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民族文化旅游存在问题

民族文化旅游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2-15 04:19:48

Ⅰ 民族文化的主要困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封闭与局限制约着旅游发展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沉痛的教训。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也有一些资源条件不错的地方,起步发展旅游的时间并不晚,但年年不见大的起色,长期处于温冷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同类条件下已崛起的地区相比,起码说明经济不发达并非最主要的问题,首要的在于决策是否科学化,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资金的缺乏、基础设施的落后。决策不科学主要在于眼界闭塞、思想不解放,直接影响了对资源的评价、策划和创意。比较明显的:一是决策摇摆不定,一届政府一种决策,耽误了发展机遇。二是长官意志大于专家意见,尤其是在各路专家意见不一、领导又有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在事关产业定位、重点突破、发展步骤、发展思路的大问题上,出现了决策上的偏差,遗害无穷。三是大事不抓、小事不断。在事关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因素上,不去加强领导、不下决心予以突破,而终年决策一些琐碎的事务,例如,编一点宣传册子、参加一次展销会、到外地参观取经、举办一次研讨论坛。
(二)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
民族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可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大多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加大了旅游开发的成本;二是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稍好一些的城镇,民族文化资源则破坏较重,而民族特色较浓的地方,则基础设施又非常落后。以云南怒江州为例,它是全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地处怒江和澜沧江大峡谷,保存了比较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昆明市600多公里,核心景区丙中洛距昆明市900公里,公共汽车单程需要12、20小时,而神秘的独龙江流域每年只有一半时间勉强通车;旅游接待规模较小、档次也较低,2004年五一黄金周贡山县仅接待8000余人、600多辆汽车,已感到远远超过了可能的承受力。
(三)缺乏科学可行的发展机制
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地人与外地人的观点有很大出入。当地人一般认为,主要是严重缺乏开发建设资金;外地人(如投资商、旅行商、研究者)一般认为,更主要的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发展机制。某水电集团下属的旅游开发公司每年有1.6亿的旅游投资额度,虽然也有明确的投资项目,但由于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投资迟迟投入不了。有的开发商认为,一些民族地区投资开发比较难,主要是掣肘的部门太多、能够做事情的人很少、投资环境让人不敢投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问题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改善投资环境,或寻找投资商能够接受的其他方式,例如,采用有偿转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给予投资商更多的自主权。目前,一些地区独立自主开发的意识过于强烈,普遍认为当地资源就应由当地人来开发,这实际上阻碍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而言,由当地人为主导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不可能有超前的意识或思路,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也不能有高的品位。
(四)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象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国内高水平的专家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何况仅凭当地的经济实力、策划思路。

Ⅱ 文化旅游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4、法规体系不健全。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苏州华采堂可以帮你弥补这些问题,可以试着请教一下他们。"

Ⅲ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业都是民族产业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全面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当前对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这两者的协同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缺乏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品牌效应还不明显、人才支撑作用还不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能力。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此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3)民族文化旅游存在问题扩展阅读

不管是民族文化产业还是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其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相应的企业作为载体,而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更是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当前,在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完全等问题。

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较长的周期,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是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同时,由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数量相对有限,而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使得现有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行业门槛,使得其他企业难以顺利进入到这一领域。

另外,企业在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和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方面的合作能力有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两者协同发展的进程。

Ⅳ 民俗文化游的目前的困境

我国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民俗文化变迁总的现状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Ⅳ 中国民俗旅游文化在开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一,面对大量抄的旅客,一些古建筑等可能会被破坏。这需要对于旅游资源的测量,测出接待人数和维护的要求
二,为了招待游客或者有了钱,新建的房子可能会破坏掉民俗旅游文化的气氛和氛围,这需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统一规划。
三,在旅游这个过程一般人都会有买旅游品的愿望,但是当前的旅游纪念品呈现出品种单一,纪念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表达民俗特色的特点,要是这些做好了之后,放在家里,有人过来,给他们看,这对于介绍宣传民俗旅游文化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对于一些有趣的民俗,人们往往想去参与制作,这需要在能提供材料制作方法的情况下,让人们在现场,在家里都有条件参与制作民俗文化,这对于保护民俗文化,推广民俗民俗文化也会起到保护作用。
五,要发展民俗文化,要有市场,当代很多好的民俗文化都因为没有市场而濒临倒闭,而单个的民俗文化很难引起人们有组织的参观热情,这就需要文化部门等相应部门提供相应的场所,例如在城市旅游当中加入民俗文化,或选取一个场地,专门进行民俗文化旅游。
六,可以举行民俗文化旅游节,专门宣传介绍民俗文化,让人们在这个活动当中得到享受。
O(∩_∩)O哈哈~

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你先看看这些赴朝旅游注意事项,其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你可以详加阐述。
一、中朝两国海关规定:严禁携带手机、望远镜、150mm以上长焦镜头的照相机、朝鲜币及手提电脑等进入朝鲜。
二、中国边防部门规定:出境当天请携带好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
三、中国海关规定:禁止将国家内部文件、内部发行报刊杂志(包括会议期间发的资料)等物品携带出境,一经发现责任自负;中国游客购买朝鲜的烟和酒限量在每人2条烟及2瓶酒。禁止购买朝鲜的虎骨酒、熊胆酒、熊胆粉、安宫牛黄丸等朝鲜制品,否则入境时出现被海关工作人员没收现象后果由本人自负;中国公民携带人民币的数量限制在2万元以内,如果超出规定数量请及时向中方领队申报。
四、中国卫生检验检疫部门规定:禁止在朝鲜购买野生灵芝、羽毛制品、羽毛标本、肉制品罐头,一经发现卫生检验检疫人员会没收;严禁携带朝鲜的土壤、种子、花卉等物品进入中国;在朝鲜如果发生发热、头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请及时报告中方领队。
五、在新义州火车站站台和至平壤的沿途上不允许向窗外扔任何纪念品和食品,以免引起朝鲜
人民的误解,并且沿途绝不允许拍照和摄像,一经发现会没收客人的照相机,责任自负。
六、在出入中国和朝鲜关口检查时,要听从指挥,并且要耐心等待。乘坐新义州——平壤火车,因其为电力牵引火车,经常停电停车,所以会有晚点现象,请谅解并有心理准备,或者自行准备一个小手电筒。
七、我们赴朝旅游的宗旨是通过民间交往加强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虽然中朝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两国的国情不同,所以大家对朝鲜政治、经济状况不要妄加评论,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特别是朝鲜人民爱戴的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将军不要加以评论。向金日成主席献花和照相时要保持严肃,不能模仿领袖的姿态照相;在参观板门店军事分界线时不要和南朝鲜的士兵打招呼。
八、 在朝鲜旅游期间严禁擅自个别活动,不准探亲访友,旅游空闲期间不允许擅自进入商店或者老百姓的家。

Ⅶ 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1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1800余处,不足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也存在规划不当的问题。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正是由于对风景区已超常开发,使得其人工化,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气息,历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计划更是严重的景区开发过度。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它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饭店入住不好等,也会导致文化旅游业受到限制。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业也没有发挥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
4、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由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导致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破坏旅游资源的等各种违法现象充斥着我国的旅游市场,例如“香港阿珍”事件,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南三亚宰客”事件,这些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收入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我国旅游业是最近兴起来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明显落后与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为依托的来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Ⅷ 谈谈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作文

民俗旅游的价值 论文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Ⅸ 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分点来说,越详细越好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悖论,那就是其发展依托是历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特色化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确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但与自然吸引物有所不同,它有很多内容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旅游产品为了增强游客的感性认识一般是有形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量的物化过程,物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这无疑就增加了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和风险。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把握不好历史文化这个核心特质,其效果只会是适得其反,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太成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潜在的旅游吸引物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将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深度开发和产品结构优化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的集合点,要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从整体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的对外宣传营销,通过旅游线路和划定主题旅游功能区进行互补性整合优化开发,同时加强与自然观光旅游整合,使得人文景观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多元化互动和谐发展。此外,从发展区域旅游的视野当中加强与旅游目的地内相关旅游资源的互动互补发展,把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城市旅游、工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宣传促销、产品开发、线路设计、项目布局等方面从整体全局出发,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融入到该大桂林旅游圈的旅游整体开发当中,加强与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整合联动、互动,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与漓江观光、恭城生态、阳朔休闲度假、龙胜民俗风情等旅游整体联合推介营销。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分散的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遗存,可以其周边知名度高、开发经验丰富的旅游区或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为依托,实行捆绑式营销,带动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

Ⅹ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凭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旅游给予了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享受,从而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旅游市场中极具竞争力的文旅项目。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现已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具有相当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因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从开发现状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国家政策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倾斜,不断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迈向新阶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形式多样,皮影、剪纸、民歌等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三,区域旅游不断加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旅游形象、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在这点上成效显著。

尽管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开发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过度开发问题,对稀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再如,商业气息过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真性,背离了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初衷,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目的。除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甚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