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业十一五

旅游业十一五

发布时间: 2021-01-31 14:38:47

Ⅰ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方向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提升旅游要素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优势领域,完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强新要素投入和现代产业运行方式运用,推进旅游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2、提高旅游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行业协会改革,提升行业协会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新型中介组织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企业面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快培育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促进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十二五”时期争取有中国旅游企业进入全球500强。
3、加紧旅游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改造。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及现在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广泛运用,推动旅游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保险、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商业模式发展。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满足多样化的现代需求。
4、加快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国际化进程。以旅游业作为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旅游民间外交功能。面向国际市场,提高设施和服务的便利化程度,培育一批国际旅游精品。全面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国际旅游合作,形成一批示范性国际旅游合作区域,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结合“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接待体系建设。

Ⅱ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十二五”规划

一、阿勒泰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

“十一五”时期是阿勒泰地区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期。全地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年均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年均增长40.6%;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42亿元,年均增长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亿元,年均增长14.7%。

(二)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31∶30∶35。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牧民定居、牧区水利、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值增长51.4%,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2。加快发展矿业深加工,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0亿元,矿产业占到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围绕“扩容、延时”,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喀纳斯旅游格局已具雏形,冬季旅游、边境旅游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4%、24%。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阿勒泰地区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为“十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速近30%,是地区投资建设规模最大、开工项目最多的时期。累计实施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49项。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灌溉面积34万亩,节水灌溉82.9万亩,奎北铁路实现通车,建设公路4500余千米,电力装机达到53万千瓦。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标准化定居牧民9741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人工造林40.4万亩,封育38.2万亩,草地改良160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减排计划。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农村综合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年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财税、金融、价格、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两个口岸实现常年开放,对外进出口重要贸易通道初步形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取得重大突破,5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 13.9亿美元,年均增长77.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项目393个,到位资金205亿元,年均增长45.4%。

(五)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67元,年均增长1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8元,年均增收319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在内的险种齐全、政策配套的社会保险体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就业10.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扶贫开发成效显著,5269户27026名农村人口实现脱贫。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任务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逐步健全。科技、文化、体育、人口、广播电视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特别是近三年,地委、行署围绕“富民强区”目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开创了发展速度最快、稳定形势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好局面。地区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全符合阿勒泰的实际,并取得成效,为阿勒泰长远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增加了新动力,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主要是: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缺乏,资源性丰水和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电源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电价过高、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地区还未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工业园区间色和处在起步阶段,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优势资源利用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冬季旅游还要加大力度进行突破;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牧民定居、边远农村通电、边民生活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人才匮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3月23日,阿勒泰地区人大工委2011年第一次会议批准发布《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到十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重要举措,明确政府工作职责,是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2015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表5-3):

表5-3 新疆阿勒泰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指标)

续表

注:带[ ]为5年累计数。

(一)综合经济发展实力大幅跃升

阿勒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疆的比例明显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万元,年均增长2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25%。地方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20%。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1∶2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能力显著提高,明显农业产业体系初步确立。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扩容、延时”实现新突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跃升。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0∶25∶45。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5%。

(三)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亿美元,年均增长50%。

(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水资源控制率提高到50%;电力装机达到400万千瓦;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50千米、640千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0%。

(五)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双高普九”,“技能培训”和“双语教育全覆盖”目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2万人次,转移农业劳动力30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各类社会群体得到多层次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服务达到全疆平均水平。

(六)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达到2.25万元,年均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牧民标准化定居率达到90%以上,安居富民住房覆盖率达到70%。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阿勒泰地区到“十二五”末,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疆中上等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Ⅲ 求一份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版,不要征求意见稿,电子版或免费下载链接都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两大战略基点"和"两大战略重点"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旅游业"。两大战略基点是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战略重点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依据。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特别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五年,也是国际旅游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国内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繁重的五年,本次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抢抓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加速推进我国旅游业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繁荣、人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编制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面向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旅游市场,深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都市和乡村休闲生活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始终把游客的满意和社区居民的满意作为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挥信息化为主体的现代科技、现代商业模式和专业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本次规划编制体系由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部分组成。其中专项规划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划、旅游人才建设规划、旅游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第二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是对“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宏观指导,专项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支撑保障和关键任务的深化,区域规划是对重点地域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它们一起对规划纲要形成重要支撑。
第一篇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全面完成各项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我国旅游业奠定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在国际国内市场开发、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功能释放、体制机制创新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旅游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更加明确。
展望未来的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旅游的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国际国内市场基础更加稳固,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交通体系的完善、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以科技、人才和资本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机制的深化等都为我国旅游业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传统的发展手段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规模与发展效益、质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稳定、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是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决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全面完成了发展目标,国际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为进一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过程中,政府在旅游领域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提升。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旅游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一、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更加突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先后迎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2010年世博会和亚运会等盛事,同时也遭遇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冲击。我国旅游业抓住了发展机遇,表现出较强的产业适应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在产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为1.4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7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1.23万亿元17.1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超出规划目标(1000万人)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牢固树立了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的比例持续上升,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为21.5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近10亿人次,超出规划目标(17.8亿人次)20.8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2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8500亿元)35.3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68.8%上升至79.9%;居民出游率1.4,比2005年增加0.5,超出规划目标(1.31)7个百分点。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
图1-1 2005-2009年旅游总收入
图1-2 2002-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
图1-3 2002-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
bjhhlv newsdetail/4205_1.html

Ⅳ “十一五”是什么啊

第11个五年计划。

Ⅳ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的旅游业变态的很多的,我觉得不妨从商业化这方面入手,旅社安排的商业色彩太浓,导致旅游变态了。

Ⅵ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丰硕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重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重庆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基础更加坚实。
1.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市国内、入境和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均获得了高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为25.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幅为21.6%;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2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68.36亿元。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旅游主题年”为抓手,着力推进“太阳”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态旅游、10大乡村旅游、10大名镇旅游、10大温泉旅游等项目建设,构建了包含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温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壮丽的长江三峡、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乌江画廊等旅游精品。
3.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级饭店27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4家,四星级饭店60家,三星级饭店128家,二星级饭店68家,一星级饭店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9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38家,3A级旅游景区32家,2A级旅游景区23家,1A级旅游景区1家。此外,重庆市还组建了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更好的旅游投融资平台。
4.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制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渝办发〔2006〕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激活重庆旅游市场优惠奖励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008〕22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渝府发〔2008〕131号)等文件,加强了与周边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游业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帮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讲,“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尚不健全。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形象,作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尚待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旅游区域发展不够均衡,纵深发展乏力,空间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仍显粗放。全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组合度好,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高品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不够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国际旅游精品。同时,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散客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和精致化等方面,市场开发还不到位,游客满意度还比较低。
三是旅游经营主体发育不够成熟。缺少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业态,市场活力不足。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游人才和科技支撑亟待加强。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总体上素质偏低,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比例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短缺。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旅游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不普遍,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业产业素质、服务品质还有较大差距。
五是旅游产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旅游发展合力不够充分,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全市一盘棋”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
六是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向乡村旅游延伸不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欠账大。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1.“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宏观环境向好,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全球经济有望温和回升,将有利于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各国和地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的互相渗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将为旅游发展创造新机会。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有利于凸显旅游产业地位。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将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并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今后一个时期,将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期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升级、城乡互动催生新的“消费革命”,国民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发展迎来新热潮,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增速预计将持续高于GDP增速。
二是区域地位凸显,旅游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重庆市我国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统筹城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开发西部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建立、两江新区崛起等重要机遇。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旅游业被定位为加快和率先发展的行业之一,是重庆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在重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个重庆”助推,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二五”时期,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全市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状况,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提升健康卫生状况,可望为旅游业的转型升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将对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游部门职权范围相对有限和旅游产业综合性大产业性质之间的矛盾,旅游资源的部门、地区分割和旅游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需要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在国家层面,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缺乏综合性的根本法,专业性法规体系也不健全。从地方来看,旅游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滞后的地方。特别是在适应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新领域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是空白,将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三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旅游业在推进“缩小三个差距”中应当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区域竞争加剧。国发〔2009〕41号文件的出台固然给各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重庆周边省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和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此外,在国际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能力降低、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可能设置的各种软性贸易壁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庆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

Ⅶ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取得明显突破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功能有效释放。
在经受四川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危机为转机,我国旅游业在各行业中率先实现复苏和增长,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国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20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要素发育更加成熟,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海外上市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他产业开始介入旅游业,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旅游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游产业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务院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陆续实施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取得明显突破,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旅游大国地位。

Ⅷ 哪一个五年规划指出中国要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主要的行业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这是国民经济计划,五年一划定,和城市规划不同

Ⅸ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旅游行业

“十一五”时期,中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使中国成为令人瞩目的客源输出国,已批准开放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146个,其中113个已正式实施。
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发布旅游业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200多项,标准化范围基本覆盖旅游业各主要领域和重点环节。自1992年起,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不同的旅游主题,加强旅游宣传促销,2012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欢乐健康游”。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开通了“12301”全国旅游服务热线,建设了一批旅游咨询服务或集散中心,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不断加强。旅游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7年底,中国旅游业全面兑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宾馆(饭店)领域已经全面实现了国民待遇,旅行社和导游领域的开放程度也大幅提升。2010年8月,作为主动开放措施,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出台《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在试点基础上,将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业务。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