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村寨的旅游发展
⑴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哪几种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有6种发展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产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等。
⑵ 榕江县哪些地方适合旅游开发
榕江县推进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工程启动
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创新旅游推介思路
“小长假”首日,三宝侗寨在一曲侗族大歌中迎来了四面八方游客。都柳江边,不少游客环抱着成排的600多年榕树,感受古朴侗乡的春风暖意。10位全域旅游推广大使领取了荣誉证书,他们将发挥各自领域的领头人作用,助推榕江旅游产业、产品的全方位包装。启动仪式上,榕江县还广发英雄帖,向全社会征集宣传语等旅游产业发展的“金点子”。
“贵州全域旅游推广联盟”结盟
“中国户外探险联盟榕江基地”成立
“中国户外探险联盟榕江基地”成立
“贵州全域旅游推广联盟”结盟
“中国户外探险联盟榕江基地”、“贵州全域旅游推广联盟”在榕江成立。榕江县通过吸引探险爱好者等专业人员,并借助涵盖媒体、活动推广等传播力量,将榕江的原生态“好声音”远播四方,不仅是利用好榕江的旅游资源优势,更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找到新思路。在今后的旅游产业方面,首先将依托夏蓉高速、贵广高铁形成的交通大动脉,完善每个村寨的路网细化工程;其次,将以落户榕江的“美驴”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积累的大数据为依据,针对全域旅游目标客群服务等硬软件旅 游配套设施作精准化、精品化改造。
据榕江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数据显示,4月30日当天,榕江全县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99%;旅游收入则突破2328.3万元,同比增长101%。三宝、大利、宰荡、小丹江、红七军部旧址、空申、阳开等景点村寨最受游客青睐。
延伸阅读
一
《相约未知地带》揭开榕江神秘面纱巴黎时间4月12日晚,法国电视二台播出的《相约未知地带》最新一期《走进贵州苗寨》电视纪录片,榕江县计划乡阳开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感动了法国观众,让苗族姑娘在法国火了,让中国贵州在法国也火了。据统计,当晚523万法国观众通过这部纪录片领略了古老神秘、淳朴秀美的贵州苗寨风光,纪录片以21.9%的收视率夺下当晚收视率冠军,平均每8个法国人就有1人收看。根据预计,首播以及复播的观众总人数将突破1500万人次。
用总编剧弗兰克·德普朗克的话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节目不能让中国缺席”。
二
深挖阳开“未知地带”的核心民族、农耕文化价值
“五一”小长假,榕江县呈现游客井喷。在推进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工程启动仪式现场,榕江县有关领导在谈到阳开苗寨的旅游包装时提出,阳开,将杜绝过度商业开发,并从保持苗家农耕文明、保护族群文化传承角度,对这处仅有18户70余人的唯美村寨进行有限度改造。“主要从道路修缮、民舍消防安全等角度改善当地条件,同时深挖阳开“未知地带”的核心民族、农耕文化价值,创新运营手段和方式带动乡民致富。”榕江县已将阳开的保护开发作为重点项目报批,由黔东南州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苗寨发展的思路和定位作全方位考量。
三
“贵州全域旅游推广联盟”助力贵州旅游发展作为贵州成立的首个“全域旅游推广联盟”,邀请涵盖摄影、广告、电视、杂志、网络推广、知名艺人等各行业贵州籍精英,形成榕江旅游推介产业集群。“贵州全域旅游推广联盟”是一个全策略、全媒体的开放式组织,将为贵州各地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让贵州全域旅游产品和资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游客心中的圣地。
四
探秘探秘榕江:5条精品旅游线路推介风情旅游线路:榕江县城-三宝侗寨-大利侗寨-宰荡侗寨-返回县城。
自驾游两条路线:
榕江县城—三宝侗寨—寨章侗寨—乌公侗寨—小丹江苗寨—雷公山—雷山—凯里;
凯里—雷公山—四道瀑—小丹江—昂英(剑河)—凯里。
徒步两条路线:
榕江县城—计划乡加两苗寨—计怀苗寨—计划苗寨—阳开苗寨;
榕江县城—定威乡—计划乡摆底苗寨—计怀苗寨—计划苗寨—阳开苗寨。
贵州省旅游局编辑整理
⑶ 如何挖掘,丰富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内涵
族建筑文化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侗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就如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地坪花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极具观赏性。鼓楼、花桥、吊脚楼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与其劳动、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等息息相关,这些特殊的条件造就了侗族建筑独有的特色。去到侗寨,您会看到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特有的风光。在侗寨的所有建筑之中,鼓楼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它们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鼓楼、花桥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一寨一姓一鼓楼,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以黎平县为例,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之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花桥(也称风雨桥)则是花桥之中的样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黎平侗族建筑艺人在凯里、贵阳、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业绩,其木制建筑技艺,令世人惊叹不已。
侗族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族,据统计,侗歌不下200余种。
侗族以锦屏县为界,大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无论南侗、北侗,都娴于演唱婉转悠扬的“侗歌”。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则多不用乐器伴奏,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六种。
侗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舞、赐鱼舞、狮子舞、龙灯舞、羽毽舞等等。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的变化和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括,气氛热烈。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
赐鱼舞是在“抬官人”活动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
“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
⑷ 门巴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什么
门巴族是复从事农业生产的民制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农耕文明强大的整和力,使门巴族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态都表现出农业民族的基本特征。墨脱门巴族在开播前的二月,各村寨要集体出资请巫师举行跳神送鬼仪式。在门隅“门尼玛三部,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赛马、跳舞……”这些祭祀活动,目的在于乞求神灵保佑庄稼获得丰收。这反映了农业生活环境对门巴族文明的影响,表明门巴族人民的生活中需要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这些体育活动已成为门巴族民众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已经融人了门巴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并世代相传。在门巴族中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拔河、射箭、抱石、投石、摔跤、跳高、跳远、攀藤索、打火枪等游戏。
⑸ 门巴族有什么节日
墨脱门巴族以十二月为岁首。从藏历11月开始,人们就做过年的准备。大年初一早上鸡鸣第一遍时,全家人就起床,穿新衣,互致问候祝福,每人喝一碗用酥油、奶酪、“邦羌”和鸡蛋煮制的饮料。从初二开始,门巴族以村寨为单位,全村人集中一起,轮流去各家聚餐。这期间,人们除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举行射箭、抱石、跳高、拔河等体育竞技和游戏活动。
门隅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节庆日子。新年前夕,家家户户大扫除,用面粉调成糊状,在门、墙和椽条上面涂各种吉祥图案。12月29日除夕之夜,各家均要喝一种用面团、肉块等9种食物煮的粥,以示生活富足。许多人家还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内装炒青稞、糌粑面等物,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主妇争相早起,抢先到平常汲水的地方背回第一桶水,认为新年最早背回的水是雪山顶上狮子流下来的奶汁,象征财富,谁背到第一桶水最吉利。初一合家欢聚,不走亲串户。从年初二开始,人们走村串户,探亲访友,相互道喜。到别人家串门时,妇女必须走在前面先进屋,切忌男子先串门进屋。门巴人认为,新年时来客是妇女,预示着家中猪牛会多生母畜,是六畜兴旺的好兆头。节日期间,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还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节日期间还有一个大型活动,就是门巴戏的演出。各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届时演门巴族传统剧目《阿拉卡教父子》和《卓娃桑姆》等,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去观看,甚为热闹。藏历十五日,是整个节日的最后一天,全村男女集体聚会,共同分享各家准备的美味食品。家家房顶上竖立旗杆,悬挂经幡,祭天祈福
⑹ 西坪村的旅游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旅游业发展。西坪村现存有红旗顶、字库塔、沿溪石版拱桥、梯加沟权(石笋、溶洞、三碗水)、古银杏、古村寨等几个景点,需加强规划管理,搞好绿化、修复和保护工作,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1)红色旅游:红旗顶、毛泽东文化园等。
(2)自然景观:石笋、梯加沟、古银杏等。
(3)人文景观:西坪字库塔、沿溪石拱桥、沿溪祠堂、半边街等。
(4)乡村旅游:古村寨与新农村、无公害农业等。
⑺ 去过墨脱的同学请问谁知道墨脱的门巴族有些什么样的习俗和风俗,最好具体点。回答好了可以追加分数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过去,由于山川阻隔,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外界人很难涉足,令人们十分向往。
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著名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为六世纪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
门巴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
门巴族----历史
门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门隅地区,自古就与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823年设于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记载中提到的孟族,就包括门巴族,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培巴等民族长期相处。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这里。门巴是这里的土著。在门巴族的发展中,吸收了藏族的血缘。13世纪,门隅做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17世纪中叶以后,门巴族一直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的统治之下。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兼营畜牧和狩猎。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非常贫困。1959年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起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门巴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门巴族----节庆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门巴族----婚俗
门巴族婚礼饶有风趣,婚礼前,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进屋后,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以考验男方的诚意。新郎家要献哈达、陪话,不断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满意后,才能开怀畅饮。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客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对饮,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谁先喝完就预示着今后谁当家。门巴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门巴族----服饰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几种颜色反差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门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防日晒雨林。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边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裙。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妇女颈上都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黑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一条长2米,宽约6米的红氆氇腰带。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门巴族----饮食
门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区主食糌粑。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门巴族还喜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大米的吃法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用来做成糊粥食用。肉类以牦牛、黄牛肉居多,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食用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
有些地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品种有南瓜、黄瓜、白菜、西红柿、洋白菜、辣椒、非菜等。
门巴族善用鸡爪谷、玉米、高粱等粮食酿酒。所有餐具大都是木制,门巴族制作的木碗,已成为传统的手工艺品。
门巴族----建筑
门巴族因为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低而热的谷地,所以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住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草、石块等建盖,既简单又适用。房屋多半是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层小楼,外有晒台,用木板、石块或竹篱笆做墙。屋顶为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晚上睡觉时,在室内地板上铺上粗毛毯或者兽皮,和衣而卧。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方言差别较大。多数门巴人都能讲藏语。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村寨相对分散,十几户、几十户的村落,往往分几个居民点。房屋结构因气候差别而略有不同。
门隅一带的住房用石头砌墙,“人”字形屋顶上覆盖木板,加压石板。房屋多为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三层阁楼。以石块、木板或竹篱筑墙,屋顶多为“人”字形。上层放草和秸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一家人的居所。
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的住房以干栏结构为主,房屋与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顶,用蕉叶或木板覆盖,再用石板压顶。所有建筑门都朝东,因为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就照进家门,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门巴族----习俗
门巴族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狩猎时自愿结伙,公推首领,首先击中猎物者,在分肉时要分得双份,其余人均一份。狩猎结束后,将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猎物很多,则在离村较近的地方点火为号,召集村民共同来接应,进村后要将多余的猎物分给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归途中遇见行人,无论相识与否,都要赠一份猎物,认为这样下次狩猎才有好运气。
门巴族好客,凡有客至,全家人携酒到村口为客人洗尘,并做好米饭、炖肉款待。宴请客人时,主妇要站立一旁,为客人斟酒,并保证客人的酒杯总是满的。如客人酒醉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自己的真诚为客人所接受。客人离别时主家要执酒送到村外。
⑻ 如何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建议县政府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指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规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与畲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建议增加县本级民族发展资金数额,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扶持特色村寨建设。
(三)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的主要内容,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突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畲族民居为主调、山水风光为基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四)挖掘内涵,提升畲寨品味。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针对畲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畲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畲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复工作。要弘扬畲族文化,进一步融入畲族凤凰、彩带、龙角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畲族村寨特色氛围,在建设发展中彰显畲族文化特色,切实提高特色村寨的品味。
(五)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村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畲族村寨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畲族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畲乡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扩大畲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⑼ 有谁知道门巴族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过去,由于山川阻隔,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外界人很难涉足此境,佛教徒称之为“隐秘的地区”,因而令人向往。
“门隅”是藏语,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门隅北高南低,高处海拔可达3600米,低处只有1000米左右。在此自然环境中,门巴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节。
情歌与酒歌
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又称“白隅吉姆邦”,其含义是隐藏着的一块美丽的处女地。门隅举世闻名,与这里转世过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达赖六世(1683—1706)分不开。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加措是门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0世纪30年代已有藏、汉、英三种文字对照本传世。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仓央加措的神奇传说。
作为格鲁派的一位最高“活佛”,仓央加措敢于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地倾诉孤寂与苦闷、热恋与渴望。他的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持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地区,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连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人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种情歌,他们称为“加鲁”。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有一首萨玛酒歌是这样深情地赞美门巴族家乡的:
“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
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
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门巴族的山乡,加鲁情歌和萨玛酒歌如泉喷涌,情深意长。
娘舅闹婚
有一首加鲁情歌唱道:“东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阳;父母的权再大,挡不住儿女选伴侣。”门巴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受过分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恋爱双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请媒人说合。无论娶媳还是招婿,彩礼是不可少的。旧时,舅表婚和姑表婚盛行,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也使不少情人难成眷属。
在举办婚礼过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谁也惹不起的最高贵的客人。舅舅一出场,男方得赶紧恭恭敬敬地献上哈达,请入上席。然后摆上各种食品,尤其是牛、猪、羊的头、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摆全,缺一不可。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脸来,百般挑剔:怎么还缺什么没摆上?肉为什么切得薄厚不匀?难道我家女儿有什么缺陷?是不是认为我当舅舅的有什么不对故意怠慢?即便百般周到,当舅舅的也得无理取闹一番:茶为什么凉了?酒为什么热了?这样才能表现出他是女方的全权代表、最高权威,为外甥女嫁给别家男子表示“气愤”。新郎和男方敬献哈达又敬钱财,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语,曲意奉承。舅舅“闹”得差不多了,也便见好就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舅舅不让外甥女出嫁的。这种古老的舅权遗风相沿成俗,舅舅蛮横而又诙谐的表演,反倒为欢乐的婚礼增添了几分情趣。
氆氇服饰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几种颜色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门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防日晒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袍。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实际上是为了在背筐时保护衣服不被磨损,也有雨披的功效。妇女颈上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黑两种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一条长2米,宽约0.6米的红氆氇腰带。
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木碗生辉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将其改进成木碗,并广泛使用。
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深受藏民喜爱。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老艺人噶尔拜白马制作的木碗,遐迩闻名。集市上,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带回家乡,作为工艺品珍藏。
和藏族联系密切
门巴族世代生活在藏区的边缘,长期的对外交往都是以藏区和藏胞为基本对象。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就辖管门隅地区,14至15世纪,这里是帕竹噶举派的世袭领地,15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派官员到门隅弘扬黄教,并开始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门巴族像藏族一样信奉藏传佛教,过藏族的宗教节日,和藏族一样以氆氇为主要衣料,同样吃糌粑,喝油茶与青稞酒,甚至许多门巴人通藏语、藏文。当然,门巴族之所以以较少的人口,而形为一个被国家确认的少数民族,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门巴族有自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识。
仅举几点独特的风俗来说明门巴族的特色。门隅北部的门巴族妇女,过去在袍服外披一张完整的小牛犊皮,毛朝内,皮板朝外,牛皮颈部朝上,尾部向下,四肢的皮伸向两侧。当地以此为美饰,吉庆节日或访亲会友,都要披一张新牛皮作盛装。门巴族男人平时出门,腰间要配挂带鞘的砍刀和短刀。带砍刀显然是生活在山林地区的特点。门巴族的饮食中,与藏族不同的是肉食少,蔬菜多,而且蔬菜多是在石锅里煮熟后,蘸着盐巴、奶渣和辣椒面混合成的糊糊吃的。门巴族男女皆嗜食辣,墨脱门巴族还自家酿制鸡爪谷酒。在待客时,男主人陪饮,女主人在旁斟酒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之后,主人都要及时斟酒,直到客人喝醉方休。因为礼俗以为,客人不醉是看不起主人。客人留住,主人要陪客人聊天,客人不睡,主人不得离开先去歇息。家中有客人,家庭成员不得随便在客人面前走过,必须走动时,要躬身自客人身后绕过。客人带来礼物,主人不仅要致谢,而且要还礼。门巴族是热情好客,富于礼仪的兄弟民族。
门巴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我国实施普查区域的门巴族人口有7498人,其中墨脱县6069人,林芝县542人,错那县549人,此外,米林、乃东、拉萨等县、市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的有338人。(《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2-1043页。)
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北接错那县和隆孜县,东接珞渝,南与印度阿萨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这里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历史上被视为神秘的地方,藏语称“白隅吉莫郡”,意为“隐藏的乐园”。
门隅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可达海拔4000米,而南部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北部河谷比较开阔,包括勒布至达旺的广大地区,有娘母曲江、达旺曲江两条河流经此地,是主要农业区,著名的达旺寺就坐落在北部达旺河谷地带。达旺是门隅宗教、文化中心,气候温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被门巴族誉为美丽的“松耳石盘子”。北部高原边缘,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将来自南方的温湿气流阻挡在峡谷之中,形成了以波拉山口为界的南北迥异的气候。隆冬时节,高原上已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而河谷地带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门隅北部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山地温带气候。
门隅南部包括申隔宗、德让宗和打陇宗,卡门河的支流比琼河、登卡河流经此地。这里夏季炎热潮湿,蚊蚋丛生;冬季无霜冰,最低气温在10℃左右,属山地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门隅地区资源丰富,从北到南森林密布。北部多松、柏、桦、杉、青和称巴树。其中称巴树木质坚硬细密,有花纹,略散馨香,是寺院雕刻印经版的绝好原料。南部多经济林木,如樟树、漆树、梧桐、橡胶、茶树、桑树、棕榈等。竹林覆盖全境。果木也十分丰富,如芭蕉、柑桔、核桃及多种时令水果。门隅的药材种类也很多,从高海拔地区的雪莲、虫草、三七、天麻、仙鹤草、蛇根草、灵芝、贝母,到低海拔地区的沉香、苦楝、丁香、水杨梅、五味子等都有生长。在这里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的有10余种。深山密林中,大象、虎、豹、熊、犀牛、黑狐、小熊猫、猕猴、獐、鹿、豺等出没无常;孔雀、天鹅、鹦鹉、八哥、野鸡、杜鹃等随处可见。
18世纪,有部分门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剥削与压迫,抱着对"莲花圣地"的宗教幻想,东迁墨脱,逐渐形成门巴族的另一聚居地。墨脱在门隅东北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鲁藏布江由东北折向西南,贯穿全境,形成数百里长的大峡谷。北部有多雄拉、金珠拉、呷龙拉和遂拉等山口,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是米林、林芝、波密和察隅进入墨脱的必经之路;沿雅鲁藏布江向南,则直通下珞渝。墨脱古称“白马岗”,藏语意为“隐藏着的莲花圣地”。19世纪末白马岗地区设墨脱宗,从此易名为“墨脱”,仍有花朵之意。墨脱层峦叠嶂,峡谷纵横,地形十分险要,交通不便,外族人很少能涉足此地。
墨脱的地势也是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余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余米,河床地由北部海拔2800米下降到500米。墨脱的气候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变化,从寒带到热带均有分布。门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夏季很少有晴朗无雨的天气。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墨脱的资源和物产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珍稀动植物众多,原始风貌犹存,生态自成体系,现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初步统计,在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30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10余类。色彩斑斓的植物王国为各类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条件。已发现野生动物数百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42种。此外还有千余种昆虫。墨脱的水能资源也很丰富,约有7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境内的矿产资源还是未普查的处女地,仅裸露地表已被发现的就有铁、云母、皂石等。
墨脱四季如春的秀丽景色、独具特色的封闭天地,在藏文佛经中被称为“佛之净土”。历史上这里曾为众多的佛教徒所向往,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
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在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在服饰上,门巴族人喜爱用羊毛织品氆氇为原料。男子多穿氆氇袍和绛红色的长袍。妇女习惯在背上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门巴族妇女颈上都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并喜戴手镯、戒指。她们的内衣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挂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作“噶乌”,以示吉祥。他们不论男女都系一条约2米长的红氆氇腰带,男子们腰间都挂一把砍刀。由于地处亚热带,男女一般都穿长短两种上衣。
门巴族村寨相对分散,十几户、几十户的村落,往往分几个居民点。房屋结构因气候差别而略有不同。门隅一带的住房用石头砌墙,“人”字形屋顶上覆盖木板,加压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层:上层放草和秸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的住房以干栏结构为主,房屋与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顶,用蕉叶或木板覆盖,再用石板压顶。所有建筑门都朝东,因为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就照进家门,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门巴族的饮食结构因地而异,既有吃玉米、稻米、鸡爪谷的,也有吃荞麦、小麦和青稞的。他们喜欢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锅,门巴语译为“可”,石锅煮出来的饭菜味道更佳。
在经济生活中,门巴族人享誉四方的是他们的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加工木碗和编织竹织竹器 的技艺,更是长盛不衰。由于门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纹漂亮、结实耐用、便于携带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门巴族喜庆的日子。新年节庆期间,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作“错木”的门巴戏剧。
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正是这块民歌的丰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样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的著名诗集《仓央嘉措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留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联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他们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