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发展形势
❶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有哪些机遇及影响
相关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十三五”时期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化年,对于旅游业来说亦是如此,旅游地位的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质效升级、旅游要素的创新完善、旅游服务的软硬结合、旅游市场的理性发展……旅游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在转型升级、幸福生活、美丽中国的建设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发展、创新突破成为关键。本文将从旅游业的发展地位、时间维度、推进导向、突破领域四个方面对旅游业在“十三五”中的改革方向和要点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对“十三五”旅游业改革发展有所贡献。
一、创新一个定位
提升战略地位,构建话语体系。旅游业是能够拉动产业、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经济型产业,是能够提升收入、拉动就业、幸福民生的综合型产业,是能够降低消耗、美化环境、集约发展的生态型产业,也是能够传承文化、创意创新、重塑价值的文化型产业,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是与经济繁荣、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文化强国战略密不可分。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全民大众化出游进一步深化阶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市场,受到越来越高程度的关注,但是旅游业在国家战略的话语体系当中仍然是比较边缘化的,大体还是在第三第四层级,没有跻身第一第二层级。为此,“十三五”期间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整体构架旅游业的话语体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应,应从经济社会环境融合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真正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使其真正发挥综合力优势。总体话语体系应该包含消费经济强引擎、幸福生活新标尺、民间外交大舞台、和谐社会润滑剂等。
在“十三五”时期,尤其应该从打造国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幸福生活,而旅游业是生活方式转型的重要产业,是体现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当前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浪潮袭来的背景下,旅游业愈发成为幸福生活的标志。到了“十三五”阶段,应该从生活质量、生活幸福角度来提升旅游地位,提升旅游话语权,推动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明确提出要求,把旅游作为重要的国家福利,作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旅游真正成为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让旅游业成为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的支柱产业。
二、把握两个维度
把握时间维度,做好纵深研究。“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基于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对过去十年旅游业发展评估、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又要面向未来十年旅游业发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确旅游业取得的成就、问题、阶段,进而明确其发展走向、发展领域和主要目标,要把“十三五”五年的发展放在前后十年的时间坐标上去谋划。
把握空间维度,做好经验借鉴。“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基于不同区域主体的发展经验,既要借鉴我国旅游发达区域发展的经验做法,又要学习国际旅游强国的实践,把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放在地方经验和国际经验成功做法的空间坐标上谋划。“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要把握历史机遇,巩固发展成果、正视发展问题、总结经验模式、拓展国际视野,以典型带动、以先进引领,促进十三五旅游业更高效的发展。
三、明晰三个导向
目标导向,前瞻引领。结合以往提出的旅游强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等总体发展目标,可尝试提出更为具象和创新的目标,比如未来十年建设世界五大旅游强国之一等等,实施国家旅游品质计划,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服务质量、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上再上新台阶。
战略导向,实操推进。让旅游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呼应经济转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新常态下的经济战略,呼应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生态战略,呼应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战略,呼应文化强国、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战略,呼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的空间战略,全面考量、注重着力、实操推进。旅游业内涵丰富、体系庞多,但在国家整合政策体系中其实是碎片化的。旅游业可以与生态、文化战略和产业结合,但都不占主导地位,似乎处处都有,但提炼起来,又处处没有,如何将旅游业整合打包融入国家战略,形成以自身为主的完整政策体系也是需要关注的。
问题导向,审视当下。通过时间维度的纵向分析,明确当前中国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以作为“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政策提出、项目推进的基础。当前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供需层面,旅游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有的过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这样传统要素出现局部性过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体验化需求无法满足,高品质的度假休闲产品严重不足;服务结构矛盾突出,游客出行已经由线路为主导的团队旅游模式向目的地为主导的散客旅游模式转变,然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的配套体系不能适应迎面而来的散客时代;消费结构矛盾突出,真正的旅游娱乐消费、体验消费、文化消费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支出比重较高;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实践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难以对接快速变化的旅游发展形势。
二是增长方式层面,过去旅游发展过于注重经济导向和投资导向,在质量导向、民生导向和服务导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导旅游运营管理模式从重建设转向重管理、重软件、重服务等方面;技术创新不足,旅游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较高,但是科技应用比较薄弱,与科技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装备制造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文化创意创新等还颇显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国旅游盈利主要靠景区门票和土地收益,综合型盈利链条尚未形成,大地产小旅游甚为普遍,旅游盈利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不足。
三是产业效益方面,无论是经济效益、品牌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旅游的贡献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从其他部门、大众来说,旅游部门好像更注重人数和收益增长,使得搞旅游就像是在搞开发、搞破坏,但实际上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时期在评估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上应该有更多的指标或贡献度的测量。
四、做好四个突破
地位突破。真正提升旅游地位,把旅游业提至新常态经济新动力、国家民生、国家福利层面考量,把旅游业纳入国家福利政策体系,推进旅游业从产业经济属性更多转向社会属性、民生属性、事业属性,全面谋划带薪休假、修学旅游、区域联动等,使旅游业实实在在地纳入国家一级战略体糸。
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发展动力王要靠两只手,一只手抓工业经济,一只手抓土地财政,但在新常态的发展格局下这两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渐减弱,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引擎势在必行。旅游业作为强大的综合带动产业,能够把文化、生态、民生有机结合和联动发展,能够释放高效、综合的经济效益,是新时期最好的内生驱动力。“十三五”期间要强化这理念,要从政策设计和产业谋划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体制上理清理顺,让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市场运营、协会自发活力,使得旅游业在新常态下能够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品质突破。以往的发展骨子里还是量的思路,更多关注的是景点、产品、宾馆酒店等有形内容的建设,总体看到中国旅游规模水平在提升,但是品质质量提升还很不够,对质量和服务的重视还很不足,特别是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要将旅游服务提升作为“十三五”时期中国旅游提升的重要方面,与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全面突破。从要素配置向服务体系构建转变,做好围绕产业发展的行业服务系统的构建,从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品质服务转变,做好个性服务与标准化服务的结合,从传统服务向专业服务转变,做好围绕旅游的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的薄弱环节,如旅游加工制造、旅游商品设计生产、旅游规划设计等。
科教突破。在国家科技计划行动中,旅游还比较边缘和弱势,要做好科技支撑和教育支撑,强化国家层面的旅游科技和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旅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新型智库,做好一批新领域、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如智慧旅游技术革新、行业整合、服务构建等),推进产学研体化的力度,激发旅游业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贡献值和附加值
❷ 十三五时期,国内形势有哪些变化
“十三五”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五年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十三五”时期都将成为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
首先,“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中国梦宏伟蓝图,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也正在这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得以创造。党的十六大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
其次,“十三五”时期将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时间跨度覆盖了整个“十三五”时期,很多改革任务的关键时点都设在“十三五”时期。因此,“十三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
最后,“十三五”时期也将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的最紧迫阶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依然存在,付出的代价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不断累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如果“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实质性转变,许多风险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❸ 哪里有山西省十三五旅游规划全文
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山西省“十三五”旅游产业规划参考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第一章 旅游行业经济地位与投资壁垒分析
第一节 旅游行业定义
第二节旅游行业社会效益
一、行业发展历程
二、行业社会效益
第三节 旅游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一、行业进入壁垒
二、行业退出壁垒
第四节 山西省地区发展背景分析
一、山西省地区经济背景
二、旅游行业山西省地区的经济地位
第二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经济运行分析
一、行业经济总量分析
二、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三、行业发展成就分析
第二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市场竞争分析
一、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二、行业重点企业排名
三、行业市场竞争趋势
第三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技术进步分析
一、行业“十二五”技术创新
二、行业技术水平现状
第四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示范基地分析
一、示范基地取得进展——示范基地一
二、示范基地取得进展——示范基地二
三、示范基地取得进展——示范基地三
第三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重点企业一(企业可自选)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及服务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节 重点企业二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及服务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第三节 重点企业三
一、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二、企业主营业务及服务
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五、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第四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二五”规划达成情况
第一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总量目标达成情况
第二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结构目标达成情况
第三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技术创新目标达成情况
第四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目标达成情况
第五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第五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投资环境预测
第一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政策预判
第二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经济环境预判
一、“十三五”国民经济增长预测
二、“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形势
三、“十三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
四、“十三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
五、“十三五”对外旅游发展形势
第三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社会环境预判
一、“十三五”人口规模预测
二、“十三五”城镇化走势
三、“十三五”居民消费能力预测
四、“十三五”居民消费价格预测
第四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技术水平展望
第六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目标规划建议
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二、行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
三、行业“十三五”目标规划建议
第二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重点领域规划建议
一、行业“十二五”重点领域发展分析
二、行业“十三五”重点领域规划建议——领域一
三、行业“十三五”重点领域规划建议——领域二
四、行业“十三五”重点领域规划建议——领域三
第三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产业园区/基地规划建议
一、产业转移与承接分析
二、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现状
三、产业园区/基地规划设计
(一)园区开发规划设计
(二)土地运营体系设计
(三)产业空间布局设计
(四)运营管理模式设计
(五)输出盈利模式设计
(六)招商引资系统设计
(七)金融投资体系设计
四、产业园区/基地规划建议
(一)产业园区/基地投资建议
(二)产业园区/基地布局建议
第四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议
一、行业“十二五”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二、行业“十三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议
第七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发展措施
第一节 完善产业政策
第二节 加大科技投入
第三节 健全标准体系
第四节 加快拓宽应用市场
第五节 加速产业国际化进程
第六节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第七节 完善行业投融资环境
第八节 改善行业管理
第八章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投资策略
第一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投资机遇
第二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投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其他风险
第三节 山西省地区旅游行业“十三五”投资策略
一、行业存在问题
二、行业投资策略
(一)行业区域投资策略
(二)行业领域投资策略
(三)行业市场竞争策略
❹ 中国旅游业未来十年有哪些发展趋势
在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
一、旅游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 ”,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 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 ”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 互联网”,全产业链渗透。
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资金、体制、机制、组织、技术、人力资源、品牌等。
同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互相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产品供给,从“资源 土地”到“投资 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门“小情怀”项目使精品乡村游和非标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五、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建设,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这是一种“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六、全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要想成为旅游强国,还需要提升本国的供给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515战略”,推进旅游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实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的决定性时期。
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国际品牌加快中国布局,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中国旅游产业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此,中国旅游企业要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中间的一环,从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资源掌控,争夺国际分工话语权。
七、旅游双创大有可为。
一项调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69%的游客将在2016年计划新的旅程,各个年龄层的游客都在寻求新的旅游体验。未来十年,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国民将对新型的旅游方式产生兴趣,比如游轮、房车、背包旅行、探险旅行等。这类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催生旅游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双创”必将激发旅游市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的“十三五”时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政策利好诸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及途径多元,机遇颇多。但同时,非旅资本的涌入以及现有旅业资本的雄厚,亦将加剧行业竞争,新一轮优胜劣汰将继续上演。而当百花争鸣、群雄割据后,多足鼎立的旅游“大时代”终将在未来十年到来。
❺ 旅游业发展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吗
据报道,自“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全球化趋势明显。
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国际品牌加快中国布局,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中国旅游产业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此,中国旅游企业要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中间的一环,从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资源掌控,争夺国际分工话语权。
❻ “十三五”将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有哪些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趋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一态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世纪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但是2013年以来这种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加快。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2%,2014年达到2.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和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将高于3%。
不过整体来看,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日本和欧盟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部分新兴经济体受到资金外流、商品/能源价格下跌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未来美联储加息等将会进一步收紧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空间,增加其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这些都意味着全球增长格局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此外,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基本金属价格等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各种工业制成品、生活日用品等价格相应疲软。
第二,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主要从事低端环节。“十三五”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这对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第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低成本国家工业化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的形势更加严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政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低成本的初始禀赋条件,以代工方式与国际经济接轨,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将面临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国家双重竞争压力。
第四,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规则酝酿新变化,全球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化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正发生新变化。
第五,大宗商品价格将可能维持低位徘徊,增大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也给我国带来了收入的相对增加。能源领域,主要是页岩气、页岩油的开发推动了美国的能源自立,其对中东地区的原油依赖进一步下降,使得一部分中东的油气资源走向欧洲市场,挤压了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也导致了原油价格的暴跌。原油价格由2014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
资源领域,矿石、大豆、金属、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受我国需求减弱影响,以及传统资源大国希望通过资源出口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影响,价格下跌明显。自2014年以来,矿石、大豆、金属、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平均跌幅超过15%。这种趋势有可能继续保持一段时期,将增大“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同时为我国带来了成本节约的红利效应,提高我国的相对收入。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第一,我国将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在2000年左右,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左右实现了由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不过,无论是按照汇率法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我国人均GNI在世界银行所列举的200多个国家中仍然排80多位(2012年数据),仍处于欠发达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随着高收入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更高、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对政府服务、对生态环境将更加关注。如何满足这些日益增长多样化的更高需求,将是我国“十三”时期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我国经济处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经济更是以高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供给约束强化及房地产等长期需求峰值的到来,我国经济正步入增速换档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2%,其后逐渐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7.7%和7.4%。“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不仅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就是实现较高的个位数增长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增长速度的下滑将有可能加剧财政金融的风险,短期内还会加大结构性的就业压力。
第三,依靠工业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成就突出,逐步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然而,2006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开始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2013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在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未来许多工业品产量都将陆续达到峰值,工业规模继续扩张的空间将不断收窄。如果继续采取数量扩展的增长模式,将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导致投资效率更大幅度的下滑。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实现产业转型的任务更加紧迫,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规模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四,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将逐步削弱。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然而,随着21世纪初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新阶段,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尽管我国仍属于劳动力总量大国,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总量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十三五”时期仍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而且可能呈现加剧态势。这将削弱我国劳动力数量优势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我国迫切需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五,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较大拉动作用将难以重现,经济增长面临需求约束将不断强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货物和服务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慢,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于20%的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增长,增速甚至低于GDP增长速度。展望“十三五”时期,一方面,从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低速增长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要素成本的快速提升,加上汇率的升值,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外部需求动力将在较长时期内呈现较弱的状态,这也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更加强化,更加需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六,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但是维持中高增速仍然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光伏行业也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目前,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低于60%,光伏电池的产能过剩达到95%。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可能不是短期产能过剩,而是从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来看的长期产能过剩,即供给已经达到或接近峰值。如城镇住宅需求,2012年实际供给已经达到900万套,据估计长期需求年度峰值约1300万套,2015年左右将达到峰值;汽车的长期需求年度峰值将在2020年左右出现;而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产品的长期需求年度峰值已经或接近出现(刘世锦,2013)。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产能过剩仍将存在,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与此同时,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因此,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并实现有效投资是我国必须解决重要问题。
第七,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仍显滞后。从区域发展来看,2004年前后,我国区域差距开始出现缩小态势,尤其是以人均GDP反映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反映区域相对差距的人均GDP对数标准差由2005年的0.256下降到2010年的0.231;“十二五”期间呈现下降态势,到2013年已经下降至0.215。尽管我国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是我国劳动力、资本、商品等跨区域流动仍面临各种障碍,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制约了我国区域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第八,发展可持续性面临多重挑战。从可贸易的资源来看,原油、原煤等消费量的绝对规模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从不可贸易的资源,无论是土地还是水资源来看,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峻。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2.7%,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而在水污染方面,仅考虑传统三项污染物,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2013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达标比例仅为60.7%。“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仍较面临较大环境污染压力。
❼ 试论述“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将面临的新形势有哪些
“十三五”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五年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十三五”时期都将成为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
首先,“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中国梦宏伟蓝图,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也正在这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得以创造。党的十六大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
其次,“十三五”时期将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时间跨度覆盖了整个“十三五”时期,很多改革任务的关键时点都设在“十三五”时期。因此,“十三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
最后,“十三五”时期也将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的最紧迫阶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依然存在,付出的代价不断显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不断累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如果“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实质性转变,许多风险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