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对旅游发展的利弊
❶ 我国黄金周新政策对旅游业的利弊分析
这个很着急嘛?我准备回学校找点资料,然后再写……有这个时间嘛?
❷ 我国黄金周旅游的利与弊有哪些
一、“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❸ 黄金周旅游的利与弊
“黄金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初预计的拉动内需目的,但却人为内地干涉了旅游运容行波动,不符合旅游业的经营规律;不仅企业的营收离期望值越来越远,消费者行为也渐趋理性,甚至对黄金周出游存在恐惧。
另外,每次黄金周,景点人满为患,交通负荷过重,景点景区不堪负荷破坏严重,生态严重受损,环境惨遭破坏,酒店价格上涨,供需矛盾凸出,服务质素下降,游客怨声载道层出不穷。
黄金周造成的全民的“群众性大运动”形式给社会工作和政府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在“黄金周”期间,除了最上层的中枢包括国防、外交及最底层的饮食购物旅游外,社会运作基本停顿。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可以三次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停顿日常社会运作,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单位为拼凑“黄金周”,常需要安排员工在假期前连续工作七、八天以上,典型如2004年的“五一放假办法”,职工就需在五一前超长时间连续工作十个工作日,这样的制度简直是侵蚀社会效率。
❹ 黄金周对景区带来的利与弊
今年是中国实行“黄金周”制度的第八个年头,迎来了第十六个黄金周——“十一”黄金周。黄金周的推出,可说是有人欢乐有人愁,但总的来讲,黄金周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国的“黄金周”休假制度是始于1999年。当时政府的用意是启动消费和刺激“内需”。毫无疑问,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公众集中休假制度一经实行,就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刺激”作用。据统计,1999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黄金周”让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休闲快乐”,激发了浓厚的“旅游兴致”,一时间,神州大地到处都掀起了一股“假日经济”的热潮。随之而兴的是大兴土木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经济不切合实际的大干快上。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已实行的14个黄金周里,全国出游者共10.7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4,292亿元人民币,同时为众多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和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弊。随着“黄金周”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其显而易见的弊端也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黄金周综合征有:景点人满为患,交通负荷过重,景点景区(尤其重点保护的自然、人文遗产)不堪负荷破坏严重,生态严重受损,环境惨遭破坏,酒店价格上涨,供需矛盾凸出,服务质素下降,游客怨声载道等等。特别是“黄金周”造成的全民的“群众性大运动”形式给社会工作和政府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比如我们要和国际接轨,但每年的“黄金周”里,我们的党政和社会公益各部门除少量的人员值班外,几乎是处于歇业和停顿状态。经济运作基本停止,与外商和外国政府的接洽和信息沟通无法进行,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全民放长假、全国大放假”的休假制度已经远远偏离了国际轨道,很难适应日趋发展的经济社会。
此外,休假时间过长及过于集中使一大堆工作搁置,给节后的工作带来被动。对社会公共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并增加了公务成本,给治安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黄金周过后,往往迎来漫长的旅游淡季,过犹不及,旅游业的“暴饮暴食”给自己带来了伤害。
“黄金周”衍生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检讨,在对待长假旅游上,人们也越来越显得更加理智。人们的旅游方式开始多样化、假日消费更趋理性、休闲意识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黄金周去长途旅游,更愿意选择近郊地区。自驾车游、自助游、探险游、休闲游等“个性化旅游”逐渐取代原来风行的“快餐”式旅游。而且,现在的黄金周,人们不一定远足,人们利用这个时间看看书,充充电,锻炼锻炼身体,和家人呆在一起,或就近访亲问友。这种静悄悄的变化从最近几个黄金周旅行社旅游价格大幅度跳水即可见一斑。
我认为,黄金周的首要目的不应该是促进内需,那只是暂时的需要,不是长期的目标,黄金周的实施应该是以人为本,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休闲是首要的因素,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人为了生存,为了事业,夫妻分居,父母子女分离,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团圆,黄金周也是他们给他们提供团聚的机会。促进内需则是较次要的因素。正因为,黄金周是以人为本的,大多数人从中得到了实惠,因此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黄金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休假方式,从当初的一片叫好到现在的指责、质疑,甚至有人呼吁取消。但我们在存在多种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带薪休假”制度,让民众自主选择安排休假出游时间。黄金周虽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讲,利是远大于弊的。因此,实施全民大放假式的“黄金周”还是最佳的选择。
❺ 求论文!!题目是《我国发展黄金周旅游的利弊》
可以围绕以下这个提纲进行写作:
利:1、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使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时间
3、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
弊:1、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
2、在“黄金周”期间,除了最上层的中枢包括国防、外交及最底层的饮食购物旅游外,社会运作基本停顿一周时间。
3、出外旅游食宿、服务质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节选一些文字供你参考:
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❻ 黄金周的改动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
《国务院复关于修改〈全国年制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节假日增加三个传统节日,逢周末形成连休,这意味着三个新的旅游营销领域正在等待开发。预计在2008年,全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会出现比较大幅的提升。
同时中国的旅游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一个高潮。春节是出游的第一大高点,其次是暑期,然后是“十·一”、年底的年假旅游和商务旅游。“五·一”排在各大旅游热点的最后,因此取消“五·一”黄金周并不会对旅行社的利润造成太大影响。此外,新增的3个小长假,除清明节不太适合旅游外,端午、中秋如果和周末连休,很可能成为出游的黄金时段。
酒店方面,以往黄金周对于以商务客人为主的高星级酒店而言没有太多“黄金”的味道。黄金周期间像北京这样的地区商务活动大为减少,容易造成商务客人“外逃”现象,所以黄金周往往是这些酒店入住率较低的时期,成了酒店的淡季。法定假期调整对高星级酒店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❼ 旅游黄金周的利与弊
黄金周的弊端,游客都集中在一时间出游,造成酒店用房紧张导致房价上涨,由于餐厅客流量版过大,权导致就餐质量下降,由于人多在景点购买门票时造成要排常队,等待时间过常。如果是跟着旅行社的客人,肯定是要进旅游定点商店购物,由于客流量大,导师及工作人员过渡劳累,对客人直接影响就是无心情购物,或购物时心情不愉快,黄金周景点附近车流量较大,堵车将时间浪费在路上,等等弊端结合起来造成客人心情不愉快,导游就要调解客人,一旦导游工作稍微疏忽就造成“炸团”现象。直接影响旅行社的声誉与形象。以上情况又造成黄金周旅游价格上涨。花的钱又多又不划算。
利端:由于过去的黄金周弊端,使得人们学会了理智消费,已经从过去的7日黄金周,慢慢将假期前后各拉长了1周,及避开黄金周,从另一种意义上将黄金周变成了黄金月,既节省了钱,又让旅游行业的让客流量程平稳周期发展,不会造成黄金周前后没有客人的尴尬情况,黄金周的另一利端是黄金周是旅游行业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