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
㈠ 内蒙古将重点打造历史民俗特色旅游线路
内蒙古将依托自然资源,重点建设呼伦贝尔森林草原游、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锡林郭勒大草原—元上都遗址世界遗产游、京津“后花园”避暑游、现代草原文化游、黄河“几”字湾大漠风情游、阿拉善大漠胡杨游、阴山岩画游、长城徒步游等线路。
内蒙古将依托特色历史文化,打造万里茶道国际合作之旅、蒙元文化寻根之旅、匈奴文化探秘之旅、神秘鲜卑溯源之旅、契丹辽文化之旅、红色印迹之旅等文化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民俗文化,打造草原马道、那达慕风情、感受蒙古音乐、服装服饰研究等体验旅游线路。
内蒙古将依托健康养生文化,打造蒙中医康体旅游线路;依托工业、生态、历史等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打造企业文化参观游、生态文化科考游、历史文化博览游等研学旅游线路。
内蒙古拥有辽阔的草原、森林和沙漠,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遗迹等特色旅游项目。
㈡ 内蒙古宇鑫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内蒙古宇鑫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2015-01-29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专册地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八里桥农贸市场东侧。
内蒙古宇鑫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50821318576368R,企业法人郭玉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内蒙古宇鑫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无 一般经营项目:中西餐制售,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瓜果、蔬菜、民俗文化产品、礼品销售,水上乐园、游泳健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观光,住宿。
通过爱企查查看内蒙古宇鑫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㈢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一是市场化程度低。这是我们内蒙古发展旅游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现在还在处在官员旅游阶段,官员旅游夹杂着会议旅游。我市每年用于政务接待的费用达380万元以上,而且还不包括上级和各科局用于接待的费用。今年游客有40万人,而门票只卖出5万张。什么时候导游带来的游客占绝大多数,我们的旅游才真正发展起来了。旅游投资主要靠政府投入,还没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良好格局。现在阿尔山的旅游到处能够看到政府的影子:路是政府修的,宾馆是政府建的,节日是政府办的,客人是政府接待的,旅游企业是政府补助的。下一步我们要引入市场机制,能交给市场解决的都要交给市场,政府对旅游业主要是规划、协调、指导、服务。
二是基础设施滞后。旅游旺季的时候,旅客来了住不下,住下了服务不好,质次价高。市旅游局统计全市(包括个体家庭旅店在内)仅有床位3045张。投入不足还体现在综合功能不全,游客来了之后走马观花看景点,然后就只能呆在宾馆里。购物、游玩、娱乐等功能不全,游客感到没意思,一个地方搞旅游只靠景点是不行的,还要有许多配套的东西,吃、住、行、游、购、娱各各环节是统一的、配套的。
三是交通瓶颈的制约问题。从海拉尔、乌兰浩特等方向来的客人大多要沿原路返回,旅游最忌讳的是走回头路,来阿尔山的游客却要来来回回走回头路。铁路是断头路,公路是三级路,特别是受制于飞机,飞机进不来,高端游客就没有,高端消费也就产生不了。交通仍然是我们发展旅游业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四是服务产品档次不高,质量差。对我们阿尔山市旅游业的评价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城市脏、管理乱、服务差、档次低。宾馆、饭店很多达不到基本的卫生要求。我们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旅游大发展时期起步的,是在人均GDP1500美元的基础上起步,黄山是在人均GDP500美元的基础上起步,起步的阶段不一样,初级阶段不是说档次一定要低,如果起步阶段的档次低了,那么今后的发展档次就低。阿尔山提出建设休闲度假型的国际旅游城市,这样的起点就更不能低了,所以现在就应该严要求,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如果我们现在就要求不严,那以后我们想让它成为高档次的接待就不可能,因为它已经形成了那种习惯,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在起点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标准定的高一些,就是初级阶段高起点。软件太软,有很多游客对我们的意见很大。一个旅游城市它的美誉度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提供的是旅游产品,名声怎么样很重要。特别是旅游这个产业还有一个特点,一般情况下,一位游客到一个景点,一般只能来一次,没有特殊情况很少有机会来第二次。而游客选择到什么地方去,一般也是依据这个地方的名气,听别人介绍怎么样。游客又有这样一个习惯,游览一个景点后就会评论一番,这样景点的名声会一传十、十传百。为此,我们的宾馆、饭店都要争取有好的名声,要力争传出去的都是好名。
㈣ 内蒙古历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蒙古人大约于公元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跃于蒙古草原。《敕勒歌》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质朴地描写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游牧民族文化写照的一个侧影。从地理环境来看,南抵中国长城,东达大兴安岭,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连成一片,向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在这地域极其辽阔的草原上,从匈奴、鲜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诸族,其社会发展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还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帝国。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异,但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继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上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说游牧文化发展到蒙古民族也臻于成熟和完善。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农业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进,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后的。从来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其实游牧民族开放式的“流动性”,比古代农业民族保守的“安土重迁”,有其进步性。游牧文化根植于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之中,人们的视野极其开阔,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春夏秋冬辗转于不同的牧场和营地,因而多以流动、变化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界,所以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游牧民族长期同大自然搏斗,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险精神和勇敢进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对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农业民族进行交易,有时甚至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所以说游牧民族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亚、东欧;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国。这两件事对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意义。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开阔了眼界,广泛接触和吸收了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与突厥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接触。如西征中,蒙古军队就俘获了大批中亚工匠,并将他们带回蒙古,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一些中亚伊斯兰文明也相继传入蒙古地区,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与当时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其版图有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实为游牧民族文化与农业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一时间出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五教并存的局面,颇有相互影响、兼收各家所长之处,沟通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蒙古民族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蒙古民族传统的文化产生了飞跃,显示出新的更强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民族是难有出路的。每一种文明都包含它独有的智慧和知识,多种文明对一个民族的启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异质文化冲撞的结果,是成倍的增长。成吉思汗的伟大的一面,是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包容并蓄。正因为如此,
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才在中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反思中,我们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强调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