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旅游发展
㈠ 战国时期是怎么重视发展蚕桑技术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薮篇》记载:“民工有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内置之黄金一斤容,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存之于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就是说,对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粮食和免除兵役的奖励。可见当时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以提高栽桑养蚕生产水平。
㈡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来早发自明蚕桑业的国家,长江流域的先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将野蚕驯化。时过境迁,80年代后,东部传统蚕桑业由盛转衰,西部蚕桑业渐渐兴起,“东桑西移”改写了这条古老产业链上每个人的命运。
1.化学纤维经历仿真丝、超真丝过程,物理性能已超过真丝,蚕丝纤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只依靠拓展蚕丝纤维的路径是无法满足蚕桑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来继续开拓我县未来蚕桑产业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2.需要不断强化蚕桑产业的经营和产业化,以后才能站得住脚。传统蚕桑产业面临转型是时代的潮流,只有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积极有效的行业管理才能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㈢ 世界桑蚕业的发展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是世来界上最早自发明栽桑养蚕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蚕业技术均由中国传去。早在秦汉之前,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就传到朝鲜。日本的蚕桑技术除间接从朝鲜传去外,也直接从中国传去,史书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国学习蚕桑缫织技术的记载。近代日本的蚕桑技术比中国进步,离不开中国的蚕桑资源和缫织技术的传播。据日本史籍记载,公元3世纪时,有一个叫功满王的人,自称是秦始皇第11世孙,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东渡日本,并带去了蚕种,日本之有蚕业就从这时开始。在公元283年功满王的儿子融通王带大批部属迁居日本,并定居下来缫丝织绸,使日本蚕桑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的丝织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时,沿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传至希腊、罗马等国,蚕种和蚕桑技术也随之由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据记载,7世纪时养蚕技术从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到西班牙,12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由意大利传到法国。向南传入越南、印度、缅甸、泰国、老挝。1936年,阮朝以中国蚕种分发越南北宁等地饲育,从而推进了越南蚕桑技术的发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亚仍保存有中国的桑树种质资源。所以世界蚕桑业的发展都源于中国桑蚕和丝绸技术的发明和传播。
㈣ 古人重视发展蚕桑技术对蚕桑生产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战国时期的《管来子·山权源薮篇》主张,对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粮食和免除兵役的奖励。可见当时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以提高栽桑养蚕生产水平。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采用了压条繁殖法,在桑地间作绿豆、大豆作绿肥、以蚕粪肥桑、桑树剪伐等栽培技术,都对蚕桑的生产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长期和广泛发展蚕桑生产的活动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有所创造和发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礼记·祭义》中就指出带露的桑叶,必须风干了才能喂蚕。其中还有用流水冲洗消毒卵面的记载,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浴洗消毒卵面,这对防止蚕病发生也非常重要。
荀况所著的《荀子》一书包含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对养蚕也颇有研究,写过《蚕赋》一篇,研究了三眠蚕的特点、习性及其化育过程的规律。
㈤ 急求,国内外蚕桑产业发展理论
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要求以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以循环经济的3R为原则
㈥ 蚕桑业的兴旺情景体现是什么
楚地丰富复的蚕丝资源,制为楚地丝织刺绣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丝织业的发达又刺激了植桑养蚕业的发展。湖南省衡东县霞流寺春秋桑蚕纹铜樽,腹部主纹由4片桑叶组成,叶上及周围都是蚕,或在蠕动,或在食桑,形态生动,而樽口所铸众蚕则昂首相对,不食不动,大有不吐不快的意趣。
身为楚国兰陵县令的荀子则更有《蚕赋》,言简意赅,表述了蚕的习性及养蚕经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或折射出东周时蚕桑业的兴旺情景。
㈦ 家蚕研究有怎样的发展
元代建国初期,对农业生产的摧残破坏是严重的。在农田荒芜、农业凋敝、影响收入的严酷现实面前,有些君主(如忽必烈)为统治考虑,采纳部分汉化知识分子(如耶律楚材)的建议,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元世祖即位之初(1260)即在诏书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并“令各路监抚司晓通农事者无随处劝农官。”次年,立劝农司,公元1271年成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并颁布劝农立社条规十五条,以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元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1273)、王祯写的《农书》(1313)和鲁明善(维吾尔人)著的《农桑衣食撮要》(1314),继唐代《四时纂要》、宋代《陈旉农书》之后,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三大重要农学著作。这三部书中都有关于栽桑、养蚕和养蜂的内容。《农桑辑要》卷三专记栽桑、卷四专记养蚕、卷七记养蜂,多引用前代和元初诸书(如已失的《务本新书》)。其中详细地讨论到营养和温度对蚕发育和发蛾的影响,湿度对发病的影响,还提出了蚕苗、蚕蛾和蚕卵的选种法,提出了可用莴苣作为桑叶的代用品养蚕。王祯《农书》在第一至第二卷农桑通诀中记载种桑、养蚕和养蜂。其中第一次记载有蚕的龄期依地区而有不同:“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还记有蚕在各个龄期中的体色变化:“蚕初生黑色,渐渐加食,三日后渐白,…纯黄停食,谓之正眠,眠起自黄至白,自白而青,自青复白,自白而黄,又一眠也。”还记有用“频饲”以调整龄期的方法和蚕病起因是由于桑叶带露,还记有用蚕母(养蚕人)着单衣感知冷热来调节温度的办法。《农桑衣食撮要》采取月令的形式,在三月和十二月记养蚕,其中在凉暖总论中记叙了“自蚁初生,将次两眠,蚕屋正在温暖。…至大眠后,天气炎热,却要屋内清凉”的调节室温原则。在饲蚕总论中提出了饲养与产量的关系:“蚕必昼夜饲,若顿数多者,蚕必蚤(早)老,少者迟老。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丝二十五两,二十八日老,得丝二十两,若月余或四十日老,止得丝十余两。”还记有在十二月和一月浴蚕的处理方法。
明代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交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44)中说:寒家将早雄配晚雌(就是一代性雄蚕与二代性雌蚕杂交),结果产生了“嘉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交优势利用的记录。明代除邝璠《便民图纂》(1502)、徐光启《农政全书》有关于桑蚕记载外,还有养蚕的专著如金瑶的《蚕训》(嘉靖年间)、黄省曾的《养蚕经》(1506)、许明达的《蚕谱》(万历年间)、沈如封《吴中蚕法》(万历年间)等多部著作。清代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蚕丝出口急剧增加。我国产蚕区相应扩展,桑田种植面积扩大,密植和速成栽植法的采用,蚕桑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对蚕的生物学知识也更丰富。反映在清政府大力提倡栽桑养蚕,还御制有精美的耕织图和《授时通考》;养蚕的专著大批涌现,不下50余种。如蒲松龄《农蚕经》(1705)、李拔《蚕桑说》(1751)、陈克任《蚕桑志》(1738年后)、王紫绪《蚕说》(1757年后)、杨艸《蚕证摘要》(1756)、韩梦周《东省养蚕法》(1757年后)、陈斌《蚕桑杂记》(1796年后)李聿术《桑志》(1796年前后)、周春溶《蚕桑宝要》(1818)、黄思彤《蚕桑录要》(1826年后)、杨名飚《蚕桑简编》(1829)、高其垣《试行蚕桑说》(约1820)、高铨《蚕桑辑要》(1845)、陆献《山左蚕桑考》(1835)、程岱弇《西吴蚕略》(1845)、邹祖堂《蚕桑事宜》(1846)、沈练《蚕桑说》(广蚕桑说》和《广蚕桑说辑补》(1875)等等,几乎每年都有专书刊行,形式多样,洋洋大观,对桑树的栽培、接条整枝、管理,蚕的选种饲养等都有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