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旅游业的开创阶段是以
Ⅰ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开创阶段的特点
开创阶段特点: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 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 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Ⅱ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2)新中国旅游业的开创阶段是以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Ⅲ 1978年至今,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一)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
和“中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不断改革,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基本属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一种具有较强活力的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学生73.49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1万多人。
Ⅳ 中国现代旅游市场由几部分构成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
所谓现代旅游业,即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场。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Ⅳ 国际旅游业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中国外事接待旅游发展阶段(1950~1977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因为出入境管制以及户籍政策管制非常严,加上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出入境国际旅游和国内游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期的旅游特点是以政务寻访为特色的公务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访和考察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许商务游,但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特别是是自己出钱消费的旅游在这个阶段基本不存在。
2、中国旅游业起步阶段(1978~1989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即采取“积极发展入境游,适度兼顾发展国内游”方针。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央的重视力度很大,相应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使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轨。依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形,采取适合本国状况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旅游业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比较强的国际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这时期所谓的入境旅游成为外汇创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的过程中,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3、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成长阶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为了形成全面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本阶段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发生了如下变化:
(1)本阶段旅游业经历了从产业地位确立到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本阶段是旅游产业标准化的阶段,中国颁布16项旅游标准,标准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服务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促进作用。
(3)本阶段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以往大力发展入境游的方针政策外,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内游以及出台了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办法。在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大力发展入境游、积极发展国内游,适度发展出境游”的总体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旅游市场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了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形成了入境游和国内游并进的新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相关政策的鼓励扶持,这一时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诞生了华侨城主题公园:包括1991年10月1日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开业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开业的“欢乐谷”......据统计,1999年,华侨城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11万人。(注:“锦绣中华”开业时间为1989年11月22日)
4、中国旅游业走向成熟、迈向旅游强国阶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素质,使中国由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的推动、支持。这一时期中国的旅游可以说真正迎来的大发展的春天,很多旅游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发展速度非常快,涌现出一批特色旅游城市,如三亚、丽江、张家界等等。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如下:
(1)旅游业由培育新的增长点到培育增长新亮点过程,不仅突出旅游业产业地位,而且表明了旅游业的增长潜力。
(2)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特别是国内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国内游在总体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无论是国内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在波动中得到快速稳定的增长和提高。
(3)本阶段国家把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区和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并且从旅游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旅游基础设施)入手,总体上加强财政性资金和人力投入,从而构筑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合力,呈现出大手笔、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本阶段是中国初步走向旅游强国的阶段,为提高对外影响力,中央政府采取政策、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出境旅游人数在最近五年内稳步快速增长。
200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2009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稳定增长,我国旅游总收入仍然达到了1.26万亿元,增长9.0%,占整个GDP的3.8%。
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约为1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幅超过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15亿人次,同比下降3%:外汇收入约为390亿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约为4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
Ⅵ 我国旅游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请参考下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中国对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2014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已达到3.38亿元。2015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逆势上扬,呈现旅游消费和投资两旺的良好态势。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再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从国家层面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型产业,我国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要素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投资主力。我国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
在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旅游行业的定义、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环境。然后对我国旅游业市场的运行及投资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随后,报告对旅游产业做了子行业发展分析、细分市场分析、区域及重点城市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分析、投资机遇分析和投资风险预警。最后对旅游行业的前景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旅游业市场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旅游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Ⅶ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旅游业40年经历了四大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二、产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年)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5年实践、5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7)新中国旅游业的开创阶段是以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Ⅷ 我国现代旅游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内
和“中容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不断改革,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基本属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一种具有较强活力的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学生73.49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1万多人。
Ⅸ 为什么中国旅行社的发展会经过几个历史阶段
1.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 和“中国国际旅行内社”这两个旅容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
2.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
3.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
Ⅹ 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第一章
1.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1)第一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随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旅游业迅速发展,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我国旅行社三足鼎立的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国际入境游客的需求,中国旅行社、旅游交通、海外饭店都大量建设。
(2)第二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允许中国公民出国探亲和旅游。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
(3)第三阶段,旅行社发展的调整期(1995年至今)这一段时期,各法律条规相应出台,更好的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标志中国旅行社业的健康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简述旅行社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服务性、营利性、中介性
职能:组织职能:旅行社开发和组合旅游产品的功能
销售职能:一方面满足旅游者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旅游产品更顺利地进入消费领域
协调职能:食住行娱购游6个方面
分配职能:合理分配旅游者的支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提供信息职能:一方面,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熟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动态;另一方面,旅行社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将旅游目的地各相关部门最新的发展和变化传递到市场上,以使旅游者了解和购买。
3.简述旅行社的业务特点。
劳动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服务性、关联性、敏感性、波动性
关联性 广泛性 操作的分工性和合作性 分散性 独立性
4.在欧美国家,旅游批发商、旅游经营商和旅游零售商有什么区别?
(1)旅游批发商是一种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组织、宣传和推销旅行团业务的旅行社组织
(2)旅游经营商是指以编排、组合旅游产品为主,也兼营一部分零售业务的旅行社。
(3)旅游零售商是指直接向个人或社会团体宣传和推销旅游产品,具体招徕旅游者。
联系:旅游零售商是联系旅游经营商和旅游批发商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收入全部来自销售佣金。
区别:①旅游批发商一般不从事零售,而旅游经营商则经常通过其零售机构销售旅游产品。 ②旅游批发商通常通过购买并组合现成的服务形成新的包价,而旅游经营商通常设计新产品并提供自己的服务。 ③旅游批发商一般不从事实地接待业务,而旅游经营商则相反。
第二章
5.旅行社产品开发与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2)特色化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布局合理性原则 (6)效益原则 (7)可接受性原则
第四章
6.如何保证旅行社市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1)直接调查: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2)间接调查:内部资料收集 外部资料收集
外部资料收集途径与方法:
第一,收集公开传播的有关资料。
第二,通过客源地旅游中间商进行调查。
第三,参加旅游展销和学术研讨活动。
第四,举办和参与联谊活动。
第五,通过导游向旅游者进行调查。
第六,建立回访制度进行调查。
7.你觉得旅行社市场营销环境中哪些环境要素对旅行社最重要?
(1)旅行社微观营销环境
①供应商 a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 b产品的价格变动 c产品的质量
②营销中介 a中间商 b营销服务机构 c财务中间机构
③旅游者 a从旅游者群体角度分析 原有旅游者分析 潜在旅游者分析
b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分析 旅游偏好分析 旅游需求分析 旅游消费水平分析
④竞争者 旅行社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一般要明确下列问题:①谁是竞争者?②竞争者的营销策略和目标?③竞争者的相对优势与劣势?旅行社通过经常地、不断地分析竞争对手,从而确定自己营销策略、目标和重点,发挥相对竞争优势,最终有效地打击竞争对手,增强竞争能力。
⑤公众 旅行社面对的公众主要有:①金融公众,如银行、保险公司等;②媒介公众,如报纸、电视台等;③政府公众,如旅游局、工商局等;④社团公众,如消费者协会、导游员协会等;⑤当地公众,如所在社区居民等;⑥一般公众,即一般社会大众;⑦内部公众,即旅行社内部成员
⑥旅行社内部 a适当的组织结构 b良好的企业文化 c相互间的支持与配合
(2)旅行社宏观营销环境
①人口环境 ②经济环境 ③物质环境 ④技术环境 ⑤政治法律环境 ⑥社会文化环境
8.请举例说明,旅行社如何进行逆向定位?
逆向定位强调并宣传定位对象是消费者心目中第一位形象的对立面和相反面,同时开辟一个新的易于消费者接受的心理形象。 例 美国七喜汽水公司 可口可乐完全占据了市场的垄断地位,七喜汽水在引导与更新消费观念上大做文章,即把饮料分为可乐型和非可乐型两种,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活动,使七喜成为非可乐饮料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名牌饮料。
9.为什么目前多数旅行社都选择报纸广告?
(1)媒体的特征 报纸广告媒体社会评价高,表现形式多样,目标受众广,影响力大。
(2)促销信息的类型 旅行社的促销信息有企业形象和产品信息,说明性和介绍性信息
(3)媒体覆盖面 报纸广告的传递范围广
(4)相对成本 报纸广告的传播成本相对较低
10.如何提高旅行社的品牌价值?
(1)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凭借成功品牌在相同市场上推出改良产品或全新的产品。旅行社的品牌延伸就是利用旅行社的品牌在相同的目标市场上推出改良或新类别的产品或服务,经品牌延伸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彼此共享同样的品牌名称及品牌内涵,如推出旅行社品牌的旅游用品、纪念品等。
①品牌延伸的作用 利用旅行社品牌,进行品牌延伸可增加旅行社的产品或服务类别,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品牌价值。
a加快新产品的定位,提高决策效率
b降低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风险和市场导入成本
c利于强化品牌效应,提升品牌价值
②品牌延伸的条件 在进行品牌延伸时,旅行社应明确和分析品牌延伸的具体条件及延伸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对旅行社品牌的适合性和提升性,以确保品牌延伸的成功。
a针对相同目标市场 b高品牌价值
c新产品或服务的良好质量 d品牌内涵一致,顺应品牌联想
e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2)品牌扩张 品牌扩张,是指以现有品牌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进入不相关的市场。旅行社的品牌扩张就是利用自己的品牌旅行社在不相关的市场上推出各类产品或服务,经品牌扩张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彼此共享同样的品牌名称
由于品牌扩张与品牌延伸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作用与条件也基本与品牌延伸的相同,不同主要有:
①目标市场。品牌延伸面对的是相同目标市场,品牌扩张面对的是不同目标市场;
②品牌价值。品牌延伸需要高品牌价值做支撑,通过发挥品牌影响力而增强竞争优势,而品牌扩张由于面对不同目标市场,因此对品牌价值的要求可以不高。
(3)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通常是企业在强势品牌的基础上,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即将原有品牌发展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上,乃至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产业中。品牌创新的思维,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去寻找个性化品牌的灵感,既可以抛弃原有品牌而塑造全新的品牌,也可以运用原有的品牌而赋予新的内涵。
第五章
11.旅行社服务包的内容设计要点是什么?
支持设备(服务基础设施)指在提供服务前必须到位的物质资料
辅助物品(服务辅助条件)指顾客购买和消费的物质产品,或是顾客自备的产品
显形服务(标准化服务内容和定制化服务内容)可以用感官察觉到的和构成服务基本或本质的条件
隐形服务:顾客能模糊感到的服务带来精神上的收获,是服务的非本质特性
评价服务包的标准
12.服务流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是什么?
服务流程是服务组织向顾客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和完成这个过程所需要要素的组合方式,它与服务接触和服务设施相互衔接。
社服务流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1)旅行社服务流程设计的基础-生产线法
①服务人员有限的自主权 ②劳动分工的明确 ③用技术替代人力 ④服务标准化
(2)旅行社服务流程设计的要点-顾客作为合作者(具体过程看书)
①用顾客代替服务人员 ②理顺服务需求
(3)旅行社服务流程设计的关键-顾客接触
①旅行社服务的设计思想 ②销售机会和服务传递选择
(4)旅行社服务流程设计的保障-后台保障
13.导游与司机如何影响顾客的旅游体验效果?
体验的四个方面:通过旅游观赏、通过旅游模仿、通过在旅游中游戏、通过旅游交往
①出游前,导游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宣传和讲解,对顾客构成旅游期望
②导游与游客之间亦师亦友亦服务员的亲密接触,在旅游观赏中注重讲解
③导游在旅途中或游览过程中与顾客的游戏
④司机与游客客气又熟悉的随意性交往
14.服务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在一般服务业来说,员工流动的真正成本是生产率的损失和顾客满意度的降低
(2)在个性化的企业中,低员工流动率是与搞得顾客满意度相关的,只有顾客满意度高的情况下才能造就更多的忠诚顾客最终企业获利,获得成长。
(3)因此服务满意度导致顾客的忠诚度,服务忠诚导致企业获利与成长。
15.什么是服务质量评价的PLZ模型?
PLZ模型是指顾客根据5类服务属性来评估服务质量。
①可感知性 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
②可靠性 指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的服务
③反应性 指企业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
④保证性 指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工作的能力
⑤移情性 指企业真诚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给以满足,使服务富有“人情味”
第六章
16.旅行社薪酬管理的内容
(1)确定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策略 原则:吸引所需要的合格员工;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公平合理;将工作业绩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有助于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观念理念、人文精神和竞争战略。
(2)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 从购房、医疗、养老、休假等制度方面入手
(3)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17.员工培训的内容
(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工作必需的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旅行社的基本经营情况
(2)态度和观念的培训 服务意思、道德观念、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3)心理的培训 心理疏导和训练,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18.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
(1)个体层面 对员工个人绩效状况、知识技能的分析比较,决定谁需要去参加培训以及培训内容
(2)组织层面 根据旅行社的组织战略目标、组织绩效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确定旅行社的培训需要的内容
(3)战略层面 将分析组织未来的工作重心、预测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收集组织成员的态度和满意度的信息作为培训规划的依据
将三个层次综合起来,才能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有效性,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定期进行。
19.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
(1)课堂讲授法 较适用于向大众群学员介绍或传授某一专题内容
(2)会议研讨法 主要训练受训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3)案例研究法 培养受训人员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决策能力,处理紧急状况的事件
(4)角色扮演法 多应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
(5)操作示范法 适用于新设备、工作流程的改进或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6)视听法 较适用于外语培训、操作规范程序、礼节培训等内容
(7)互联网培训法 及时地更新网络,为受训人员提供最新的培训资料,可以节省成本
第九章
24.解释概念:旅行社安全管理;旅行社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旅行社安全管理
旅行社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旅行社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目的进行的非程序化决策过程。
预警系统
25.如何更好地处理旅行社的安全问题?
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1)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
(2)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3)旅游安全控制系统
①旅游安全指标控制系统
②旅游安全自控系统
③旅游安全互控系统
(4)旅游安全救援系统(5)旅游保险体系
26.利用危机管理的基本知识,分析旅行社如何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第一,旅行社应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二,树立危机意识不仅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这就要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危机的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对员工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如安全教育、居安思危的观念教育),又包括具体应对措施的培训。
第三,旅行社经营风险大、可变因素多,管理者和员工必须有随时应对质量投诉、行程中各种事故、不可抗力因素等突发事件的意识和心理准备,以确保危机发生时能保持冷静和有序。
(2)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和系统
①危机管理的制度保障
②危机管理中的政府
③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 非政府组织 旅游企业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