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二五旅游发展
『壹』 原群的主理项目
1、河南白云山创建5A景区策划 2、湖北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3、峨眉山旅游营销策专划 4、乔家大院属市场营销策划 5、珏山热吻大赛策划 6、丹霞山品牌提升策划 7、安阳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8、神农山5A景区提升规划 9、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河南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11、梁山旅游市场营销策划 12、天柱山5A景区提升规划13、宜昌三峡大坝景区市场营销策划 14、上海科技馆创建5A景区策划 15、南京夫子庙创建5A景区策划 16、无锡三国影视城市场营销策划 17、襄樊古隆中“诸葛躬耕地”抢占市场策划 18、青海旅游市场营销策划 19、江苏同里古镇创建5A景区规划 20、河北野三坡总体规划 21、北京圆明园旅游总体规划 22、清明上河园5A创建策划服务 23、安阳殷墟5A创建策划服务 24、商丘旅游十二五规划 25、荥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机控制性详规 26、青海循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7、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策划 28、海东地区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规划 29、新疆可可托海创建5A景区提升规划
『贰』 青海旅游资源
第一章复绪论
1.1研究背景和制意义
1.2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1.3相关理论介绍
第二章青海省的旅游资源
2.1青海旅游资源的特点
2.2青海旅游资源的评价
2.3青海省旅游资源级别的评定
2.4青海旅游资源的区划及开发方向
第三章青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3.1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3.2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3.3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3.4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5青海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思路的确定
第四章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4.1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4.2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4.3拓展旅游产品市场,完善宣传促销机制
4.4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旅
4.5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叁』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方向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了解过。中央建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意见是科学制定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依据。
知道吴文学吗?他说过:旅游业要在农民增收、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服务业、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明确要求“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这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繁荣、人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这是“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人还是建议您参考下旅游局就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答记者问,里面阐述了很多问题及战略目标导向。
『肆』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取得明显突破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
在经受四川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危机为转机,我国旅游业在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复苏和增长,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2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要素发育更加成熟,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海外上市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他产业开始介入旅游业,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游产业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陆续实施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取得明显突破,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
『伍』 青海省的5A级景区有哪些
截止2019年3月,青海省的5A级景区如下表:
(5)青海十二五旅游发展扩展阅读
2015年1月1日,《青海湖景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根据该条例,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从湖岸线起,东至环湖东路以外50米,西至环湖西路以外50米,南至109国道以外100米,北至青藏铁路100米范围内,除沿湖城乡依据乡镇规划建设的项目外,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景区保护无关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青海省青海湖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植被有五大类型(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紧邻湖岸的高寒沼泽化草甸为主,主要优势种群为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华扁穗草。
『陆』 青海发展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魅力青海湖,灵秀三江源。畅游浪漫夏都,纵览神奇天路。数字显示,过去的一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有大幅增长,青海旅游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然而,与此同时,旅游的人均消费、游客的停留天数等能够反映旅游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却
增长缓慢甚至明显下降。有关专家指出,数字升降的背后,折射出青海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还是一种低质低效的增长。
旅游收入量增利薄
西部大开发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的长足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使青海这个过去似乎遥不可及的地方已不再遥远。据青海省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01.6万人次,接近全省人口的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32.8%。数字还显示,青海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至今,不足10年的时间里,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快速攀升,分别增长了5倍和11倍。
然而,在旅游人数和收入双双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水平和停留天数却是双双下降的。1999年,青海旅游人均消费为250元,到2007年人均旅游消费为473元。权威部门称,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旅游消费收入在近10年间是不升反降的。统计部门有关人士说,即便排除统计口径差异等因素,至少可以说,人均消费水平没有明显的增长。
云南城市科学研究所所长、青海旅游规划院院长孙平说,青海以500多万人口接待了1000多万游客,规模确实已经不小了。但问题是旅游收入太低,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不足云南人均旅游收入(1000元)的一半。
同时,衡量旅游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游客停留天数仅为1.4天,同比还下降了0.3天。
“这说明游客的流量增加了,但消费降低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缩短了。”业内人士如是说。这好比企业一年内生产产品多了,价格却降低了,利润也薄了。
关键在于留不住人
“关键的问题在于留不住人。”专家指出。数字显示,省外游客中只有三成多是过夜游客,游客在青海的停留天数和人均消费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一日游游客的花费仅为100元。
著名的“彩虹之乡”互助土族自治县,每年游客不少,但旅游的内容多是“喝青稞酒、看安昭舞,再吃一顿饭”,半天的工夫就走人了。虽然县城附近就有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风光妖娆,但由于没有宾馆,也没有娱乐项目,游客多半与之擦肩而过。就是王牌景区青海湖、塔尔寺,也都是在一天甚至半天就可以游览结束。
同时,单纯数量增长、走马观花式的低端旅游还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旅游旺季“虚火过盛”,景区车水马龙,一房难求、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甚至带来粮油副食等价格在一段时期的上涨;在一些景区,游客的大量涌入,还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面临破坏的问题。
青海旅游亟待转变发展方式
“留不住人”的背后,是青海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景区建设落后,游客满足感差。作为一个产业,青海旅游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及其产业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2007年青海旅游的人数高于西藏1倍多,但收入却低于西藏。孙平认为,个中原因首先是青海缺乏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分析比较人均旅游收入的构成,吃住行占了7成之多,而“购”这个重要环节的消费少得可怜。并且,即便是在食、住、行等环节,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青海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如旅游开发程度低,目前资源的利用率不足10%;特色旅游品牌少,来青游客人均花费水平低,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小,仅5万人次,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有待大幅提升。
有识之士认为,青海旅游的发展中,仍然带着浓厚的政府行为的色彩。西宁市几个大宾馆中,有的仍然是政府主管;诸多的景区没有一家是真正完全的按照企业化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和运营的;155家旅行社,没有一家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在建设旅游名省的过程中,政府应着力在搞好规划、营造环境上下工夫。
孙平说,青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大片地区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低层次、破坏性开发,把对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青海发展旅游不能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而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游客的数量。
『柒』 关于青海十二五的作文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大约有981.6万人(2000年)。 回族人是由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伊朗人以及突厥语系民族到中国之后跟蒙古族、维吾尔族及汉族相融合产生的民族,他们从唐代开始经由陆路与海路各自的地方来到中原生活,并渐渐与汉人同化。大约於距今600年前的元末明初,今日的回族人口开始成型。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西安等城市定居,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回回一词初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汗朝统治下的回纥人。元代回回是对伊斯兰教信仰者的通称。明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其教徒为回回人。清朝至民国年间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统称回或回回。回族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叶,大量被迫迁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同汉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民族确定了自己的族称,回回成为回族的通俗称呼。 此外,明朝时从南洋到中国的人口中亦有不少信奉伊斯兰教,这些人口来到中国,成为了中国沿岸(如:山东、福建及海南)的回族。 回族的语言,在其东迁初期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回族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惯以汉语、汉文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但在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在边疆地区也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与此同时,回族人仍然保有不少过去阿拉伯、波斯等传统文化,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建礼拜寺(也称清真寺),围寺而居。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其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回民从刚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经名),结婚时请阿訇证婚,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忌吃猪肉、动物血、自亡动物和未奉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即使是牛羊肉也必须是穆斯林所宰,方能食用,所以在城市中设有民族市场),禁止饮酒等。 回族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点。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对襟褂,外套黑色对襟坎肩,头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称“回回帽”、“号帽”,亦称“礼拜帽”。 根据《古兰经》规定,回族穆斯林妇女多头戴遮头护面的盖头。盖头的颜色依年龄而不同,老年用白色,中青年用黑色,姑娘用绿色。这既符合了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古兰经》规定:“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 婚姻方面,回族注重男女双方在信仰和生活习惯上的一致,主张男女“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不重门第、富贵,而注重双方的信仰、品德和才貌。举办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结合),写“依扎布”(证婚书),男方还要给女方聘金(根据男方条件而给予女方并由女方单独拥有支配的一定数量的钱财)。 按照伊斯兰教传统,人后用布包裹,实行土葬。 主要从事农业,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开采上都较著名。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传统行业有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及牛羊屠宰加工业等。 1958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新疆、河北等地的2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联合自治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 门源回族自治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回族人的姓氏多数源自其阿拉伯名字,有马姓、穆姓或木姓 (Mohammad)、沙姓 (Sadiq),此外,回族人口亦有很多哈姓、羽姓及脱姓的人。
『捌』 2017年青海旅游人数和收入实现增长了吗
今年以来,青海省旅游系统努力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树立“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理念,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一流品牌,推动青海全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全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未来青海全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打造茶卡、龙羊峡、东峡、拉加、俄堡等青海全省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名镇建设,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区向乡村、由城市向农村广泛覆盖。
希望青海的旅游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玖』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形势预测
--------------------------------------------------------------------------------
2006-04-19 09:01:09
2003年是青海旅游业面临“非典”考验,在艰难中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旅游系统以“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外抓市场,内抓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最大限度减少“非典”造成损失的同时,狠抓了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截至9月底,全省共接待港、澳、,%;旅游创汇406万美元,同比下降54%;国内旅游者334万人次,同比下降14%;,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11%;,同比下降6%;,同比下降5%。
一、2003年青海旅游业运行情况
(一)服从大局,加强领导,有效防止了“非典”通过旅游途径传入青海
旅游业是“非典”影响的重灾区,是“非典”冲击最直接的行业。发现“非典”疫情之初,青海虽然没有发现“非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但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青海防控“非典”的部署和要求,于4月中旬在旅游系统建立健全了“非典”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控制的应急预案,建立和坚持了24小时值班制度,以以会代培的方式对全省各州、地、市和重点县旅游局长、西宁地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总经理近200人进行培训,并和卫生防疫部门一起对各景区、点,各旅游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同时为堵住“非典”通过旅游途径传人青海,4月下旬,全面暂停了旅游经营业务。从4月下旬到5月底,全省各旅行社共取消人境旅游团队270个,7100余人;取消出境团队38个,1527人;取消出省团队60个,4 526人;取消省外来青团队380个,人。塔尔寺、鸟岛、互助土族故土园、大通森林公园、循化孟达天池等主要景区(点)先后关闭。全省200余辆大中型旅游车辆及青海湖、龙羊峡、李家峡等景区的游船全部停运。星级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也大幅度下滑,%,最低时仅为10%。餐饮业、%、62%、85%。据测算,仅4月下旬至5月底,。虽然自6月份开始,在全国率先放开了青海省内旅游市场,开展了“青海人游青海”活动。但截至6月底,旅行社组团、接团仅恢复到2002年同期的58%,景区(点)接待恢复到2002年同期的55%,星级饭店人住率也仅达到44%。游客人数比2002年同期下降65%,旅游总收入下降76%;境外游客同比下降86%,创汇下降82%。
为了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6月份以后,国家、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对旅游行业进行扶持的政策,决定200年5月至9月间,免征旅行社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税附加;对饭店业减征30%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星级饭店免缴卫星地面接收站全部收费,对旅游车辆减免10%客运附加费。省旅游局配合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省政府对旅游行业进行扶持的优惠政策,向各旅行社退还了部分质量保证金。同时,省旅游协会还免收了2003年会员单位会费,已交纳的全部予以退还。这些措施缓解了旅游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为“非典”过后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
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旅游部门加大了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进行了青海湖151景区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了7000多平方米有碍景观的建筑物,实施了绿化工程,种植草坪,恢复植被多平方米,初步改变了景区脏、乱、差的面貌,目前正全力进行协调和策划151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餐饮娱乐中心、白塔等重点建设项目,即将动工兴建。贵德黄河景区步行道及附属设施项目、塔尔寺景区道路、互助北山扎龙沟景区道路也已经竣工。坎布拉旅游公路已接近尾声。循化、倒淌河、西海镇等地的小城镇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初见成效,格尔木、贵德、门源等地的主题公园、城市广场建设进展顺利。民间投资也取得较大进展,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外贸大厦,投资3600万元的百华大楼都计划于2003年竣工;万通大酒店、银龙大酒店、国华宾馆等一批高等级宾馆也将于2004年、2005年竣工。互助投资1000万元的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已完成700余万元,部分投入运营;总投资500万元的河渔民俗村已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投资500万元的乐都同乐公园开工建设。青海创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50万元与海晏县共同组建了沙岛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正在进行项目策划工作。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在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江苏、北京、甘肃及省内部分企业洽谈签约旅游投资项目6个,。加拿大叶氏基金董事长与青海达成了总投资额为800万美元的青海湖旅游基础设施及互助北山旅游度假村意向性协议项目;日本国松下茂树先生与西宁市达成了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拉脊山温泉意向性协议项目;四川恒山集团所属青海西宁郁金园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与互助县达成投资7000万元兴建土族民俗风情园协议项目,一期工程已破土动工。门源县积极策划,准备将岗什卡雪峰登山探险、仙米风光等优势旅游资源以零元拍卖给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开发经营,以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推出重点活动,提升青海形象
为树立和提升青海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省政府暨相关部门重点推出了中国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张健横渡青海湖、第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三项大的活动。依托青海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探索旅游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创出高原旅游、文化和体育品牌。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直播了开幕式,新华社、中国体育报、中国旅游报、青海日报、新浪网等媒体对各项活动分别进行了直播或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一路顺风、旅游风向标等栏目还先后播放了青海专题;中国西安画院从2003年开始,把青海作为采风绘画基地,并决定在2004年举办青海风光书画展。这些活动对提升青海知名度,推动青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组织青海旅游宣传大篷车
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共同组织青海省、西宁市及旅游重点县旅游局、各大旅行社、星级饭店、民族歌舞表演队、省内主要媒体组成的青海旅游宣传大篷车,于3月6日从西宁出发,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7省(区)对青海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大篷车历时叨天,行程12 000余公里,举办旅游说明会6场,座谈会6次,歌舞表演和宣传推介活动11场,散发宣传资料50 000余份。400余家旅行社近百家新闻媒体参加了“青海旅游说明会”,多名市民观看了大篷车文艺表演队演出文艺节目,共与各地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10份,与各地旅行社达成意向性协议150份,沿途各省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达到了宣传青海、推介青海、让人们了解青海的目的。同时,西宁市旅游局也组织了旅游宣传大篷车,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海北、北京等省区进行宣传,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加强区域合作,走捆绑式发展战略
2002年青海、西藏两省区、敦煌寺区旅游协作会议在西宁召开,达成了加强联合协作,逐步放开市场,共同打造青藏线旅游的协议。受非典影响,共同宣传促销等诸多工作没有开展,但在联合协作、放开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青海、西藏两省区共同争取青藏铁路旅游规划事宜已得到国家旅游局同意,并承诺牵头制作青藏铁路旅游规划,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将于2004年初启动。在相互放开市场方面,2003年敦煌市共组织敦煌一塔尔寺长线旅游团队600多个,12 000多人,直接进入景区,青海组织了格尔木-西藏团队75个,1265人,到敦煌团队对个,2645人。2003年8月,西北旅游协作区第十五届年会在西宁召开,原则上达成在坚持属地化管理的前提下,相互放开市场,建立大西北旅游区及共同宣传促销的共识。
(六)“十一”黄金周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
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五一”黄金周人民群众未能如愿旅游,被压抑的旅游愿望在“十一”黄金周被释放出来。为切实做好“十一”黄金周工作,旅游部门早部署、早安排,做了精心准备。省政府调整、充实了全省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制定了《全省旅游协调会议议事规则及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作,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治理整顿旅游市场,建立了良好的旅游秩序和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2003年“十一”黄金周共接待省内外旅游者41万余人次,较2002年同期增长118%,,同比增长118%;,同比增长115%,,同比增长121%。黄金周过后许多景区仍然游人不断,旅游季节明显延长。
二、当前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旅游业已得到各地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青海旅游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招商引资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及青海省各级政府都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各行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旅游业直接招商引资数量并不多,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固然有目前青海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经营时间短的因素,主要原因还在于个别地区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不够细致,措施不够得力,没能真正为投资方做好引导及服务工作,旅游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2、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和宏观指导不够,一方面制约与监督力度不够,旅游市场还存在无序竞争,景区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尾随游客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存在部分重点景区多头管理和旅游企业小。散、弱的状况,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景区建设及配套设施滞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青海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而景区开发层次低、缺乏旅游精品的矛盾日益突出,景区策划和建设性详规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包括重点建设项目青海湖151景区的设计及建设性详规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三、2004年发展形势与对策
(一)2004年青海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出现并将进一步扩大旅游的普及化、大众化特征,旅游将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时尚和日常生活需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使西部地区交通、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内外交流进一步增加,对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青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作为青海重点培育的5大优势产业和扩大就业的重点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青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景区建设都有了很大改善,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青海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具备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但是,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制约因素多,和青海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预计目标
根据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比2003年增长30%;旅游创汇达到611万美元,同比增长30%;国内旅游者47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同比增长20%。
(三)思路与对策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扩大宣传、拓展市场,推动青海旅游迈上新台阶。
1、发展思路:规划并建设好“一个中心”、“一条线路”和一个突破口:
(l)一个中心:即以西宁市为中心,发展环西宁旅游圈。突出避暑、休闲和省会城市特色,把凉爽气候作为亮点,逐步把塔尔寺、青海湖、贵德、李家峡、互助、门源、同仁、循化、乐都等景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