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产品经济特征

旅游产品经济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2-02 13:47:42

①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神农架林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神农架茫茫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条件,原始独特的内陆高山文化,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也使神农架享有了“绿色明珠”、“天然动植物园”、“生物避难所”、“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清凉王国”等等众多美誉。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1、林区生态完好,生物多样,原始神秘,民风古朴。

在神农架32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高达88%,保护区96%,是古老遗树种与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地和庇护所、境内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其中高等维管束植物2671种,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39种;有各类动物1050种,其中脊椎动物493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70种,尤以白化动物和“野人”之谜为世界关注。由于神农架对于森林生态学研究具有全球性意义,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神农架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受到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成为“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神农架古老神秘的森林里,保存着古老神秘的文化。炎帝神农氏尝草采药的传说,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南方丝绸之路川鄂古盐道,原始古朴的土家婚俗,源远流长的“丧鼓歌”、“仪式歌”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具有浓厚的山乡情韵,与雄奇的森林自然环境相映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我国内地的高山原始生态文化圈,并具有“神奇、古朴、原始、自然、和谐”的显著特征,使神农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到神农架观原始洪荒之貌,赏幽野绿秀之景,品神农文化之韵,探野人传奇之谜,已成为世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林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开始凸现。

近年来,林区政府累计投资1.2亿元,建设了天燕生态旅游区、中国南方唯一的天然高山滑雪场、天生桥景区,改造提升了神农顶、神农坛、香溪源、红坪等景区,配套建设了木鱼、红坪旅游中心镇,两镇皆被评为全省旅游明星镇,木鱼镇被授予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区拥有宾馆饭店38家(星级饭店23家),有一定接待规模的旅游农庄136家,日接待能力达7000余人。累计投资2.3亿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完成路基改造318.28公里,摊铺油路165.38公里,主干线国、省道及景区道路实现了“黑色化”。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实现了主要景区的通讯覆盖。全区景区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第三方认证,神农顶、天燕、红坪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4年神农架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景区”称号。

神农架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破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难题,走活了全局一盘棋。自2000年以来,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6.4%,旅游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9.7%。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济总收入每年以超过20%的增幅上升,并有效促进了林区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就业和再就业、旅游经济的主导地位开始凸现。2004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72.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今年以来(截止7月31日),全区共接待游客44.16万人次,同比增长38.7%;其中境外游客7403人次,同比增长740.1%。旅游经济总收入10291万元,同比增长73.7%。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7.49万人次,同比增长26.57%,其中境外游客2016人次,同比增长290.7%;旅游经济总收入2018.9万元,同比增长68.24%。预计今年全年可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8亿元。目前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旅游就业功能不断凸显。产业链不断拉长,农副产品、绿色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业迅猛发展,旅游企业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全区农民群众从旅游产业中人均获益1000元以上。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的现象基本杜绝。

② 旅游行业的经济特征分析

我国的经济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三大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服务业迸发出了空前的活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计量分析,更好的发挥旅游经济的作用,带来经济的新增长。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通过模型的建立与调整,研究影响我国旅游支出的各种因素,揭示我国旅游经济的结构特征,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国内旅游支出;旅游经济;旅游电子商务;建议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y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s economy presents explosive growth,the three main instrise rapidly develop.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rsting out the unprecedented energy of the third instry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ertiary in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a country's economy.Tour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third in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y,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bring new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uses econometric knowledg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adjustment of the mode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ourism expenditure in our country,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 econometric;domestric tourism spending;tourist economy;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suggestion 一、 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据资料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0年的14.5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增加了近9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近40倍。人们收入的提高,大大的增强了消费需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的首选。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

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据预计到2020 年,国内的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 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 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 亿元,相当于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使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资源供给充足。在这样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也是无限的,当前旅游业的良好态势也证明了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 计量经济学模型 在曹开军、高登营(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的《我国旅游收入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从国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人数 、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 、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出发,检验得出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且国内旅游收入与这些影响因素都是正向的变动关系。在成希祥(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助教)、肇丹丹(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的《国内旅游发展效益的计量分析》中从国内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旅游人数、城乡居民人民币年底存款余额、旅游人均花费(分为城镇和农村)、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以及虚拟变量(公共假日),得出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旅游人数呈正相关,与城乡居民人民币年底存款余额呈负相关,节假日的变更对国内旅游收入影响不大。 从现有模型看,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经济进行计量分析都是从收入水平、消费倾向、交通设施、闲暇时间方面为切入口。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崛起,给中国的旅游业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电子商务的兴起,无疑给旅游业带来重大的革命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的变量有国内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人口、铁路里程、公路里程、人均可支配收入、旅行社数量以及网民数量。以此来探究各个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从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 影响旅游经济的计量分析

③ 解释旅游产品的特点,并说明认识这些特点有何实际意义

旅游产品(Tourist Proct)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

旅游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一)综合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乃是一种总体性产品,是各有关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而提供设施和服务的总和。大多数旅游者前往某一目的地旅游做出购买决定时,都不仅仅考虑一项服务或产品,而是将多项服务或产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例如,一个度假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的游览点或参观点的同时,还考虑该地的住宿、交通、饮食等一系列的设施和服务情况。在这个意义上,旅游产品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或集合产品。

国外有些经济学家说,旅游业是所有工业的综合。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旅游产品的涉及面比任何经济部门都要广。任何一个部门(即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整个产品的滞销。

(二)无形性

旅游产品是各种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的设施和服务。无形的部分在旅游产品中起主导作用。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是凭消费者的印象、感受评价和衡量的。

(三)不可转移性

旅游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其商品仍固定在原来的定位上。旅游者只能到旅游产品的生产所在地进行消费。这一点,一方面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同时也是交通运输成为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后,这种买卖交易并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而只是使用权的转移。

(四)时间性

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后,旅游企业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有关产品的使用权。一旦买方未能按时使用,便须重新购买并承担因不能按时使用而给卖方带来的损失。对旅游企业来讲,旅游产品的效用是不能积存起来留待日后出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自然消失,而且永远不复存在。因为新的一天来临时,它将表现新的价值。所以旅游产品的效用和价值不仅固定在地点上,而且固定在时间上。因此,旅游产品表现出较强时间性的特点。

(五)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旅游产品一般都是在旅游者来到生产地点时,才予生产并交付其使用权的。服务活动的完成需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并在同地发生的,在同一时间内,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也就是旅游企业生产和交付旅游产品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或不可分割性是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六)需求弹性大与替代性强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大。在旅游市场中存在着平季、淡季和旺季之别,导致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

旅游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有二层意思:一是旅游虽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但不像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在我国,目前旅游仍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要想去旅游,就得放弃另一种需求。第二层意思是旅游者可以选择旅游线路、目的地、饭店和交通工具。

(七)后效性

旅游者只有在消费过程全部结束后,才能对旅游产品质量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理解是其期望质量与经历质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期望质量是旅游者实际购买之前,根据所获得的有关旅游产品的各种信息,对产品质量进行的评价。如果期望质量高于实际的经历质量,顾客就会产生不满,也不会进行重复购买,而且会产生对企业不利的口头宣传。因此,旅游企业不能把对旅游者面对面服务的完成看做是整个销售活动的结束。

(八)脆弱性

旅游产品的脆弱性是指,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由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无形性和不可贮存的特点决定的。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质和量的比例,提供各组成部分产品的部门或行业之间也必须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对整体旅游产品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各种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也会对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

④ 旅游经济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国正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有如下几点:(1)森林面积由于过度的滥砍滥伐,中国的森林面积每年以5000KM2的速度减少,森林覆盖面积仅为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25%的水平。
(2)草原面积中中国草原的1/3由于过度放牧,只放牧不养草,许多草原被毁于一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称,再不采取紧急措施,中国草原的沙化率将上升30%,势必严重破坏在西部地区的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
(3)珍稀动植物保护由于人口的增长,不断侵占动物栖息地,在国际上登记的630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中,中国有56种。
(4)垃圾处理中国各旅游城市及景区的垃圾处理尚未有一完善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每到旅游旺季,人多之时,漫山遍野,人过之处,垃圾成堆,有待制定措施采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
(5)大气污染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到令人害怕的程度。例如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前不久据BBC报道的消息称:由于严重的污染,北京很难看到蓝天。许多外国游客一提到北京的环境问题,都为之可惜。又如山西的著名旅游景点,从市区到景点的途中,一路烟雾腾腾,日本游客不得不戴着口罩坐在封闭的旅游车里,怨声四起。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咨询业和中介业将大力发展。同时,完善的咨询和中介业有赖于当地政府的培育和规范管理,唯此方能确保游客在当地的旅游过程中,得到详尽和正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

⑤ 论述旅游产品的特点

旅游产品的特点: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⑥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1.综合性

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2.经济性

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3.服务性

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4.依赖性。

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5.带动性

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6.外向性

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7.季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6)旅游产品经济特征扩展阅读

旅游业的组成要素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1、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2、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3、旅游服务,是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部分。两者由于接待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其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一般是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建设需要外汇,大多是从国际旅游业开始发展的。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是密切相联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资料:网络-旅游业

⑦ 旅行社的旅游产品的特征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⑧ 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都具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都具有消费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满足人们在工作之外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3.都具有娱乐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以人们的身心体验为内容,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了解、体验和娱乐消遣服务。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能够增加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5.都具有经济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仅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产业结构中都是具有创新的新兴经济产业。
6.都具有关联性,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效应,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强旅游活动的魅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的范围,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拓展文化市场的空间,提升文化活动的水平,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国际国内旅游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⑨ 名词解释:旅游产品特征,求大神帮忙下,也就是它的概念这样的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⑩ 旅行社产品主要经济特征分析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