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论文摘要
1. 谈旅游与文化关系的摘要
旅游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旅游与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旅游来说,有的人喜欢有名胜古迹,有的人喜欢有山河大川。你的喜欢风土人情,有的喜欢花红柳绿,无论喜欢什么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淀。
2. 求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论文,2000字以上,按论文格式。。。跪谢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
论文,题目,摘要内(中英文)容,目录,正文(引言,正
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
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
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
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
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
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
,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
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
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
,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合适采纳
3. 急求一篇关于环保对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的论文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 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4.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地理 科学 研究,包含旅游又包含地理环境,多思考
5. 谁可以推荐一篇关于旅游环境的论文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
摘要在分析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并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
环境承载力2个相关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解决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旅游景
区有序、有节制发展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相关性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全
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解决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发
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整个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造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恶化问题,是目前旅游学术界以
及旅游景区经营者所关注的一大热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
力就是在该系列研究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和内
容,是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
1.1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
环境系统除了包含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2大部
分外,还包括了人即生态旅游者的要素。在该系统中,生态
旅游活动可以抽象地认为是生态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体验
和感知的过程,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生态环境
可以说生态旅游环境的本质是生态环境,它既包括了物理的
元素,即可以在物理三维空间定位的元素,也包括了在物理
空间内描述不了的因素,如各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和人类感知的元素,如生理、心理感受得到的“舒适”、“兴
奋”、“刺激”和受教育等。
人作为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绝对优势种群,在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中占有能动性地位,具
有影响和主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位。首先,人是旅游活
动的主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态旅
游业的核心,没有了人,整个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就失去了存
在的意义。其次,生态旅游环境的本质是生态环境,生态旅
游环境系统就相当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活动对
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循环带来了很
大影响,生态系统要在承受人类生态旅游活动的压力下,既
满足人对生态系统体验和感知的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整个系
统各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平衡。由此可见,生态
旅游者的活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是否能保持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平衡:当生态旅游者的行为活动施加于生态系统后,生态系统仍能维持自身内部的
平衡,整个系统就会趋向于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反之,就
会造成系统混乱,甚至毁灭。
1.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基于以上对生态
旅游环境系统的分析,结合该领域前人的成果[1-7],笔者认
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既满足人对区
域内生态系统的体验和感知的需求,又满足其自身维护系统
平衡的能力。即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地域范围内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资源及功能对生态旅
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的承受能力,也就是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对外界影响的缓冲力,或者说是其在外界影响下的自我
恢复能力。它具有以下内涵:
(1)保护环境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
展,达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生态旅
游环境承载力则以此为出发点,倡导促进保护或维护“自然
区域”,实行持续性增长,即环境必须因此而获得净收益,而
不仅仅是不导致现在环境状况的恶化,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社
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和谐发展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有自我
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不受外力与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
下,系统本身能保持自我平衡状态;如果系统受干扰,当干扰
在系统可调节能力或可承载能力即“阈值”范围内,则系统还
可维持平衡;但如果干扰超过了这一“阈值”,则系统平衡将
受到破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就是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
“阈值”。
(3)从承载力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作为
一种纲量,是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一种特化,它是在生态旅游
活动的压力下,生态系统既满足生态旅游活动(即人对生态
系统体验和感知的过程)的需求,又满足维护系统内部各种
关系平衡的最大能力。
(4)生态旅游活动是有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
环境承载力是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效地维护地方特
色、传统文化,使保护整个生态旅游的环境能够保持良性循环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5)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使当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地方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有更
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保护的
旅游环境承载力。
(6)生态旅游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能随着人
类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调节性。只要能找
出限制自然区域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最小限制因子并
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就能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向更好的
方向转化。
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体系
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所反映出的生态旅
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与生态旅游环境的纽带和中
介,反映了生态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程
度。它涉及了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是一个受多因子影响
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分类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从生态旅游活动主体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
为生活环境承载力、交通环境承载力、游览环境承载力、旅
游用地承载力、自然环境纳污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从
生态旅游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包括生态旅游者承载力(生态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和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承载力(社会经
济承载力)。从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可以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
环境承载力3个分量。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最终是服务于区域的生态旅
游环境规划与管理,从生态旅游环境的角度在实践应用方面
更为有效。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体系可以
通过图1表示。
3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
的联系与区别
3.1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
力的相互关系旅游环境容量是用于表示旅游区所容纳的
旅游者数量,它是作为衡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
标,一般用数值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以旅游环境容量为
基础,旅游环境对旅游活动提供的最大支持必须是建立在旅
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即旅游环境容量基础之上,它是
一种稀缺性非实物资源,作为一种纲量,用于一定时期内旅
游环境系统对人类旅游活动的最大承载量(社会经济、文化、
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随着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在环境科学的承载力理论和旅游学科的旅游环境
容量以及旅游环境承载力两者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了旅游业
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即旅游活动强度不仅仅
不损害当代人及未来人的利益,更强调旅游活动强度在人类
代际间的持续性和公平性,且在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
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身系统内部的运转。生态旅游环境承
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见图2。3.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
力的区别
3.2.1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的区别。
(1)研究的承载对象不同。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对旅
游者的最大负荷量,表征其大小的指标是旅游者数量[8];而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旅游环境系统对人类旅游经济活动的最
大承载量,其研究指标不仅包括旅游者人数,还应有社会、经
济方面的指标,包括旅游者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
强度3个分项。
(2)服务对象不同。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区接待旅
游人数超载提供量化依据,可在旅游区旅游人数总量控制、
规划布局等领域得以应用[9-11],而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提供
旅游区接待的合理旅游人数外,还应提供与旅游环境系统相
适应的社会、经济指标,主要用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强调了环境的主动性。旅游环
境容量只用旅游区承纳的旅游者数量作为唯一指标,这违
背了旅游环境作为空间和非空间的对于实物和非实物要素
载体的本质内涵;同时旅游环境对于旅游活动强度的承载
并不总是被动的,它有积极主动性的一面,一方面表现在不
同旅游形式的不等量的承载力值,另一方面,旅游活动强度
一旦超出其阈值便会受到剧烈的破坏而导致旅游地的衰落
甚至消亡。
3.2.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1)旅游主体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旅游
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
游者比传统的旅游者更具有环保意识,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
中除了满足其旅游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传播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
(2)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开展的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同。
开展传统的旅游活动目的仅仅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保护当
地生态环境与自然文化景观,因为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
经济都较为不发达,只有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当地
经济,才能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旨在使一定的自然地域内的生
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11-12],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
旅游业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传统环境承载力只是强调在
旅游活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没有强调其生
态环境是否能够以相同的利用率得到持续利用,其保护要求
较低。
(4)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最大值和最适值,最大值又称
饱和承载力,是旅游承载的极限,超出该极限值则视为超载,
长以此往,旅游环境系统会遭到质的破坏;最适值又称最佳
承载力,该点既能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功能发挥最适,又不
会导致“疲劳”态,经济收益也比较理想;生态旅游环境只注
重最适值,不主张最大值,即使在最大值时不会导致旅游环
境系统质的破坏,但长期处于最大值边缘宜造成生态旅游环
境的“疲劳”,也不能使同样的旅游活动强度在人类代际间实
现持续性和公平性。
4结论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
起,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
理论基础上,以及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日
渐成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意
义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客观上它是实现生态旅游与资源
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生态旅游环境系
统中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间的平衡点,达到社会总成
本最小(以环境为前提)、效益最大,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意义;
二是主观上它实现了对旅游景区发展规模的约束,作为旅游
景区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有力地维护了旅游景区有节有序
的发展,达到了最基础意义上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
理,1995,15(1):89-94.
[2]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8(9):38-41.
[3]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
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58
-61.
[4]李丰生,赵赞,聂卉,等.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桂
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3):13-18.
[5]董巍,刘昕,孙铭,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
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024-1029.
[6]L MIE D W,STANKEY G H.carrying capacity:“Maintaining outdoor rec2
reation quality”[M]∥Recreation symposium p roceedings,suracuse.New
York:College of Forest,1971:122-134.
[7]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
刊,1998(3):41-44.
[8]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8(3):23-
27.
[9]李春茂.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J].林业建设,2000(5):21-
25.
[10]鄢和琳.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确定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探讨———以
九寨沟、黄龙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2,21(3):73-75.
[11]戴学军,丁登山,林辰.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J].人文地理,2002,17(6):32-36.
[1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6(3):
170-172.
[13]杨林泉,郭山.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
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3):23-27.
6. 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只有注重环境保护才能使旅游业可持续发专展。首先,要对旅游的属车辆进行限制,车辆必须在尾气排放达标,在距离景区一段距离就下客。景区要限制游客数量,并规范游客行为,景区不能乱丢垃圾。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必须远离景区。同时,景区上风头上游不能规划建设工厂或工业园区。否则,在废水废气的侵蚀下,任何美丽的景色都很快褪色。就象漂亮的时装穿旧后就沦为垃圾堆里的破布一样。
任何地区可接纳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定值,容纳这个人数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个自然恢复期。只要注意以上两点,同时做好环保,就可以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破坏环境必然导致土壤、植被、空气的恶化,各种生物失去适宜的生存条件,要么迁徙,要么灭绝,那么原来的旅游景区,必然变成各种污染物和苍蝇蚊子的生活场。
7.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
有必然的联系,既要发展旅游事业,也要保护旅游环境;绝不能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
8. 浅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纵观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其文化特征无不十分突出。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旅游具有文化属性,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的,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相反,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旅游,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同时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增强市民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相关管理,保持旅游的文化灵魂,使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
9. 关于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网上有 我搜到过
10. 浅论旅游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旅游业包括抄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部分。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一般是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建设需要外汇,大多是从国际旅游业开始发展的。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是密切相联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