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讨论
㈠ 旅游资源该如何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的价值通常从美学观赏性、历史文化性、科学性和奇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美学观赏性是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是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性,如桂林山水、张家界的山石、敦煌莫高窟、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历史文化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其遗留文物古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体现着某种文化特征,是否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否与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直接相关。科学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某些特性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能为科学工作者和探索者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帮助。奇特性即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也就是“与众不同”“唯我独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适当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包装和挖掘利用,使之纳入旅游业范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建立各种各样的景区景点,如风景区、文博院、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等。
㈡ 结合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国内旅游不仅仅是旅游发展的先导,而且一
直是世界旅游业的主体与基础,无论是从旅游者到客人次数上看,还是从旅游消
费额来看,国内旅游均占9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
国内旅游活动开展得较晚,虽然今天的国内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影响,
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不仅有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
而且有许多认识问题远未取得共识。显然,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旅游需求,采取
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对国内旅游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对
中国旅游业健康的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说不清的数字
从字面上讲,似乎很清楚:凡国民在本国境内所从事的旅行游览活动均为“
国内旅游”。然而,这只是规定了国内旅游的一个大致范围。很显然,如果要想
研究国内旅游的意义与作用,对其做深入细致地分析,仅仅有这一个界定,那是
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旅游者。为了统计与研究分析的方
便,国际上对旅游者有个比较认同的界定,即作为旅游者:在空间上――必须是
离开自己的长住地一定的距离(有的国家规定100英里),应在正常活动的范围以
外,因此,上下班、上下学、去影剧院、商店者,均不应算是旅游者;在时间上
――必须在外过夜或逗留24小时以上,但又不能无限期的逗留,一般限定在一年
之内;在外出的目的上――一般是以消遣、度假为主要目的,也经常包括公务、
因私探亲等,但不包括谋生、定居、迁徙,以及外交、军事与其他专业人员执行
公务、学生就读等目的。
目前在中国,整个旅游业起步比较晚,虽然国际旅游的统计仍不完善,但已
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国内旅游的统计仍然是个空白。有的地方仅以游览点的门
票作为国内旅游者人数的依据。不分过夜与不过夜,没有逗留夜次数。国内旅游
的消费更是如此。每年虽然有关部门都公布一次国内旅游的旅游者人次数与消费
额,但从未介绍过做出这一估计的依据与方法。因此说,这个数字尽管是仅有的、
官方的,但其实际意义不大。
同样,“国内旅游业”更是个模糊的概念。除了目前规定的专门从事国内旅
游业务的三类旅行社外,似乎尚无专门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系统,甚至也不存在
“定点饭店”、“定点餐馆”。国内旅游业更是难以确定其范围,行业管理也就
无从谈起。诚然,这一切和中国国内旅游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目前,虽然以
消遣、度假为目的旅游者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很小,尤其是通过旅行社组织做
长途消遣、度假旅游的人数更少。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他们消费很低,其活动也
不通过旅行社。
因此,要研究国内旅游,判断它对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
其当务之急是,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尽快
对国内旅游的有关统计体系、口径进行确定,并在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或旅游
地,利用连续抽样调查的办法,取得数据,逐渐建立与完善国内旅游的统计系统。
二、由来已久的偏见
1.“游山玩水”似与“游手好闲”同义。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
有许多文人墨客,遍游祖国山川,留下不朽的佳作,但这一切却与普通百姓无缘。
虽然人人都愿领略大自然秀丽奇特的风光,都想欣赏那璀璨丰富的历床文化遗产
与现代艺术,然而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游山玩水”仍往往被视为不正当的行
动,常不敢堂堂正正而为之;旅游同样是一种消费,但远不如具他消费那么体面。
这种认识虽然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在不断改变,但其影响远未消除,并不时地发
生着作用。
2.国内旅游需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
平在不断改善,实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普遍增加,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废止,退体
制度的改革、职工带薪假期的明确,以及城乡各种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更多的
人有了旅游的时间。随着思想的开放,入境旅游者的示范效应,人们的国内旅游
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其他原因,这种需求并未受到
应有的重视,甚至遭到压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
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实际上,这种政策就是不支持搞国内旅游反映在实际
工作中,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对如何满足国内旅游者
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支持。时至今日,国内旅游者的出游受
到种种歧视,“花钱买罪受”的局面,被“宰”被“骗”的事,广泛地存在,屡
屡发生。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并未产生多大的压力。
3.难以改变的地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提到旅游,人们想到的就是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他们提供高级旅游车、安排高
级饭店、优先提供机票与车票,为挣得外汇。而在一些以国内旅游人数颇多、海
外旅游者很少的地方,也往往把主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放到搞国际旅游上,国
内旅游却无人过问。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有市场因素,如搞国际旅游利润大,挣
外汇,好处多,搞国内旅游获利小(其实也未必);有传统观念的作用,如“涉
外重要”、“外事无小事”等外事工作的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也有体制
上的原因,国家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国际旅游的发展有长远规划、年度计划、
具体指标和日常工作的指导,管理机构齐全,职能明确,而对国内旅游的管理则
是徒有其名,国家旅游局曾一度设置的国内旅游司早被取消,地方旅游部门设国
内旅游处者也为数极少,国家其他部门又不便介入。这事关普通百姓的需求的大
事,却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
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国内旅游发展的意义尚未被真正的认识。而认识问题
不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大,国内旅游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国内旅游发展的困扰
困扰之一是“国内旅游挤国际旅游说”。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
施,大批海外旅游者涌入中国,使中国颇为薄弱的旅游服务业陷入全面的、极度
紧张之中。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业也随之兴起,这在实际上加剧了旅游供给上的
紧张。对国内旅游所实行的“三不政策”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毫无疑
问,为了尽快赚取外汇以促进四建设的进程,中国提出优先发展接待入境旅游者
的国际旅游业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就国家总体而言,这决不意味着全国各地
都不去发展国内旅游,也不意味着发展国内旅游就一定会妨碍国际旅游的发展。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外旅游消费者消费水平与兴趣偏好的差异,住
宿、餐饮、长途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矛盾片下明显,一些旅游景点(或旅游热点
城市)人满为患的问题突出,也多在节假日和容量小的地方。而许多中国青年人
喜欢上的自然景区或游乐园等场所,并不是海外旅游者的集中地。当然,国际旅
游与国内旅游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有的是可以用价格来调节,重要的是靠宣传
来引导,靠安排适应国内游客的活动,开发新的项目来分流。实践证明,国内许
多新的景点首先接待的是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的开展促进了景区的基础设施与
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积累了经营与管理的经验,提高了知名度,
为国际旅游者开辟了新的旅游地。这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常规。
困扰之二是“公费旅游与自费旅游说”。一提到国内旅游,最敏感的问题是
“自费”还是“公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公费旅游视同“不正之风”,曾三
令五申,严加禁上。但事实上是禁而不止。不少调查表明,各地国内旅游者中。
真正自己花钱者仍为少数。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国民总体经济水平所
决定的。就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大约为340美元,按经验数据来推测,刚
刚达到产生国内旅游需求的时期。大多数人,尤其是靠固定工资生活的国家职工,
还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长途旅游的费用,而且带薪度假时间尚未法律化,因
此,完全的自费旅游变得很困难。二是“公费”的概念含混,界定不清,虽然有
些人外出旅游并非由旅游者自己负担全部费用,但也并非是不合理的,更不能说
是不正之风。例如,奖励旅游与社会旅游,即一些企业利用奖金或福利基金,安
排职工到外地旅游或休养,或作为对工作有贡献、完成任务好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组织他们去旅游,这应当说是合理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做,不仅使职工
得到休息,增长见识,提高了素质,同时作为一种社会集团的消费方式,也减少
了市场商品供应的压力。再如。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村,组织农民集体旅游,虽然
农民本身不用负担旅游的费用,但集体的积累也属于各个劳动者,这和花国家的
钱不是一回事,亦不宜限制。还有,会议旅游,根据国际旅游统计的通例,是旅
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逐年增加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专门设有招揽、
组织会议旅游的机构,建造了各种会议设施或综合的会议中心。目前,我国每年
各种行政、专业、行业、学术等会议也是相当多的。接待会议已经成为许多饭店
的主要业务与收入来源。这样的游览总比个人专门出去游览方便、经济些,问题
的关键是公私要分开,应当个人负担的不要由公家开支。不合理的旅行开支要靠
财务制度去解决,而不能笼统地反对公费旅游。应当看到,由于国内旅游服务体
系不完善,往往以“公”出面要比以“私”出面办事方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人门“假公济私”。如果国内旅行代理业发达,方便合理的专业化的旅游社会性
服务代替了各个单位繁杂的会议组织工作,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财力,合理
利用设施,提高会议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一些变相的公费旅游,有利于廉政
建设。
四、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国内旅游是公民的一种正当消费形式,国内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人们的这种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
要不断创造条件,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引导这种日益增长的消费,而不应当、也
不能去人为地扼制,为了使我国国内旅游得到健康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力
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现在,有这
样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值得认真研究。
1.充分认识发展国内旅游的意义。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整个国家来说,
并不象国际旅游那样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它与每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的
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其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目
前的经济形势下更为明显。首先,回笼货币、减少市场的压力。改革与开放政策
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广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也使储蓄存款成倍的增长。据统计,1978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18
.6亿元,到1990年增加到7034亿元。这样巨额的储蓄的确对实物商品市场是一种
巨大的压力。而通过引导,使居民的部分储蓄用于旅游消费,可以回笼货币,使
市场压力得以缓解。在市场疲软、消费萎缩时,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实不失
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其次,增加就业。国内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吸收一部分人
充实到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而且,它又可以促进、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尤其是许多非专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对稳定
社会秩序有特殊的作用。第三,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城乡旅游者的流动是双向
的,但从总体上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向经济下发达且有物殊吸引力的地区
流动是主流。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倚仗其独特的旅
游吸引物。发展国内旅游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以此弥补其他资源的匮乏。而且,
旅游活动是人的流动、人的交往,旅游者又是文化、知识、信息的载体,自然会
促进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这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具有特殊
意义。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亦称增值论),对一个地区
来说,其旅游收入(即外来旅游者的消费)会不断增值,可能会是最初收入的几
倍。所以其经济意义远非旅游接待部门的直接收入,更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门票。
国内旅游的开展,其政治意义也是不可小视的。首先,通过旅游活动,旅游
者对祖国、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了解,激发其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意识,
克服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引导国内旅
游这种健康有益的消费,有利于移风易俗,提高人民的素质与生活质量。
2.国内旅游的发展要适度,吸引物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
极性。应当看到,国内旅游的发展也是有条件的,除了旅游者本身有需求,经济
上、时间上与身体条件允许外,旅游活动还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必须考虑交通运输能力、景点的接待能力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客观
条件。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国内旅游不宜大力提倡,特别不宜大力提倡
远距离的旅游。还应当看到,虽然目前有些国内旅游者消费档次较高,但这毕竟
是少数,绝大多数国内旅游者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文化需求层次也属低水平,因
此,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力戒贪大求洋,
一哄而起,要从国内旅游者特别是大多数当地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新的旅游
吸引物的建设思路要宽,特别要考虑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普通公众负担得
起。眼睛不要老盯在建庙、修墓、造游乐园上。从根本上讲,国内旅游活动的不
少内容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修建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文化娱乐、
休息场所、公用设施等都不是纯商业性的。旅游设施的建设、投资绝非旅游部门
一家的事。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应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
体与个人的多方面积极性。这样便于筹措资金,合理利用,加快旅游景点的建设,
将社会福利与商业性的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国内旅游的协调与管理。随着国内旅游者人数增
加,旅游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内容逐渐增加,为旅游者服务的社会体
系应尽快建立,不断完善。不仅要根据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水平,建设适合他们
需求的住宿、餐饮、交通、游览、消遣等方面的设施,还要大力加强国内旅行社
的建设,使之真正发挥行业龙头的作用,使国内旅游活动也逐渐标准化、系列化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成立专业旅行社,专门从事某些特定市场(如青年、退休
者、教师、艺术家、工人等)的组织接待工作,将通常由机关、企业自己组织的
旅游、会议等业务,改由旅游专业服务公司负责,以便减少成本、节约人力、提
高效率、改进服务。
4.处理好国内旅游的发展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旅游活动是人群的流动。
随着国内旅游的开展,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不当造成植被的破坏、环境与水资
源的污染,不仅使旅游景点的吸引力降低,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个别游览点(
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活动空间小,文化价值高,游人过于拥挤,不仅游人难
以得到期望的享受,而且很容易使历史遗产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又很难补救。
另外,国内旅游的开展,由于受季节、假日、传统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的影响,旅
游者的流向往往比较集中,从而对一个城市或区域造成压力,使交通拥挤、供应
紧张、物价上涨、社会治安混乱,干扰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生产、生活、社会活动
的正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不满。因此,一方面
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加强宣传,介绍旅游的开展对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
促进作用,赢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对旅
游者进行疏导分流,减少干扰,并在参观、游览等方面对当地居民给予一定的优
惠照顾。
总之,国内旅游远比国际旅游复杂,它波及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有纷繁复
杂的经济关系,必须认真对待,采取妥善措施,使之健康的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
㈢ 如何看待旅游资源类型的发展变化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版资权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1)阶段性:有些现在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将来就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如文革遗迹。
即所谓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群体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对城市人来说农村田园风光、对农村人来说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㈣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㈤ 旅游资源开发如何突出特色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常说的水水水水,当然旅游概念的外延在逐步加深,哪怕是一片竹林,一弯绿水也是一片风景;
人文旅游资源:范畴很广,如古都、古村、历史事件发生地、现代风格的都市等等,更有纯粹的人造景观。
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者,
首先要确定属于哪种资源,不同资源的开发策略不同。
其次,找亮点,抓特色。这点说难不难,一句话: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审视自身资源的可取之处。
游客消费心理,可以把自己作为一名游客,想想要去哪里玩,列出若干目的地。每个目的地后面列出去那里的原因。
反复几次,你要开发的旅游景区,应该是什么样子,就会胸有成竹了。
㈥ 如何保护旅游资源说说你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对行为失当的游客进行罚款。 严格执行旅游资源保护条例。
一、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既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是可行的,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即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
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自
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
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
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
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
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
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
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
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
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
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二、自然保护区如何开展旅游
自然保护区怎样开展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应对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
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开发策略,最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
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1. 充分认识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前提。作为经营旅游业
务的保护区,既不是原始的禁区,更不是热闹的娱乐场所,而是能够显示自然和历史风貌的
为人们提供适当旅游项目的自然环境。这是与一般的保护区、普通的旅游区的根本区别。要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员、厂矿企业及广大群
众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保护与仟展旅游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如前所述,自然保护区的首要功能是科研功
能,因而必须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同时资源与环境又是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旅游,毁掉资源、环境就是毁掉旅游。理论与实践都表
明,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为主,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果真如此,那么自
然保护工作开展得越好,保护区的地位就越高、对游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就越高。继而再将经济收益反馈到保护区的建设方面,即可使保护区走上一条保护
——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2.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大政方针。特色是
旅游的基础。有特色的保护区才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例如笔者经过多
年的调查研究,概括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即:①世界级自然保护区;②神
奇的火山山水游览胜地;③满族的发祥地,朝鲜人民心目中的圣山。针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
特色,笔者认为长白山旅游开发的策略应是: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效益为主,有理、有利、
有节地开发旅游资源,重点突出野趣之山、神奇之山、神圣之山的特点,其战略目标是将长
白山建成世界著名的火山风光保留地。
3.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有效途径。
①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
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区工作,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是整个保护区的绝对保护地段,除进行巡护和定期资源普查外,不准进行任何其
他活动,以保持自然状态和储存物种,缓冲区是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带,主要作用是保护
核心区,使其免遭破。试验区是保护区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试验区内可以开展科学
考察、研究和试验以及教学实习,亦可结合自然风景划定区域,开展不影响自然保护的参观
旅游活动。
②健全环保机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尽快建立健全三种环保机制:
行政立法机制。包括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个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
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美国是个发展自然保护事业较早、经验较成熟的国家,在一些自然保护
区的入口,常常立着一块很醒目的标语牌:“进去,只许留下脚印;出来,只许带走照片。
”很值得我国借鉴。
经济计划机制。按时间尺度划分,包括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它补充行政立法机制,
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保护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的经济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即补偿因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所造成的损失。
目前国内大多数保护区采取发售门票的办法,而且价格偏高,游人意见大。解决的办法是,
保护区经营、管理人员应以劳力、知识和技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可为一定数量的游人配备一位导游兼环保工作人员,可谓一举数得。
③慎重对待土木建设。如果说架桥、筑路、修宾馆、建索道等工程项目在一般的旅游区
是可行的话,那么在自然保护区应另当别论,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动辄在保护区核心地段
大建楼堂馆所,然后公路、小径密如蜘蛛网,于是保护区成了现代化闹市,等到该风景城一
建成,风景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关于建造索道的问题,更应引起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的高度
重视。建造索道,必须先修路,修路必先伐树、炸山,因此建索道通缆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
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国外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大峡谷都是绝不允许建造索道的。
④加强科学管理。如何提高保护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是保护区旅游事业成败的关键因
素之一。在经营思想上,应改变目前“粗放经营”的作法,而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服务
取胜,必要时可适当限制游人人数,以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例如厄瓜多尔政府便对到科
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旅游的人数严格限制在每年2.5万人以内,任何一个岛上的每
日游客数不得超过90人。在管理方面,保护区可以和附近的乡、镇共管旅游业,做到有责大
家尽,有利大家图,旅游、环保齐头并进。旅游项目的选择,应以知识性旅游为主,在一些
景点挂牌介绍该景点的内容,向游人传授科学知识。保护区内一定要采用线性开发的方式,
严禁游人到处乱跑。主要开展一日游,以减轻游人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总之,只要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科学的严格的管理,
加上其它部门以及广大游人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希望采纳一下
㈦ 谈谈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思潮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学术研究,都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一致?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贵州实际,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必须基于对文化内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保护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可能消减的文化质因素,应该对其实行静态的保护方式,也对这些文化质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后以文字、文物、图片、遗址、录音录象带等形式保护起来;二是对于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质因素则应对其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加以整合,并在专家、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用现代的主体价值观之一——市场,来生成一种基于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这两条途径必须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保护就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未来的人们也很难从立体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认识一种文化,更难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历史韵味。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1、对于那些脆弱的原生态文化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要全面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落实到旅游开发的每一项环节,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
2、旅游开发要多发掘多渗透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各个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还这些景点传统的民族风情旅游。3、强化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实善良、热情友好。
(三)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般的开发项目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投资大,投资论证评估难,开发涉及政府、投资商、民族文化主体以及科研等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摆正主次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主要在于旅游景点的宏观布控,在于给予资金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动用其职能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投资商则是出开发资金,并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管理;民族文化主体是开发的关键因素,应该主动自觉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门和投资商挖掘、开发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质因素;科研部门则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优势,对开发对象进行论证并给予科学的定位,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继续观察指导,在理论上进行适时的修正并指导开发经营活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过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与会者认为,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何减少旅游者的进入对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剥蚀,民族社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示范效应和憎畏感的演化过程,以及其他旅游人类学问题,都需要着手进行认真的适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为从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民族学、旅游学、资源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
㈧ 论文:泰山如何发展旅游资源
总论与展望
1,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外围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徂徕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 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㈨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