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❶ 国内如何利用体育方面的旅游来增加产出
体育元素的融入,为传统旅游注入了新的内涵。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旅游,人们去过一个地方后,往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再去了,“体育+旅游”让原本只是观光的旅游变成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活动,比如滑雪,游客每一次的体验都会不一样,他们每年都可能前往同一个地方体验,因而,体育旅游是一种多次、重复、渐进的体验。他说,“体育+旅游”,能对游客产生更大的黏性,对城市则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今的马拉松赛也是一种体育旅游,火热的马拉松赛往往能带动举办地的旅游、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
体育旅游的前景正被体育界和旅游界一致看好。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目前国内体育旅游还处于初创阶段,“体育+旅游”要发挥“1+1>2”的效应,要走的路还很长。
旅游景区举办体育赛事,是近几年开始出现的新现象,也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呈现形式。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依托度假区内的自然体育资源,比如舟山公路、国家龙舟基地、国家级垂钓基地,承办了今年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江苏第一站的活动,近几年,也自创或联合举办、承办了太湖湾秋酷跑、太湖湾嬉戏跑、不止骑24小时环太湖自行车赛、电子竞技大赛、全国垂钓大赛等赛事。壹山藏整合营销(江苏)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这些赛事的执行,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军说,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可以说已将“体育+旅游”产品做得风生水起,但“体育+旅游”在现阶段还停留在概念口号、探索发展阶段,更多的还是借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来提高度假区的知名度。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形式的产品组合,如果不考虑盈利都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说景区办赛事更多的是在吆喝赚人气的话,那么,在旅游产品中添加以体验为主的体育元素,则是更加深入的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在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武进太湖湾站活动中,游客体验了划龙舟、荧光毅行等活动,而每一个完成荧光毅行的人都获得了组织者授予的“完赛证书”。而在宿迁骆马湖景区则结合每年在该地举行的中国生态四项赛,开发出针对普通游客的生态四项赛,参加完比赛的游客均可获得由中国生态四项公开赛组委会颁发的完赛证书。参与运动的乐趣和完赛后的成就感,让每一位参与者乐此不疲,不少参加者希望下次带亲友一起来玩。不过,记者也注意到,许多景区虽然也推出了运动体验项目,但多数都是普通骑行、健步走等层次较低的运动体验项目,不仅难以吸引游客参与,更谈不上对游客的黏性了。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体育旅游的核心资源是体育,体育旅游产品能否做出特色,体育与旅游能否做到多元化和深层次的融合,将决定体育旅游发展的质量。
其实,“体育+旅游”需要从政府层面整合体育与旅游两大行业的资源。记者了解到,省旅游局、省体育局和省体育产业集团已经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我省体育旅游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决定在研究制定行业标准体系与提供政策指导、开发体育旅游体验产品、共同培育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共同培育打造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共同打造体育旅游展会平台、强化市场联动宣传七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
❷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及趋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是社会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向的。这种方向应该是潜力是非常大。
❸ 开发体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有哪些
1、经济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2、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再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3、环境影响。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说来,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二是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❹ 为了适应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还远不成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①目前对体育旅游尚未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②对全国体育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还不够了解。③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缺乏,尚无培训标准。④体育与旅游两种社会活动的结合还不完善。⑤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产业门类。均为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发展起来,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体育产业。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二者的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及产业定位均有很多争议。同时,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2.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其实质上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的教育中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强化在两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对一些特殊岗位通过职业鉴定考核方能上岗。
3.产品体系构造
作为体育旅游产品,满足市场是综合性的需要,其中包括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情等。
因此旅行社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必须搜索市场需求信息,考察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同相关的体育部门、民间组织、景区景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4.客源市场开拓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体育就会想到竞技体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人民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已从静态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从旅游活动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活动,而是趋向于各种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其中体育活动就是选择之一,这就是近年极限运动在旅游业中广泛出现的社会原因。同时,旅游者的需求也不再是增长见识、愉悦身心,希望通过旅游恢复身心,强壮身魄。综上所述,体育旅游是两大产业客源市场共同需求的产物。因此,客源市场开拓也必须把握住这一特点,通过相应产品的开发和形象设计及营销工作来吸引客源拓展市场。
5.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其中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这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间,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从体育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避免民族的传统文化流失;其次将其从体育活动的角度规范化,减少危险性;然后结合旅游活动提供给旅游者,让其参与其中。
最后,应加强体育旅游的理论及政策研究,解决体育旅游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理论框架、概念群、范畴等,以支持制定体育旅游统一规划及管理的政策。
❺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与旅游相结合,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角度来讲,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刘思敏观察到,在现阶段可开发自然旅游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越发重要,依托文化资源与创意发展旅游产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结合。比如,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再比如,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❻ 2018年国务院通报的全国自贸区创新案例有哪些地区及典型做法
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共130项)
1.北京市大力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改革。
2.北京市西城区推进“三纵两横一平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3.北京市朝阳区放宽服务业准入,助推区域高水平开放。
4.北京市丰台区以“一窗办理”提升企业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5.北京市海淀区扎实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
6.天津市和平区狠抓精细化管控,推动打好城区污染防治攻坚战。
7.天津市红桥区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
8.天津市滨海新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推进高水平开放。
9.天津市蓟州区破除“以药养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10.河北省邢台市实施“两不见面”改革,打造服务市场主体“直通车”。
11.河北省张家口市建立“四方协作”机制,探索可再生能源扶贫新路。
12.河北省迁安市坚决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3.河北省定州市探索“三项试点”,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4.河北省黄骅市通过家庭医生管医保推进基层健康管理。
15.山西省大同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
16.山西省长治市城区积极搭建“双创”平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17.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全面推进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18.山西省忻州市坚持“六环”联动,推进整村扶贫搬迁。
19.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税务“一窗式”综合受理。
20.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以口岸开发开放为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大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
22.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坚持“三个结合”,推进乡村振兴。
23.辽宁省大连市探索跨部门跨层级“双随机”联合检查,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
24.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以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5.辽宁省辽阳市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精准医疗扶贫。
26.辽宁省盘山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27.辽宁省调兵山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28.吉林省长春市探索打造“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政务服务新模式。
29.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全力打造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新样板。
30.吉林省四平市打破常规有效破解“无籍房”问题。
31.吉林省白城市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医保建设。
3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探索企业集群登记模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3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围绕重点持续发力,推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
34.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构建新型“碳”产业,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35.上海市多措并举提高外国人才来华工作便利度。
36.上海市长宁区探索“验放分离、零等待”,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37.上海市杨浦区着眼建设“世界级创谷”,打造“双创”升级版。
38.上海市嘉定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39.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四个突出”全面推进“证照分离”试点,打造“放管服”改革浦东样本。
40.江苏省南京市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
41.江苏省苏州市实施“四大工程”,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
42.江苏省南通市推行县域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
43.江苏省淮安市开展“数字化联合审图”,施工图审查进入“快车道”。
44.江苏省东海县从早从严从实加强管理,坚决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45.浙江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46.浙江省湖州市实施“‘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47.浙江省衢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最多跑一次”示范市。
48.浙江省台州市深化改革试点,助推民间投资逆势上扬。
49.浙江省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实现“点绿成金”。
50.安徽省合肥市大力培育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51.安徽省淮北市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52.安徽省亳州市大力推进降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
53.安徽省宣城市提高区域内就诊率,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54.福建省福州市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55.福建省厦门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56.福建省三明市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向全民健康再出发。
57.福建省南平市连续19年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58.福建省晋江市践行“晋江经验”,推进商务创新发展。
59.江西省景德镇市活化陶瓷工业遗存,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60.江西省萍乡市创新海绵城市试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61.江西省赣州市推出3个“信贷通”,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62.江西省吉安市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3.江西省上饶市多措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64.山东省济南市“加减并重”,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开工。
65.山东省青岛市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66.山东省威海市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
67.山东省日照市推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513模式”,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68.山东省滨州市“破立并举”,扎实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69.河南省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
70.河南省焦作市实行“两定制兜底线”,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
71.河南省漯河市以开展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72.河南省三门峡市建立“三项机制”,激活金融扶贫源头活水。
73.河南省驻马店市借力农产品加工业会展经济助推大发展。
74.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75.湖北省黄石市试点“承诺预办、先建后验”,加快项目建设施工。
76.湖北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大幅简化退税流程。
77.湖北省枝江市多措并举解决“化工围江”。
78.湖北省钟祥市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打造宜居乡村。
79.湖南省长沙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80.湖南省株洲市“三措并举”,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81.湖南省湘潭市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82.湖南省衡阳市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
83.湖南省宁乡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融合发展。
84.广东省广州市着力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
8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实现企业开办最快一天。
86.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以智慧化“城市大脑”助力“放管服”改革提速提质提效。
8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打造“两链一环”,全力构筑创新高地。
88.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依托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平台,实现全国直办“零跑动”。
89.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显著。
90.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创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解决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难题。
91.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创新采矿临时用地制度,有效保护耕地。
92.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推进边贸转型升级。
93.海南省海口市统筹推进市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94.海南省三亚市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95.海南省东方市带领群众走上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致富路。
96.重庆市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
97.重庆市万州区分类施策“四区”并进,推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台阶。
98.重庆市梁平区强化“人”、“地”、“钱”统筹,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99.重庆市忠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00.四川省成都市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
101.四川省泸州市推出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
102.四川省眉山市突出地方特色,推进乡村振兴。
103.四川省大竹县创新“双靠近三融合”模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104.贵州省贵阳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105.贵州省遵义市创新发展理念,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106.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以创新引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7.云南省丽江市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108.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109.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立足区位优势扩大双向开放,激活发展动力。
110.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扎实推进藏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111.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聚焦特色领域,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
112.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深化土地集约利用,着力破解用地保障难题。
113.西藏自治区曲水县创新脱贫思路,强化产业带动,激发内生活力。
114.陕西省西安市建立完善“1+N”社会救助体系,织牢织密兜底保障网。
115.陕西省延安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116.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117.甘肃省张掖市打造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
118.甘肃省酒泉市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119.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120.青海省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21.青海省西宁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122.青海省海东市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12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途径。
124.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
125.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变黄沙戈壁为创新发展新热土。
126.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行西行国际货运班列,打造“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新格局。
1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优化城市环境。
1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以旅游业为主体,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13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狠抓土地利用监管,高质量支持边疆建设。
此外,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各地的经济政策及动态,经济带网是你不错的选择。
❼ 陕西将如何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据报道,近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等工作促旅游消费升级。
未来将打造陕西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开展乡村旅游后备厢专项行动,推出陕西“热购旅游商品”名单,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电商平台,启动建设沿黄工程,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新坐标。
此外陕西还将支持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培育低空和水上旅游消费市场,打造以秦岭、黄河、渭河、汉江、沙漠为主题的精品航线;鼓励社会资本开发以秦岭北麓为主的温泉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重点打造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温泉旅游圈。
❽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从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3亿。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2017年全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69.1%,年均增长11.1%。
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中,重点部署了“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工作,包括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等。融合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融合发展战略用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全域融合”思维,推动一定区域以及更大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