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
㈠ 4、试从你家乡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论述你的家乡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如果适合
我的家乡是山东日照,我做为一个渔家乐的经营者来说,发展家乡旅游业最重要的一点是,自身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而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这是其一。第二点还得你当地的民俗,以诚待客,以信待客,以德待客。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第三点就是硬件设施,卫生条件和住宿条件必须打到标准。只是个人观点。
㈡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发展有哪些区别
被泛化的生态旅游
文/陈清智
2009年1月1日,国家旅游局在海南三亚市拉开“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帷幕,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活动由此风起云涌,“生态旅游”成为风靡全国的旅游新概念。
然而,与此并存的业界质疑之声也从未销匿。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有人怀疑一哄而上的中国生态旅游是一股被泛化与曲解的“旅游盲流”,一个偏离本义的发展误区。
概念之争
2008年12月28日,岳阳率先启动“中国生态旅游年”后,国内开始涌动“生态旅游”热潮,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其中不乏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大项目、大手笔。
但在这股大流中,不少人依然以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来经营生态旅游,将其当成上项目、铺摊子、大搞设施建设的利用工具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继续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衡量成败的主要指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宋瑞博士的眼里,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他认为,在大众旅游的惯性思维下,这种全国一拥而上的“生态热情”只能说明大家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错位,是对“生态旅游”本义的误读和曲解。
宋瑞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学会(IES)的界定,“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但眼下,更多的人和部门把生态旅游当成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环节的普遍原则,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概念的无限泛化,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衍生概念。他担心,这会将“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美好初衷带入歧途,将一次促进全民环保意识大觉醒的契机变成一次集体对生态的变相“经济侵略”。
两难之惑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生态旅游的两难。
受国内外系列突发事件综合性影响,我国入境市场持续出现小幅下滑。与此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客源国”的预测又挑逗着中国跻身旅游超级大国的欲望,而近十几年来以每年20%左右快速增长的生态旅游经济,更让中国深感必须赶上这班国际列车。
在此背景下,“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无疑背负着“拉动内需,激活经济”与助推中国旅游跨入国际视野的特殊使命。许多人认为,这些压在生态旅游身上的政绩导向与经济重码,是将其引向歧途的“始作俑者”。他们担心,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标签和幌子,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最终将生态旅游推向与生态对立的尴尬境地。
以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为例。面对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潜在经济效益的大蛋糕,众多旅游企业必将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趋之若鹜。但要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旅游开发商们也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社区受益的责任,即追加远大于常规旅游区的成本。在现有制度下,出于经济利益的理性思考,旅游开发商们往往会想方设法绕开沉重的成本。为使这种行为成为正当化,他们很愿意在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标准上进行模糊化处理。
但在国内,试图突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两难瓶颈,从而实现双赢的努力也并非没有。
早在2005年,在中国生态旅游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72个机构的160余名专家和代表热议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双赢的生态旅游经营”。而当下,各地关于双赢的呼吁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清醒的声音,激发出这样一些共识:不能听任生态旅游处于随性的泛化与曲解状态,政府理应就生态旅游的规划、产品设计、环境技术、环境管理与市场培育等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和对市场的指导,让生态旅游走上正轨。
发展之路
经过一番热炒,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成效几何?态势尚未明朗。但由于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知、猎奇、探险、休闲、保健、疗养等多样化需求,生态旅游成为我国一项新兴的朝阳旅游产业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何在,该怎么走?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向他国学习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
生态旅游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多年,不论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尼泊尔、博茨瓦纳等发展中国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宋瑞认为,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能够使中国的生态旅游少走弯路。
其次,应该恪守国际的基本共识: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未被干扰和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收益,但这远非其首要目标,其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等等,而不能以“适合国情”为名,对进行无限的泛化。另外,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除企业自身的摸索实践,更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学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非政府组织给予实际的操作指导,媒体进行正确的宣传监督。
一旦扫清这些障碍,中国生态旅游或能早日步入坦途。
㈢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4、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5、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对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坚持“最小消耗”的原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环保型”设施。
(3)生态旅游区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扩展阅读:
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宏观掌控、精准“把脉”,制订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文化旅游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并完善相关机制,为企业建设旅游文化项目做好指导。
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禁止在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设置不得触碰的“高压线”。
对破坏文化资源和在文化旅游建设中破坏周边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违反法律的企业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㈣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与旅游业的关系
他们相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㈤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明将丧失贻尽。
㈥ 为什么生态旅游是趋势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㈦ 为什么说发展生态旅游是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观。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末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依据这一定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指旅游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世界各国纷纷把生态旅游视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生态旅游是集游客、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从游客效益来说,无论是在未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开辟生态旅游区,还是在原有的风景名胜区中改善、提高生态质量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都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有吸引力。从经济效益上看,生态旅游区不需也不应大规模兴建旅游设施,而是以小型简单,如帐篷、简易房等,只须建立严格的卫生设施,因而投资少,收益大。发展生态旅游还可以带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山区综合性旅游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上看,开展生态旅游无论从宣传导向、旅游内容、管理手段、环境氛围等方面,都是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绝好方式,并从旅游这个窗口扩散到社会,使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环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效益上说,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不允许产生环境负效应的旅游活动。无论是经营者开发建设与经营,还是旅游者的旅行活动都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被环境学家视为支持保护区的潜在手段;二是促进我国旅游景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和旅游层次的提升,提高了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的层次;三是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增强生态保护区的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和行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五是扩大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