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2. 如何推进我区全域旅游和绿色转型发展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开始进入全域旅游的时代。近年来,安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安庆建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提出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了“三个注重、四个支撑、五个结合”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并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庆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全力打造安庆旅游升级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一、着力“三个注重”
(一)注重时空拓展。过去,安庆旅游基本只关注单个景区景点,忽视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使得旅游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不够强,旅游服务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旅游”的局面。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安庆推出“一城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一城”即宜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区;“一核”即大别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两翼”即桐怀文化体验区、宿望湿地休闲区。推动建立城、镇、景、村“四位一体”,点、线、面“三维立体”全域化空间格局。把旅游业建成为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另外一方面,在旅游时间节点上力求均衡化,不分白天夜晚,不论春夏秋冬,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季节和时间上起伏波动趋于最佳均衡状态,时时在旅游,常年皆可游。
(二)注重产业融合。安庆选择以旅游为核心,把一产、二产、三产和城镇化导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注重农旅结合,在建和已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家庭农场、特色种养殖基地等都把旅游要素融入进去,让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加强工业产品与旅游高度契合。加快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轻工基地等,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2.5工业,如:商贸物流、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做大“绿色GDP”。强调金融、餐饮、宾馆等都要围绕旅游业来布局。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推进索道、轻轨交通、低空飞行、温泉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户外露营、山地运动、婚纱拍摄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疗娱乐等提供深度体验条件。在城镇化方面,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将怀宁及望江的漳湖、赛口镇划入市区。加快推进老城区古街区旧城改造、康熙河景观打造、国际动漫乐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垃圾污水处理、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上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不断提升旅游城市品位。
(三)注重全民参与。安庆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不只是要领导干部认可,还要得到广大群众、投资者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全市上下发展的共识,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到2020年把安庆建成大别山旅游度假示范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及集禅宗文化、生态度假、红色文化及黄梅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总量达8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 亿元;实现境内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8家以上。
二、打造“四个支撑”
任何一项战略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把根基打好,战略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安庆实现全域旅游有以下“四个支撑”。
(一)交通的支撑。外快内优的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强大助力。目前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望江长江公路大桥、岳武高速陆续建成开通。正在推动的合安九客运专线(大京九高铁一部分)穿境而过。天柱山—九华山—黄山旅游轻轨已列入计划。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运,将形成“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岳武、北沿江、合黄、济广、沪渝、济祁、南沿江、合安)、“三横二纵”(宁安、合九、南京—江北集中区—安庆、阜景、合安九客专)区域铁路快速干线,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和安庆机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1.5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杭州、武汉,与长三角和中四角(合肥、武汉、南昌、长沙)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内优方面,目前城区新增19条公交线路,开通了城区至海口镇与皖河农场公交线、至枞阳公交线及城区文化旅游公交东线、西线,同时开通了城区到天柱山、五千年文博园旅游直通车。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通景区之间的联络线、断头路,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实现旅游景区游览无缝对接。
(二)金融的支撑。安庆有岳西、太湖、望江、潜山、宿松5个县地处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属欠发达地区,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取得财力支持,目前,安庆正在同中信证券、财富中国、工商银行、国开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借助现代金融手段支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强旅游服务配套。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融建一体化等模式,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安庆旅游企业上市挂牌,助推全市旅游大发展。
(三)大项目的支撑。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旅游项目146个,其中5亿元以上38个。实施68个景区品质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38.98亿元,完成投资21.01亿元。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30个,总投资123.44亿元,争取项目资金5.87亿元。天柱山入口服务区和博物馆、天悦湾温泉、大别山彩虹谷、孔城老街、小孤山、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迎江寺振风塔修缮工程、花亭湖旅游码头配套工程相继竣工。司空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成功签约,“宜游宜秀”建设取得突破,花溪茶谷、余湾农家乐美食一条街建成,岳西大别山滑雪乐园建成开业。
(四)人才的支撑。安庆启动“人才高地建设工程”行动计划,实施企业家、金融专家、营销大师、创业功臣、知名工匠“五大人才工程”,培养储备后备人才,并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鼓励和促进在外安庆人回乡创业的政策措施等。对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绿卡”服务和津贴制度,帮助解决在住房、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安庆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新形势、新常态开辟互联网+等专业,培养创客、电商等专业人才,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深化“五个结合”
为更好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安庆重视做好“五个结合”。
(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安庆坚守生态保护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针对安庆广大乡村的特殊性,制定了生态旅游保护措施,进一步健全保障制度。市旅游部门就安庆乡村区域制订生态旅游专项实施标准,规范经营者在农村的旅游经营行为,防止其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标准。与此同时,设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测算机制,在旅游景区测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承载力,更加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与文化相结合。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等交相辉映,素有“文化之帮”、“戏剧之乡”的美称,境内奇山秀水遍布、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各方面的互补性较好。景区建设注重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启动黄梅戏大观园建设,兴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岳西国际养生文化产业园、太湖五千年文博园、天柱山地质博物馆、司空山世界级禅文化中心等景点,形成了文化产业园区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打造“千年古宜城、百景新安庆”,推进老城区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建设。举办“十一”黄梅戏展演周,突出“黄金周•黄梅戏”主题,加大“黄金周到哪里去,来安庆看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宣传,举办旅游主题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打造全域旅游注入文化活力。
(三)与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中产阶级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其特点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各种产品,包括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服务水平有着大量的需求。安庆把大众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在积极稳妥地发展中高端旅游产品的同时,重视发展大众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面向老龄人口的旅游产品,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改造景区景点、住宿设施,积极完善相关旅游服务,为老年出游提供便利以及优惠。不断发展青少年旅游市场,依托现有的设施,抓紧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高度重视家庭旅游产品,把家庭出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为全域旅游培育超前市场。
(四)与良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不管是企业成长,还是项目实施,都得依靠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方能在业界竞争的浪潮中站得住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保障项目顺利营运。针对当前旅游景区发展水平良莠不齐,提升空间很大的实际,安庆通过景区托管模式、引入外来资本等方式重新提升传统景区。借鉴“金色宝藏”公司专门做寺庙高端佛教用品的思路,推动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的服务外包,通过专业化的公司来提升旅游购物的设计和营销水平。在目前的旅游演艺之外,大力开发夜间旅游娱乐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如,潜山白马潭景区推出了“白天漂流打水仗,晚间篝火闹花灯”旅游产品,在第四届漂流泼水节中参加篝火晚会的游客达3万人次。
(五)与“互联网+”相结合。把“互联网+”深度结合到旅游中,实现智慧旅游,使得全域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在互联网支撑下很好地串联起来,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需求各异的游客,使其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安庆,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今年初,“安徽太湖旅游”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运行。该微信平台包括“多彩太湖”、“乐游太湖”、“微服务”三大栏目十二个子栏目。将全县的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囊括在内,为游客提供最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最新旅游服务信息。又如,大别山彩虹村度假酒店继与同程旅游深度合作以来,今年又与途牛旅游、安徽翠兰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打造智慧旅游营销,辐射范围更广阔的省内外游客。
3.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有哪些
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点:
1、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2、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当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与爆发式、井喷式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企业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与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适应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解决。
3、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大城市人口向星罗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有序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能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发展全域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4、发展全域旅游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都超过了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当今世界,美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南非等众多国家纷纷实施旅游国家战略。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主要是用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在游客更加希望在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发展全域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希望可以帮到你,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云途智旅。
4.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
5.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其一,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其二,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其三,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景点旅游模式虽然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有限,而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其四,全域旅游是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其五,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中国旅游正逐步融入世界,不能继续停留在单单靠景点景区吃饭、靠门票经济吃饭、靠资源吃饭、靠老祖宗吃饭的层次;不能继续囿于景点景区开发,走关起门来搞旅游的老路;不能与旅游规律脱节;不能背离先进国际旅游发展趋势。
推进景区全域旅游建设,中景合天-专业的全域旅游解决方案及运营提供商。
6. 如何谋划全域旅游发展 定位 发展战略
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这方面介绍挺多。
8月25日,记者从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获悉,今年下半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首批262家基础上,将新增100家。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信息互动、客源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区域合作,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趋势。今年以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全域旅游正在全国凝聚起强烈共识。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支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对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丰富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放大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今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这262家单位不仅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也囊括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
浙江桐庐县提出“全方位保障、全景化打造、全产业融合、全领域覆盖、全社会参与”的五全举措;南京市江宁区提出“规划引领与规划指导相结合、分类试点与分批推进相结合、功能布局与体系完善相结合、示范创建与项目支撑相结合、运营管理与宣传推介相结合、督查指导与组织保障相结合”的六结合措施。一些地方还从省域层面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云南以“旅游+互联网+金融”模式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贵州成立全域旅游品牌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京津冀成立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平台等。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旅游创建验收宁缺毋滥,成熟一批公布一批,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7. 全域旅游为什么成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
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就业、拉动相关部门经济发展
8.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对我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9. 景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哪些举措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北京中景合天。
10.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从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3亿。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2017年全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69.1%,年均增长11.1%。
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中,重点部署了“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工作,包括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等。融合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融合发展战略用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全域融合”思维,推动一定区域以及更大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