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发展机理

旅游发展机理

发布时间: 2021-02-13 00:27:50

A. 旅游规划的两态原理

旅游景点所在的位置、旅游建筑等都是静态,各种自然景观,如山石风光、人文景观内,造型、园林艺容术静态的。随着人们崇尚清新自然,亲自参与的意识增强,旅游产品能够使旅游的人参与其中,融开心于游玩,寄快乐与山水田园,可以极大地提高游客的性质和热情,提高对景点的忠诚度。 例如大峡谷漂流、歌舞表演、狩猎、打靶,二者关系就是动态驾驭静态无形决定有形。

B. 旅游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意思

新疆可以说四季各不同,如果一定要有最佳时间应该就是8,9,10三个月了,瓜果成熟,色彩艳丽美不胜收。

C. 第二章旅概简答题,什么是旅游需要何为旅游需要原理

旅游需要是指人们可以通过旅游行为而获得满足的一些基本需要,尤其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需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周末或假期寄情山水,开阔心胸,释放压力;或者到风俗文化相异的地方游览采风,满足了其增长见识的需要;或者和不同的朋友通过旅游而增加交流和理解来满足感情的需要等等,这些都属于旅游需要。
旅游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由于对旅游活动及其要素的缺乏而产生的一种好奇心理状态,即对旅游的意向和愿望。
旅游需要的主体是旅游者,包括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对象是旅游,包括旅游活动本身及其旅游涉及的诸种要素。凡是以旅游为对象的需要都是旅游需要,而不是仅仅限定在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愿望与要求。旅游心理学要探讨的是旅游行为究竟源于人们的哪些需要,以及旅游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
《旅游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获得关于旅游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自身的起源、形态、结构、特征、性质,以及与社会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并对此做出解释;深刻领会和掌握“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两个基本原理(事实上,本课程对旅游现象的解释,都是在对这两个基本命题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转换学生在旅游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中的传统思维方法,即旅游现象的研究必须围绕旅游者的需要为中心展开,必须把它放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上来考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当前,该课程(原课程名为《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大多单纯阐述旅游服务诸行业活动的种类、表现形式、组织方式和发展要素等问题,缺乏深度的理论探索,失去了作为对旅游现象宏观层次理论探讨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的性质,而陷入了“部门经济”的泥潭。其教学内容大体上包括旅游发展史、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的作用与影响等,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上没有大的变化。学生刚入校,听听这些内容,可能还有兴趣,但一到高年级,就觉得这些内容有些简单肤浅,似乎这门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以后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学内容都是重复的。《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同旅行社经营管理、现代旅游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都多重复讲授,而且后者讲得更深入、更系统、有理论、有公式、有实践案例。为此,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我们把该课程特更名为《旅游学原理》,并打破了沿用已久的教学内容体系,除了过去已有的教学内容外,引入了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支持、旅游效应、旅游现象的运行范式及发展范式等内容,从而使旅游学理论体系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旅游学与旅游学科
一、旅游学和旅游学科的概念
二、旅游学、旅游学科与旅游发展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问题
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学的研究任务
三、旅游学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一、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二、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第四节 旅游学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
第五节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的性质和特征(6学时)
第一节 旅游现象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1学时)
一、人类早期旅行的出现
二、中古近代时期人类旅行的发展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及其意义
四、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第二节 旅游现象运行及发展的基本范式(2学时)
一、旅游现象运行范式
二、世界旅游发展范式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2学时)
一、旅游的本质规定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三、旅游的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概念(1学时)
一、旅游的几种典型定义
二、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10学时)
第一节 旅游者(3学时)
一、旅游者的界定及统计标准
二、游客特征的描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2学时)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旅游业(5学时)
一、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及决定因素
二、旅游业的行业构成
三、旅游产品
第四章 旅游形成机制(6学时)
第一节 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1学时)
一、旅游需要
二、旅游动机
第二节 旅游需求(1学时)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二、旅游需求的特点
第三节 旅游决策(4学时)
一、旅游决策模型
二、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
三、群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
第五章 旅游体验(6学时)
第一节 旅游体验基本概念(2学时)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二、旅游体验的内容及特点
三、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二节 旅游观赏(1学时)
一、旅游观赏的概念及特点
二、旅游观赏的心理要素
三、旅游观赏的过程
四、旅游审美对象的表现形式
五、影响旅游观赏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交往(1学时)
一、旅游交往的形式和特点
二、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
三、旅游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及交往原则
四、旅游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五、旅游交往中的模仿行为
第四节 旅游消费(2学时)
一、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及其特点
二、旅游者消费的构成
三、旅游者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 旅游流(8学时)
第一节 旅游流的概念与特点(2学时)
一、旅游流的概念
二、旅游流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流的形成和运动模式(2学时)
一、旅游流的形成
二、旅游流的运动模型
三、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流运动的实证分析(4学时)
一、世界国际旅游流运动的区域空间格局
二、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运动特征
三、中国国内旅游流的运动特征
第七章 旅游效应(4学时)
第一节 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二、旅游效应的类型
第二节 旅游的经济效应
一、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二、旅游的经济效应
三、旅游经济效应评价
第二节 旅游的环境效应
一、环境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二、旅游的环境效应
三、旅游环境效应评估
第三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
一、旅游与接待地社会发展
二、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旅游社会支持(4学时)
第一节 旅游社会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节 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一、政府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二、社会其他部门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三、旅游组织和团体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旅游发展(6学时)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概述(2学时)
一、发展中国家概况及特征
二、发展中国家旅游运行简况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发展(4学时)
一、中国旅游发展基本国情
二、中国旅游发展的特殊形态
三、中国旅游发展演进
四、中国旅游发展变化及趋势
五、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D.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对吗

这个对不对都不是你我说了算,这是四中全会大家一致表决达成的。

E.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怎样的现代治理机制

近年来,旅游行业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1+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其中“1”是指旅游发展委员会,“3”分别是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工商旅游分局。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13个省区市设有旅游警察,各地综合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两会期间,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也引起了部分代表委员的关注。
对于全国各地争相成立旅游委、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表示,“这体现了各方面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做好旅游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统筹协调性,成立旅游委可以更好地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很有好处。”
“旅游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财力投入、多方协调……”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指出,一个旅游景点的打造,有时候要跨越盟市旗县,“这就需要有一个上位机构统筹协调。成立旅游委便于调动各种资源,集合各方力量,更便捷、更有效、更得体地推动旅游工作。这既有战略筹划意义,又有战术推动和执行意义,非常好。”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表示,旅游涉及旅游、农业、交通等多个部门,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难题需要多部门合作,联合出台相关政策,集中各类资源,才能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正在形成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一些地方在“1+3”基础上,积极摸索和创新,形成“1+3+N”多种模式,成为推动全国旅游市场秩序趋势向好的核心力量。正如李金早所说,我们要有适合全域旅游格局的体制机制,从过去部门单一管理过渡到综合管理,要建立适合全域旅游时代特点的现代旅游治理机制,有效缓解综合产业和综合监管与原有体制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朱国军说,在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张家界已经建立起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检察院等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形成了旅游监管、稽查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统一执法、统一协调、统一联动。“特别是旅游巡回法庭,在流动式办案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释法功能。张家界还在各景区景点建立起涵盖武警、安监、消防等执法队伍的紧急救援系统,强化对不同警种执法队伍的旅游业务培训,在旅游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开展执法保障,各个部门和游客反映良好。”
“全域旅游时代的综合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章立制,发挥好体制机制创新对景区等企业的管理、服务和指导职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秦福荣表示,当前,不少地方试行“1+3+N”综合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在不断加强对A级景区的监管,这就要求景区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真正让游客宾至如归。
景区作为旅游市场最受关注的主体之一,应如何加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秦福荣建议,应坚持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善于接受游客、媒体和社会监督,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试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观察员、评论员等机制,及时为景区发展问诊把脉,及时发现并解决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十三陵全域旅游建设初步完成,由中景合天研发的旅游执法协同联动平台,实现了公安、旅游、税务、发改、工商、城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使其可以最快速度收集证据、依法处理。

F. 社区共享旅游发展收益机制怎么研究

一、营造公开平等的市场环境
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效的竞争机制,对建立青海湖景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的支撑,就无法在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区政府的行为,就无法使区域内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有效、公平的市场竞争,就无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难以实现大市场内的资源有效配置,这也是难以实现地区旅游协调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因。打造青海湖景区强势旅游品牌,统一的、共享的区域市场是核心,区域市场的公平、公正运行势必需要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
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法规
纵观中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区域发展政策的法律化,以法规保障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目前,青海湖景区制定实施的与旅游相关的法规有《青海湖风景区旅游服务标准》、《青海湖旅游区管理暂行规定》、《海北州农(牧)家乐旅游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北州账房宾馆管理办法》等。因此,为加快推进景区所涉及各州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进程,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制定地方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专门法规。同时,确认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的有关双边或多边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协定或行政协定的法律效力,使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
三、建立健全对当地农牧民的利益补偿机制
就青海湖景区当地牧民而言,旅游景区的资源与环境和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只有保证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获得适当经济利益,当地牧民才会积极参与当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因而,建立对当地牧民的利益补偿机制,解决好景区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问题,是目前景区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不断增加当地牧民的就业和商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或商业活动直接获利。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旅游业对周围环境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而其直接承受者是当地牧民,所以作为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应该对此给予一定的补偿(即生态补偿)。生态补偿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把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反馈给当地学校、交通设施、医院等公共事业的建设,或帮助当地农(牧)民兴办产业等。
3、鼓励当地牧民入股,参与旅游分红。使他们既成为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成为旅游经营中的劳动者,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真正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自觉性。入股的形式有资金入股;对占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作价,折算成相应的股份入股;在景区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中实行劳动入股,通过农(牧)民的劳动积累变相转化为资金积累,折算成一定的股份;在旅游设施建设中因占用草场、非旅游区道路等而损害社区利益的部分也都应作价入股。
4、实施草地恢复,促进旅游与环境的融合。青海湖畔地区是畜牧业发达地区,这里的放牧风景,是代表青海省的美丽景观。对当地农牧民而言,畜牧业是其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并一直持续着这种单一的经营,由此带来了过度放牧导致荒草地不断扩大的问题。将周边草地的恢复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考虑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理念,要求当地农(牧)民削减放牧家畜头数,景区的开发单位应以雇用劳务费保证农(牧)民减少家畜造成的减收部分,并给予草地恢复的相应援助。如援助成立草地改良协会,承诺定期对当地农(牧)民就草地管理和畜牧业技术(优良品种、有效合理的经营)进行指导;对禁牧、减牧的农牧民召开参与旅游的培训班或旅游职业训练班。

G.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

H. 旅游流形成原理

旅游流

tourist flow

旅游者从始发地至目的地所产生的客流。又称旅游者潮流或旅游人流。它的产生受制于多种因素,如旅游者常居地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生活习俗、个人爱好、文化素质、宗教信仰、职业状况、年龄性别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强度、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旅游经营者的信誉、交通运输的便捷和安全的保证等。根据旅游流持续力的变化,可以分为稳定性旅游流和非稳定性旅游流两类。

稳定性旅游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保持均一的客流强度,客流量的变幅小或处于不断增长趋势。例如,北欧诸国气候寒湿,居民每年往往举家南下,涌向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沿岸旅游胜地度假。这类旅游流表现为定向的、往复式的、不断再现的旅游行为。就个别旅游者来说,目的地选择上会有所变化,但就总体而论,其变幅甚微,因为部分人流改变,会被另一部分人流的改变所递补。同样,文化上的吸引也能形成稳定性的旅游流。如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人民,到中国的游览访问亦可形成稳定性旅游流。此外,宗教朝觐也可形成稳定性旅游流。寻根旅游也是如此,每逢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清明节,香港、澳门居民回家乡省亲、扫墓者常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

非稳定性旅游流则相反,某些地方由于特殊原因只能激发旅游者进行一次性旅游,以后也不会有其它旅游者补充。这类旅游流特征为突发式、非定向和时间短暂。如4年一度的奥运会,往往使举办城市的游客数量超过平时几倍至几十倍,奥运会结束后游客数量急剧下降,以后也很难再现这种盛况。这种突发式的游客密度很高的旅游行为,即称之为非稳定性旅游流。

旅游流常受政治局势、自然灾害、疾病流行、意外事件的干扰,使旅游流发生异变。旅游流的确定一般要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抽样调查和模型预测等方法来完成。

研究旅游流的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规律、旅游者行为和消费特征,对于旅游地规划建设方向、规模、等级及其与客源地间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论证都是必不可少的。

I.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J. 旅游学原理内容

《旅游学原理》教学大纲

《旅游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获得关于旅游现象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自身的起源、形态、结构、特征、性质,以及与社会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并对此做出解释;深刻领会和掌握“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两个基本原理(事实上,本课程对旅游现象的解释,都是在对这两个基本命题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转换学生在旅游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中的传统思维方法,即旅游现象的研究必须围绕旅游者的需要为中心展开,必须把它放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上来考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旅游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当前,该课程(原课程名为《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大多单纯阐述旅游服务诸行业活动的种类、表现形式、组织方式和发展要素等问题,缺乏深度的理论探索,失去了作为对旅游现象宏观层次理论探讨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的性质,而陷入了“部门经济”的泥潭。其教学内容大体上包括旅游发展史、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的作用与影响等,在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上没有大的变化。学生刚入校,听听这些内容,可能还有兴趣,但一到高年级,就觉得这些内容有些简单肤浅,似乎这门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以后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学内容都是重复的。《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同旅行社经营管理、现代旅游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都多重复讲授,而且后者讲得更深入、更系统、有理论、有公式、有实践案例。为此,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中,我们把该课程特更名为《旅游学原理》,并打破了沿用已久的教学内容体系,除了过去已有的教学内容外,引入了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支持、旅游效应、旅游现象的运行范式及发展范式等内容,从而使旅游学理论体系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旅游学与旅游学科
一、旅游学和旅游学科的概念
二、旅游学、旅游学科与旅游发展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问题
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学的研究任务
三、旅游学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一、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二、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第四节 旅游学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
第五节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的性质和特征(6学时)
第一节 旅游现象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1学时)
一、人类早期旅行的出现
二、中古近代时期人类旅行的发展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及其意义
四、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第二节 旅游现象运行及发展的基本范式(2学时)
一、旅游现象运行范式
二、世界旅游发展范式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2学时)
一、旅游的本质规定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三、旅游的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概念(1学时)
一、旅游的几种典型定义
二、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10学时)
第一节 旅游者(3学时)
一、旅游者的界定及统计标准
二、游客特征的描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2学时)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旅游业(5学时)
一、旅游业的概念、特点及决定因素
二、旅游业的行业构成
三、旅游产品
第四章 旅游形成机制(6学时)
第一节 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1学时)
一、旅游需要
二、旅游动机
第二节 旅游需求(1学时)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二、旅游需求的特点
第三节 旅游决策(4学时)
一、旅游决策模型
二、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
三、群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
第五章 旅游体验(6学时)
第一节 旅游体验基本概念(2学时)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二、旅游体验的内容及特点
三、旅游体验的质量
第二节 旅游观赏(1学时)
一、旅游观赏的概念及特点
二、旅游观赏的心理要素
三、旅游观赏的过程
四、旅游审美对象的表现形式
五、影响旅游观赏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交往(1学时)
一、旅游交往的形式和特点
二、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
三、旅游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及交往原则
四、旅游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五、旅游交往中的模仿行为
第四节 旅游消费(2学时)
一、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及其特点
二、旅游者消费的构成
三、旅游者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 旅游流(8学时)
第一节 旅游流的概念与特点(2学时)
一、旅游流的概念
二、旅游流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流的形成和运动模式(2学时)
一、旅游流的形成
二、旅游流的运动模型
三、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
第三节 旅游流运动的实证分析(4学时)
一、世界国际旅游流运动的区域空间格局
二、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运动特征
三、中国国内旅游流的运动特征
第七章 旅游效应(4学时)
第一节 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二、旅游效应的类型
第二节 旅游的经济效应
一、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二、旅游的经济效应
三、旅游经济效应评价
第二节 旅游的环境效应
一、环境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二、旅游的环境效应
三、旅游环境效应评估
第三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
一、旅游与接待地社会发展
二、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旅游社会支持(4学时)
第一节 旅游社会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节 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一、政府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二、社会其他部门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三、旅游组织和团体对旅游活动的支持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旅游发展(6学时)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概述(2学时)
一、发展中国家概况及特征
二、发展中国家旅游运行简况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发展(4学时)
一、中国旅游发展基本国情
二、中国旅游发展的特殊形态
三、中国旅游发展演进
四、中国旅游发展变化及趋势
五、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