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的构成林南枝
⑴ 名词解释:旅游产品特征,求大神帮忙下,也就是它的概念这样的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⑵ 旅行社的旅游产品的特征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异、消费差异、感知差异等),旅游产品的内涵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
产品开发是指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开发者应掌握市场的需要,依此设法增强或转变产品的特色,建立合理的档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旅游文化产品的改进,即对现有产品进行价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确认旅游消费者所喜欢和追求的必要功能,补充缺乏功能,高效地实现产品价值;二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是指开发商发现旅游市场产品新的核心利益需求后,生产并提供从核心产品到附助产品的全新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文化旅游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在于文化旅游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发展升级到自我实现,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对比以往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状况,我们如今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有针对性的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就中国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仍在使用单纯展示资源,卖初级产品,粗放式的浅层开发模式,这势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各种旅游功能和应有的效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因地制宜,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释放旅游文化势能,进一步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提高中国旅游总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许多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国内外学术界早有相当的研究成果及定论,但由于长期处于以单纯的展示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国外众多依靠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旅游名胜地相比,中国许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还只“待字闺中”,未被人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功能充分融入旅游产业的其中,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针对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在开发时要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使它“活”起来。针对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一些文化遗存,挖掘其文化深度内涵,可以通过一定的设施和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物化”载体展现出来,让游客能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品味,获得教益,从总体上增强对游客的感官冲击度、情景体验度、情绪调动度、信息接受度。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这就要求开发者以市场为标准,根据游客需求,针对不同市场群体,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因此在开发中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能满足游客文化消费要求且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旅游产品。
3.体现特色和品位,突出文化主体。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没有参与性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本质。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的民族性,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紧扣景区文脉,适当强化和突出,不能偏离、淹没其主流特色。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资源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中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鉴于开发中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避免短期行为。如中国政府已于1982年颁布《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中国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规划。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破坏行为发生的一些必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
5.综合性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性原则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构成要素,对旅游者来说这些是一个整体,而为之提供服务的除旅游行业外,还涉及到文物、林业、建筑、交通、卫生、电信、教育等行业和部门。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协作、配合和支持。因此,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围绕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提供与产品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做足文化氛围,以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6.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业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的创; 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创新的文化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以适应当代旅游者审美的要求,符合当下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文化旅游在开发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如中国现已开发且获得成功的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依靠不断的产品创新,深圳华侨城培植起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品牌,将文化创新融入旅游产品创新中,从而提升了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品牌形象,创造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从1989年最初“锦绣中华”的建成,到之后开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人造景点相继建成,四大主题园构成的华侨城享誉海内外,给深圳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大有可为。
⑶ 今年想考辽东学院,不知道多少分,想报旅游专业不知道好不好求解
2015年辽东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旅游管理》
【指定参考教材】
1.旅游学 ,李天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旅游经济学 ,林南枝、陶汉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3.旅游服务管理,黄晶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5年专升本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
一、专业综合课考试科目及赋分
旅游学 70分
旅游经济70分
服务管理60分
二、命题要求
1.本课程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论述题(案例题)。
三、考试大纲
《旅游学》
第一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进程,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发展
了解旅行活动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了解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掌握托马斯库可对旅游业的贡献
第三节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掌握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 旅游活动基本认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概念和旅游活动的性质,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了解"艾斯特"定义,掌握旅游的定义。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了解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划分标准和类型,掌握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了解旅游现象的表现,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掌握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持续性,地域集中性和季节性特点。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概念与界定,以及旅游者的类型。掌握旅游活动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旅游动机产生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与界定
了解国际旅游组织对旅游者念的界定,掌握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第二节 实现旅游需具备的客观条件
掌握实现旅游活动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实现旅游活动所需具备的主观条件
掌握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第四节 旅游者的类型
掌握消遣型旅游者与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开发和保护。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
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
了解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保护
了解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 旅游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业的概念、构成和特点,了解旅行社、饭店及景点等旅游企业的业务和发展状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 旅游业的概念
掌握旅游业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旅游业的构成。
第二节 旅行社
了解我国旅行社的分类和业务开展。
第三节 住宿业与饭店
了解我国饭店星级评定的基本情况,掌握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饭店连锁集团和饭店合用集团的竞争优势。
第四节 旅游交通
了解旅游交通在理由业中的作用、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方式的因素。
第五节 旅游景点
了解旅游景点的特点和景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掌握影响景点经营的因素。
第六节 旅游业的产品
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
第六章 旅游组织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内和国际旅游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第一节 国家和旅游组织
掌握国家政府旅游发展的动机和必要性。了解国家旅游组织介入旅游业发展的手段、组织设立形式。
第二节 我国的旅游组织
了解我国旅游行业组织。
第三节 国际旅游组织
了解国际旅游组织的一般情况。
第七章 旅游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概念和我国旅游业海外市场的基本情况,掌握国际市场的客流规律,以及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情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点
第一节 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
了解旅游市场的细分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全环国际旅游客流状况
掌握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客流规律。
第三节 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
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的基本现状,掌握选择重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因素,以及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短期和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课
⑷ 旅游经济与哪些理论有关 有何观点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1.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
2.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1. 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
2. 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1.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2. 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1.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
2.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 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
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 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
2. 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
3. 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
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
旅游产品的消费
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二章 旅游产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二,旅游产品的构成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可进入性
旅游活动
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
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1. 旅游产品的价值
2.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
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
服务价值量
吸引物价值量
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特性
一,综合性
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
二,无形性
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
三,不可转移性
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
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五,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
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
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第四节 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
全面全线组合
专项系列组合
专业性组合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
第五节 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概念
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
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1. 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
2. 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类型,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
三,旅游需求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
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
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
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
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
六,旅游需求指标
入境旅游人次;
旅游者消费总额;
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
旅游者人均数
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
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
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
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
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旅游资源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供给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
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容量
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
第三节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
旅游饭店业的发展
旅行社的发展
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旅游交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
1. 入境旅游市场需求
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1. 限制发展阶段
2. 不协调发展阶段
3. 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
第四章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宏观调控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及其应用.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与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
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
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
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
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
第二节 旅游市场调节
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
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
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1. 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
2. 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
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
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
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
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
旅游价格的实现
旅游竞争调节机制
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1. 政府管理部门
2. 行业管理组织
三,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内容
1.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
2.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
四,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对旅行社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信息方面的宏观调控
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
第五章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
一,旅游消费的性质
二,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
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
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
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
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
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
游客的收入水平
游客的构成
旅游产品的结构
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的价格
游客的心理因素
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1. 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
2. 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
3. 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 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
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
1.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 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
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
第四节 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
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
1. 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2. 微观旅游效果与宏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
3. 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第六章 旅游经济效益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运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
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
1.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2.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
一,乘数效应
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
收入乘数
居民收入乘数
就业乘数
政府收入乘数
进口额乘数
三,旅游漏损
1. 旅游漏损的概念
2. 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
第三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
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
人均停留天数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客房出租率
营业收入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全员劳动生产率
利润总额
人均实现利税
利润率
平均职工人数
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损益平衡分析法
目标利润分析法
最佳利润分析法
成本结构分析
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游客消费及其影响
衡量旅游成本
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
第四节 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
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
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构成
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局限论"与"宽泛论"
"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
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
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
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
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
产业
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
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的特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
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
1. 产业政策的特点
2. 产业政策的分类
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
1.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2. 产业政策的作用
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
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
第八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
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概括性
阶段性
相对稳定性
特指性
第二节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
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1.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
2.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
3. 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
4. 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级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
5. 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
第三节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
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
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经济动力型发展观
双重动力型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1.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2.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1. 适度超前战略
2. 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
重 点 章 节
第一章:第2,4节;
第二章:第1,2,3节;
第三章:第1,2节;
第四章:第1,2,3节;
第五章:第1,2,3,4节;
第六章:第2,3节;
第七章:第2,3节;
第八章:第2,4节.
参 考 书 目
⒈ [美]斯蒂格里茨,1998:《 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⒉ 黄亚均 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黄亚均 袁志刚,2000:《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⒋ 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⒌ 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
⒍ 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
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经济》
⒏ 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
⒐ 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
⒑ 张建春 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⒒ 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⒓ 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
⒔ 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 南开大学出版社
⒕ WTO.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
⒖ Witt,Stephen F. and Luiz Moutinho.Tourism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Prentice-Hall,1998
课 时 分 配
章次
章 节 名 称
总计课时
授课课时
辅导练习
课时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2
0
2
旅游产品
3
3
0
3
旅游需求与供给
6
4
2
4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4
4
0
5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6
4
2
6
旅游经济效益
6
4
2
7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3
3
0
8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⑸ 旅游经济活动特性分析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旅游容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内容结构: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⑹ 旅行社产品主要经济特征分析
【摘 要】旅游产品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复合概念的内涵界定对开展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本文在界定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旅游产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化特征;文化功能;可持续开发对策
一、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尚有争议,由于使用的角度不同,界定的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国外对旅游产品的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史密斯对旅游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解释模型,这种模型在平面上为一圈层结构,核心为物质基础(P),依次向外第一层是服务(S),第二层为接待业(H),第三层是游客的选择自由(FC),最外层为游客的参与机会(I)。史密斯是在客观的物质条件上注重了旅游者的主观意愿;米迪兰敦则认为,旅游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综合概念,包括旅游者从出门旅游开始到旅游回家期间所有涉及的设施与服务所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商业性的物品,如吸引物、接待设施、交通、服务等。国内旅游学界关于旅游产品较为公认的定义主要是经济学家给出的。传统旅游经济学派以林南枝、陶汉军为代表,他们依据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从三个视角来界定旅游产品,即从旅游者来看,是自己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景区旅游经营者认为是他们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行社则认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料,以行、游、住、食、购、娱等诸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为零部件,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按照一定的主题,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新兴旅游经济学派主要以王大悟、魏小安为代表。他们从功能上来界定旅游产品的概念,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他们把旅游产品理解为“物品+服务”,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当今旅游学界大多赞同这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这个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同步实现的完整过程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含与主题、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等,其核心因素是便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中所含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旅游者出游主要是出于了解异地文化的动机,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因此,我们认为,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但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主要体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物化景观文化、生活方式、制度和观念文化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指向,文化旅游产品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东西的实质、主要内容是一种服务。比如,桂林的乐满地主题公园,旅游者只有亲自来到桂林,才能享受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2)不可转移性。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无法从旅游目的地运输到客源所在地供游客消费,且只能以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引起购买者的流动来实现。(3)服务性。服务性产品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体或过程,而服务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4)异地文化特性。任何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产品的利用价值和功能、开发利用方向都不一样。(5)文化创造特性。旅游产品大多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即便是纯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人类的标记。(6)时代特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现象,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旅游产品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7)在产品形态上,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物化形态可以是显性的、具体的或可明确被感知的(如古迹、古物、建筑等);非物化形态主要是隐性的,但仍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民俗、表演、歌曲、制度等),并可以通过象征、渲染等手段,将其从精心营造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揭示和显现出来。(8)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多元可变性。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所以导致文化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样,由于旅游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差
⑺ 怎样学好旅游管理
传统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陈芝德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旅游产品的创新对提高我国传统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旅游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指出我国旅游产品存在的结构单一、市场供需矛盾、营销等问题,进而分析现阶段我国传统旅游产品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传统旅游产品以市场需求、科学技术、营销手段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创新的办法。
关键词:旅游产品结构 传统旅游产品 旅游新产品 旅游产品创新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procts,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s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current tourism pro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urist procts, and related tourism theory, such as tourism economics, tourism marketing and psychology, and so on, problem of current tourism procts is summarized. Accordingly, innovation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tructure of tourism procts, Traditional tourism procts, New tourism procts, innovation of tourism procts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多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本身就是旅游产品(或者只须简单的包装式开发即可),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大多属于“资源产品共生型”的旅游资源,资源本身品位就非常高,所以,“低投入高产出”是我国80年代旅游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传统旅游目的地大多凭借其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独领风骚。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品的供给非常丰富,旅游市场也相应变成了买方市场,旅游产品的替代竞争异常激烈。尽管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国内的旅游龙头地位仍然存在,但是却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相对优势逐年下降,差距明显缩小,究其原因就在于其产品已经落伍,竞争力已今非昔比。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消费行为日益成熟,消费层次日渐提高,传统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方面, 旅游者要求旅游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包括吃、住、行、观、娱、购在内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现阶段主流消费已上升到提高层次——即各种参与性旅游活动,部分群体消费甚至上升到专门层次,也就是要求市场上能够提供满足其精神需求和能够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旅游产品。然而,我国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变化未能做出及时地应对,就其原因我们首先从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
一、我国传统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一)我国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也日趋完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等一大批传统旅游项目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能够初步满足不同的旅游消费者。我国按旅游者旅游目的提供的旅游产品主要由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宗教朝圣、文体科技交流等6大类构成(见表1),其中位居前4位的是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四者所占比重分别为:观光游览约占40%、探亲访友约20%、休闲度假约14%、会议商务旅游约12%。4类旅游产品在国民旅游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并且总体上处于上升之势,这种上升主要是由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近几年的较大发展所带来的。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如宗教朝圣、文体科技交流等,所占比重很低。
表1 1999~2002年我国旅游者按旅游目的选择的旅游产品的结构表
观光游览 探亲访友 度假休闲 会议商务 宗教朝圣 文体科技交流 其他
1999年 24.1% 48.8% 8.6% 10.4% 1.3% 1.5% 5.3%
2000年 39.9% 25.8 16.6% 9.0% 0.9% 2.2% 5.6%
2001年 39.3% 25.2% 17.7% 9.7% 1.0% 2.0% 4.8%
2002年 41.4% 25.2% 18.0% 8.5% 1.2% 1.9% 4.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03年)有关数据整理
表2 2001~2003年我国入境旅游者按旅游目的选择的旅游产品的结构表
观光游览 探亲访友 会议、商务 服务员工 其他
2001年 43.9% 3.5% 17.4% 11.5% 23.5%
2002年 41.4% 3.1% 23.9% 11.4% 20.2%
2003年 37.8% 2.2% 25.4% 13.4% 2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4年)有关数据整理
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基本以观光游览和出席各种会议、从事各种商务活动为主.如表2所示,旅游目的为观光游览的占外国游客总人数的40%左右,在近几年处于下降趋势;探亲访友旅游产品的比重一直不高,基本维持在2-3个百分点;居于第二位的商务会议旅游产品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增长势头,2003年达到25.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其比重相比200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综合看来,近几年的观光游览旅游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商务会议旅游产品却有了大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反映出我国目前旅游产品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观光游览旅游产品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比重仍然较大;(2)入境旅游者选择的会议、商务旅游产品所占比重较高;(3)观光游览与会议、商务旅游占据市场的60%以上,其他类旅游活动所占的比重还不足40%。
旅游者的需求是丰富多彩的,各地的旅游资源条件也各不相同。如何根据资源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开发和创新出合适的产品形式,占领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当然,一个国家的资源再丰富,类型再多样,地域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开发出全部旅游产品,而应该在分析周边国家替代产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己的产品结构,创造新产品以确立自己的优势产品。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问题之一:旅游产品比较单调,产品结构不完善。如前所述,几类主要旅游产品所占的比例过高,尤其是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康体娱乐、会展论坛、教育休学及各项专项旅游产品规模较小,造成旅游产品构成比例失衡,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市场狭窄,容量受到拘束。
问题之二:旅游产品内容老化。传统旅游产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资源型产品的“风貌”,没有多少革新变化,其产品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游览项目单一,造成旅游产品吸引力不断下降。
问题之三:旅游产品结构层次低。结合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旅游产品分为三个层次(陈传康):一为基础层次的旅游产品,即满足旅游者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包括观光、游览类旅游产品;二为价值体现层次的旅游产品,即以提高旅游者参与性、满足其精神需求和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旅游产品。包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健身疗养旅游产品、朝圣求学旅游产品、科考探险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科技工业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等;三为感情归属和内心呵护层次的旅游产品,即最高层次类旅游产品,旅游者从消费旅游产品中能够获得体验及心灵上的关爱和呵护。目前我国旅游能供给旅游者的产品还停留在旅游的基础层次和价值体现层次初级阶段的旅游产品上。然而,各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正在不断涌现,且有后来居上之势。与传统观光型的初级产品相比,高水平的参与式旅游产品大致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旅游者对产品的消费具有显著的享受性质和体验特征;二是内容要创造性地常变常新;三是其吸引了相当部分来自经营者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四是其主体明确、独特,产品具有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一致性;五是在消费上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大部分还停留在使游客冷眼旁观的阶段,而且相对缺少变化。大多数产品只是在一流的原料上稍做加工,打出牌子,就拿去卖了。即使是历史文物古迹,也只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地看看、听听,并没有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营造一种让游客主动参与进来来体验其历史内涵的文化氛围。就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线路而言,仍有相当比例令游客走马观花甚至疲于奔命的,旅游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难以得到愉快的旅游体验。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尽管已演变出度假休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内容大都雷同,仍没脱离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内容编排。综上所述,我国的旅游产品还不具备高级产品的总体特征,尚处于 “初级产品”阶段,存在旅游产品老化和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因而,必须对我国旅游产品进行创新,通过产品的创新来不断补充并促进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二、传统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一)重新定义旅游新产品
什么是新产品?传统观念认为“新产品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或具备新功能、新结构、新利益的产品。”旅游新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以前从未生产和销售过的旅游产品(王兴斌)。林南枝(2000年)指出,只要是整个旅游产品构成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或改革,都属于新产品之列。也就是说,只要改变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新的认知或识别,就是旅游新产品。
现代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都打上了“顾客导向”的烙印。无论是新产品具备多少技术创新,或可能给旅游消费者带来多大的利益,旅游产品只有被旅游者识别才有价值。旅游产品创新并不一定只是旅游产品的创造,可以是对旅游产品的新认知或对旅游者的新认知。改变诉求的旅游产品,也是创新产品。旅游产品本身没有变化,而是产品重新定位,是旅游产品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新的诉求,是对产品的新认知,是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而新含义更符合旅游者的内心需求。
(二)传统旅游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创新,就是对旅游产品进行创造性开发,把产品中潜在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来。实质上,它是通过创新来创造需求、带动需求,引导消费潮流。
旅游产品是激发旅游行为主体出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我国的旅游产品大都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凭借,依靠对旅游资源的大规模投入为基础建立起来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主要强调资源的“硬开发”,没有注重提升资源的附加价值。因此,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是以自然观光和会议、商务旅游产品为主,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所占的份额极低,导致了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旅游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大大的制约了我国旅游产品市场的吸引力。因此,旅游产品的创新首先要做到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和优化升级。
1、 需求导向型旅游产品创新
市场学认为:消费者的满足并非取决于将本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较。消费者购买这个产品是因为该产品具有绝对的魅力,而不是由其他产品的存在。而要不断地推出畅销品,其要诀就是要掌握顾客的心。与以往旅游消费情况相比,今天的旅游消费市场更加多样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个性化,决策更加理性化。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旅游产品的创新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依据旅游产品时尚周期的指导原则,抓住旅游者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基础,突破传统旅游产品框架的限制,借助新兴科学与网络技术,采取整合式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创新策略,创造出迎合旅游精细化市场细分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创新带动需求,弹起传统旅游产品的魅力。
1)、加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重传统优势产品与大力发展新型观光旅游产品相结合;
要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发展较为成熟的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发展新型专题观光型产品,如观光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娱乐休闲旅游等新型观光旅游产品,进一步挖掘主体性观光产品,丰富产品内涵的同时,还可以与区域性观光产品结合,形成整体效应。这样不仅可以适应旅游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解决旅游市场上供求不协调的矛盾问题,还可以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实现旅游产品的动态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目前正在兴起的体验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让客户身在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旅游业是为了旅游者能获得难以忘记的记忆和经历,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必须针对客源市场需求情况,精心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和价值化的旅游主题和好的“剧本产品”,搭建合适的舞台或营造一种与主题相吻合的体验氛围,帮助旅游者完成整场演出,即整个旅游过程。迪斯尼作为主题公园,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与它提供的参与性强、旅游体验良好的旅游产品是分不开的。
我国传统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基于对旅游的传统理解而开发的,旅游者一直处于被动和观望的地位,而且初级化的观光旅游产品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提高旅游产品尤其是观光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苏州在旅游者的心目中是以古典园林而负盛名,苏州园林是天堂的灵魂,中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的是古典园林,这是无法替代的聚焦品牌。苏州园林作为姑苏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长期以来只是作为静态的“盆景”展示,无论是亭台曲桥还是湖石古木,这些静态景观难以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持久的吸引现代旅游者。因此,必须要打破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机械模式,化静为动给古园注入活力。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每年推出花会与庙会,将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与吴文化有机结合,给中外游客以耳目一新之感,游客成倍增长。网师园在所有亭台楼阁表演富有特色的昆曲、评弹、古筝、戏剧等精彩节目,从而走出了精、静、巧、雅的小小“围城”,形成热闹喜庆的游园气氛,成为化静为动的“新景”。
3)、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初级旅游产品向高级旅游产品的过渡。
我国旅游产品由低级向高级过渡是必然之势。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寻求内心的关爱、呵护。有丰富文化内涵、参与式、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将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所以,必须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加旅游产品的知识性、提高旅游资源的增值,以促进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的高级化。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按国际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分类,观光型旅游占当今国际旅游市场份额的1/3以上,遥居各种旅游目的之首。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万里的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依托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汇聚中国历史、民俗风情、艺术等文化(还有文化审美感受都市文化、“回归自然”田园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象形文字造型艺术文化、“中国好莱坞”电影艺术文化等)开发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因为最能够反映出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的还是文物古迹、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
2、科技导向型旅游产品创新
旅游科技创新是旅游生产力要素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正在促进旅游业经历一次新的革命。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寻找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确定旅游业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点,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是至关紧要的。研究、开发、利用高科技的保护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生态性材料、环境代价小的可替代性材料,可以更好地修复、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等,有利于展现旅游资源的原初性、唯一性、完好性、不可替代性及景区建设风格与环境的统一性,提高旅游资源知识量、信息量和附加值;在旅游景区运用高科技的电、声、光设备,创作高科技含量的模拟场景,依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指向,综合考虑旅游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加工和创新“包装”,有利于景区推出融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高品位、多元化产品,构思新的服务形式,创造新的消费方式,更好地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需求;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多角度的开发旅游产品,对某些特殊景点和服务设施进行多功能的综合设计,向旅游者提供实、虚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实地旅游产品以资源为载体,让旅游者能亲眼看见和亲身感受到;而网络虚拟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远方美丽的景色,并且又能保护某些珍贵的旅游资源。
随着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可以向旅游企业咨询有关方面的信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增值服务,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旅游者的咨询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创新或完善旅游产品的产品和服务。“体验经济”的到来,需要承认需求的多样化与个体的差异性,所以,可针对每位顾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旅游产品消费者(旅游者)不单单是被动的产品购买者,很多时候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旅游者通过产品的购买向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了产品的评价和判断,另一方面,传达了自身的偏爱,这种偏爱无异于对产品质量的认可,一旦旅游者把这种偏爱通过口头传播方式告诉周围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最好鉴赏。通过完善的服务、严格的产品质跟踪以及对旅游者投诉的快速合理的处理等,将这种偏爱得以升华,使旅游者成为旅游产品的忠诚的“顾客传道家”,而“顾客传道家”比服务人员及产品本身的魅力更能够开启潜在旅游者的心扉,就是说服务感动心灵。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征决定了旅游者只有从目的地出发到旅游客源地消费才能对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旅游服务做出客观而真实的评价。在此之前,旅游者很难对旅游过程中的产品信息完全把握。随着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不断普及,旅游信息的流转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借助网络技术,旅游经营者能以比过去快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速度获得所需的信息,从而通过信息的分类处理,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可预测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市场发展趋势,以此来指导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建立起旅游产品消费者信息库,以顾客信息库数据为基础提供专项型精心化的售后服务,与顾客建立起互动式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便获得定期的信息反馈。厦门春晖旅行社从2000年开始运作“夕阳红”之旅之后,针对老年人想跟多的展示他们出游的收获和体验,成立了“夕阳红”之旅长者俱乐部,先后组织了春晖“银发之星”评选活动、团友联谊活动、旅游知识讲座,编撰出版“夕阳红”团友期刊,使春晖不仅是老年朋友旅游的伙伴,也是老年朋友生活、娱乐、学习的伙伴。
对实物产品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权来保护创新产品的技术,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产品的企业一般得不到专利保护。因而,服务产品的创新企业很难阻止后进入者侵占其已有的市场,服务产品相对于实物产品来说,服务产品的进入壁垒较低,创新产品更加容易受到模仿产品的冲击。从这方面来说,“技术崇拜”是产品创新的障碍。产品创新的源泉是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实验室里的冥思苦想。在旅游产品创新的流程中,营销部门通常扮演者“新产品定义”的角色,研发部门扮演者“新产品技术实现”的角色。只有两个部门权力协作,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创新流程。可是,这两个部门总是割裂者,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认为产品创新是个技术问题,而不是营销问题,并据此认为产品创新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与营销人员无关。这就是大多数旅游企业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旅游产品的创新都是对旅游者需求深刻理解的结果,只要关注旅游者的需求,就可以由基层营销人员对创新产品做出“定位”,即产品创新的特征描述。也许基层营销人员没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创新产品,但这并不重要,把这件事交给技术人员来完成就可以了。因而,对旅游产品的创新必须实现技术与营销的结合。
3、 营销导向型旅游产品创新
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话题,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象征和标尺。我国旅游产品的创新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值得飞跃,必须跳出旅游产品本身,从新的高度和位置去看待,当务之急是在加强新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树立旅游产品的品牌化意识,将品牌作为旅游产品经营的核心。
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形象力是其核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突出旅游产品形象,就是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实现旅游者的最大满意度,从而提高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在旅游消费日益个性化、理性化、享乐化、生态化、体验化的今天,粗放的旅游开发和落后的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较高层次旅游消费的需求,无法给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所期望的核心价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也无法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大旅游环境下,旅游产品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首先要着力以质量打造核心产品的亮点,围绕核心产品进行全方位、系列化的形象塑造,创造出与旅游业形象既“心脉相通”又“一枝独秀”的旅游形象特色。如深圳国旅与深圳晚报联合主办的“深圳情旅”,推出“旅游+交友” 全新模式。在游览秀美风光的轻松氛围中,通过“问候语” 、“看家厨艺大赛”、“竹筏山歌对唱”、“榕树下面抛绣球”等让人兴致盎然的一连串活动,给他们创造交往契机。整个活动气氛热烈,取得良好的新闻效应与社会效应。“深圳情旅”的品牌形象随着“像神仙一样谈恋爱”的宣传口号进入千家万户。深圳国旅也通过这一准去定位,成功开发出单身旅游市场的新天地。
旅游产品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更需要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来向消费者传达积极的、实在的感受。在很大的意义上讲,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可以降低旅游者搜寻旅游产品的成本;从主观上讲,当某一旅游产品成为名牌产品、能够维护旅游者利益的产品时,旅游者就不会在购买价格上过分在意,甚至在价格稍高于他中旅游产品的情况下,旅游者也可以接受,这就是“口碑效益”给旅游产品带来的价值增值。
如:深圳一顾问公司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以北京游3000元为例,40.8%的人愿意多花200元,有24.1%的人愿意多花300元,11.8%的人愿意多花500元,4.8%的人愿意多花500元以上作为更好的质量保证,加起来有81.6%的人更看重质量而非价格。人们更需要的是“有价值的旅行”,是充满个性化色彩与人性化关怀,真正使人们体会到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真、善、美的体验,并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化的旅游活动。人们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钱。
中国旅游产品的品牌化进程才刚刚起步,对于大多数传统旅游产品而言,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而没有知名度高、对游客有长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所以,没有品牌形象的支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难以有根本性的提高。传统旅游产品大多已经趋于成熟,相对来说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根深蒂固,比如一提起桂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说到北京,自然就会想到故宫、长城;谈及西安,马上就联想到兵马俑。因此,传统旅游产品这种早已固定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对游客的出游决策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定式,人们脑中总会首先想到这些精品,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旅游产品本身而言,如果不尽快摆脱这种较为消极的认知形象,则会陷入一种山穷水尽的被动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而是寻求一种突破,在原有形象基础上更上层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形势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加州就是运用产品的定位策略进行了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针对加州的形象在旅游者心中早已浓缩、简化为空洞的概念:游泳池、沙滩、金门大桥、好莱坞等等,而且这些形象描述不断为其它旅游地借用,加州需要重新定位以便在旅游者心中树立更为鲜明的形象。加州新形象紧紧围绕其在地理、气候、人种、文化等方面“多样性”这一特点,用复数地名“那些加利弗尼亚”为定位形象。这样,即使最不好奇的人也会询问有几个加州。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大旅游”及知识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旅游业欲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承已有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中国旅游产品发展经历了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其产品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因而,旅游产品创新涉及的内容较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仅从需求和科技及营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产品创新建议和办法,而诸如旅游产品组合创新、差异性产品创新、服务营销、品牌形象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尚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⑻ 有谁帮我把这个文章《对旅行社财务管理中的几点思考》下载下来,word版本的,粘贴过来,谢谢!
对旅行社财务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莫亚龙
云南省旅游学校
随粉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经营活动日
益国际化, 旅行社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可
能会面临各种各种各样的风险, 因此风险管理、危机管理越来越受
到各旅行社管理者的重视资金作为任何企业的血液, 无疑, 资金
运动即财务活动贯穿于旅行社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使资金筹集投
放回收和分配各环节的有机统一而财务活动各环节由于受到
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旅行社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
而形响旅行社的盈利水平, 从长远来看, 最终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
的发展。可见, 旅行社的财务风险及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具
有重要的愈义。
一、旅行杜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诸多的因素会造成旅行社出现财务风险, 总体来说这些因素
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宏观环境
因家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对旅行社理财活动
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内部因素主要指由于旅行社自身经营不
善, 理财不当, 决策失误等而产生的风险。故旅行社财务风险主要
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及其它风
险。
一筹资风险。筹资活动, 是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起点, 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
经济效益。我国旅旅行社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
大、筹资能力差, 筹资集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资金结构不合
理负债比例高。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旅行社进行投资后不能达到预
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源于旅行社缺乏相关信息
以及经营效率低下旅行社季节性和波动性的特征决定了旅行社
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 从而资金回收期长, 再加上宏观经济
因家的形响, 投资风险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资金经营、回收风险。资金是任何企业生命的源泉, 同样
也是旅行社的经营之本, 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旅行社经营活
动的正常进行。其一旅行社资金使用上的“ 大锅饭” 问题。旅行
社事实上只是资金流通的中间环节, 资金在旅行社流转非常频繁,
旅行社除去赚取的毛利外, 其余均为代垫和拨付资金, 所以资金的
短缺一直是旅行社发展的滞障, 资金使用产权不分、责任不明, 更
是造成了旅行社企业资金使用上的“ 大锅饭”现象。其二, 应收账
教问题。其风险主要是回收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
风险, 应收赚教的拖欠会严重影响旅行社的收益能力和收益质
。应收庄款的回收问题更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旅行社老总们的一
块心病。多卖怕收不回团费, 有限的赊销, 虽能减少呆账, 可又担
心失去市场。而在资金使用责任不明的情况下, 外联人员往往选
择后者只强调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客源, 而忽视销售所带来的
收欲风险只注重个人指标的完成, 而不关心账款能否收回。目
前,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各个企业的业务销售中赊销的比重逐渐
增大, 尤其是生产和销售无形产品的旅游企业赊销比重更大。由
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旅行社对应收联款缺乏应有的控制
和管理, 造成长期应收帐救数倾的巨大, 据有关调查统计曾有的旅
游企业应收账款额占全部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 且有相当部
分为呆账或死帐, 严重困扰着许多旅行社的正常经营, 从而使其面
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旅行社的资金回收风险固然与我国还不健全
的法律制度和信用政策、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行业的经营秩序有
关, 但最主要的还是许多旅行社自身认识和经营管理的问皿, 即片
面强调客源数, 强调短期收人而不顾及长期利润和资金回收是企
业生存的根本问题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 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
一个环节, 它是指企业实现的财务成果对投资者的分配。旅行社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行社今后的生产经营
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这些影响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偿债
能力的降低, 有些是潜在的如企业声誉下降
二、财务, 理对策
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 当发现财务状况已经恶化、出现财务危
机时, 即使采取很多补救措施, 往往也无可奈何。由此感到, 在旅
行社财务管理的问题上, 引人作为前期性的财务危机预, 管理工
作, 既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其措施, 又能从旅行社
财务管理的全局上, 从前瞻性的角度尽可能早的发现财务危机, 以
便管理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及时化解面临的财务风险, 其重
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 按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财务危机预挤
模型有如下一些分类
一单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型是指运用单一变数, 用个别财
务比率或现金流量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方法最早
研究发现, 出现财务困境的公司其财务比率和正常公司相比有显
著的不同从而认为企业的财务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并
指出财务比率分别对企业未来具有预侧作用在此基础上
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预普模型, 发现债务保障比率对公
司的预测效果较好, 其次是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预侧效果。
另外, 日本的田边升一提出了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的单变判别
分析方法, 以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的大小来判断企业正常与否, 从
而也可对企业起预测作用。
二多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多个财务指标或现金
流量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模
型, 进行财务预侧。按所建模型是否具有动态预普能力、财务预,
系统是否易于修改和扩充, 多变量模型又可以分为静态统计模型
和动态非统计模型。
、静态统计模型。①线性判别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棋型是运
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判别分析建立起来的, 它是根据一定的
样本资料, 建立判别函数、确定判定区域, 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
预侧。这种模型以美国教授的模型最具代表性。②主
成分预侧模型。该模型也形成一个线性判定函数式, 其形式类似
判别分析模型。不过该模型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
方法, 通过提炼综合因子形成主成分, 并利用主成分建立起来的。
我国学者张爱民、杨淑娥等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
公司的财务预工模型进行过研究。③简单线性概率模型。该模型
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起来的, 其形式是。田十
? 。其中、书、?、为系数, 、、?、为
个预测变, 即财务指标为企业财务失败的概率该模型以
为危机分界点, 值越大, 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值
越接近于。, 说明企业财务越安全。④ 模型和模型
它们也分别叫作对数比率模型和概率单位模型, 都属于概率模型,
是在克服简单的线性概率模型的基础上并分别用和局限性, 单个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
概率函数建立起来的。、动态非统计模型。动态财务预警模型主响, 如通货膨胀等的影响它只重视对个别指标影响力的分析, 容
要是把人工智能中的归纳式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财务危机预测。目易受管理人员主观行为的影响, 以致模型判断失效。而多变模
前, 这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神经网络模型型由于综合考虑了反映公司财务环境包括财务危机状况的多个方
中, 当输人一些资料后, 网络会以目前的权重计算出相对应的预测面的因素, 反映的是基本的和整体全局的状况, 能比单变量模型更
值以及误差, 而再将误差值回馈到网络中调整权重, 经过不断地重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复调整, 从而使预测值渐渐地逼近真实值。案例推理法是近年来而无论单变量、多变量在实践中也存在局限性, 笔者认为主要
才被尝试应用于财务危机预测上的一种动态非统计模型方法。它有以下几点、选取的指标都来源于“ 权责发生制” 。笔者认为“ 权
是一种依循经验来推理的方法, 就是以过去发生的案例为主要的责发生制”条件下的财务指标, 会带来人为操纵盈利的弊端而且
经验依据来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是一种典型的“ 上一次当, 企业是否有普情, 也并不取决于盈利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有没有足
学一次乖”的推理方法。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所以, 应将“ 应
只现金流量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的财务危机预警模计制”条件下计算的财务指标转换为“ 现金制” 为荃础计算的财务
型基于一个理财学的基本原理公司的价值应等于预期的现金流指标。、选取的指标具有片面性。指标通常是用逐步回归等方法
量的净现值。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债务, 而且又无在样本组中筛选得出, 虽然这些指标对财务危机有较显著的预示
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时, 那么公司最终将破产。因此, 过去和现在的作用, 但它们之间相关性很强, 可能造成重复或遗漏, 比如太注重
现金流量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价值和破产概率。企业的营运能力而忽视了其偿债能力。
从以上各财务预普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 单变量模型方法简
单, 多变量模型方法较为复杂, 单变量模型只对单个财务比率进行【今考文献】
分析考察, 观察企业发展变化趋势, 据此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 不【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附南开大学出版社, 刚
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而多变量模型是同时选取多个财务指标或陈国生《论旅游产品市场竟争力的内洒、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经
现金流量指标, 再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模型的构建涉及济师, 以”,
多种方法和理论。和多变量模型相比单变量模型分析存在较多的【林财务管理》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
洲
也泞也沛色娜妞气布感命它字廷摘弓逆气李示赴姨卒也巧弓色沛廷摘超娜越气浏‘布逆标越娜赴七尔之乌币感布也尔也沛巴沛它示也玲也沛也示也命色沛也希色沛色乖巴泞也沛巴沐达摘色沛出布也娜色沛出沛色沛它沛李示出命也乖色冰出沛也沛也沛巴尔也娜
上接第页支持系统、监督方法论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了完整的监督机制。
督主体, 这是公司监督体系一个必要的补充。股东、董事长和董事
会下属各个专业委员会、监事会、以为首的管理层、公司内部
的各级管理者以及各级员工构成了监督的主体, 监督主体的代表
对监督承担主要的责任。
第二, 监督机制要明确监督人监督的内容。
监督是为了达成公司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当期经营目标, 满
足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 所以监督内容都围绕着公司经营工作展
开。股东对董事会的监督通过审核正当经营和风险控制指标, 监
督投资风险情况通过审核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 监督管理透明
化。管理层主要是对公司具体经营管理工作做监督,
第三, 监督机制要有完善的监督方案。
管理层递交董事会审批的战略规划, 要明确整体实施方案, 包
括领军人物选择、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方案、经营计划和重点
工作计划、方案调整原则、激励问责方案和监督方案。监督以知情
为基础, 所以要建立数据传递的渠道, 便于及时准确地获得执行过
程中的阶段性交付成果的信息, 另外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监督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完成公司战
略目标。所以发现问题后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战略方案调整原则,
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 包括调整经营思路和经营举措、调整资源配
备, 甚至调整业务负责人。
监督评价的结果要与激励问责机制挂钩, 根据执行和监督的
情况对符合要求的奖励、不符合要求的惩罚。无论奖罚, 都要按照
事前确定的方案说到做到, 按时、一视同仁地处理。
第四, 监督机制需要有一套监督的支持系统和方法论
支持系统包括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包括信息管
理制度和流程, 审计制度和流程, 定期的经营分析制度和流程等
支持系统的组织保障是指辅助监督主体, 以有效地完成整个监督
环节完成的部门, 通常包括审计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外部审计
单位等。监督方法包括如何监督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如何监督风
险、如何监督指标达成等等。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案、监督
公司管理层建立了非常好的风险管理流程, 萤事会每个季度
召开的审核委员会, 定期检查经营风险指标, 诸如应收账款周转天
数、存货周转天数、坏账准备金和削价准备金的拨备针对当前的
风险控制形式, 要求管理层章出方案另外, 董事会要求管理层列
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高风险地带及其监控点, 明确责任人, 并就高风
险点及其事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为了落实风险控制, 要将对重大
风险的控制列人相关负责人的考核指标。
在公司三层治理结构中, 每层都应有各自的责权定位, 大家应
该按照组织赋予的责权完成本职工作, 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这需要监督机制来保障落实滥督作为一种机制, 不是临时性的措
施, 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跟对某个人的信任无关, 每个企业都应
该建设监督机制, 用监督机制来推动公司的长久健康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应该看到,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要使上市公
司治理水平实现“ 质” 的提高, 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及相关措施
的配合,包括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解决国有股权的虚问题、
培育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经理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等。而这需要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社会大众等
各界的共同努力。
【今考文献】
〕张鑫,现代企业制度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阅
郊成平,公司治理, 社会科学丈肤出版社, 以”
陈听,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红辉, “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效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
融研究所
郑德理, 沈华姗著,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 中山大学出版社
文宗喻, 现代公司治理黄事会与的较童及制衡, 经济科学出版
社
梅洪常, 公司治理研究, 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