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文化的延续性具体表现

旅游文化的延续性具体表现

发布时间: 2021-02-03 19:41:02

旅游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旅游文化属性
从逻辑上说, 既然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么, 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和作为旅游消费对象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 但这种逻辑结论似乎说服力不强, 因此, 我们还试图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方面入手, 来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现。
我们知道, 在旅游学中最常用的分类法是按成因、属性将旅游资源分成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种。但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 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 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乐趣, 这便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高山峻岭令人感到雄伟壮观,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给人浓郁幽静的感受, 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奥秘, 博物馆、文物古迹则给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等等。可以说, 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人类社会中任何资源都不如旅游资源具有那样显着的文化属性。
当然, 对于不同旅游者来说, 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种具体的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深度和丰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和职业的不同对文化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 旅游活动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及文化关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征:
1. 东道文化对客源文化的影响会因旅游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会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显着差异;
2. 即使是产生于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也会因自身的差异而对东道社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 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差异;
3. 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受制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程度和价值取向。东道文化与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会形成不同特征的旅游文化;
4. 东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文化( 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 、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等, 它们共同对外来旅游者产生综合的文化影响。

⑵ 中国旅游文化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随着旅游业来发展模式由经济自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⑶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的连续性主要是指文化的可传承性,文化可以一脉相传.比如中国文化就是如此,历经五千年五千年而传承.

⑷ 一个景区的文化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休闲旅游时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断加重,文化主题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景区具备了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其景观、产品设计以及产业布局才会有方向和依托;才会凝铸为景区的灵魂,并彰显出个性和气质;才会有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主题不可复制的旅游景区才具有唯一性

我们总是喜欢接近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人,并乐于做些有趣味、有感受、有价值的事情。旅游活动也是如此,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休闲旅游时代精神需求含量的不断加重,文化主题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个文化主题,体现出一种文化意蕴,表现于外在形式上就是特色,这种特色除了流于表面的独特景观和独特产品体验,其内里需要注入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

事实上,旅游环境之外的景观是可以复制的,但独一无二且契合于当地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文化主题是不可复制的。进一步说,附着于独特文化之上的产品也是不可复制的,推而及之,烙上强烈文化印记、融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氛围更是不可复制的。

一旦具备了富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其景观、产品设计以及产业布局,就有了方向和依托;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就会产生底蕴,凝铸为景区的灵魂,并彰显出个性和气质;景区也就有了品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景区特色,这样的景区才有垄断性或唯一性。

⑸ 论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封闭性特点

中国信息文化的封闭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市场开放促成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内改革动作的迟缓与阻力之大,显示了封闭社会在中国所拥有的保守力量,仍旧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中国的进步。就拿2007年本已经定案的“港股直通车”政策来说,其最终被迫无时间表延后开通期限,表明资本开放力量在资本管制力量面前,仍旧显得弱小。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中国的信息文化带有普遍的保守性、封闭性,就丝毫不显得奇怪。我们在当今所有需要改革的领域,几乎都可以听到要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呼吁。是的,没有信息,如何监管?没有信息,又如何监督?所以当像国家统计部门等诸多政府机构,以纳税人的钱来获取数据,最终却不公开,甚至还以此谋取额外收益,这让所有中国纳税人所不齿。
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在信息公开上也不是毫无进步。自2000年安邦分析师与中国研究信息法的权威、北京大学信息 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博士讨论信息公开法的问题之后,已经8年了,中国政府的有关法规终于姗姗来到。今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一条例将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显然将成为中国社会信息透明度提高的重要推动力,但我们仍旧对中长期内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并不抱有太高的期望。其理由在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权力思想和“官本位”,从根本上违反了信息的自然规律——系统论。
“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权力总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占有事实上最高的位置,因为没有权力这颗大树,就很难审批,要不就是事情办不成,要不就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通过权力来获取信息,已经成为领导们最习以为常的做法。不过很多领导却同时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拥有权力的最终目的是控制,而控制却必须通过释放信息来加以实现,而不仅仅是通过行政权力或自己制定法律、规定的权力来实现。
就拿国家发改委来说,如果真的希望控制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过快,难道就真的只有通过权力关停小钢厂一个办法吗?事实上,这些小钢厂都是企业家自愿投资的,因为他们预期钢价会继续上涨,他们愿意自负盈亏。如果发改委这个价格监管部门能够在统计信息上多下点功夫,提供更全面的价格统计信息,同时提供全面的投资信息,或许投资者自己就能够发现:现在投资太热了,将来恐怕要供给过剩导致亏损,因此就不投资了。
由于庞大的信息需求满足不了,所以中国的官员就会一年花费3000亿元在吃喝上,3000亿元要花在旅游上。这些成本,除了因为权力膨胀造成的享乐需求驱动而增加之外,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吃喝、旅游的活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我们不让外国人进来提供服务,那么我们的官员就要出去花钱获取信息;我们的领导不知道向下共享信息,我们下面的公务员就要想方设法请领导吃喝,以获得信息。我们的政府不提供信息,我们的企业也治好想尽各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吃喝就因此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最大的爱好和消费。
事实上,要想实现控制,要想避免如此大的信息交易成本支出,系统控制论早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控制”就是赋予信息;提供信息,就是控制;保证信息透明度就是控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经济危机的国家,因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保持良好的金融市场透明度,其结果是在其后的140年时间里,在今年的北岩银行事件之前,都没有一家银行面临挤兑倒闭危机。
如果分析一下当前流行的概念和时髦用于,就会发现“系统”一词在统计表上名列前茅。这个概念已经遍及一切领域,并渗透于大众思想、专业行话和舆论工具之中。从企业、武器装备,到论题深奥的纯科学领域,系统思维方式在广阔的范围内起着显著的作用。目前被称作系统涉及、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一类的行业和工作已经成为新技术和技术统治的核心。就连全球最有钱的比尔·盖茨,也将自己的头衔改为了首席(系统)架构师。
此时的中国如果忘记系统论所能在社会上产生的作用,那么就会如著名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之父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之中所言,封闭系统不断运动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沿着既定的规律走向无序平衡,并导致系统的“死亡”。而如果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话,它就一定会遵循“异因同果性原理”。贝塔朗菲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成为一个开放社会,即便道路、方式和手段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将是一样的:向更有序和更高的组织状态前进。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只需要保持稳步的“开放”就足够了。

激进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共生共存
如果没有美,就无所谓丑。中国社会的信息文化在改革开放原则的指引下,也引入了开放性,并对封闭性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闭性信息文化需要被打破,所以激进的开放式信息文化就有了生存的空间。由于对待信息“只进不出”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了信息不透明成为中国信息文化的基础性特点,而新进出现的网络暴力信息文化,则是中国信息不透明体制下的压力发泄途径。
相较数千年历史而言,在短短30年的时间,外来信息瞬间充斥中国社会,很自然就使得我们很多人对信息来不及辨别就加以吸收了。这在中国讲究“效率优先”的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中,能够带来效率提高的IT技术领域,表现极为突出。当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将几乎所有的情报研究所改为科技信息研究所之后,这种对西方泊来的IT技术、管理思想的盲从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例如在信息技术的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给我们的中国企业提了太多的建议,以至于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概念每年都要更新一波,让国人应接不暇。我们中国企业接受了如此多的概念,每年在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上消费成千上万亿资金。名义上,这些钱都让自己的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硬件商赚走了,但实际上,中国的这些企业统统都需要向国外的公司交上一笔不菲的“税”——从硬件中各种各样的IP,到软件中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的“许可费用”。
思想驱动行为——接受了国外各种各样信息化管理思想的人,造就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消费行为。可是发达国家既然封锁尖端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对中国的出口,他们就会将最优秀的信息管理理念传播给中国企业吗?天真的人会说,思想无国界。但更多的情况却是,国家冲突的深层矛盾往往是文化和思想的冲突。我们如果要企业家相信,竞争对手会主动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告诉他,他一定不会相信。那为什么我们要对国外竞争对手传播过来的信息化理念,就那么深信不疑?
拿现数年前极为流行的“ERP”来说,在汽车行业的ERP系统就被大肆鼓吹为降低成本的秘诀。合资企业的外方也纷纷建议中方全力建设ERP。不过存在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外国企业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建好了ERP,现在建ERP系统对于我们中国自己汽车企业的竞争来说,有什么战略性的决定意义吗?即使我们把ERP做得再好,能靠它超过对手吗?
这些案例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你彻底被西方信息化管理思想所征服,而不是批判地吸收,那你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当然,我们完全无意否定泊来的信息技术能够对效率的提升作用,但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西方泊来的管理思想毕竟是他们已经实践过的总结,它代表的是过去或者现在,但它不一定意味着是我们的未来。

激进的后遗症是“忘记自己”
当接收外来最新思想成为“激进”信息文化的代表行为之后,“忘记自己”就成为很自然的后遗症。“忘记自己”最严重的表现是,忘记了我们自己还有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在如今一些完全接受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人士看来,如果一篇研究报告没有图表,一篇经济学论文没有数学模型,那就根本不值得一看。难道分析就只意味着图表和数学模型?
毋庸置疑的是,数学模型的优点是:无含混性、严格推到的可能性、可用观察数据来检验。而且这些特点,借助了所有人对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认识,使得人所共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或者拒绝使用日常语言来表达的模型。一种语言模型毕竟比全然没有模型或者强加给现实和歪曲现实的数学模型要好。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数学模型总有必备的假设前提条件,而这往往与现实相去太远。我们还应该知道是,所有人更习惯语言模型,更容易理解它,而不是数学模型;数学这门学科最大的进步也是最近这两三百年的事情,而语言沟通技能则是所有人使用了上百万年经验累积,已经成为人所共有的基本思维模式。语言分析能力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来才出现的、只涉及个别经验材料或者一小部分经验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数学模型构想。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对于所有人都知道,要先找到问题,然后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三步曲,一个很简单的语言模型,无需证明。可如果让数学模型来说明一点,写上几本书也未必能够讲得清楚。
忽视了我们自己的语言分析能力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我们可能已经看到的市场机会,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拿走还不自知,最后等到别人回过头来教我们。著名IT评论人姜奇平就在其博客文章“《黄帝内经》是最早ERP的物理证据”中指出,“我本人并不看重美国人的理论,但我看到,对我们这个行业内许多人来说,IT方面的‘真理’,经过美国人嘴里说出,他们比较相信。最近的例子是,体验理论基本概念的提出者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人对我们这些体验经济的鼓吹者宽容多了。所以,我要把我的观点,借对岸人之口,再讲一遍,以引起人们重视。康有为时代宣传现代化,要借助古人,说孔子如何说过,这种战术的学名叫“托古改制”,今天,宣传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也很困难,所以要发展成“托洋改制”,俗称“出口转内销”,算与时俱进罢。
姜奇平到底发现了什么,要再借外国人的口再说一次?原来在2006年底的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封面文章“另类医学”中,西方人将惊奇地发现,《黄帝内经》与企业信息化的内在关系是如此紧密。美国人说:两千多年前根据《黄帝内经》发展出来的中医科学,其中许多行之有年的疗法确实有效,现在才开始受到西方科学的证实。文章提到:针灸经络学一直不被西医采纳的主要原因就是气脉或穴道没有解剖学的根据,如今美国的研究发现,穴道通常位于“连接组织”最密集处所在。佛蒙特大学的蓝吉分博士说:“连接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遍布全身,每个连接组织也含有神经终结点,这就是右手受到针刺,针灸会对身体造成医疗效果的道理。” 姜奇平认为,如果把《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换算”成企业信息化中的概念“流程”,整个《黄帝内经》读起来,就成了一部ERP式的企业信息化原理指南,或网络哲学。因为,流程是职能的连接,如果非得把流程从它联接的职能中分离出来看,流程通常就位于“连接组织”最密集处所在。流程重组,不就是针灸、打通经络吗?
事实如此,当我们忘记自己之后,连自己文化的继承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发展?2007年网络上对中医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议,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今仍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在这一问题上,笔者也效仿一下姜奇平,且“托洋改制”一下。在如今的医学领域,西医几乎独霸了中国所有的资源投入,中医体系真的快被我们自己忘记了。
而在谈及“中医如何走向世界”时,比利时人阿诺语出惊人:“如果世界不欢迎你,你何必去?”阿诺认为中国同行试图让中医西化得到西方承认是很错误的想法。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西方科学把自己宣传成唯一的科学,所以反而说中医是不科学的。其实和中医相比,西医仅仅是个小孩子。中医体系要比西医成熟很多,完善很多,先进很多。西药是实验室做出来的,而中医是顺应自然,怎么能让实验室标准来衡量自然的东西呢?成熟的体系向不成熟的体系妥协,难道就是“走向世界了”吗?阿诺认为他和中医同行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把中医整套体系推广到西医世界,而不是改变中医自身去向西医妥协。
这些话从老外嘴里讲出来,会别有一番味道,特别是一个从事医学研究的西方人。如果我们立足系统论来看待这一问题将非常简单: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将无法创造信息,也就无法有序系统外释放信息,因此也就无法影响世界、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和信息输入,同时又无法有序提高我们自身的组织状态。
最后总结一句:在开放中了解自己,将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必然走向。

⑹ 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旅游文化其特征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相关介绍: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

(6)旅游文化的延续性具体表现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文化

⑺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协作统一的,旅游是基于文化的衍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换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整个旅游活动进行的主线。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解读和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发扬,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还能够提高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发展,这对于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两者混淆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旅游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者进行研究时,特别容易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淆,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疑惑的地方,因此,旅游学者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研究。虽然旅游文化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但对于它的概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两者字面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以及内涵并没有严格界定。虽然两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内涵还存在很大差别,这让很多人难以区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经常发生混淆,因此,为了明确两者的区别,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两者的研究现状

就旅游文化而言,我国早期对旅游文化的观念比较片面和笼统,把旅游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后期,开始强调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旅游者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旅游界把旅游对象的文化和旅游文化等同,这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误解。大多数人都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新的旅游文化概念,并没有借鉴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我国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国际研究。就文化旅游而言,我国把文化旅游理解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游产品的旅游过程、民俗旅游以及旅游者对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过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一系列的系统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践验证。有时候,还经常把文化旅游等同旅游文化,把文化旅游看作设计产品的观点和思路,从广义的层面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游等观点。显然,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文化旅游更加狭隘,没有概念的理论行定义。

⑻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抄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⑼ 中国旅游文化特征是什么

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