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南京旅游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南京旅游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 2021-02-12 23:22:33

㈠ 南京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南京红色旅游孕育巨大商机

国家旅游局为大力推广红色旅游,确定了全国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4个景区(点)也在其中。这期间,南京旅游业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各家旅行社纷纷调集精兵强将,打造各具特色的红色景点游。

2月底,《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并指出在未来6年,国家将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逐步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发展。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综合收入仅为200亿元,有迹象显示,红色旅游已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红色旅游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南京的旅行社当然不能放弃。省中旅国内部总经理邱阿秋告诉记者,发展规划一披露,省中旅就组织了一批线路经理讨论研究其中的商机,并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南湖、泾县、茅山等一批红色旅游专线,他表示,很多红色景点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并不匮乏,由于宣传不够而鲜为人知,正好可以包装推广。

南京中北旅行社有关人士也表示,红色线路的商机还是很大的。他们不仅推出了纪念馆、旧址游览等红色旅游景点,还将临近的风景名胜组合进线路中,使得游客在充分接受教育的同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例如将韶山毛主席故居与张家界组合成一个6日游的线路,东北抗联基地与长白山五大连池一同推出,效果就很不错,每天都有数十名客人咨询。

多方协作打造“红色旅游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地各大旅行社近乎一致地认为,目前南京各红色旅游景点虽被要求纳入红色旅游线路,但要发展的路还很长。

梅园新村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吴小宝告诉记者,南京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内各景点、遗址分属不同的部门,长期“单兵作战”,没有能够串成成熟的线路,市场开发比较薄弱。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黄进处长也表示,打破区划和行业界限,多方协作,才能打造“红色旅游链”。渡江胜利纪念馆的万武宏馆长也表示,南京红色景点中,大部分为纪念馆(碑)、名人故居、陵园公墓等,只有联合才能打造出南京红色旅游的品牌。

南京理工大学旅游学专家冯根耀指出,简单的线路串联无法代替产品的深度开发。只有联手省市周边红色景区,打造全新的“红色旅游链”,把不同景点串起来,才能让红色之旅焕发光彩。

㈡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行业将向着智能化,定制化,跨界结合的方向发展
1,人工智能向旅游服务广泛渗透
人工智能在2018年赚足了眼球,旅游行业也开始研究在营销与服务中应用AI技术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在目的地营销、智慧化管理、客户画像、在线销售、线下迎宾、游客互动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广泛应用的空间。同程旅游已经率先开启智能机器人在旅游行业的运用,可以实现迎宾接待、微信购票、游客互动等多项功能;技术大牛的去哪儿网的火车票搜索页面,只需简单一句话,10秒钟即可出现车次;携程还宣布有3个与签证相关的技术与服务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发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旅游服务的更多环节都将迎来AI的渗透。
2,定制旅游向细分市场深耕
细分市场是定制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的必然要求,改变目前定制旅游概念混乱、良莠不齐的状况。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细分市场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培养相应的定制师等人力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入实操层面,并完成对中小学的渗透式市场启蒙,2018年研学旅行必将迎来井喷。表征之一就是北京从2018年起将初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计入中考成绩,预计更多城市将出台类似政策,研学旅行爆发势头不可阻挡。细分市场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热点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剧
在大的格局上,旅游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有完美的结合点,特别地方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小的方面,旅游与个体的消费升级息息相关,从简单的满足观光需求,到休闲放松、亲子娱乐、家庭度假、蜜月婚纱、接受教育、培养兴趣、满足爱好、陶冶情操等,旅游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在提升生活品质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各种“旅游+”还仅在初级阶段,不管是大的格局,还是小的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跨界融合的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大市场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游行业新趋势的企业对于人才需求非常强烈,纷纷给出高薪抢人,比如,在线旅游巨头同程,大多数产品运营和技术类岗位给出的年薪都在30万左右~

㈢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模仿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兆绝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族码姿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㈣ 如何评价南京旅游业现状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旅游业依托于六朝古都秦淮顾里发展得可圈可点。但同样的,作为一个承载了太多责任的城市,很难一门心思发展成为让游客觉得一步一景的旅游城市。所以这事儿不妨像我当初一样,把要求放低些:哎呀江苏省会还是很繁华的嘛,哎呀夫子庙秦淮河还是很有味道的嘛,哎呀中山陵好多人,哎呀中华门好牛逼,哎呀博物院这么多好东西,哎呀好多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哎呀紫峰好高,哎呀老门东还能看郭德纲,哎呀这地方简直处处有惊喜!回过头来在这儿成家立业,坐享都市繁华职业发展,还能每个周末出去玩半年不带重样的,多好!

㈤ 江宁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的山水之美不仅在于自然之和谐,更在于山水中积淀的文化遗存,或许这是古都南京所特有的自然与历史禀赋。江宁是南京名山名水雨历史文化富存之所,实为南京这种品质之代表。

中山先生曾赞:“南京乃位于一美善之地,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在世界大城市钟亦诚难觅此佳地。”江宁是南京这种山水组合的典型,此地有山:牛首山、方山、汤山之群山;有深水:长江、秦淮河、深埋千尺汤山温泉;有平原:76万余亩耕地,土沃粮丰。
江宁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江宁汤山溶洞中发掘南京人头骨化石,证实史前30万年人类先祖就于此栖地。史载秦始皇置秣镇一带。江宁城中之东山虽不高却渊源久远,史有“东山再起”,方续晋武帝,因感“外江无事,宁静于此”,遂改称江宁,有苏州,而后有江苏。苏州为江南富饶地区代表,江宁则是古都文化之经典。悠悠长河,淘尽无数风流,留下历史文化遗传:南唐二陵,岳飞抗金故垒、郑和墓、阳山碑材、杨柳的典型,此地有山:牛首山、方山、汤山之群山;有深水:长江、秦淮河、深埋千尺汤山温泉;有平原:76万余亩耕地,土沃粮丰。

江宁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江宁汤山溶洞中发掘南京人头骨化石,证实史前30万年人类先祖就于此栖地。史载秦始皇置秣镇一带。江宁城中之东山虽不高却渊源久远,史有“东山再起”,方续晋武帝,因感“外江无事,宁静于此”,遂改称江宁,有苏州,而后有江苏。苏州为江南富饶地区代表,江宁则是古都文化之经典。悠悠长河,淘尽无数风流,留下历史文化遗传:南唐二陵,岳飞抗金故垒、郑和墓、阳山碑材、杨柳。

㈥ 急!、南京旅游业为主导时的经济状况,要有对比的

一、长三角的概念
对于长三角,可从地理概念、工业经济概念及泛长三角的概念等不同角度来理解,但目前通常从工业经济角度来分析,即长三角是指由苏、浙、沪两省一市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民间自发推动为重要特征的阶段、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的阶段、以市场和政府推动型为主的阶段、以市场推动型为主的阶段。

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合作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表现为“五化”,即交通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政府共同规划,在未来5年内,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尽快建立以公汽、地铁、轻轨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强度、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尽快建设沪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湾大通道,打通上海—宁波的快捷通道。

人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整合实现突破。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15个城市的人事部门还在专业技术职务、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6个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标志。它包括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产权市场一体化、信用市场一体化等。目前,长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就有6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

政策一体化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一个发展极(上海),两个支撑点(南京、杭州),五条发展轴(沪宁、沪杭、杭甬、宁通、宁杭)”的基本格局展开。各市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长三角各个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南京的石化、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具有相当规模。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1、苏南模式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的发展轨迹。

新世纪初叶,苏南模式进入创新与提高阶段。如要与原来的苏南模式有所区别,则可称新苏南模式。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具体看,新苏南模式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外向型经济。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苏南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坚持“两头在外”和“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起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战略。统计数据显示,苏南外贸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外资依存度高出全国平均数2倍多。

园区经济。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开发区38家,如苏州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经过7-9年的大规模建设,现在这些园区已进入产出阶段。园区不仅是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园区还是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园区更是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混合型经济。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实质意味着传统意义的集体经济趋于消亡,代替它的是个私经济和混合经济。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乡镇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出资主体变成了民间资本为主;另一来源是十五大以后在各级政府鼓励下,民间新的投资热情高涨。另外,由于苏南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心脏地带,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劳动力素质较高,很多跨国公司都选中苏南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因此,随着中外合资合作的发展、企业横向联合的展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资和外资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苏南地区已形成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

城市化。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人民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富民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总结温州模式三条重要的经验是:一是发展市场经济,二是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三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

时代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而温州模式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同时,由于温州模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有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民本性。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缺乏国家投入的前提下靠老百姓自己发展起来的,所以,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一种“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民为本”,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民本经济是按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温州模式是民本经济的集中体现,是百姓经济的典型代表。百姓是经济的主体,是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主体。这正是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极其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区际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温州模式,区际化或区际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重视发挥温州急剧增长的私人储蓄及私人投资在区域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视跨地区的贸易在总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温州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l4个沿海城市之一,全国首批农村改革实验区之一,并且是全国第一个金融改革试点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温州已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24个“国字号”金名片,显示了国际性轻工城的强大实力。“炒房”、“炒煤”、“炒车”,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四处寻找创业增值机会。现如今温州的市场与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正由贸易区际化向国际化拓展。

创新性。温州模式的灵魂是创新。凡是到过温州的人,就不难发现温州人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都在大胆创新。温州人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率先进行市场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率先推行金融浮动利率,率先经营包机航线,率先建设中外合资的地方铁路,率先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率先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率先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率先建立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现在又正在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领跑城市”,到2010年,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的工业、商贸、港口、旅游城市。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温州人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精神。

发展性。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温州模式不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范式。温州模式的发展要保持其持久的内在生命力,不仅取决于温州模式自身的不断创新和有序演进,取决于温州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取决于温州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还要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3、浦东模式

20世纪90年代浦东通过开发区龙头的带动形成了由都市经济支持的中心城区和开发区、由城镇经济支撑的中小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开发区—中小城镇”体系,因此我们把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称为浦东模式。

浦东开发开放是在我国一个特大型国际大城市里进行的,具有全方位、多领域、高起点的特点。它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浦东新区在开发战略上要注重塑造以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群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功能;要多元化地筹措资金,保证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制订和推行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使国内外投资者较快地适应办事程序,便于对投资的回报作出基本预测;要处理好新区建设和上海旧城改造的关系,以东西联动等方式把城市建设推上新台阶;要搞好土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开发的效益。这五个方面是浦东开发开放带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鉴于此,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浦东开发开放要实施五个战略,这些也是浦东模式的特征:

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浦东新区的起步,是金融贸易先行,先行发展金融、商贸等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浦东开发开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新区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为今后上海真正成为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自己的商业街、商业中心、中央商务区,开展出口贸易等,使上海成为全国各省市产品的大贸易市场和亚太地区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其次,城市化也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当时对上海来讲,浦东新区之所以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根本原因是越江交通不方便。因此,开发开放浦东,头等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以越江交通、通讯、能源等项目为重点,把浦东浦西连为一体,这样浦西的经济能量自然会顺势蔓延,形成千军万马开发浦东的燎原之势,使浦东成为城市布局合理、交通网络完善、通讯系统便捷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多功能新城区。最后,城市化更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过程。通过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内外资项目,移植世界先进技术,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越过一般工业化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跨越。

多元化筹集资金。要把浦东新区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新城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估计,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五年,基础设施、基建项目和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资需要近百亿美元。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中央的政策资金、新区财政收入和土地批租收入、内联投资、发行证券、外商投资、国外贷款、国内金融机构融资等等。

以政策为第一推动力。在中央的支持下,当时浦东新区不仅有全国各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全部优惠政策,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浦东特有的新的开放政策。例如,允许外国企业在浦东新区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商场等第三产业;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为浦东开发开放自行审批发行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允许在外高桥设立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也就是自由贸易区。正是在中央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在浦东新区率先进行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贸公司和零售商业企业等试点,把对外开放扩展到金融、贸易、电讯、会展、旅游以及律师、会计、咨询、教育、医疗等服务贸易领域。

东西联动、城乡一体化。浦东开发要以浦西为依托,让浦西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浦东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浦东开发又推动了浦西的改造和发展,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的发展机遇。通过浦东浦西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实现管理体制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市政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促使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当时,市政府特别确定浦东未来的城市化地区,融入上海的城市规划布局。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区2平方公里同浦西的外滩、南京路4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8平方公里,与浦西30平方公里共同组成上海市的中心商业区;内环线内浦西80平方公里与浦东40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市的中心区域;沿着浦江两岸,外环线内浦西的400平方公里和浦东的200平方公里共同形成上海的主城区。

综合管理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资源。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浦东从开发开放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土地资本的管理。从土地预征到一级市场批租出让,从二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到房地产交易,都形成了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实行土地预征,控制土地潜在效益(这种做法相当于现在的土地储备)。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性质的情况下,把这部分土地由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为国家所有、国家管理,这样有效地控制征地费用的上涨,降低开发成本,使开发建设带来的部分土地级差增值效益留在国家手中。二是国家投资成片开发,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市政府和浦东新区管委会投资成片土地的开发建设,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国资开发公司,并把成片土地批租出让给这些开发公司,由这些开发公司组建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进行“七通一平”建设,然后再转让。三是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规范土地二级市场。明确规定所有内外商投资的项目,必须符合浦东新区的总体规划。凡是没有项目或者项目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批土地。对于拿了土地、项目迟迟不开工、资金长期不到位的,就收回土地。四是实行补地价政策,防止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五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节等。

三、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目标和协调机制

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及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及东亚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条件,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定位应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中国的知识产业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及宾馆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以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为特征。

从这一战略定位的要求出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特点。

高起点——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为了以整体优势面向国内市场,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而且更是为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向国际市场竞争。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中国地域分工体系发展过程中,使长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接轨区和融合区,充分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

高层次——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增强知识生产、分配与使用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国内率先成为创新和创新应用的中心,率先建立科技先导型经济。因此,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未来技术利用的高层次上,通过合作加快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

多方位——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范围,应该是在扩大地区间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基础上的多方位全面合作。即使各成员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发展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好处,又有与区域外发展经济联系的充分空间。因此,除了已经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外,还要进一步开展以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全面合作,以及电信、咨询方面和服务业领域的尝试性合作。

新模式——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形式,应该是在形成利益互动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开创更为规范、更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局面。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密度城市群的特点,构建有某种特定内化结构系统、开放系统及系统结构巨大的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其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

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未来10年内力争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点和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带动全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成为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改造和创新基地,在长江经济带及全国起产业示范作用;

培育和完善上海的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其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为此,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加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成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半紧密型区域经济联合体;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区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经济外向化、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体。

3、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一个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框架内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实现其总体目标,除了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外,首先要确立若干基本原则: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不能期望用行政推动型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而要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以经济促动型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具体模式有二:一是市场群落——商业城镇——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二是企业群落——企业城——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在此过程中,不能靠损害一个地区的利益去增加另一个地区的利益,而要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的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好处,取得“双赢”局面。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区域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取分工协作的好处,使总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通过市场选择,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充分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尽可能节约人、财、物的消耗,使不具有产业绝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很少的地区也能获得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具有许多产业绝对优势的地区能够集中配置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更高绝对利益的产业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扩展地区合作秩序,深化区域分工体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与推动,消除区域合作中的各种行政性保障和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以保证区域合作的有序化。

多边协调,互相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是两省一市的整体性合作,不能搞双边关系协调,而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形成多边协调关系,形成区域内整体性行动,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

4、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可供选择:一是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二是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这两种协调机制的运作方式及内容是不同的,其成效也有所不同。

四、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比较

制度化
非制度化

缔结条约或协议,具有法律强制性
由领导人作出承诺,缺乏法律效力

进行集体谈判
采取集体磋商形式

组成严密的组织
松散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讲,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区域紧密型合作与发展,但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如中央和地方关系,行政体制框架、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经济关联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尚不具备,宜通过“倡导式”的机制不断扩大地区合作的范围。从原则上来说,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方针,其行事方式应是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资源和渐进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务,采取协商一致和非约束性的运作方式。具体构想为:

把设定区域发展目标作为推动力。也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内容;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议程;通过单边行动和集体行为来落实议程。这样,目标本身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定期召开市场高层会议,为各地政府就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并形成共识提供必要的经常性机制。它既有灵活性(包括在议程安排和进行承诺,就有了“隐形压力”,必须完成。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在商贸、旅游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今后,“协调会”作为一个制度化的议事机构要继续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合作向高层次、宽领域、紧密型方向发展。

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机构。除负责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的秘书处外,还应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它们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研究分析和组织职能,并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常设性质。如可设立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委员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管理委员会、太湖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委员会等专业或综合职能管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区域共同发展基金制度。要按照区域开发银行的模式。组建长江三角洲开发银行,参与国家投资项目的“拼盘开发”融资,也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则,经过严格审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项目实行一般商业贷款或短期融资。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使协调机构具有相当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以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合作组织。例如,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大企业联合会和企业联谊会,产权交易联合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以及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和长江三角洲发展研究中心等。

作为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倡导式”协调机制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行为方式。为了形成这种协调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实际的东西来逐步启动,先易后难,从时间中走出一条路来,逐步予以完善。以后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淡化政府产值业绩考核,以及经济区划功能逐步替代行政区划功能,这种协调机制可以进一步转向制度化的正规方式。

㈦ 南京旅游市场和南京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急求!!! 谢谢!!

昨天刚从南京回来,南京玩的地方无非新街口,夫子庙,雨花台,奥体中心之类的,基本都不需要门票,去南京旅游要花钱的地方基本就是一点住宿费和吃小吃的钱了

㈧ 本人要写一篇南京旅行社现状及发展战略的论文,急用!!!

旅行社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旅游行业发展的好坏与成败。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复杂的现状,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管理,还要未雨绸缪,预知行业发展的态势。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全局性的谋划方案,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复杂的管理过程。为此,旅行社为了自身规范健康的发展,为了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的稳定,应当从全局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常规管理与战略管理并行的管理机制。一、旅游市场环境分析(一)旅游方式小型化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到来,散客游、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随之减少。在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近几年来已形成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少。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二)旅游时间常年化我国消费者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旅游基本上处于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旅行社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这种现状随着新的旅游政策的出台是不会长久维持下去的,今后应该会有推动常年化旅游措施的实施。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从国际旅游趋势来看,淡旺季的区别已经在逐步减缓[1]55-56。(三)旅游服务社会化目前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让市场争客源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从而实现门市社区化。(四)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旅行社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是今后旅游市场经营的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它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不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2]45-55。二、旅行社的经营战略管理经营战略是旅行社为了寻求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在预测和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对自身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做出的谋划和根本的对策。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未来发展的战略管理能力。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应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挑战,要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审时适度,勇于创新。(一)差异性战略管理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保证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的优势。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越强。成功的旅游差异性经营管理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营销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感。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经营而花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经营战略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3]89-90。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