核心的景区内涵与空间。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
这时期桂林景区的开发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重视自己独特的内涵发展。开发方向上逐步由过去的以参观为主转变为参观和参与相结合,提高旅游活动的灵活性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桂林旅游景区概况
截至2003年底,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
三、影响桂林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多头管理
部分旅游景区管理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管理中的权责不清、扯皮现象造成了景区管理的混乱现状,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消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景区的市场形象和长远发展。
2.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
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
3.景区缺乏竞争力
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4.景区开发缺乏整体开发意识
所谓整体开发意识,就是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共同促销。桂林景区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往往喜欢单兵作战,势力单薄。如东线游各景区不是旅游团必去的地方,被作为旅行社的“加点”来对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销困难。东线游的各景区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实力,反而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单打独斗。其实东线游各景区互补性极强,靖江王陵,尧山索道,茶艺园和山水高尔夫球场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极为接近,如靖江王陵与尧山索道相隔仅百米。搞联合促销,通票游览,将会增强东线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有选择,觉得内容丰富多样,值得一看。但现状是各景区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文化局,供电局等,单位性质有事业、企业、外资等,合作经营的困难较大。
四、桂林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增强宏观调控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应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旅游景区开发的整合与优势叠加。
桂林景区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风光为主体,是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区在景观环境保护对策、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如生态旅游区的质量评价,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等仍要积极探索。
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桂林景区发展还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各个阶段,对那些将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的旅游项目进行重估、修改和完善,并向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倾斜,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2.培育好景区文化应用力、产品促销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和顾客满意能力
首先应加强对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整理,凸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开有效的促销活动,使顾客乐于接受,同时对外要作好市场调研,对内练好内功,具备为目标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使顾客满意的技能与技术,满足顾客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营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能不断创新,持续蜕变。旅游景区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依靠自身资源,从内部扎扎实实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素质,创造景区文化,还可以生产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打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短缺是景区竞争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本丰富的景区即使身处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也能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去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现有需求或创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资本匮乏的景区即使面对大好形势,也可能坐失良机,走向衰败。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注重现有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用好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以管理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长期的激励机制。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以“据点一轴线一网络系统”模式,整合桂林各县域景区主题特色
桂林景区空间开发正处于轴线开发向网络开发的过渡阶段。沿发展轴线的几个重要的景区已得到开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兴安的灵渠和乐满地景区,龙胜的温泉和梯田景区,资源的资江和八角寨景区等。在发展轴线的带动作用下,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当景区空间开发网络形成的时候,一个理想的“大桂林旅游圈”就会出现,“大桂林旅游圈”会将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景区以整体形式推出,为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树立一个崭新形象。围绕桂林山水这一核心旅游品牌,各县域应从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兴安、龙胜、资源、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域景区已分别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不同旅游品牌,要持续加强推进旅游产品的区域化,塑造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持续实现桂林景区的互补和共荣。
参考文献:
[1]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J].资源科学,2004,7
[3]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5]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❼ 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哪些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远景设计院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较大型的景区可以增编景区控制性规划,小型景区可以跳过景区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个管理型的规划,其目的在于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并为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一)规划时限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近、中期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10年。
(二)作用和任务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供控制依据,它首先代表一种规划理念,表明景区的规划管理由终极形态走上法制化过程,表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是一个向着预定的规划目标不断渐进的决策程序;其次,与其下一层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后者更注重形体和视觉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更加强调管理和引导,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规划管理和建设开发控制的一大进步。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景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并指导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三)资料搜集的内容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搜集总体规划应搜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以下基础资料:
(1)旅游总体规划对本地块控制性规划的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3)景区内人口分布现状。
(4)拟规划区块内建筑的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景区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分布。
(6)景区内工程管线网分布现状。
(7)景区内土地经济分析的资料,包括土地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现状、地价变化、开发方式等。
(8)景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内容上,可分为:
1.控制性指标
(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问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2.引导性指标
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及其管理要求。
三、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景区总体规划或景区控制性规划为依据,对景区建设内容进行安排和布置。与景区总体规划或者控制性规划相比,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注重景区形体设计、空间布局。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为接下来的景区建设提供直接指导和具体方案。
(一)规划时限
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3-5年。
(二)任务和作用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一个层次规划为依据,将景区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
(三)搜集资料的内
容除收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外,还应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本规划地块的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和各类建设工程造价等资料。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设施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
❽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景应怎样规划
让清远温泉走向世界促清远旅游整体提升
———陈家记市长就温泉节答记者问
关于第二届温泉节记者:温泉作为广东的拳头产品,不仅能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也能提升广东独特的温泉文化品牌。温泉在清远旅游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2007年6月,清远的温泉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请简单介绍一下清远温泉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清远旅游乃至广东旅游的地位?
陈市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的温泉资源仅次于西藏、云南,在全国名列第三。清远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温泉资源得天独厚,经中国矿业协会专家勘察,清远的温泉资源位居广东之首,现已发现温泉资源24处,分布在全市各个县(市、区)。
清远温泉的发展历程,还得从清新温矿泉说起。1998年,全国首创的大型园林式露天温泉度假区———清新温矿泉度假区建成并正式向游人开放,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在此带动下,清远的温泉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至今,全市有20多个企业在经营温泉旅游项目,以天然温泉、原生态环境为依托,集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体育运动、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温泉景区、度假酒店有10多个。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旅游市场已由过去的观光型、简便型等单一型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文化生态型、体育探险型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温泉旅游因集疗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符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在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倍受人们青睐,清远温泉也因此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在清远旅游业中,温泉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清远的温泉旅游在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两项指标中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清远仅温泉旅游一项,全年接待游客预计可达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为13亿元人民币。温泉旅游已成为清远,乃至整个广东旅游业中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
记者:去年首届温泉在阳江举办,今年第二届国际温泉节落户清远,将在哪些地方有所突破?世界级温泉专家云集于此,又将对清远旅游业发展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
陈市长:有了首届温泉节的宝贵经验,我相信,今年在清远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温泉节一定会新的突破。这些突破,我认为将体现为“三个更”:一是准备更充分。今年5月份,省旅游局批准我们的申请,同意本届温泉节在清远举办。6月,清远市政府就专门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各项筹备工作。之后,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紧锣密鼓做好温泉节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20日,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在广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公布了温泉节举办的各项具体问题。从开始筹备到温泉节开幕,历时近半年,时间安排和各项工作准备十分充分;二是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本届温泉节的内容包括:国际温泉学术报告会、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大赛、广东温泉旅游生活展、体验温泉普及月、《泉在广东》书刊首发、文艺表演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三是水准更高。本届温泉节我们不仅邀请了温泉企业界的行家里手、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还邀请了国内及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外温泉专家学者来参加。这么多世界级的温泉专家云集温泉节,共同研究探讨温泉旅游发展大计,使本届温泉节的规格、水准更高。
这次温泉节能邀请到这么多高水平的专家,不仅能促进清远与国内、国际温泉旅游界的企业家、专家朋友们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清远的知名度,而且,这些专家带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将开阔清远各界,尤其是旅游界的视野,使我们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规划、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推动清远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记者:据了解,“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的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入围者,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温泉礼仪、公关等系统课程的培训,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评选?您心目中合适的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是怎样的?
陈市长:开展“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评选活动,我觉得这也是本届温泉节的创新之举。这样的评选,其实也是一种旅游促销手段,是对广东温泉的宣传与推介,它对进一步扩大广东温泉的品牌效应,提高广东温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广东温泉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我认为,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有较为深厚的旅游文化和温泉文化知识;其次是要熟悉广东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第三是要热爱旅游事业,尤其是温泉旅游事业。当然,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仪表仪态,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代言人,才能代表文化底蕴深厚、热情开放的广东,才能展现广东温泉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作为温泉节重头戏的国际温泉学术报告会落户清远,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清远温泉的国际地位。您认为,清远温泉能走向国际水准的最大优势是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改进?
陈市长:清远温泉能够走向国际水准的最大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资源优势。全市五县二市一区都有温泉资源,储量居广东省首位,而且清远温泉水质优良,含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二是品牌优势。近年来,我市打造了多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温泉品牌。其中,清新温矿泉是全国首个温泉类4A级景区;去年,清远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温泉之乡”称号;今年6月,清远温泉又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是广东唯一入选景区;三是环境优势。清远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002年就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最近,清远又荣获“中国宜居城市”、“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眼中最具魅力的休闲度假之都”称号。这些,都是清远温泉走向世界的强大优势。
但是,清远温泉要达到国际水准,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品位与档次。清远温泉项目还比较零散,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档次的温泉景点还不多。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目前各地相对散乱、各自为政的温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完善配套设施,做大做强温泉品牌。同时,要大胆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和推出一些新、奇、特项目,进一步丰富温泉旅游的内涵,提升温泉旅游品位;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制定包括温泉旅游在内的旅游行业标准,大力推行旅游合同制和同业诚信公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抓好导游队伍管理和购物环境治理,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以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游客;三是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充分利用外事、侨务、对台、文化、出版等对外渠道,加大清远温泉的宣传推介力度。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举办或承办各种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展览、赛事等大型活动,集聚人气、积累经验,提高清远温泉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关于清远旅游记者:“第二届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在举办之初,有很多市都希望竞选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请问您们有何旅游资源及特色优势,争取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
陈市长:今年初,我们就有举办清远温泉节的计划,后来,我们得知省要举办第二届国际温泉旅游节,市委、市政府认为这是做大做强清远温泉旅游、提升清远知名度的大好机遇,就向省旅游局申请举办第二届广东国际温泉节。能够争取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既体现了上级部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清远的支持与厚爱,同时,也充分证明,清远具备举办全省第二届温泉节的独特优势。除了刚才所说的温泉旅游优势之外,清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清远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湖光水色和民族风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温泉、漂流、山水、奇洞、风情等五大品牌和五条旅游热线,是广东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四大热线之一。来清远旅游,可以寻幽访胜、休闲度假,也可以探险健体、品味民俗风情。清远一年四季都有旅游项目,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清远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距广州市区仅60公里,是广东与内地市场连接的经济走廊,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清远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大、小北江通达港澳,市区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特别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及其配套设施清远客运站、清连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的相继动工建设,使清远形成了"海、陆、空"齐全的发达交通体系,来清远旅游轻松畅快。三是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丰富。近年来,清远相继成功举办了世界飞碟大赛、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阳山四驱越野车节、清远国际漂流锦标赛等国家级和国际性活动或赛事,积累了举办大型活动的宝贵经验。我相信,本届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定在清远举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清远有优势、有能力、有信心将这届温泉节举办好。
记者:打造旅游产业链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清远将如何利用温泉优势,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陈市长:打造旅游产业链也是清远今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清远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点)70多处,但仍是“星星多,月亮少”,存在各自为政、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温泉作为我市旅游的重头戏,我们将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它的品牌效应,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格局和部门、行业壁垒以及区域限制,通过合并重组、发展连锁企业、统一冠名、集中发展等措施,围绕做大做强温泉产业,将“漂流、生态休闲、溶洞奇观、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链,推动整个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及旅游部门的主导作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布局上加强引导,促进各景区景点加强协作与配合,使同类型或相关联的旅游项目集中发展、连片经营,在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的同时,发挥旅游整体效应,实现景区景点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提升清远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记者:为了促进清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你们在优化当地旅游环境上有何措施?未来清远两、三年内旅游发展有怎样的大体规划?
陈市长:在优化旅游环境方面,我们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继续开展旅游创建活动。通过大力开展“创优”、“创强”和“创A”活动,推动旅游景点档次的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连州市、英德市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清新县在荣获广东首个“旅游强县”称号之后,又马不停蹄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佛冈县、连南县也计划在明年初启动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资源特色县”活动;各旅游景区(点)也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4A级以上景区(点)活动,到2010年,预计全市将创建10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二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景区景点的管理,坚决打击欺客宰客、随意降低服务标准等行为,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健全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游客的健康与安全;加大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是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创造整洁、舒适、卫生的城市环境。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新时期清远人精神,提升市民素质,使人人都成为旅游的形象大使。同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大力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游客来得安心,玩得开心,走得放心。
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今年上半年,清远市政府投入上百万元,请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重新编制了《清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发展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围绕打造“漂流、温泉、山水、奇洞、风情”五大品牌,对清远今后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对清远北江至英德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规划。总的来说,清远今后的旅游发展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旅游项目要突出清远的特色,体现清远的个性,展示清远的文化内涵。我相信,随着旅游总体规划的实施,清远在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旅游形象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创新,清远的旅游业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记者: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传播很好的载体。清远温泉业及旅游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应该做到什么来促进?
陈市长:邵局长对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令我们深有同感。不管是温泉业,还是其他旅游业,没有文化的交融是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近年来,为丰富我市温泉业及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我们重建了千年古刹飞来寺,开发了连南千年瑶寨,在阳山修建了韩愈纪念馆,在清新县修建了陈可钰将军纪念馆,还有碧桂园的“故乡里”,把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融入到旅游之中,提升了清远旅游的品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清远就有两处地方被道教列入天下七十二福地,一处是十九福地飞来峡,另一处是第四十九福地连州的抱福山,这在广东省也是仅有的。今后,我们将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清远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将人文历史、饮食文化、风土人情融入旅游产品中,赋予旅游项目以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塑造具有清远个性魅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充分发掘清远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特点,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使其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