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和全国旅游市场发展简
㈠ 国际旅游业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中国外事接待旅游发展阶段(1950~1977年)
改革开放前,中国因为出入境管制以及户籍政策管制非常严,加上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出入境国际旅游和国内游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期的旅游特点是以政务寻访为特色的公务接待以及以外交出访和考察为特色的外事接待,有少许商务游,但非常少,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特别是是自己出钱消费的旅游在这个阶段基本不存在。
2、中国旅游业起步阶段(1978~1989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即采取“积极发展入境游,适度兼顾发展国内游”方针。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央的重视力度很大,相应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使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思路,很快步入了正轨。依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形,采取适合本国状况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旅游业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比较强的国际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
这时期所谓的入境旅游成为外汇创收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改革开放的发展,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的过程中,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3、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成长阶段(1990~2000年)
步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为了形成全面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本阶段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发生了如下变化:
(1)本阶段旅游业经历了从产业地位确立到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本阶段是旅游产业标准化的阶段,中国颁布16项旅游标准,标准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服务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促进作用。
(3)本阶段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以往大力发展入境游的方针政策外,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内游以及出台了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办法。在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大力发展入境游、积极发展国内游,适度发展出境游”的总体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旅游市场打破了以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了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形成了入境游和国内游并进的新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相关政策的鼓励扶持,这一时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诞生了华侨城主题公园:包括1991年10月1日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1994年6月18日开业的“世界之窗”;1998年9月30日开业的“欢乐谷”......据统计,1999年,华侨城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11万人。(注:“锦绣中华”开业时间为1989年11月22日)
4、中国旅游业走向成熟、迈向旅游强国阶段(2001至今)
步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素质,使中国由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的推动、支持。这一时期中国的旅游可以说真正迎来的大发展的春天,很多旅游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发展速度非常快,涌现出一批特色旅游城市,如三亚、丽江、张家界等等。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如下:
(1)旅游业由培育新的增长点到培育增长新亮点过程,不仅突出旅游业产业地位,而且表明了旅游业的增长潜力。
(2)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格局,特别是国内游被放到重要位置,突出了国内游在总体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最近的五年中,无论是国内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在波动中得到快速稳定的增长和提高。
(3)本阶段国家把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2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西部地区和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步伐,2009年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并且从旅游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旅游基础设施)入手,总体上加强财政性资金和人力投入,从而构筑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合力,呈现出大手笔、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4)本阶段是中国初步走向旅游强国的阶段,为提高对外影响力,中央政府采取政策、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出境旅游人数在最近五年内稳步快速增长。
200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2009年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稳定增长,我国旅游总收入仍然达到了1.26万亿元,增长9.0%,占整个GDP的3.8%。
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约为1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幅超过15%。
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15亿人次,同比下降3%:外汇收入约为390亿美元,下降4.5%。
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约为4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
㈡ 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旅游行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2009年1-3季度我国旅游业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冲击,旅游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多,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两升一降”的格局。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国内旅游人数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0%。入境市场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游人数9400万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80亿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场方面,初步统计2009年1-3季度出境旅游人数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从产业基本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处于全面回升状态,经营状况有较大改善,旅游就业保持稳定,旅游投资持续活跃。旅游产业的景气是处于全面、大幅回升状态。
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对我国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行业复苏趋势明显,行业增速将提高到16.5%,行业重新回归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旅游的定义、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相关产业及因素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现状,并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城镇、主题公园、奖励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旅游业做了市场细分与消费者分析、电子商务运用及构建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行业竞争分析、产业链构成及价值分析、商业模式分析、信息化发展分析和投资分析。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企业的经营导向经历了生产观念导向、产品观念导向、推销观念导向、营销观念导向、社会营销观念导向五个阶段渐次递进的演变过程。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带薪假期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些都为我国国民创造更多出游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变得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下,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中盲目进行削价竞争,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尤其在奥运的到来为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营销到来了更大的机遇,至此良机时,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加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 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 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 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 ”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 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㈢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实践表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是统筹经济社会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旅游直接就是为人服务的,大家也知道,从中国的旅游业,过去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认为旅游是高端消费,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个也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一种需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的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个表现是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全面增长,国内旅游是旅游量最大、潜力最深、基础性最强的,国内旅游良好的成长性能和强劲的带动功能继续蓬勃发展,居民出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首先是把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三个表现是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出国旅游目的地不断的增多,我国国民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出游范围更加宽广、出游方式更加灵活、出游规模日益扩大。
从国内旅游来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里把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第一个,从政治上看,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二个,从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
第三个,从社会环境来讲,因为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大力创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这是从中国的旅游发展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游正在向休闲、度假发展,所以这样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共享成果。
第四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第五个,科教环境,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化、装备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游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这些科教兴国方略实施,科技的增强是促使了旅游业开发的手段、经营方式、发展空间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化、国民教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旅游环境和旅游意识,也可以极大的增强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创新,因为科教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素质,包括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这里涉及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事业型,过去中国旅游业是事业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战略转型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强国旅游时代、全民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品质旅游时代,而中国经过研究判断,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旅游业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基础,又由于旅游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需求。所以风雨过后,中国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拐点,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㈣ 百度一下 为什么大多数国家都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先于国际旅游业的发
个人感觉还是和国家大小有关,梵蒂冈就主要发展对外旅游业。大多数需要转内型或者发容展旅游业的国家原本都有较为充实或者过剩的第一第二产业,所以需要发展旅游业。对于发展旅游业,从发展内需开始,是最简单也投入较少的。
首先,国内环境比较熟悉,容易宣传,国内消费群体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国际金融环境,吸引外国旅游困难重重,做还是要做,但是最好都先稳固内需。其他行业的也是首先发展吸引内需。
最后,国际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签证宣传复杂,竞争难度大。
综合认为发展国内旅游可以放在首位。
㈤ 未来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已进入了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分界线,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中国的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最大的国度,幅员辽阔,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足,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我国的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因此,中国的旅游业已成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国内游、出境游增长迅速,入境游发展缓慢。
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是最大客源的输出地,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客源输入地,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东西部旅游大融合是东西部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东部因经济发达,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西部因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入世是中国旅游业分化重组的催化剂,面对入世的冲击,旅游企业都在未雨绸缪,寻找应对良策,有人称入世为“狼来了”;有人已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有人视入世为改造国内落后的状况的一剂良药。
狼也罢,良药也罢,但中国的旅游业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以笔者从事旅游二十年的经验看,中国的旅游企业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的落后;二是人才的短缺;三是管理的落后;四是体制的缺乏创新;五是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差;六是服务缺少知名品牌;七是航空保险业发展滞后;八是各地接待水平、标准和模式不一,沟通困难;九是政府的管理亟待改革;十是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缺少创新,行业之间的竞争停留在行业自杀式的价格层面上,游客参团信心受挫。
有识之士都在为中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诊断把脉,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根据企业的大小提出了如下发展措施: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在自己的企业身体力行,根据自身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效果显著。
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在世界性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发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过程,许多企业无力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发展网络是中国旅游重组的又一出路,由于政策的滞后,真正的网络一时难以形成,但是发展网络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统一的接待标准、统一的接待模式、统一的服务形象的必由之路。
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但中国的旅游市场是各自为政,一个真正意义的批零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批零关系在一些地方开始萌芽,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要主动实践,推动这种批零关系的快速形成。有条件的旅行社要主动发展成为批发商,缺少资源的旅行社要甘当零售商,批零关系是平等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是产品流动的必要渠道。
㈥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第一部分:定义“旅游”一词的研究范围,并提出本文所涉及的范围
旅游是人类活动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出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国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都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使旅游成为人民大众中极为普遍的社会活动,旅游业也逐渐成为经济领域内十分重要的新的支柱产业。为此,世界旅游组织在1991年特地对旅游的基本概念重新作了定义:旅游“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显然,“旅游”的概念,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所作的新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涉及旅游交通、旅馆设施、景观园林、旅游文学、旅游思想、旅游习俗、著名旅游旅行家等各个方面。 因此,就“旅游”一词的定义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其一是把“旅游”看作一种个体的活动(PERSONAL ACTIVITY);其二是把“旅游”看作国民经济中的一门产业(INDUSTRY);其三是把“旅游”看作一门学科(SUBJECT)来进行研究。
就本文题目而言,文章将主要围绕前两部分展开论述。即主要探讨旅游作为一种个人活动和产业时,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旅游发展的特点比较。 第二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1、人口统计因素:
从人口统计因素入手,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旅游”这一个体活动的实施者,即旅游者之间的差别。如: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等等。其中主要是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国民人均收入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很多,国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拥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发展中国家国民而言,相对较多。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达,相对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国民社会福利待遇、带薪休假、人生保险、失业救济等等多方面发展较完善,国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来选择不同的度假方式。而以上提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人们成为旅游者所首先应该必备的条件。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民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不是完善发展,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国民成为旅游者的可能性较低。2、文化因素: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原有的封建思想、小农思想、宗教思想经过一次次的思想洗礼,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的勇气。国家鼓励国民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受到欧洲皇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贵族都会送自己子女游历世界,增长见识,这一行为甚至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相反,发展中国家所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严重,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即环太平洋远东地区。儒家文化崇尚“礼”、“仁”不主张创新开拓,要求人们言行规范、勤俭置业、安分守己、孝敬父母。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可能随之降低了。 第三部分:就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而言,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特点的比较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仅以国际旅游的发展为例,无论是从旅游人次,还是从旅游收入而言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参见表1)。 二战后国际旅游发展情况年份 旅游人数 增长率 旅游收入 增长率
(亿人次) (%) (亿美元)(%)
1950 0.25 - 21 -
1960 0.73 183 68 224
1970 1.59 121 179 163
1980 2.80 76 949 430
1990 4.15 48 2300 142
1998 6.25 51 4447 93
旅游业的繁荣,有懒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酒店、交通、旅行社,各自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部分将就这三大支柱产业来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不同特点的比较。(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一、酒店业的比较:
1、经营理念的差异:
我国的酒店管理者主要是以自己的产品或能提供的服务为市场导向,即以我为主,我有什么就卖什么,我有什么水平的服务你就得接受什么水平的服务。发达国家的酒店管理者倡导坚持以消费者的需要为核心,以满足客人的一切需要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导向,在产品、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设计均采取从外向内的模式。 2、员工配置的差异:
我国酒店从业人员较多,劳动效率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我国人力资源廉价;员工的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不强;一专多能的人才偏少;酒店设施现代化程度低。国外酒店总服务台利用先进的预定网络、财务系统进行订房、结账等项服务,仅需一、二名员工,而我国却需四、五名员工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人力资源节约模式,用工少。其饭店的员工大多是“一专多能”,素质较高。二、交通业的比较
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大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航空、运输等方面配套设施齐全,发达的交通业不但大大增强了发达国家作为旅游资源国的可进入性,而且为本国国民外出旅游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起步较晚,交通、运输以及各项配套设施设备的提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无疑对本国的旅游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影响本国居民的外出旅游,又影响入境游客的来访。三、旅行社业的比较
1、投资经营理念的比较
发达国家中,进入旅行社业的资金主要是在资本寻求最大化收益的内在规律作用下,由资本的人格化主体――企业家投入的。在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方面,政府很少干预,主要由市场机制本身发挥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此外,投资者进入旅行社业可以由多种选择方式,如直接投资、收购与兼并、合资与合作、战略联盟。中国旅行社业中,投资主体的行业进入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背景。在经营运作方面,还处于“小、散、乱、差”的发展时期。各旅行社之间存在相互扯皮、恶性竞争的局面。 2、发展进程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旅行社业发展是随着其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从184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成立到大众旅游时期大批旅行社的涌现,都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只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规范管理等宏观性的工作。中国最初的旅行社是以一些国外旅游服务机构为方便其本国居民来中国旅行而设立的分支服务机构。建国后旅行社业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出于政治目的的发展,主要为接待归国华侨和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旅行社开始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竞争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中国旅行社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加强。
㈦ 中国旅游业未来十年有哪些发展趋势
在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
一、旅游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 ”,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 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 ”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 互联网”,全产业链渗透。
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资金、体制、机制、组织、技术、人力资源、品牌等。
同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互相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产品供给,从“资源 土地”到“投资 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门“小情怀”项目使精品乡村游和非标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五、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建设,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这是一种“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六、全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要想成为旅游强国,还需要提升本国的供给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515战略”,推进旅游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实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的决定性时期。
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国际品牌加快中国布局,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中国旅游产业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此,中国旅游企业要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中间的一环,从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资源掌控,争夺国际分工话语权。
七、旅游双创大有可为。
一项调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69%的游客将在2016年计划新的旅程,各个年龄层的游客都在寻求新的旅游体验。未来十年,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国民将对新型的旅游方式产生兴趣,比如游轮、房车、背包旅行、探险旅行等。这类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催生旅游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双创”必将激发旅游市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的“十三五”时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政策利好诸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及途径多元,机遇颇多。但同时,非旅资本的涌入以及现有旅业资本的雄厚,亦将加剧行业竞争,新一轮优胜劣汰将继续上演。而当百花争鸣、群雄割据后,多足鼎立的旅游“大时代”终将在未来十年到来。
㈧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行业将向着智能化,定制化,跨界结合的方向发展
1,人工智能向旅游服务广泛渗透
人工智能在2018年赚足了眼球,旅游行业也开始研究在营销与服务中应用AI技术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在目的地营销、智慧化管理、客户画像、在线销售、线下迎宾、游客互动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广泛应用的空间。同程旅游已经率先开启智能机器人在旅游行业的运用,可以实现迎宾接待、微信购票、游客互动等多项功能;技术大牛的去哪儿网的火车票搜索页面,只需简单一句话,10秒钟即可出现车次;携程还宣布有3个与签证相关的技术与服务创新,已获得国家专利发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旅游服务的更多环节都将迎来AI的渗透。
2,定制旅游向细分市场深耕
细分市场是定制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的必然要求,改变目前定制旅游概念混乱、良莠不齐的状况。但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细分市场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培养相应的定制师等人力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入实操层面,并完成对中小学的渗透式市场启蒙,2018年研学旅行必将迎来井喷。表征之一就是北京从2018年起将初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计入中考成绩,预计更多城市将出台类似政策,研学旅行爆发势头不可阻挡。细分市场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热点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剧
在大的格局上,旅游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有完美的结合点,特别地方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小的方面,旅游与个体的消费升级息息相关,从简单的满足观光需求,到休闲放松、亲子娱乐、家庭度假、蜜月婚纱、接受教育、培养兴趣、满足爱好、陶冶情操等,旅游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在提升生活品质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目前,各种“旅游+”还仅在初级阶段,不管是大的格局,还是小的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跨界融合的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大市场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游行业新趋势的企业对于人才需求非常强烈,纷纷给出高薪抢人,比如,在线旅游巨头同程,大多数产品运营和技术类岗位给出的年薪都在30万左右~
㈨ 当前国际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什么
6月15日,由凭祥市人民政府主办,广西东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南宁仙舟项目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协办的“2006中国·凭祥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建设论坛”隆重举行。参加论坛的有东盟问题专家古小松博士等专家学者,来自越南和区内外的旅游业运营商、商业运营商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各界人士,为凭祥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转型积极建言献策。
凭祥市是广西重要的一个边贸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日趋成熟。2005年接待旅游人数73.5万人次,同比增长65.91%,比2000年增长118.10%;旅游总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了34.17%,比2000年增长78.66%;旅游直接财政收入1281万元,同比增长154.7%,比2000年增长967.5%。作为凭祥市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地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凭祥市目前的城市商业设施简陋、商业格局混杂、购物环境单调,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比出现了不相对称的态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吸附力以及凭祥市作为国门的城市形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对接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陆路黄金口岸,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凭祥市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大幅上升,“中国—南宁—凭祥—东盟”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人流、资金流的一条黄金项链,而凭祥处于其焦点位置,可谓是黄金项链上的钻石,面临的贸易、旅游、购物等商机也将大为增加。去年,南友高速公路的开通,更从交通条件上为这条“黄金项链”上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起到提速的作用。而据相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国民经济连续6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已明显提高。但由于越南国内大部分的消费品质量较低、竞争力不强,所以越南人对来自中国的消费品,特别是家电和服装类产品具有相当的信赖感。然而,由于越南贸易逆差大等原因,越南政府对消费品进口的控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仍会十分严格,由此导致越南国内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国内商业业态单一,购物环境欠佳,很多收入较高的越南居民更愿意选择出国购物,这也为凭祥市的商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中越边境贸易、旅游的健康发展,越南游客的周末边境游,尤其是以品牌商品消费为主的购物旅游已出现了上升的势头。有关专家认为,一旦凭祥市的相应商业设施建设和商业资源整合到位,越南北部数百万人口的周末旅游购物消费能力必将得到迅速释放。届时,凭祥边境旅游的客流、城市商业消费都将出现极大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凭祥的经济发展。
通过凭祥市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和积极规划,目前,城市中心以东盟商业港为主的几个商业地产项目即将完工。因此,如何对旅游业与城市商业进行合理规划,把旅游资源与商业规划进行有机整合,为中外游客营造一个优美的旅游购物环境、树立凭祥市繁荣的国门形象,已成为凭祥市发展地方经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凭祥市人民政府专门主办了这次“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建设论坛”,邀请来自东盟问题专家、学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旅游业运营商、商业运营商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为推动凭祥市的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以促进凭祥市由“边贸旅游城市”向“商贸旅游城市”转型。(雅龙)
㈩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会更加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既包括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特别是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载人航天技术的更加成熟,未来太空旅游已经不是梦想,到月球转一圈或者星际旅游都不再是梦想。天空旅游,深海旅游都成为可能。
二、旅游的个性化定制与大数据结合
旅游更具有目的性。旅游公司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向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日益简单,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智慧旅游的双向性更加成熟。一方面是旅游公司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智慧化发展方向,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游客自助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项目也更加精准,更加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订和实施。
三、自由行更加开放和个性化
交通的便利和互联网技术的更加普及和升级,使更高级的自由行更加便利化,旅游目的地的禁区会越来越少,各种旅游方式、交通工具日益便利化,空中、陆地、水下都成为平常人家可以游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