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全文
㈠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旅游业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二是国内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之所以这样判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一)旅游消费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近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居民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美、日、韩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按照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
(二)扩大内需政策的强劲拉动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以及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性等多重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在,“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旅游业作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的建设,财政补贴以及减税等政策引发了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了交通格局和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必将推动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三)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出台的25项重大区域战略中,旅游业也成为推进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如要求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求广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宁夏建设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要求福建建设海峡西岸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要求西藏建设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新疆建设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政策将在“十二五”时期进入建设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必将成为旅游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的坚定支撑。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旅游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业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一是旅游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旅游和信息向深度融合推进;二是3G等先进技术和移动商务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总之,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思路,正确把握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国内旅游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㈡ 求一份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版,不要征求意见稿,电子版或免费下载链接都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两大战略基点"和"两大战略重点"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旅游业"。两大战略基点是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战略重点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依据。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特别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五年,也是国际旅游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国内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繁重的五年,本次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繁荣、人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编制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面向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旅游市场,深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都市和乡村休闲生活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始终把游客的满意和社区居民的满意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挥信息化为主体的现代科技、现代商业模式和专业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本次规划编制体系由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部分组成。其中专项规划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划、旅游人才建设规划、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第二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是对“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宏观指导,专项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支撑保障和关键任务的深化,区域规划是对重点地域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它们一起对规划纲要形成重要支撑。
第一篇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全面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我国旅游业奠定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在国际国内市场开发、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功能释放、体制机制创新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旅游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更加明确。
展望未来的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国际国内市场基础更加稳固,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交通体系的完善、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科技、人才和资本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机制的深化等都为我国旅游业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传统的发展手段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规模与发展效益、质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稳定、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是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决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全面完成了发展目标,国际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为进一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过程中,政府在旅游领域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提升。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旅游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一、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更加突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先后迎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2010年世博会和亚运会等盛事,同时也遭遇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冲击。我国旅游业抓住了发展机遇,表现出较强的产业适应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在产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为1.4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7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1.23万亿元17.1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超出规划目标(1000万人)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牢固树立了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的比例持续上升,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为21.5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近10亿人次,超出规划目标(17.8亿人次)20.8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2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8500亿元)35.3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68.8%上升至79.9%;居民出游率1.4,比2005年增加0.5,超出规划目标(1.31)7个百分点。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
图1-1 2005-2009年旅游总收入
图1-2 2002-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
图1-3 2002-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
bjhhlv newsdetail/4205_1.html
㈢ 求一份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版,电子版或下载链接都可以,谢谢。不要征求意见稿
http://wenku..com/view/20f0151314791711cc7917e2.html
一份草案,希望对您有回所帮答助
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天津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旅游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关联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在把天津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宏伟战略中,加速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为天津的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一、天津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显著
1.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不断推进,天津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居民收入逐年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下,2005年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三大板块齐头并进,增势迅猛,主要经济指标连创新高。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天津市接待人数达5013.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41.98亿元。与四年前的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53.6%和61.0%,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双创出新高。本市居民出境申请14.66万证次,同比上升59.7%,其中出境8.26万证次,同比增长1.5倍;赴港澳人数平均每年以55%的速度递增。入境游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7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旅游创汇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以海河为主旋律的津城新貌游客流量高达10余万人次,充分体现了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对旅游业的巨大拉动效应。在五大道风情区游人如梭,随处可见打着小旗的旅游团队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人们乘马车观光欣赏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和市容市貌,宛如一道风景线。滨海旅游品牌越做越大,人们前往滨海新区游海港、逛外滩、登航母、看炮台、当渔民,构成了独特的秋游图。汉沽区7天共接待中外游客17万人次,同比增长28.8%,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接待游人7万人次。塘沽区7天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7%。以蓟县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十分火爆,节日期间蓟县农家乐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14万人次,旅游收入845万元。以杨柳青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游成为亮点,石家大院、峰山药王古寺、霍元甲纪年馆等景点接待人数屡创新高。西青区7天共接待中外游人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天津市已逐步成为理想的城市观光休闲目的地。
2.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源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数据表明进入“十五”时期,天津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0.5%。2005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2639元和7202元。今年头九个月,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0033元,同比增长10.3%,居民用于参观游览等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人均达213元,同比增长近49.0%。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居民的出游热情。“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旅游观光购物总收入22.29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旅游总收入达到10.34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386.9人次,同比增长9.6%。其中,本市居民游天津的人数253.01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1%;接待外地来津游客133.95万人,同比增长7.2%。其中,北京来天津旅游的人数达到52.7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七天长假,本市居民到外地旅游人数达到67.74万人次。
3.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天津市旅游景点已达到60多处,其中A级景点30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星级酒店11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家,客房总计1.52万间。旅行社26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235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4.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显现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天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统独特;文物古迹丰富;风貌建筑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境内山、河、湖、海、泉等多种自然地理特征具全。与北京市、河北省接壤,特别是京津两地直距百余公里,两市人口规模都在千万以上,客源人气旺盛。天津市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极大促进天津的发展并带动旅游业的繁荣。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天津与北京近在咫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奥运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会使天津市成为受益者,对天津市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天津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主要指标连创新高
二、天津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天津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依然明显。长期以来,天津市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和资本的驱动,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的作用还不明显。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规模较小、品牌不突出等问题。旅游业对就业、文化、社会的促进作用彰显不够。
1.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的特征突出天津市旅游产业规模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大型骨干企业较少。据调查,天津市只有天津中国旅行社名列全国国际旅行社第29位,金龙天之旅位居开展国内旅游的旅行社第29位。景点企业规模小;高端酒店数量只有6家,仅相当于北京的1/6、上海的1/4。2005年天津市的国内游收入为541.98亿元,仅相当于北京、上海的41%。入境游外汇收入5.09亿美元,分别是北京、上海的14%,广东的8%,规模的局限桎梏了旅游业的发展,无法形成产业放大效益。
2.旅游业品牌效应不突出旅游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存在市场准入低,集中度差的特点。旅游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企业亏损。由于缺乏拓展、开发,使得天津市悠久的文脉,众多的自然地理特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天津旅游品牌没有确立和突出。
3.旅游法规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当前,相关旅游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全行业现有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三个行政法规,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处理违法、违规和纠纷时,难以适从,不能维护旅行社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三、优化资源,加快战略调整的建议
随着天津市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和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变化,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十一五”时期天津市旅游业应向旅游大市、强市迈进,天津市旅游产业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寻求新发展,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1.大力突出天津文化多元兼容的品牌天津文化包含着宫廷文化、槽运文化、港口文化、民间文化和外国文化,天津市文化的多元兼容的特色。铨释这些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示津沽文化的美好画卷,才会使天津市旅游市场独具特色,令人神往。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最终打造为城市品牌,是我们战略调整的重点。
2.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提升天津市旅游业的地位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由大型旅游集团对中小旅游企业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走整合之路是大多数中小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靠龙头集团带动,才能提升天津市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
3.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做好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时常发生价格欺诈等违规现象;旅游合同对游客的侵害较大,容易发生法律纠纷。针对上述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为旅游者努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
4.打好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是旅游的生命线。旅游业要突破要发展,关键在服务;要竞争要腾飞,基础在质量。细节决定成败,服务成就未来。旅游服务看起来很平常具体,但由具体求深入,于平凡见精神。这是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也是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体现,通过我们的良好服务,展示天津风貌。
5.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区域战略联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天津市旅游企业要走出津门,实行战略联盟。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为主的旅游分工,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谋求区域合作,推动资源整合,调整经济结构。(来源: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㈤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是什么时候正式发布的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
2011年8月正式印刷发版,刊号为ISBN 978-7-5032-4195-6,售价68元。
㈥ 天津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以老城津韵、杨柳古镇、欧陆风韵、意奥风情、小站练兵等12个文化旅游主题板块为核心载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总体而言,天津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在全国的影响力尚低(详见表3-2)。
表3-2天津市旅游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天津旅游业正在以“建设旅游强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为目标,大力推进“都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三大支撑体系建设。按照新编制的《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滨海新区旅游发展规划》,开始实施“一带三区九组团”(一带,即海河旅游观光带;三区,即中心都市旅游区、东部滨海旅游区、北部山野旅游区;九组团,即东丽湖商务会展休闲组团、京津新城温泉度假组团、七里海湿地生态组团、大黄堡湿地度假组团、官港休闲游乐组团、杨柳青民俗文化组团、团泊湖生态休闲组团、津南历史文化民俗组团、天嘉湖生态旅游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㈦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取得明显突破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
在经受四川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危机为转机,我国旅游业在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复苏和增长,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2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要素发育更加成熟,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海外上市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他产业开始介入旅游业,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游产业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陆续实施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取得明显突破,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