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① 旅游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是什么
1、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内间接地容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园林等的发展.
2、旅游业能促使公共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1)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扩展阅读
旅游业的弊端:
1、物价上涨: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旅游者涌入当地,由于涌入大量的外来游客,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势必引起当地的物价上涨,而损伤了当地居民利益。
2、破坏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现仍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个人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量农业人员纷纷涌入旅游行业,从事服务业时田地荒芜。从而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业
② 举例说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③ 谈谈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旅游经济的超前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的自然和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如果仅从旅游产业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去分析,以下三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从1978年以后,我国逐渐改变对外封闭的政策,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寻找一个开放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国际性产业,它的运行依赖于世界范围的客源不断的注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投资的各种有利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那些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设备,就必须建立一大批创汇能力大、见效快的产业,以满足技术与设备引进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与其它产业相比较,作为外向型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在获取外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外汇流入,对于急需外汇,又缺乏强有力创汇产业的国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采取超前型发展战略,按照这种发展战略,在评价中国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时,不能就其产业内在效益去评价,而应从旅游产业外部效益,特别是从波及与连带效益去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二、旅游经济的推进式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发展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发展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为主的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旅游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决定,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用推进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旅游业发展以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为中心,由旅游城市向其它地区推进,逐渐形成我国的旅游业体系。因此,旅游城市便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还是线路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都是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现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基础,由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向混合型旅游资源推进。因此,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地区所构成的。三是旅游的组织方式,是以全程旅游路线为主体,由路线型产品向板块型产品推进,逐步形成路线型产品为基础,主题型产品与特种型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四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以高等级为主体,由高档设施向中、低档设施推进,最终形成以中档旅游设施为主体,高、中、低相结合的旅游设施体系。
三、旅游经济跳跃式非均衡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的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使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独联体、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④ 旅游业的文化和经济意义各是什么
对经济: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文化:
保存和发扬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要对本地文化内质、纯粹性注意保护防止遭到破坏和退步;
促进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⑤ 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作用于影响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⑥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高就业率
⑦ 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都具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都具有消费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满足人们在工作之外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3.都具有娱乐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以人们的身心体验为内容,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了解、体验和娱乐消遣服务。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增加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5.都具有经济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产业结构中都是具有创新的新兴经济产业。
6.都具有关联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效应,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强旅游活动的魅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的范围,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拓展文化市场的空间,提升文化活动的水平,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国际国内旅游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