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旗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Ⅰ 新疆十一五规划全文找不到
新疆“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分别是石油天版然气体系,重化工产业体系权,纺织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科研和服务体系,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物流体系。“十一五”期间还将提升“八个水平”,即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安全和文明水平。
Ⅱ 十一五规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和两会有什么关系不好意思见笑!
二00六年开复始!
“十一五”制规划(二00六年至二0一0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将于今年三月审议通过。观察家认为, “计划”让位于“规划”,一字之差,凸显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Ⅲ 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哪年开始如题 谢谢了
“十一五抄”全称是——中华人袭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是从2006~2010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Ⅳ 十一五改名为“规划”而不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什么有什么区别
我国搞计划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编制计划,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然编制计划,计划的名称,历史上曾经改过多次。
在建国以后,从1950年起就搞过比较简易的计划。恢复时期的计划,因非常简单,很不全面,只有少数几个主要指标,称之为“年度控制数字”。在政务院的领导下,中财委组织制订了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的奋斗目标,制订过1950、1951、1952年三个“年度控制数字”。这是我国最早的计划名称。
1953年起,我国开始用计划指导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学苏联,计划的名称像他们的一样,无论年度计划,或五年计划,均叫“国民经济计划”。如“一五”计划的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名称的这种叫法,一直沿用了三十年。
到1982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时党内文件和宪法都这样叫,是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梅行——原国家计委的大秀才起的名)。这是顺应世界潮流,计划在继续注重生产建设方面的任务的同时,开始重视并增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内容。在世界范围说,例如在二战后四十年代开始搞计划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强调计划的社会方面,把他们的第四个国民经济计划(1962—1965年)改叫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社会主义国家搞计划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六十年代也把他们的国民经济计划,改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苏联,这个计划经济国家的老大,在1979年也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国无论是叫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或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期,按计划所跨时间,国家的计划体系,可分为长期计划(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和年度计划(以一年为期)。中长期计划有时也叫中长期规划。特别是长期计划,习惯上叫远景规划或发展纲要。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编制过《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1956—1967年)远景规划》,“两弹一星”研制,就是这个规划安排的。由此可见,计划和规划,无论从学术专业上,或日常习惯上,中文或外文(俄文和英文都一样),基本上是通用的,并无严格的区别。
国家计委总结历史经验,指出:“长期计划,具有战略性质,主要是研究提出远景设想。在长期计划中,主要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经济发展速度和重大比例关系,科学技术发展方向,重大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生产力布局,重大的经济技术政策等。长期计划有的是全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的是为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性问题的专项规划。”(1984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计委编写的《计划工作手册》,第425页,陈先主编,内部发行20万册。)因此,那种认为计划没有、只有规划才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是不了解计划工作实际情况的秀才,想当然地编造出来的语言。众所周知,国家计委编制的的计划,都是宏观计划,计划覆盖全国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国家的长期计划或远景规划,规定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其战略性质如上述引文。还应当指出,国家从来不越俎代庖替下面制定微观计划。计划体制历史规定,微观计划由基层计划单位编制。如国营(有)工商业的基层计划单位是企业,交通邮电业的基层计划单位是管理局,由各个企业(管理局)编制自己的计划。农业的基层计划单位是县,由县编制全县的农业计划。按照计划管理体制的规定,国家制订的宏观计划,要逐步落实到基层,但并不包办代替他们制定计划。过去某些学者提出所谓“宏观—计划,微观—市场”的改革方案,娓娓动听,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宏观、微观两层皮,计划、市场互不联系,那怎么行呢?如果付诸实行的话,很可能是微观真的由市场调节,宏观的计划的计划则落空。归根到底,还是不要计划,只要市场。至于计划的前瞻性,更是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计划本来就是安排未来的事情。一个好的计划,不但要瞻前,还应当顾后,通盘考虑,这是综合平衡的内容之一。因此,计划和规划,就字面上说没有多大区别,而现在一些人大肆炒作,有的是不明事理,有的则是别有用心的。
Ⅳ 哪一个五年规划指出中国要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主要的行业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这是国民经济计划,五年一划定,和城市规划不同
Ⅵ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取得明显突破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
在经受四川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危机为转机,我国旅游业在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复苏和增长,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2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要素发育更加成熟,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海外上市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他产业开始介入旅游业,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游产业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陆续实施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取得明显突破,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
Ⅶ 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哪些重点工程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方针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十)普及文化知识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新闻事业
(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
(十五)办好新闻网站
(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
五、文化产业
(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
(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
(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
六、文化创新
(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
(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
(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
(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七、民族文化保护
(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
(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
(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三十一)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
(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
(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八、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
(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
(三十六)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
九、人才队伍
(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
(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
(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
(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
(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
(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
(四十八)实施步骤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
Ⅷ 十一五规划的成就
取得成就
会议抄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
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Ⅸ 十一五规划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专的决议属,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实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月八日至十一日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