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援疆调研报告
『壹』 在推进"五个一"全覆盖包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资委系统包村联户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对企业、机关、“访惠聚”工作队开展包村联户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督查、调研、协调、信息报送反馈等日常工作,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是配强帮扶力量。坚持好人好马上一线,把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安排到驻村一线。工作队队长任村第一书记,直接联系帮扶至少2户贫困户,至少培养1名党员脱贫致富典型,工作队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推进包村联户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机关干部帮助结亲户排忧解难、发展生产、培育产业、转移就业和助力增收,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3、是完善部门单位结对帮扶机制。认真履行对口帮扶于田县牵头单位职责,定期组织各帮扶单位召开对口帮扶工作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分析形势,解决问题,共同推进对口帮扶于田县工作扎实开展。
4、是深入调查研究,细化脱贫方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确保有一定时间深入驻村点蹲点调研,每月至少安排1名领导赴包联贫困村调研,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驻村工作队结合入户走访,实现所有贫困户走访全覆盖、经常化、信息真实准确。
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驻村工作队指导本村制定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有人扶、有人帮、有人带。
5、是坚持思想引领,坚定脱贫信心。坚持扶贫先扶志、扶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发展能力。教育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自觉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积极向包扶村干部群众逐项宣传解读惠农政策,做好组织发动群众工作,让贫困群众自觉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
6、是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扶贫政策。瞄准包扶村的短板,加强上下联系衔接、左右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的资源向包联村汇聚,指导帮助包联村统筹配置、综合运用好各类扶贫资源。找准各项政策在贫困村的切入点,一项一项推动落实,确保精准落地,产生实效。
7、是突出国资特色,抓产业和就业扶贫。发挥国资系统优势,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鼓励企业到南疆投资兴业,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创办符合南疆特点的“短、平、快”等劳动力密集项目,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研究细化2017--2019年吸纳17000名和田、喀什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积极开展转移劳动力职业技术、就业技能、双语培训工作,动员有条件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8、是加强基层基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行包联帮扶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推进”,帮助贫困村完善村级配套组织,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发展党员队伍,树立党支部威信,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指导贫困村实施“农村青年助力脱贫攻坚计划”“巾帼脱贫行动”等,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9、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扎实有效。督促驻村工作队和驻村队员全面参与所包扶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行动,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等全程监督把关。建立包村联户工作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情况通报制度,切实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形成扶贫攻坚上下贯通一盘棋的工作机制。
『贰』 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项目
一、项目简介
“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委托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承担,隶属国土资源大调查“数字国土”专项国内外国土资源专题信息采集与产品定制项目。
合同编号:2007-37-7504-02
工作起止年限:2007年1月~2009年12月
课题负责人:张照志
报告主编:张照志 王雯婧
报告编写人:张照志 王雯婧 张涛 刘永团 南雪玲 唐正国 赵江泽
范春丽 王燕东 夏广芬
单位负责人:仲玉银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提交时间:2009年12月
二、项目研究情况
该项目早期由阿勒泰地区第五批援疆干部、地委副秘书长唐正国同志负责,进行项目背景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制定了项目研究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拟定了技术路线及进度安排和人员组成。至2008年8月,原项目负责人、地委副秘书长唐正国同志由于援疆工作结束,调离返京;由于新的项目负责人一直未确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按照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及阿勒泰地委有关领导指示,由国土资源部第六批援疆干部、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研究员负责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为使本项目继续展开研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研究员在摸清项目研究现状、剩余经费及存在问题的情况下,2009年3月,经地委委员刘斌同志同意,向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同志提交了《关于加强地区矿业经济研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建议》中提出了项目研究工作方案。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同志和地委委员刘斌同志均同意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张照志副秘书长随即着手开展项目研究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于项目研究背景、经济发展的形势等较2007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项目原设计书里的一些研究内容已难以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项目组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另一方面着手对项目提纲、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等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一是加强了项目组织领导,及时调整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项目的研究人员,将以前由阿勒泰地区有关人员对项目研究负责改为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关人员具体负责,阿勒泰地区有关人员配合。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思路、方法、目标任务,强调按项目合同要求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加强项目研究应用转化,及时为阿勒泰地委、行署有关领导提供矿业经济发展等相关对策建议。
2009年3月,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新组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特区建设项目组。项目组分为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前者由阿勒泰地委及行署相关委办局领导组成,后者主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张涛、硕士研究生王雯婧和刘永团等组成。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吴智慧、刘树臣,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姚华军、孟旭光等部分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整个研究过程经历了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及综合研究、中期评估、征求意见及深化研究、评审验收等5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10月21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项目研究报告(初稿)中期评估会议,与会专家对报告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并提出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尽快评审验收。项目组根据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同时,在京期间又多次征求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所、大学等专家学者的意见,先后修改10余次,最终定稿。
三、评审验收
2009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项目验收文档,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系统回顾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是阿勒泰地区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
2.深入地分析了阿勒泰地区的矿产、土地、水、草场与畜牧、旅游等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
3.提出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并对该区矿业、畜牧业及旅游业未来3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阿勒泰地区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设计书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的要求,验收文档齐全,经费使用符合有关规定,同意通过验收。
四、成果报告内容摘要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是一大探索,系统开展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其现实意义在于为阿勒泰地区的国土资源中长期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阿勒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为资源丰富的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阿勒泰地区矿产、土地、水、草场、旅游资源丰富,为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地处西北地区,高寒多灾,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中央加大对新疆支持力度的良好机遇,为加快阿勒泰地区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阿勒泰地区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富集,资源转换和产业培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勘查步伐的加快,地区油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阿勒泰地区开展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报告从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区情、地缘优势、资源禀赋等,选择矿产、土地、水、草场畜牧、旅游5个地区优势特色资源为重点,分析了5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针对5种资源,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及基础设施配套状况等,对矿业、畜牧业及旅游业在空间上进行了功能区划,为地区3大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设计了5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模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概述了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着为阿勒泰地区编制国土资源中长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的目的,从促进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区域实证研究支持的现实意义出发,首先,从国家到省级,再具体到阿勒泰地区,对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研究进行现状分析,明确该研究课题在国内和阿勒泰地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同时,再参考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的程度,从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该项目的研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做好铺垫。
2.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政策入手,回顾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来在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专门就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矿产资源优惠政策与中东部地区进行了归纳对比,就全疆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做出总结,进一步追踪到阿勒泰地区,汇总了西部大开发这10年来阿勒泰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地质工作开展、水利工程、矿业深加工、牧民定居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制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奠定基础。
3.立足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践,对国土资源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就国土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明确指出本研究报告涉及的资源范围(即区域国土资源),属于狭义国土资源的范畴。阿勒泰地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矿产、土地、水、草场畜牧和旅游5种资源。接着区分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关概念,例如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明确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和概念使用的意义,厘清与区域国土开发利用的关系,定义了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概念。其次,列举了国内外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践,国外选择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归纳了各国在国土资源实践方面的成果,就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规划制定、综合利用、信息公开及公共参与等方面展开了描述,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制定提供实例借鉴;国内选择了山东省、京津地区、辽宁省,分述了不同省市地区在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各自的特点和取得的成果,同时也罗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实施的一些治理工程的实例。这些均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4.以阿勒泰地区作为载体,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对阿勒泰地区进行总体概括,先阐述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概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客观分析了阿勒泰地区矿产、土地、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资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各资源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矿产资源。本区矿产丰富,且在矿种等方面具有优势。矿业企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对矿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切勿重蹈其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农业用地的流失,注意调节建筑、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治理,扼制土地沙化现象的蔓延。
——水资源。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立足本地水资源丰富的基础,协调水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在工矿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方面,加大了对工矿业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草场与畜牧资源。作为本区传统的支柱型产业的畜牧业,非本报告重点,因此未加重点阐述。经过初步分析认为,本区畜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加快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畜牧过渡的步伐,同时要调节好载畜量与草场之间的关系,使畜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本区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做好基础工作,开发具有阿勒泰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并应该将旅游资源同其他几种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畜牧资源、矿业资源等结合起来,寻找其契合点,协同发展。
5.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产业(资源)提出了该地区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发展区域,构建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框架,依据总体思路与战略原则,规划了矿业、旅游业及畜牧业的空间总体布局,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对阿勒泰地区未来30年矿业、旅游业、畜牧业、水资源需求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保护战略、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战略、国土资源法制建设与人才保障、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保障等。
五、成果转化应用
(一)项目绩效评价
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提供了理论、政策、布局、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支撑,为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具体为:
第一,理论创新。本项目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定义,其研究的范畴既属于区域经济研究又属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研究;首次对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进行了研究探索。从学术层面而言,为我国其他与阿勒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相近的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和相关政策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该项目是针对一个特定区域(区域、行政区域等)的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所开展的研究,因此,研究具有综合性和长期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宏观和微观等有机结合的特点。
第二,政策应用。研究落实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关政策,整理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10年来对新疆及阿勒泰地区的政策影响和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战略布局。提出了阿勒泰地区5种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措施、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根据5种不同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先从5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角度进行战略的总体部署,制定适合本地区国土资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原则、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模式,预测5种资源总体的发展趋势;再分别对5种资源进行专门的空间布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措施,分别进行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四,建设构想。就目前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布局。
第五,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加强组织机构、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保障措施。
(二)项目管理评价
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承担,阿勒泰地委成立项目组具体负责研究工作。在项目管理上采取由北京的专家学者为主,乌鲁木齐、阿勒泰地区的成员为辅的组织模式。项目组分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项目研究工作,根据设计书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工作小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征求意见、综合研究、评审验收、经费预决算、成果出版印刷、归档等工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建立了按时召开座谈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阶段性监督检查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资金使用管理评价
项目总经费25万元,由于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加之北京、乌鲁木齐专家往返路费较高,所以项目经费非常紧张。项目组严格按照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做到了项目经费使用科学合理,使项目经费效益最大化。
(四)项目可持续能力及成功度分析
验收组专家认为:本项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资料丰富,基础研究工作扎实,研究难度大。项目组在对区域国土资源进行定义及研究范畴界定、国土资源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空间布局、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和发展趋势预测。总体上看,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提出的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切合实际,为新疆和国家支持阿勒泰地区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本项目中有关地质矿产勘查、矿业精深加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研究成果提交中央调研组国土资源部调研小组。在国土资源部专题报告中参考了本项目研究成果。
本项目研究对编制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规划,地区、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等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该项目研究成果对于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工作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阿勒泰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并争取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得到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力支持,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的信息公开
自治区旅游局2013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
信息公开报告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012】24号),以及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做好2013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工作的通知》(新财预【2013】19号),现将自治区旅游局2013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信息公开如下:
一、 部门基本情况:
(一) 主要职能:
2.研究制定自治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新疆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重大促销活动,指导重要旅游产品的开发。
3.负责自治区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组织自治区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引导旅游产业的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指导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负责全区旅游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
4.负责旅行社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审批经营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工作;负责区内旅游企业派驻境外机构的审核报批工作;审核区内旅行社申请经营出国旅游业务工作;负责对星级宾馆、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等级评定。
5.承担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行业管理工作;管理旅游涉外事务;承担边境旅游、特种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及相关管理工作。
6.承担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
7.指导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指导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及评先创优工作;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
8.制定并组织实施旅游人才规划,指导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负责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和等级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
9.承办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自治区旅游局内设7个行政处室、单设机关党委和监察室、1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3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三)人员编制
自治区旅游局编制人数113人,其中:行政人员编制53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2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38人。自治区旅游局实有在职人数95人,其中:行政在职53人,事业在职42人。退休人员30人。
二、自治区旅游局机关2013年部门预算情况
(一)收支总体情况
2013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自治区旅游局机关收入预算为11121.4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1121.44万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13年自治区旅游局机关支出预算总额为11121.44万元,其中:基本支出预算816.44万元,项目支出预算10305万元。
(二)预算支出主要内容
1.基本支出预算816.44万元,其中包括工资福利支出430.02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05.92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180.5万元。
2.项目支出10305万元,用于本部门专项业务开支。
三、自治区旅游局机关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
2013年自治区旅游局机关“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总额为375万元。其中:
(一) 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
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安排60万元。主要用于参与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国外及港澳台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说明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以及根据我区旅游行业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在港澳台及海外开展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等所发生的支出。
(二)公务接待经费预算:
公务接待经费预算安排120万元。主要用于外国政府旅游部门、国际旅游组织、海外旅行商来访洽谈的接待支出,国家旅游局、各省旅游系统援疆考察、调研、接洽业务等各类公务接待支出
(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经费预算: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经费预算安排195万元。主要用于购置车辆、日常公务、政策调研、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督导等公务用车的燃料费、修理费、保险费、过桥过路费等支出。
『肆』 伊犁地区目前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df53b9edd9724eda.html 显示,3年来,伊犁旅游产业驶入空前发展快车道。2010年,自治州全年接待游客575万人次,旅游收入11.7亿元;2011年实现接待游客791.7万人次,旅游收入21.4亿元。2012年是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年接待游客9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41%。其中,那拉提景区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收入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49%。无论是规划、建设、服务水平、接待能力,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势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的作用愈发显现。“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对口援疆工作积极开展等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下,自治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增势强劲。各族群众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3年里,伊犁相继参与了“爱新疆·游家乡”淡季旅游活动、发行新疆旅游卡、19个援疆省市“感恩之旅”等一系列活动。旅游部门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宣传伊犁,邀请客人前来旅游。旅游节庆活动更是如火如荼。3年前,节庆活动大多以自治州为主办单位,而现在每个县市每个月都有1—2个节庆活动。伊宁市民俗文化节、霍城县薰衣草节、伊宁县杏花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迁”文化经贸旅游节、特克斯县国际摄影节、尼勒克县蜜蜂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不但提升了人气、扩大了影响,而且在宣传推介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
实践证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3年,伊犁旅游业发展迈大步,获得巨大成果,对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天,伊犁人继续勾勒着今后5年甚至10年的新图景,伊犁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伍』 新疆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的援疆情
【新闻纪事】(记者颜耘)高而瘦的身材,一双笑眯眯的眼睛透过近视镜,给人以儒雅又和蔼可亲的印象……他就是来自国土资源部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4月29日,记者在阿勒泰地委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采访了一直处于忙碌中的张照志。
9月12日令人感动的日子
快3年了,张照志说起2008年9月12日到达阿勒泰的情景记忆犹新,依然充满着感动。他清楚地记得,那天飞抵阿勒泰的航班到达得很晚,可是,地区很多人都没有下班回家,而是等待迎接着他们的到来。一种温暖立刻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当晚欢迎仪式上鲜花、美酒、民族歌舞营造的气氛,阿勒泰人的热忱更加令人激动。那一刻,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援疆选择是一个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深知自己将要肩负的责任。
张照志说,他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是智力援疆,他想尽快找到一个抓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阿勒泰人民、为地方经济干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他渴望能够挥洒自己的激情与汗水,为促进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作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割舍亲情踏上漫漫援疆路
采访中,记者得知了张照志在入疆之时的一些困惑和不舍。那时,他的妻子身体不好,儿子正处于关键成长阶段的青春期和凸显个性的叛逆期,他十分不情愿父亲远赴新疆工作。为了表达抗议,儿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都不理他,并用画漫画的形式反对父亲想舍弃照顾他们母子去援疆的打算。工作和专业方面更有很多一时半会不能放下、交接的东西,当时,张照志是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规划室的副主任,手头有诸多的项目、课题正在进行中。家庭面临的特殊困难,专业的特殊性、工作的延续性都让他内心矛盾重重,难以割舍在京的亲情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但是,一想到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阿勒泰地区正期待着内地的专业人才、学术,以及矿政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当单位领导征求他个人意见时,张照志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踏上了漫漫援疆之路。
智力援疆务实不务虚
出生于甘肃白银的张照志先生有着西北汉子的坦诚与直爽,学术上追求完美。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回到家乡白银,在地质队一个金矿工作了6年,深入矿井的日子激发了他继续深造的欲望。之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直至完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工作。2001年硕士毕业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工作,在单位当年引进的人才中,他始终是一名佼佼者,连续两次被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2项,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奖1项等。
来到阿勒泰后,张照志看到当地的矿产开发虽然在疆内领先,但对于全国来说,地质工作程度相对低,人才匮乏,矿产资源规划滞后,矿政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等。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他从专业角度,为地区矿产资源在“十二五”规划方面建言献策;以自己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给地方领导反映问题。两年多来,张照志个人出资7000多元,利用出差、探亲的机会在内地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方面的专业书籍、资料带回阿勒泰,赠送给地区领导、国土局、发改委、能源办作参考。
近3年,张照志牢记国土资源部党组“融入不旁观、务实不务虚、做事不做客”的援疆方针,踏实有效地开展援疆工作。作为地委副秘书长,他认真履职,实地考察调研,用专业知识优质服务地委领导,为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智力援疆的作用。他几乎跑遍了阿勒泰地区的所有矿山,撰写考察报告、对策建议69份;向国土资源部及有关部门、阿勒泰地委、行署提交13份汇报请示16份对策建议;写出了《促进阿勒泰地区与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两省经贸旅游矿产合作新发展》等8份考察报告;公开发表《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学术论文10篇;编著出版了30万字的《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等。其间还培养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4名硕士、1名博士。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税费征收始终是张照志关注的问题,在地区领导的支持下,在北疆率先推广应用矿产资源电子税控装置,并应用了GPS房地产征税技术,这两项技术为地区矿产资源税费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据统计,自2008年11月开始推行该装置的1年多时间里,查补矿产资源税1792万元。2009年在全地区推广应用GPS系统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相比未使用该系统前,分别增长1404万元和1743万元,合计增加了3147万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照志为阿勒泰地区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新疆天山南北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已列入《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初步预算经费达64亿元;国土资源部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软课题项目经费20万元;协助申请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找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24个,中央财政经费1.2323亿元;协助申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项目14个,经费492万元。联系《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的两名记者,随中央新闻媒体团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进行了报道,刊登文章9篇,有力地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济困助学促民族团结
济困助学、民族团结是张照志在援疆工作中始终践行的行为。他资助了1名哈萨克族、2名汉族贫困学生,将在3年里每年为每个孩子资助1200元;为2名少数民族患病青年捐款600元;为受灾牧民捐款1700元等。迄今他个人已累计捐款1.29万元帮助阿勒泰地区的各族困难人群,并牵线搭桥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法规室支部资助2名哈萨克族学生完成3年学业。
在近3年的援疆工作中,张照志的个人生活和家庭也发生了一些磨难,缺失了具体父爱的儿子学习成绩从班上的前10名跌到42名,妻子因严重贫血病倒在家,儿子暑假滑旱冰不慎摔伤,自己也在60年一遇的大雪中扭伤了脚踝……作为父亲、丈夫,不知道有多少个风起雨落的月夜,他独对孤灯,默默地思念着远在北京,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妻儿。张照志怀着对儿子和妻子深深的愧疚,“舍小家,为国家”,始终坚持在援疆工作的岗位上。就是回京治疗脚伤期间,他都拄着双拐到部里去为阿勒泰地区争取项目、资金、政策,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开始惦记这边的很多工作,提前赶回阿勒泰。在援疆工作中张照志被评为200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阿勒泰地区第六批优秀援疆干部,2010年4月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摆在记者面前的“援疆大事记”逐条记录着张照志援疆工作中的无数成绩,限于篇幅,笔墨难以尽述他对阿勒泰人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感言一个人援疆,也是全家、全单位的援疆,所有的人都给予了援疆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关爱。自己一定要用工作成绩去证明自己无愧于组织的委派,无愧于自己正确的选择。
3年的金山银水路也让张照志收获颇丰,他说,从政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改变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纯学术的处世方式,挖掘了很多个人潜能,拓展了人生的视野。援疆工作经历让自己更趋成熟,更加淡泊名利。非常感谢地区把援疆干部视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对援疆干部政治上高度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充分关心……十分欣慰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起的血肉联系。
援疆工作即将结束,张照志再一次面对难以割舍的选择,他对阿勒泰地区地质矿产的调研、勘查、规划、矿产资源的整合、矿业的深加工、优势资源的转化……还有很多未完的工作,他的矿业发展新思路,他的矿业特区研究都有待一一实施。
援疆的情结已浓浓地溶进了张照志的血液,正如他在散文《第二故乡》中所写的:“人生天地间,孰能无情,是什么地方的人并不重要。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是一种无私的牵挂,一份博大的爱。一片热土,一方人情,一世的牵挂……”最后,张照志告诉记者,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望在年底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届时,地区可依据规划申报该重点工程,可以预测,该工程的实施为地区牧民定居、抗击雪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万元软科学课题即将完成,为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政策建议及参考。他执著地表示,回京后将继续在各方面为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尽一切努力。
『陆』 北京援疆干部待遇
你的问题有矛盾啊!
在京的正处级干部,他的职务就是处长或者调研员了,怎么可能是正处级干部又是副处级调研员呢?
调研员是正处级的,副调研员是副处级的,没有副处级调研员这种职务!
『柒』 第九批北京援疆团队今天全部到岗吗
不是的,今年年初当庆祝元宵佳节爆竹的硝烟尚未散尽、许多家庭还沉浸在浓浓的春节团圆氛围之中时,216名第九批北京援疆干部人才已背上行囊、告别家人,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奔赴万里之外的新疆和田,投入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工作前线。
作为今年第一个集体返疆的省市援疆团队,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抵达和田后,受到了和田地委、兵团十四师领导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和田地委、行署和兵团14师组织部门也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挂职干部任职流程,及时召开援受双方见面会,确保援疆干部人才及时到岗。
为加快提高援疆干部人才的政治意识和履职能力,北京援疆前指党委结合项目流程、安全管理等工作要求,采取领导动员、专家讲授、以老带新、案例剖析等形式,组织举办了多个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会,编印下发了简明使用的项目管理、资金拨付等工作流程,帮助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第一时间掌握工作要求。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卢宇国已在疆工作两年多,两周来,他已多次带队深入部室、工作队驻地,检查安全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与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交流座谈,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来援建为什么”、“到和田干什么”、“今后三年怎么干”,要求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要深刻领会中央对口援疆战略决策的重大深远意义、深刻理解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充分认识当前援疆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紧紧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抓住根本、精准发力,自觉服从管理、严格自我要求,团结奉献、真情实干,做推进和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生力军,做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的使者,做弘扬北京精神、坚持首善标准的实践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二月的和田,依然春寒料峭,又连续遇到大风扬尘天气,空气湿度等指标与北京也差异很大,许多援疆干部人才患上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甚至出现扬尘过敏、睡眠障碍等病例。但是,援疆干部人才没有人打退堂鼓、说泄气话,他们自觉牢记首都人民的重托,自觉践行援疆使命,第一时间进入角色,积极融入援疆工作,橹起袖子加油干,凸显了首善标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项目是援疆工作的重要载体,项目进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援疆工作成效。第九批援疆团队继续坚持和完善“周会商、旬调度、月报告”项目推进机制,狠抓续建项目复工前的备料、劳务组织、施工计划安排,确保续建项目3月15日前全部按计划复工。为切实抓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指挥部领导和各部室负责人多次带队,主动深入到县市对接,开展实地踏勘,会同受援县市和中介机构,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建设内容、规模、标准和投资,编制高质量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及概算,按照“上七下三”原则制定新建项目开工计划,确保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率不低于70%,9月底前全部开工。
看到大家入疆以来的表现,已在和田工作六年多的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指挥汪兆龙感到非常欣慰,他总结说,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具有“三高一强一快”的特点,即综合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对工作标准要求高、责任感紧迫感强、进入角色快,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指挥部规划发展部的张尚贤,来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世界银行项目管理处,在第九批北京市援疆干部里年龄最小,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基本上没有出过北京,这次自己主动报名援疆,就是认为作为年轻人应该多出去看看、多锻炼,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刚到驻地,看到大家吃住工作都在一起,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集体生活状态。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特别是通过考察墨玉老城区,去贫困户家里走访,看到用贫困户用红柳枝、黄土搭成的靶子房,看到全家最值钱的电器就是在门口挂着的收音机,让他很震撼,从心底里希望通过援疆为当地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实事。规划发展部是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所有援疆项目都需要了解,工作量大,加班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这是当初自己没有想到。尽管累,但自己收获也多,工作强度大才能让自己很快的进入角色,对所有项目进行全盘的了解、熟悉,才能更好的服务其他部门。他表示,前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自己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把北京援疆精神发扬光大。
来自市人社局的李佼,入疆后分到了指挥部组织人事部工作,同时在和田地区人社局社保局挂职,是114名援疆党政干部仅有的四名女性之一,她也要在和田援建三年。她老家在乌鲁木齐,2005年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在北京工作成家。这次主动申请来援疆,既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贡献。她所在岗位服务性比较强、事务性工作比较多,没有清晰的上下班时间,周六日也要加班。但指挥部综合性的工作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的领域,经过春节前三周的交接,和春节后将近两周的磨合,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这边的工作节奏。她现在最牵挂的就是家里两岁多的儿子,和儿子视频通话每天必不可少,虽然每次通话都会泪流满面,但通完话又会重整心情,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她说,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就是给孩子和家人最好的礼物。
来自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伍燕兵,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年初接到援疆通知的时候,女儿刚刚10个月大,八十岁的老母亲身体也不好。但他没有多想,在家人的支持下,放下诸多不舍来到和田。伍大夫每天完成工作回到宿舍,一定会通过摄像头和女儿交流,10个月的孩子已经把摄像头当成了爸爸。来和田不到两周,他已经参与了4次手术。在他眼里,当地维吾尔族医务人员非常热情,也很有求知欲和上进心,能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他也希望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传帮带,把当地医生的水平提高上去,并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少数民族群众做点实事,计划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把一些运行成本低、病人能够承受得起的医疗设备建立起来。
『捌』 三年援疆路一生金山情
【天山网讯】(记者周苏莉寸玉报道)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遥远的边陲;告别温暖的家庭,来到大漠边关;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当问起第六批援疆干部援疆最大的感受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一个“值”字。从他们的援疆行动中,看出的是一个“实”字。从他们的援疆情结中,感受到的是一个“情”字。
2008年9月,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39名援疆干部来到阿勒泰地区开展援疆工作。三年来,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工作队、宣传队、联络队的作用,与阿勒泰各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受到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情驻金山
第六批援阿干部进疆时平均年龄只有39岁,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是第一次来到新疆,第一次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阿勒泰。
在这世界上没有比情更贵重的礼物了。如果说情谊是一种财富的话,那么阿勒泰65万各族干部群众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真情。
“我们要和阿勒泰65万各族干部群众一起,把美丽的阿勒泰建设得更加富饶。”地委副书记杨雅芳动情地说,“每一位援疆干部自踏上这片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就已经把阿勒泰视为第二故乡,把当地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了!”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三年来,他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克服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把做好援疆工作、促进阿勒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第一责任。他们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阿勒泰地区各项事业中。在履行职责、智力和技术支援、招商引资、项目资金争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情系金山
三年来,援疆干部远离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远离妻儿父母,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上千个日日夜夜留给了阿勒泰,将对父母的愧疚和妻儿的歉意,悉数化作了对阿勒泰人民的款款真情和对工作的无限热忱。
三年来,援疆干部认真遵守有关援疆干部管理规定,按照阿勒泰地区的要求,结合各受援单位的工作实际,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促进阿勒泰地区科学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他们将阿勒泰地区作为第二故乡,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在社会事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工业、旅游业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地委副书记杨雅芳是第六批援疆干部中的三名女同志之一,付出的辛苦更多。三年春节休假,每次假还未休完,她就开始惦记阿勒泰这边的工作,每次都急着提前从家中返回。深爱她的丈夫和美丽的女儿一开始也不理解,后来随着对援疆工作的了解,也逐渐对援疆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开始全力支持她的工作。三年里,她为阿勒泰地区的教育、社会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国横行肆虐的时候,杨雅芳得知乌鲁木齐、阿勒泰地区体温计脱销、购买困难的情况后,立即打电话,托关系找熟人,终将满载着援疆干部深情的1000支体温计从北京运至阿勒泰。当阿勒泰地区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她节假日顾不上休息,多次带领卫生系统的相关领导对各县(市)的防控工作进行突击检查。
在向外界宣传推介阿勒泰的工作中,杨雅芳更是做了大量工作。她主动邀请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来到阿勒泰,深入各县(市),全面、准确地了解和采访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有20多条新闻在中央八大媒体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阿勒泰的知名度。她还委托中国著名作家郝敬堂将创作的报告文学《好大一个家》在《人民文学》(2009年第11期)上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多方联系协调,启动了以阿尼帕为原型的电影、电视剧剧本的创作工作。
作为中石油轮换干部,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石清俊深知一年的援疆时间是短暂的,所以,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优势,积极联系原单位,从各方面关注和支持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他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也用到了援疆工作中,联系自己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为吉木乃县、青河县的学校、贫困家庭捐款捐物。
为加快培育阿勒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行署专员助理、吉木乃县县委副书记吴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争取到甘肃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促成该省白银市、定西市与阿勒泰地区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交流,在产业发展规划、良种引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阿勒泰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
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虽然在新疆领先,但对于全国来说,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人才匮乏,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及管理相对滞后,矿政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
来到阿勒泰后,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几乎跑遍了阿勒泰地区的所有矿山,撰写考察报告、对策建议69份;向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和阿勒泰地委、行署提交13份汇报请示、16份对策建议;写出了《促进阿勒泰地区与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盖两省经贸旅游矿产合作新发展》等8份考察报告;公开发表“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学术论文10篇;编著出版了阿勒泰地区矿业领域的首部著作——30万字的《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等。这些成果不仅为阿勒泰地区加快矿业特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牧民定居工程是阿勒泰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为解决青河县牧民定居工程资金缺口问题,青河县县委副书记张健一次次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向派出单位反映情况,两次争取到中国银行总行共计85万元牧民定居工程项目资金。为加快当地牧民定居步伐、推进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当地干部群众眼中,阿勒泰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华是有名的“能跑市长”。为构建阿勒泰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他跑遍了阿勒泰市的所有交通线,路不通时就骑马勘查线路。调研过程中,江华带领工作人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馕,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历时2个多月,行程5000余公里,圆满完成了农村公路专项调查及1000公里的“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因为援疆,青河县县委副书记张健在北京的领导、同事和朋友圈内,多了个“募捐书记”的称号。因为只要见面一开口,他就是诉苦要钱,“没有办法,青河人民活得太苦了。”也正是张健三年来的“化缘”路,让身边的领导、同事和亲友认识了青河,他们通过张健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生活的现状,大家从理解,被感动,再到倾情援助,为青河这个“穷亲戚”送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设备。
地区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波,来到阿勒泰后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六县一市对地区重点景区、宾馆、饭店及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启动了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参与完成了《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规划》、《哈巴河县旅游总体规划》、《福海县红山嘴旅游区规划》等项目,为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富蕴县县委副书记崔波促成了中国农业银行为新兴铸管集团新疆公司和香港蒙古能源公司两大项目,农行为两大项目分别提供35亿元和14.5亿元的贷款承诺函,为项目顺利通过自治区审批创造了条件。他还协调农行为哈巴河山口电站和阿勒泰地区林场分别减免贷款利息2000多万元和300多万元。
三年来,援疆干部为阿勒泰地区申请国家级项目14个,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协议19项,争取无偿援助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完成调研考察报告30余篇,在省部级以上和疆内外媒体发表论文32篇,出版专著1本。为地区引进并推广马铃薯良种繁育、农业种植改良、煤田地质勘查技术、矿产资源远程电子税控系统、GPS房地产征税等7项技术,填补了阿勒泰地区的技术空白。
据统计,第六批援疆干部共争取无偿援助资金(设备物资款)4071.30万元;项目援助12个,总金额501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所,金额50万元等。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央企业慰问考察团来阿勒泰地区考察慰问,向地区捐赠经济社会发展资金700万元等。中直机关为地区捐助近70万元的资金及物资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却无不体现着援疆干部作为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情操,也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印证了援疆干部心系阿勒泰各族人民的款款真情。
情洒金山
三年来,第六批援疆干部全心全意在阿勒泰这片热土上为之耕耘,为之奉献。在采访援疆干部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阿勒泰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们所考虑的并非个人困难,而是如何奉献,实现人生价值,不辱援疆使命。因为在他们眼里,援疆责任重于泰山。
第六批援疆干部来到阿勒泰伊始,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汪鉴定曾语重心长地寄语他们:“选择了阿勒泰,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奉献。希望大家一定要受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三年来,援疆干部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无不饱含着对阿勒泰地区各族群众最真挚的情意。
地委副秘书长张照志,在阿勒泰60年一遇的大雪中摔断了脚踝,在回京治疗脚伤期间,向上级领导写信寻求对阿勒泰的帮助,他拄着双拐到派出单位为阿勒泰地区争取项目资金;为了不影响援疆工作,地区林业局副局长魏智海的家人隐瞒了其父亲病危的消息,最终,魏智海也没能见到老父亲最后一面地区交通局副局长王明亮每当回家探亲想急切地抱抱自己一岁多的宝贝儿子时,孩子却像见到陌生人似的马上躲进姥姥的怀抱;专员助理、吉木乃县县委副书记吴华为了在地区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和实施“扶贫直通车工程”,不知疲倦地在阿勒泰和内地城市间往返奔波;地区对外经贸局副局长王守国夫妻双双把疆援;地区招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宏,三年的援疆工作,头上的黑发稀疏了;地区二中高三数学教师赵艳玫有一个5岁乖巧的女儿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可为了阿勒泰地区高考的学生,她含着眼泪毅然返回了阿勒泰……
援疆期间,地区发改委副主任周钢志、徐靖峰促成阿勒泰地区与海南省三亚市确立了友好地市关系,促进了两地旅游、干部和人才交流等一系列友好合作。
地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子江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忙碌。7月8日,援疆干部将离开阿勒泰,按理说,援疆已经结束。7月7日,记者采访时得知李子江仍忙碌在外,正带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培训阿勒泰地区的教师。
“一踏上这片激情似火的热土,我就深切地感受到阿勒泰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对援疆干部的殷切期望,一定要用真心、真情、实际行动与阿勒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建设好边疆,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石清俊道出了所有援疆干部最真实的心声。
援疆干部一直关心着阿勒泰地区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而当地各族群众的疾苦更是时时刻刻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把最真挚的爱洒向了贫困群众的心田,把最深切的真情奉献给了身患疾病的各民族兄弟,把最贴心的关爱给予了受灾的各族群众。
当看到贫困学生和贫困群众无助的眼神时,地区34名援疆干部主动承担了36名家境贫寒的少数民族学生三年的全部学费,并自发捐款11万元用于资助32位贫困农牧民群众;当听说福海县喀拉玛盖乡窝依阔拉村哈萨克族青年哈依那尔别克身患重病时,无论身处地区各县(市),还是远在千里之外出差的援疆干部都慷慨解囊,短短数十天,34位援疆干部就捐款14200元;当南开大学新疆籍大学生阿依努尔因身患白血病急需救助时,援疆干部又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布尔津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丁建春,今年52岁,是第六批援疆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他每年下基层调研达30多次。看到牧区孩子们纯洁的眼神倾诉着无声的读书渴望时,他心酸不已。随后个人出资11000元,为孩子们购买了1067册图书。
2009年年底,阿勒泰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雪灾害。面对这场灾害,援疆干部积极投入抗灾抢险第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重建家园,并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支持阿勒泰地区抗灾救灾工作。
在抗灾救灾的关键时期,正值援疆干部春节返家休假期间,地委副书记杨雅芳,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汪鉴定等一再推迟休假时间,坚持深入抗灾一线,与各族干部群众并肩战斗,共渡难关,以实际行动为当地干部群众做出了表率。
为了帮助在暴雪灾害中遭受损失的基层农牧民和困难群众尽快渡过难关,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汪鉴定专程赴新疆油田公司,反映阿勒泰地区遭遇雪灾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为阿勒泰争取到第一笔抗灾资金100万元。为了争取更多支持,随后,汪鉴定又多次向派出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反映阿勒泰地区受灾情况。连春节回京休假期间,他都顾不上休息,及时向集团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为青河、吉木乃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争取到100万元抗灾资金,并为阿勒泰地区争取到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助灾后贫困学生。
受灾农牧民的疾苦对于援疆干部来说,更像是一个紧迫的动员令。紧接着,布尔津县县委副书记王晓春,哈巴河县县委副书记李森林,行署副秘书长张向华,吉木乃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武建华,哈巴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建吉等纷纷想办法为阿勒泰募集到了抗灾资金、救灾物资。
在抗击暴雪灾害的日子里,阿勒泰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无时不在深刻体验着温暖。
一笔笔救灾款、一批批救灾物资、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在深切感受到援疆干部亲切关怀的同时,更坚定了抗击雪灾的信心和勇气。
第六批援疆干部不仅仅是在用心援疆、用智援疆,更是在用情援疆,而他们对阿勒泰各族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完的。
情满金山
“谁不热爱自己的故乡和母亲,总在思念让人无法忘怀她。我的故乡你常引起我的回忆……”这是把阿勒泰视为第二故乡的援疆干部们最喜欢听也喜欢唱的一首哈萨克族歌曲《故乡》。
岁月难忘,难忘岁月。
在与农牧民的长期交往中,援疆干部很快学会了简单的哈萨克族日常用语。在这里,他们爱上了醇香的奶茶、酸甜的奶疙瘩,喜欢并学会了哈萨克族的传统舞蹈——黑走马。
三年来,援疆干部与各民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记得,一位哈萨克族老人满怀深情地对张健说:“你真是党的好干部。”被张健资助的两个少数民族学生也亲切地称他为北京“阿达”。
记得,在2011年春节的前夕,张照志的哈萨克族邻居得知他要返京探亲,专门给他送来两尾活鱼,用不流利的汉语反复叮嘱回家后代问妻儿好。
对于每位援疆干部来说,三年援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援疆。派出单位始终是援疆干部开展工作的坚强后盾,在项目、资金、政策、培训、无偿援助等方面给予了阿勒泰地区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援疆情怀耿耿,勒马回首依依。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援疆干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践行着援疆的誓言,一一兑现着自己的援疆承诺。
而今,离别的时刻越来越近,大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许多援疆干部表示,通过这次难得的援疆工作历练,自己收获了边疆地区地方工作管理经验,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坚定了信仰,提升了能力,同时,还收获了与少数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亲人般的友谊。
“三年援疆路,一生金山情”绝不是矫饰的感言,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和期许。援疆干部为阿勒泰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新动力,而最终留在他们与阿勒泰各族群众之间的却是最厚重的情谊。
永恒的金山情,化作了一生一世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的思念。
『玖』 结合实际谈谈全国援疆,作为新疆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
新疆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已于5月中旬胜利召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部署;19个省市代表团高规格来疆考察调研,新一轮援疆春潮拍岸、大幕开启。 新疆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一个新疆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一是立足本职,积极投入到大开放大发展的建设中。不管你是公务员还是国家职工,是个体经营者还是老百姓,你都要珍惜这样的发展机遇。要为你是新疆人而感到自豪,不是每一个省份和地区都有这样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惠疆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对新疆的重视,对新疆人民的期盼也是前所为有的。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迎难而上,为新疆的大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积极投入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实践中去。新疆的大建设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这个稳定和谐的环境靠谁来营造,靠政府,靠公安,靠某一个部门或领导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要靠老百姓,靠每一个新疆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维护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各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维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才能有新疆的大开放大建设。
三是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公平正义,无私奉献,有道德、有责任的新疆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新疆崛起,人人有责。只要人人有了这份责任,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再湍急的河流也可以过去,新疆的美好明天就会到来。
如何“走好人才兴疆之路”
“兴”与“强”
占领人才高地,重视人才作用,成为全国性议题。经济发达、开放的沿海省份,提“走人才强省之路”。新疆起点定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区情是“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发展滞后”。宜提“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区之路”,兴则强,不兴则弱。
C“育”与“引”
“育”为自育,“引”为外引。“培养是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育人留人,是战略所思;引人用人,是战术所为。长远战略与近期战术并用,构成人才兴区整体部署。
“留”与“用”
“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渴求人才,呼唤人才,以用为本。人才不用,“亲生儿子”也会“离家出走”;“人尽其才”,上门女婿也会“安营扎寨”。用人则用其长,避其短,应宽容失误与失败。
“专”与“杂”
古人集三千食客,不乏怪才、偏才。人才兴区规范,“专”“杂”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杂”在满足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专”在实施科研、科技兴区专业型人才。无专则无法单兵突击攻坚,无杂则难以开拓广阔天地。
“静”与“动”
人才无相对静止,就不能稳定人才;人才无绝对运动,就可能一潭死水。感情、事业、待遇留人,才能长久留人。促进人才适度、合理流动,流水则不腐,其度在减少人才不必要流失。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当做的“三要三不要”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让新疆人备感振奋,中央为新疆制定的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标让新疆人感觉经济发展的脚步跟上了全国的队伍。但是,面临如此空前的历史机遇,新疆人在兴奋之余,应当进行冷思考,尤其要明确: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当做的“三要三不要”。
一要树立紧迫感、自信心,不要畏手缩脚迟疑不前。中央制定的经济目标,距离现在也仅仅是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真正地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尽快地行动起来,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我们应当看到,新疆尽管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瓶颈,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此次中央举全国之力,投入资金,充分调动19个省市支援新疆经济建设,在此政策、智力、经验的依托上,新疆凭借自身的煤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优势,定会如期实现中央制定的各项目标,新疆必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突破常规,这不仅是指发展速度而言,更主要的是针对于发展思路。常言说脑袋决定脚步,先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首先要打破自身固有的陈旧思维,敢于突破常规套路,思考谋取快速实现目标的捷径,其次要放远眼光,善于学习兄弟省市、国内国际的先进经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科学高效的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全国多数省市,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要素更显欠缺,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困难,应当看到,中央已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个省市已经伸出了支援的臂膀,新疆人不能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内力与外力形成的合力,将会强劲地推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要务实求稳尊重客观实际不要盲目动手求快求成。面对历史空前的机遇,不排除一些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盲目乐观之余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措施。在肯定他们的激情和干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客观实际,做事要脚踏实地,务实求稳,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否则,只有盲目乐观的空想,而没有能付诸实际并取得成效的实际效用,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望梅止渴,这样的空想真的是祸国殃民,劳民伤财。尤其在新疆经济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我们更应当立足新疆经济、自然、人力等客观实际条件,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
张书记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的“集结号”
要问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因为人才是一切建设中的生力军,是事关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古时候有“周公三吐哺”、“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等求才若渴的事例,今天张书记进疆,吹响新疆发展人才的“集结号”,昭示了张书记大展宏图的决心,要想实现新疆跨越式经济大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才能谈建设,谈发展。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建设新疆,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
首先“多措并举‘育’人才”。在新疆高考的前夕,张书记亲自部署高考相关工作,并寄语考生:轻松备考,考出水平。因为他深知只有抓好教育,通过高考选拔培养大学生,以此提高公民素质,才能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和增强长远竞争力。在“六·一”节时,给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回信,鼓励小学生努力学习,建美好新疆。这些平凡的话语和行为,虽然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张书记深诣教育人才与培养人才这个深刻的道理。
其次“海纳百川‘引’人才”。这是张书记后发赶超实现新疆大发展的又一广纳人才的举措。只有广开才路,用优厚的用人条件四下纳贤,为新疆集结人才,将外地高层次人才吸引进疆,才能打好建设新疆先进技术上的硬仗,建设好新疆。
其三“不拘一格‘用’人才”,更是张书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又一举措。树立什么样的人才理念、用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用人,这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魄力。不拘一格“用”人才,“以用为本、唯才是举、用才无类”,只有这样宽厚的用人标准,才能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作用。
其四“营造环境‘励’人才”。常言道“鸟择良木而栖”,有了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在“励”人才的集结号行动中,在待遇上优惠,在人格上尊重,在情感上关怀人才,一定能吸引大量的有志之士,进疆发光发热建设美好新疆。
张书记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的“集结号”,用远见的卓识育人;用宽宏的心怀纳人,用博大胸怀容人,用优厚的条件引人,有了这样好的用人环境,新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宏伟大业还远吗?
新疆发展离不开各金融机构的支持
不管搞什么建设,经济是基础,有了充足的资本,方能谈建设。新疆的大开发,更离不开雄厚的资金为基础。日前,国内39家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齐聚新疆,共商如何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是一次为新疆开发建设输油打气的大会;这是一次为发展新疆提供腾飞动力的盛会。当前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经济大腾飞、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发展的重要基础时期。要想实现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大经济投入,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经济建设资金的筹措和解决,基本经济的开发和建设,将成为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的大事。
『拾』 警察援疆是强制还是自愿
如果需要紧急援助 那么这就是政治任务 ,作为一名警察 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 。如果是平时的援助 这就是资源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的 。有经过层层选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