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地域性差异特点
『壹』 什么是地域旅游文化
呵呵,你把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作为一个问题,这就难回答了,也没有这种叫法。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实质上是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地域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开放开发和包装才能形成旅游文化。
『贰』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
一、集合性(形态的多样性与消费的广泛性)
二、继承性(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
三、民族性(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
四、区域性(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
如果想要全一些的,就按照我告诉你的网址自己去看吧!
『叁』 旅游供给的特点有 A,差异性 B,地域性 C,相对稳定性 D,季节性 E,非存储性 如何选择
但是选择第二项和第四项了,因为景点都在不同的城市呀,期待您的采纳!
『肆』 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1 三国遗迹数量众多,品味独特
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100多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其中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垄断性,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是全国唯一具有明确标志的三国皇帝陵墓;剑阁剑门关是诸葛亮最早设立关隘以驻军防守的地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关圣殿是省内最早的关帝庙,殿内的金脸关公塑像为全国唯一;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芦山县的平襄楼是国内尚存的祭祀蜀汉大将姜维最古老的建筑物;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雷波马湖海龙寺是全国唯一的孟获庙等。
1•2 三国文化旅游亮点突出,优势明显
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国人喜爱并深受其影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故乡在山东沂南,躬耕读书在湖北襄樊,逝世后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建立在四川。即使人们记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却记得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四川,记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国所有三国景区的同行都承认,若论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厚重精深和影响力,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将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和主线。
1•3 资源的文化价值高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国志》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二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为三国正统,蜀汉英雄是正面讴歌的对象;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三国遗址保存较好。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
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绵竹双忠祠、绵阳蒋琬墓、南充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等祠庙的文化内涵都相当丰富。
1•4 三国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组合良好,民间艺术丰富
四川三国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大多组合良好,适宜打造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既有“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又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剑门蜀道既有三国文化内涵,又有自然奇观———天下雄关和生态景观———翠云廊[1];雷波县既有全国唯一的孟获庙,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溶洞奇观;七曲山景区既有诸葛屯兵、张飞植柏等30多处三国遗迹,又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万顷纯古柏等。文化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突出创新,增加卖点,这也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思路。
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尤其是三国文化和我国戏曲发展联系紧密,三国故事是地方戏极为热衷的题材,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这些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汉、贬孙曹”,赞扬蜀汉集团文臣武将的机智和武勇。长期以来,三国戏一直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剧中三国戏的总数有150出之多[2],这是其他题材的剧目难以相比的。这也正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性的体现。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及原因
2•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
1982年,剑门蜀道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旅游部门便开始着手启动三国文化旅游线。这条线路涉及成都、绵阳、广元、阆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国遗址和旅游景点。1993年,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四川又开始重提三国文化旅游,希望借此带动四川三国旅游文化热潮。1994年,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手推出“1994中国文物古迹游”,其中一条线路是“1710年前的三国战略线”[3]。
这条线路的北线即是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三国景点。但是,几次开发均未被市场认可。目前,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呈现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人次数仅占四川游客总数的5•9%,门票和经营收入仅占四川旅游总收入的0•13%[4]。这种状况与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2•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线路长、景点散,各家“自扫门前雪”,只顾介绍自家景点,很少深挖三国文化的内涵。从成都到广元一线,由《三国演义》、民间附会和后人纪念形成的大小三国文化景区有数十个,传统上以成都武候祠、剑阁剑门关、翠云廊最有名,其他相对较弱。这些景区分布于5个市、10余个县,分布广、跨区多,一方面为川西北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总体规划滞后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主线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属线型的通道式旅游线路,沿108国道一路排开。过去,这条线路全长360多公里,道路等级低,景点分散,旅长游短,游客周转速度慢[5]。
且108国道贯穿剑门关、明月峡、七曲山大庙等景区,将景区分割成两半,使景区成为过境点,而非相对封闭的景区,不利于开发建设和管理。
就目前来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联动,几乎都是观光产品,并且主要都是“看庙”,开发建设档次低,缺乏体验和参与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为精品外,其它景区都只是初级产品,看点少,吸引力较弱。
3 实施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起步早,发展晚,长期处于品牌大,市场小,宣传多,游客少,景点热,线路冷的尴尬状况。但由于三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三国文化旅游仍然充满了市场潜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合力
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6]。
要充分发掘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关键在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市、区县要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品打造包装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依托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并注重相互之间特色品牌的差异互补,错位发展,体现特异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合作,只有以资源的关联性、旅游链的完整性、消费的舒适性为首要原则,从完整的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角度联手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性。
2002年由巴中、汉中、广元三市率先发起的三国文化旅游协作,签署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协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制定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时还要进一步站在大旅游、大载体、大投入、大经营、大回报的高度,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限
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才能把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深度开发首先应该是综合性开发,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利用,实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整合、深度开发散乱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简单地将三国遗迹捆绑销售,而是进行深度的市场协作和优化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针对三国文化主题进行四川文化旅游建设,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二是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优化和突出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联手包装,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要提高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招徕客人”为“留住客人”,关键是要通过行政区域联手、政企联手、部门联手等方式进行打造包装,努力对三国文化旅游景观进行定位升级,形成与“三国文化旅游线”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体系。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展开,加强景区路网建设,加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要将三国旅游与三国文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最初是在文化产业上进行的。从早期的史志、小说、民间文艺,到后来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现在,三国商战谋略著作和电脑游戏成为了三国文化产业的主力。而这些文化产业都可以与三国旅游结合起来,如梓潼七曲山大庙可以用民间的关公信仰来吸引游客朝拜;锦里的诸葛连弩等民间游艺可吸引游客参与;梓潼五丁开山景区的张飞趟脚石等丰富的民间故事则增加了游客对三国历史的体悟和情趣;剑门豆腐等三国民间饮食增加了三国文化体验的内涵;绵阳富乐山三国戏、评书更是三国文化大餐;现代三国影视业发展又催生了影视城游览、表演等旅游项目,如无锡三国城[7],虽然四川目前尚无此内容。
近年来,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商战谋略著作层出不穷,三国谋略成为部分企业的培训项目,将三国文化旅游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新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其次,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如将三国文化旅游的相关景区用游戏的形式串起来,制成电脑游戏,既开发了文化产业项目,又为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可组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吸引更多人关注三国文化,参与三国文化旅游。还可以利用三国历史中的悬念故事来吸引游客,诸葛亮六出祁山发明的木牛流马即是个绝好的题材,如组织国际性的木牛流马设计表演大赛,用此类节庆活动来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游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从而增强竞争力[8]。
第三,将文化研究普及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的灵魂是三国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国故事,不再为三国英雄而激动,那一天便是三国文化旅游的结束日。三国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可以直接创新产品、带来游客。协作体可以通过组织这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来提高相关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4 结语
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四条精品路线之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四川旅游行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它对进一步增强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丰富四川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生态旅游研究。
冯佳(1987-),女,湖南长沙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向玉成.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国漫谈[M].成都:巴蜀书社, 1995.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13.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6(6).
[5]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发展, 2009(1).
[7]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95.
[8]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08-109.
『伍』 如何理解旅游活动的地域性特点
如何理解旅游活动的地域性特点?旅游活动地域性特点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旅游特色和人文地理所发生变化。
『陆』 中西方文化在旅游和出行方面的差异!
随着国际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间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相应的,国际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际旅游交往中,国家与地区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是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无形旅游资源。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东西方旅游者对旅游接待国或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建筑甚至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形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反应。随着客主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影响,跨文化旅游活动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文化敏感、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研究跨文化旅游行为,对淡化文化敏感、消除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交流,更好的促进国际间旅游交流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同化和文化异化是国际跨文化旅游研究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国际游客常常因为语言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在旅游活动中产生文化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本文在通过对上海外籍人士跨文化旅游行为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基于跨文化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影响旅游行为的跨文化因素,从跨文化因素的角度对上海市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旅游活动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期消除或减弱文化敏感和文化障碍,加强文化交...
『柒』 哪个城市符合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就是指具有地域特色。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就是指当地旅游景点之类具有当地明显的地方特色,这种城市有很多。比如北京,上海,香港等他们都有独特的旅游景观(人文景观为主)
『捌』 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旅游文化其特征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相关介绍: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
(8)旅游文化地域性差异特点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文化
『玖』 举例说明我国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差异性
中国国家旅游局编撰了旅游文明公约,其中就提到,旅游要遵循当地文化习专俗。总体属上的建议是,旅游期间的行为要遵守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就是说遵守公共道德里,无论哪国、哪地都约定俗成的行为,例如便后冲水(别笑,真有人做不到),不要在脸盆里洗脚(泰国发生过,中国游客干的)等等。在做到这个基础上,再注意习惯礼仪和当地礼仪有冲突的地方,按照当地风俗来做准没错。例如某地习惯用右手接物,因为左手视为不洁,这个就要按当地风俗来了。至于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多样性”方面,这和遵守当地文化习俗是不矛盾的,一些你在国内做了,都会被视为不道德的事情,是无法归入“多样性”里的——例如中国游客最为人诟病的随地吐痰,难道文化多样性就要包容这种吗?
『拾』 旅游环境的特征
1.内容的广泛性
旅游环境的内容广泛,既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地质地貌、大气、水体、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及各类自然遗迹等,以及由这些自然因素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同时包括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和乡村以及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等。
2.要素的脆弱性脆弱性是相对于干扰而言的。构成旅游环境的诸要素在旅游活动的干扰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产生动态变化,如周期性变化(季节性、节律性变化)和随机性变化(如非典型性肺炎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线性变化和非线性变化、渐进性变化和突变性变化等,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在干扰旅游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外因素中,有许多属于随机影响因子,尤其是一些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市场因素、人为因素、心理因素等,随机性非常大,从而使旅游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呈现出动态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人们认识和调控旅游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但同时也为人们改造旅游环境系统提供了可能。
3.形式的地域性地域性指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或称为多样性,是共性之中的个性体现。人们的旅游动机之一就是追求异域环境与自己常住地环境的差异性,所以旅游环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旅游环境的地域特色。如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居住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异,福建的围屋(客家人所建)、广东的碉楼(华侨所建)、湖南湘西的吊脚楼(土家人所建)、皖南的白色灰瓦民居(安徽的儒商所建)等建筑特色与风格迥异。
一般来说,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相距越远,旅游目的地的地域特性相对表现得越突出,这种区域性特点汇成了特定地域的旅游吸引力,游人之所以离开自己的常居地到较远的异地去旅游,正是这种引力作用的结果。为满足旅游者追求差异性的旅游需求,旅游开发经营者不断地在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中追求独特性,从而增加了旅游环境的地域特色。
4.项目的休憩性旅游区为人们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观认识,从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某种享受。人们到达旅游区游玩,通过环境的改变,人们不再受在家时的各种角色和行为的羁绊;通过景致的欣赏,雄伟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珍奇瑰丽的名胜古迹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从而使人们在体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得到恢复、精神获得欢娱、性情得到陶冶、感官获得享受,甚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旅游活动起到了消除疲劳、放松精神、增进健康的作用,体现了旅游的休憩性。
5.质量的优越性旅游活动具有鲜明的享受性和消费性,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就是审美享受和追求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因此旅游者对旅游区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较高的。
环境质量是自然、社会、工程和美学四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为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旅游活动过程中接触到的应是安全、优美、清洁、友善的环境,如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和卫生良好等。同时,旅游环境不仅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生理要求,还应满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审美需求,因此要求风光优美、景观协调、气氛融洽、服务周到、设备完善、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热情好客,使人感到轻松、自由、舒适、愉快,其质量要明显高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的质量,这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6.数量的稀缺性旅游环境是一种资源,其包括物质性(以及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物质性方面如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非物质性方面如环境状态、环境质量等。
旅游环境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总是少于人们能免费或自由的取用,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张家界、九寨沟等景区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除了其自然、天成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环境的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