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市场不确定性
㈠ 雾霾对旅游业产业的影响
雾霾影响旅行的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对拍照效果的影响。本来空气好的时候拍摄的美景,在雾霾天拍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些自然景观也会因为雾霾而无法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另外,雾霾还会对游客的旅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目的地的满意度。
再次,雾霾会造成部分游客身体的不适,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PM2.5颗粒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甚至是一些心脑血管的疾病。
可见,雾霾的确对旅游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和开发都有直接的关系,重视环境的维护和提升,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
(1)旅游业市场不确定性扩展阅读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入境旅游创新发展论坛。报告认为,当前雾霾正成为我国入境旅游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下滑趋势有初步扭转迹象,特别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综合效益有所提升。
从发展趋势而言,入境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除经济形势、国家关系等常规因素外,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加入使得入境游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雾霾天气成为入境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907.78万人次,同比下降2.51%,市场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法国、美国和西班牙。
入境旅游实现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也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入境市场虽受国内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但从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综合对比来看,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目前,入境游客的消费水平相对偏低,70%以上的游客消费集中在501—3000美元。2013年入境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5.46,处于“基本满意”水平,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有待提升。
㈡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在A股市场被定价了吗
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910 更新时间:2009年07月23日如果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方面,引致A股市场和楼市持续低靡的话,那么随着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引发的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则会对我国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使得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消费、投资)出现疲软。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许多行业都会受到冲击,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开放性的旅游业当不可例外,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一 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已显端倪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球性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我们目前受到的冲击还比较小,但旅游业作为敏感行业,其所受到的影响已显端倪:首先,旅游业所依赖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与全球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全球经济衰退几成定局,并引致全球旅游业需求减少、价格下滑、增速下降。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和欧洲,每间客房收入增长率在截至今年8月的年度已减缓到1.0%,而去年同期为12.6%;世界航空运输协会的报告也显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8月份全球航空客运量增速进一步放缓至1.3%,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受全球旅游市场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出现明显下降。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1-9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0.37%和-3.26%,而危机前的2007年分别为5.5%和23.5%。尤其是今年6-9月份,入境人数和收入连续4个月出现“双下降”,月均下降幅度分别为5.83%和12.37%,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冲击可见一斑。其次,旅游业所依赖的国内环境面临挑战。今年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在比较困难的宏观环境中运行。国内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本来就一直困绕着旅游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国内经济形势也面临挑战,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为困难。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第三季度GDP增幅已经下滑至9%、上半年6.8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国家发改委数据)、国家财政收入从10多年来一直20%以上的增速骤降为9月份的2.5%等等,都说明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增速趋缓的局面。尤其是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靡,直接影响到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消费信心指数,从而导致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受到影响。以出境游为例,1-9月份,我国出境游人数增长14.8%(其中9月份的增幅仅有3.37%),与2007年的18.6%相比,增速明显放缓,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第三,旅游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受国内外环境以及季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入境、出境、国内三大旅游市场都出现了疲软状态,导致旅游价格下滑、人气不旺,许多旅游企业都面临一定程度的经营困难。9月份,许多经典旅游线路都出现了“价跌量缩”的局面,一些热点旅游地区的旅游价格同比下降了2-3成;许多中小旅行社业务量大幅下降,只能用“坚守”来形容其经营状况。二 我国旅游业可能遭受的进一步影响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自身经济社会特征决定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但随着金融危机一步步向全面的经济危机逼近,如果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短期内没有明显成效的话,危机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和加深,需要我们密切加以关注。首先,入境旅游可能面临持续下滑的局面。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这些国家的失业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尤其是这些国家为了解决流动性不足而大量发行货币的应急措施,将有可能导致其货币加速贬值,居民消费力下降。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外汇短缺或外债沉重的国家为了节约外汇度过危机,而采取限制出境旅游的措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许多东盟国家就曾经采取提高出境税和护照费、发布行政命令等措施,限制本国国民出境旅游。如印尼就曾将乘飞机离境税提高4倍。因此,如果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我国入境旅游将面临更为困难的局面。其次,出境旅游可能出现停滞或负增长局面。虽然9月份我国出境旅游增长了3.37%,但与以前的高增长相比,下滑非常严重。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引致我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局面不能很快扭转,则国内经济形势的压力将不支持出境旅游的增长。尤其是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下降后,已经开始严厉限制公费出国,各种因公出国考察与商务活动将大幅缩减。第三,国内旅游可能出现增速趋缓局面。在股市、楼市、车市纷纷遭遇“寒流”,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情况下,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国内旅游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出游动机下降、出游频次下降、出游费用下降、出游行程缩短的“三降一短”格局,这无疑将会使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旅游增长放缓。三 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建议与对策虽然实践反复证明旅游业具有很强的自恢复能力,但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多元而复杂的,其中还夹杂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顺应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针,因时因地制宜,主动对其进行干预,以尽可能减少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应制定科学周密的应对方案。要在充分了解与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专门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主动进行防范和干预,并在必要的时候,出手“救市”。如针对入境旅游下滑局面,应加大对以国际招徕、接待业务为主的旅行社的扶持。其次,应抓住国家在调控中形成的机遇。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国家必然会采取扩张性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因此,旅游部门应抓住国家扩大公共财政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一些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建设,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第三,应对重点市场进行强力促销。就国际市场而言,应调整营销计划,对原有市场进行危机影响评估,挑选出受危机影响较小、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地区)进行强力促销;就国内市场而言,“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应加强国内市场促销,采取多种措施提振信心,刺激国内旅游消费。
㈢ 旅游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旅游业由来旅游资源、旅游设自施、旅游服务组成。
相关介绍:
1.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2.旅游设施:
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3.旅游服务:
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3)旅游业市场不确定性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由于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
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
与其他产业不同,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由多种产业组成,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旅游业包括景点经营、旅行社和旅馆服务业、餐 饮服务业、交通业、娱乐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经营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旅游业的概念和范围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业
㈣ 旅游业属于什么产业
旅游业是产业链的一种。
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内旅游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未来仍将保持较长时间段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
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中国旅游产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同时,中国旅游基础设施接近成为全球领先者。以汽车保有量及国家高铁建设发展为例,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汽车保有量,以及里程最多、速度最快的高铁设施,这些都将为国人的旅行提供优于其他国家的出行条件。
因此,旅游产业仍是最有前景的行业,中国旅游业未来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将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
2、旅游消费分层逐步显现,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不断加深。受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和收入提高推动,伴随85、90后等年轻游客群体逐渐成长,大众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旅游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分层加速。
同时,旅游消费大众化与结构分化并存特征更加明显,小众市场不断涌现,但休闲与观光需求将长期并存。从大众市场看,旅游人数和消费持续多年稳定增长。同时中产阶层的游客正在增多,而且他们越来越愿意选择自由行。
同时,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户外探险、博物旅行、极地旅游、婚尚旅游、体育旅游、电竞旅游、研学旅行、毕业旅行、影视旅游、定制旅游等小众旅游市场遍地开花,长尾效应逐渐明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百姓旅游消费明显升级,游客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在吃住行游等方面更追求品质与个性化,平台上私家团、定制游、当地向导等升级型新产品成为“网红”。
随着中产阶层对高品质、个性化旅游需求的提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越来越低,更愿意花更多钱消费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好品质高的好产品以后会脱颖而出。
现在欧洲、美国都已经出现这样的趋势,我国也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
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在线旅游将逐渐兴起。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产品的兴起。
近年来在线旅游移动端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凭借更加便捷、更加个性的用户体验,在线旅游的高速增长也将成为推动中国旅游市场长期繁荣的新“助推器”。
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在线化率仅为10.6%;到2017年在线化率已增长至31.5%,增幅高达20.9个百分点。
2018年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再次提升至36.9%,创下历史新高,且未来也有逐步提升的趋势。
我们预计未来3-5年,在线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或保持10%-20%的高增长,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位数增速。
4、文旅融合将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文旅部成立后,国家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将进一步明晰。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工作,成为亮点频频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的突出亮点。接下来,文旅部将会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工作。
文旅融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文旅融合将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
(4)旅游业市场不确定性扩展阅读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都是涉外性质的业务。
㈤ 政府如何解决旅游市场的外部性
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基础是存在市场失灵。旅游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样面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管制。但怎样的旅游产业管制是社会需要的管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旅游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旅游经济运行的方式使旅游产业市场失灵具有了哪些特殊性?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干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适度。
一、旅游活动的特点加剧了交易信息的非对称性
旅游活动具有无形性、异地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带来了如下问题:
1、引起旅游企业的败德行为。对旅游者来讲,旅游产品专业性较强,是一种经验型产品,他们在使用、消费旅游产品以前,很难获得有关旅游产品质量的直接信息,明确旅游企业的具体生产行为,旅游企业和工作人员相对于旅游者就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因旅游者购买的大多只是旅游景点、设施等物的使用权,兼之体验产品的质量很难标准化,因此旅游者对产品质量提出争议时,在不能证明对方明显违约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补偿,由此而刺激了旅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旅游企业可以凭借信息优势损害旅游者的利益,如改变行程、降低交通或住宿档次、诱导或者强制购物等。在现实中,旅游经营者传递虚假信息、“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败德行为大量出现,极大地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了旅游者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来源于3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如前所述,旅游活动专业性强,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阻碍了市场的形成,抑制了旅游者通过市场满足其需要的努力,传统旅行社存在的价值,即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获得规模效应,进而减少旅游活动的成本。但如若旅行社的机会主义行为猖獗,旅游者与之订立契约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当交易费用足够高时,人们甚至会抛弃市场转而寻求一体化——也即自给自足。自助旅游的迅速升温,除了得益于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进步,以及自助旅游自由随性的优点以外,规避当前旅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给旅行社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挑战。
3.产生逆向选择。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除造成旅游者搜集信息困难外,还使得旅游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真实信息也很困难,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旅游市场败德行为普遍存在,且契约法的完备性和执行性都欠完善的局面下。人们都奉行“便宜无好货”的信条,但如果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产品是“好货”的成本过高时,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实力不足的企业就只会向市场提供次品,最终使旅游市场陷入低端竞争的泥潭。
二、旅游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旅游需求具有易波动性。一方面,旅游活动季节性明显,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在淡季和旺季差异极大,并且旅游需求较易受到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因此旅游需求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的特点。所谓的滞后性,是指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设施的建造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从而导致旅游供给滞后于旅游需求的变化。而旅游供给的刚性是指旅游资产的专用性较强,投入的沉没效应明显,比如旅游景区和度假饭店,它们的用途比较单一,投产以后较难改变产品品种和压缩生产能力。因此旅游企业难以根据波动的需求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类型,结果造成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无法接待,而淡季时大量设施闲置,员工无所事事的局面。
2.旅游产品具有产地消费性。有形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分布特点,通过产品的流动使供求趋于均衡。旅游产业是需求流动型的群族经济,是由旅游者向产品做空间移动。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工业品的运输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但人员的运输费用则因舒适性、安全性的高标准和人生时间的机会成本而无法显着降低,因此由产品到人的经济距离远小于人到产品的经济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市场的流通性低于其他产业。流通性越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弱。同时,在一次旅游活动的刚性(基本)支出中,交通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景点门票等游览费用在旅游者事前预算中重要性相对较低,因而旅游景点之间的价格竞争收效不大,质量也就成为了决定目的地旅游产品需求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旅游产品属于经验型产品,旅游者往往依靠该景点的知名度来判断其质量水平,其结果就是知名景点的需求水平高,一般景点的需求水平低。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造成了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状态,也给知名景点带来了垄断地位。
三、知名景点在产业中具有垄断地位
撇开交通等旅游关联产业不谈,在狭义的旅游产业中,知名旅游景点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这是由于:
1.知名旅游景点具有稀缺性。控制稀缺的资源是垄断的原因之一。知名景点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稀缺性,一些名胜古迹如故宫等更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在典型的旅游动机下,知名景点给旅游者的效用水平要远高于普通景点,普通景点的替代效应不大。在一定地域内,某个着名的景点往往遮蔽了其他的景点,使经营这些景点的企业具备了垄断的条件。
2.景点的经营具有规模效应。解决应对稀缺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授予更多企业经营该资源的权利。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由两家以上的企业经营同一景点无疑会造成重复投资及如何分享权利等问题。因此,由一家企业经营更有效率,也即景区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在现实中,边界清晰的旅游资源多为独家许可经营,而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分割经营的景区(如骊山和华清池)也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诟病。实际上,骊山与华清池之间并不是经营同一资源相互竞争的关系,二者仍是对各自所属的旅游资源的独家许可,是对产品线的不同环节实施垄断。一些边界不清晰的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其绵延192公里,分属重庆湖北两省市,多年来两地竞争的结果是无序和低效率。
3.景点的生产规模受到容量的限制。当需求规模扩大时,可能会使多家企业达到有效规模,或者会使垄断企业出现规模不经济,此时就应允许多家企业经营这种业务。特定旅游景点在空间、生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容量限制都迫使其需求量不能任意扩大。如果景点内游客数量超过一定水平而使环境效应和体验效果下降(即生产的边际成本激增)时,引入竞争反而会恶化这一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景点对特定空间的占用排除了多家企业同时经营的可能,除非能对该景点进行完全复制,当然,这种复制既面临技术和投资的挑战,也因资源所依存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性而欠缺吸引力。
4.景点经营权的周期难以缩短。对特定空间的依赖可以通过分时经营的方式引入竞争,亦即多家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段经营同一业务,消费者可以选择理想企业的经营时段来接受服务。当竞争带来的高效足以抵消分时经营造成的成本增加时,分时经营(在景区经营,则是缩短经营权的许可周期)是可行的。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决定了外来游客的选择权很小,他们往往是随到随游。同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投入具有持续性,且沉没效应明显,短暂的经营权周期即使企业因盈利水平下降而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使投入残值的计算和转让困难重重。因此,旅游景点难以实行频繁的特许权竞拍,现实中对企业的特许权周期也一般较长。
基于上述分析,旅游景点的垄断经营具有合理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仍会是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但是,知名景点的垄断地位也确实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近几年来,全国各大景点综合价格(包括门票、索道及其他景点内收费项目)不断上涨,其涨幅远远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景点经营者以限制人流、提高资源维护费作为涨价的理由,但其实质上是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表现。
四、旅游经济存在显着的外部性
1.旅游产业有较强关联性。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需有多个企业、多个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才能满足一个旅游者的全部需要。这就意味着经营的成果无法由荡:企业独享,企业在市场开发等环节的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极易造成“搭便车”行为。
2.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了文化干涉。“旅游流”不仅是金钱、人员的流动,还是文化的流动。跨越空间而来的旅游者带来了异国异地的文化,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干涉的现象,给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消极影响。比如旅游地居民因生产方式改变而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目的地社会的震荡等。
3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中存在负外部性。旅游地人类活动的增加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坏,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些损害来自于如下方面:景区游览接待设施的建造、游客的生活污染物、满足游客需要的生产活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等。控制产量、注意建设规划和加以治理可以将这些危害限制在不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上。但是,控制产量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严格的规划与治理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对于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主体而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旅游资源利用中采取企业经营模式的我国,旅游业的负外部性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将公共旅游资源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收益的权利授予旅游企业,由其来从事具体的经营和日常管理,旅游企业没有完全的产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是暂时的,因而其经营侧重于短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