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仡佬族的旅游文化资源
Ⅰ 务川的历史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味浓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之源、丹砂古县、中国矿都、野银杏之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43.53万人,境内共生活着25个民族,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5%。
建县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务川县,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因盛产丹砂而获得“丹砂古县”之誉称,古烽火台、汉墓群、悬棺、申佑祠、东升塔、罗峰书院、文昌阁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务川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
务川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43%,有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银杏6000多株。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36万千瓦。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汞资源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2%,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铝土矿探明储量近9000万吨,属全国高品位特大型铝土矿床。
天锻地造,雨砺风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与一体。有神奇的风动石、石上树;蜿蜒曲折的洪渡河,两岸山高峡长,林木青葱,河水清澈;有塞北风情的栗园草场和鬼斧神工的栗园石林;有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蔑鸡蛋”和民族风味浓郁的仡佬族舞蹈“淘盆打挂子舞”等仡佬民族民间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务川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并进。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矿”为主的工业发展已崭露头角,洪渡河水能资源开发的沙坝电站两台机组已建成发电,以萤石产品加工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铝土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66公里。以县城新区开发为主的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务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87天,年均降雨量1284.4毫米,平均气温15.6℃,山区气候立体差异明显。境内以中、低山丘为主,海拔多在650米至1000米之间。
务川生物种类多,物矿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有被称为“活化石”的野生古银杏树6000多株,被誉为“中国野银杏之乡”;有堪称中国西南第一草场的栗园草场,面积10万多亩,牧草丰茂。以洪渡河为代表的280多条河流蕴藏的可开发的水能资源35万千。矿产资源主要有汞、铝土矿、重晶石、萤石、煤等,其中,汞资源储量全国第一,铝土矿、重晶石、萤石都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务川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汞、煤、铝土矿、重晶石、萤石等。其中汞驰名中外,属全国特大型矿床之一。其产品“银瀑牌”汞和“红峰牌”朱砂,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煤的贮量也较为丰富,且易开开采。铝土、矿储量高达6910万吨,属全国的高品位、低硫低铁的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储量丰富的重晶石、萤石等优质矿产资源,都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务川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于一体,主要有官坝温泉、焦岩温泉、珍珠瀑布、隘溪渡峡谷、小塘石笋、七柱山、石上树、风动石笋、银狮洞、栗园石林、丰乐河漂流、镇南红军洞、太平猴山等自然景观,尤其是洪渡河沿线更是集观光、旅游、考察、探险为一体的旅游处女地。
2007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县级财政收入预计达到5450万元,同比增长16%,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农林渔牧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17.8%,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8698.6万元,同比增长39%,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732万元,同比增长79.3%,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8亿元,同比增长15.7%,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秦属巴郡,汉归涪陵(今重庆彭水县)。
西晋永嘉元年(307)以后,没于夷僚。北周保定四年(599)置务川县,属庸州。
隋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属明阳郡。唐贞观二十年(646),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仍属黔州。
宋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因为务川县。宣和四年(1122),废思州,务川县降为务川城,属彭木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建思州及置务川县。
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历史上婺川县的辖地及隶属关系变动极其频繁。
明洪武五年,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属思南府。
清时,婺川县仍属思南府。光绪十年(1884),于婺川县境增设后坪弹压委员。
民国二年(1913),属黔东道,又分原后坪弹压委员辖地置后坪县。民国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后坪县,将后坪辖地分别并入婺川、沿河两县。
1949年,隶属遵义地区,1959年,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1986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务川县,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今属遵义市。
Ⅱ 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
Ⅲ 务川县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务川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并进。2007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37元。以“一河五矿”为主的工业发展已崭露头角,洪渡河水能资源开发的沙坝电站两台机组已建成发电,以萤石产品加工为主的西南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初步形成。铝土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66公里。以县城新区开发为主的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3%和10.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
推进以交通、水利、沼气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引领经济,推进通村油路、通村公路和乡(镇)客运站建设;完成洪渡河库区航运规划;开工建设米家山、岩门河和下深溪大桥。建成新区供水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抓好烟(粮)水配套和农村“三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青坪等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8500口沼气池建设。推进“数字务川”建设,发展电子政务。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推进以“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环保建材、清洁能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竭尽全力启动120万吨氧化铝厂建设,完成8间煤矿建设,建成年产3万吨氟化氢二期工程和年产5万吨亚微米级重晶石生产线,力争启动年产5万吨氟化铝项目和年产200吨汞化工项目;引导“山仙东升”和“仡乡婆”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石膏、石灰石、砂页岩和砚山板石等建材加工业;完善沙坝电站后期工作,推进石垭子电站建设,建设小岩门等5座小水电站,开工建设高生电站。
为实现减贫摘帽目标。近年来,务川自治县自加压力,以发展六个一产业为载体,强力推进产业致富战略,积极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产业布局已由水稻、玉米、烤烟这些常规农业里的老三样, 发展成为烤烟、畜牧、茶叶、金银花、干果、商品蔬菜(魔芋)六个一产业规模。从而,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稳定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量18万吨以上;巩固烤烟支柱产业,种植烤烟13.5万亩,收购级内烟叶23.5万担;主攻畜牧、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实现畜牧产值3.3亿元,新栽高标准茶园2万亩以上,新发展订单蔬菜1万亩;培植药材、干果、蚕桑等后续产业推进新区开发,
建成新区供水工程、政府后勤服务中心、市政广场、东升大道广场和外贸站农贸市场,启动建设新区会展中心、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工程;稳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启动县委片区及务星广场二期开发;重点培育和支持濯水、镇南、丰乐、茅天等有一定城镇规模和区域经济带动功能的小城镇。完成汞矿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二期工程和洪渡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完成2万亩荒山造林和14万亩封山育林任务。推进仡佬民族文化创新。成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组建务川古哈仡艺术团,挖掘推介民族习俗,着力打造1至2台民族歌舞。开工建设县城新图书馆和文化馆;启动建设仡佬风情街和民族博物馆,引导开发1至2个仡佬族工艺旅游产品;加快龙潭民族文化村开发,完成汉墓群考古阶段工作;启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旅游业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洪渡河漂流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接官坪人文旅游景点,建成珍珠大桥旅游景点。完成1至2条旅游路建设,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引进旅游投资公司,借助媒体、节庆、会展等各种平台,着力打造“丹砂古县,仡佬之源”主题形象和“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文化旅游品牌。
Ⅳ 贵州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贵州旅游线路综合推荐:
北线:国酒之乡,红色长
贵阳—息烽集中营—乌江渡口—遵义会议会址(含红花岗烈士陵园)—湄潭红九军司令部旧址及浙大西迁抗战文化—娄山关战斗遗址—桐梓小西湖抗战文化—仁怀国酒门、茅台渡口、茅台国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镇—习水三岔河—习水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赤水黄皮洞战斗遗址—袁猴渡口、风溪渡口—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燕子岩、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十丈洞、四洞沟瀑布,丙安、大同古镇—去四川泸州。
征西线:瀑布之乡,红色星光
贵阳—天龙(屯堡文化,明朝军队的长途西迁)—安顺市(含王若飞故居、文庙、历史街区等)—龙宫—黄果树、天星桥—王二河水库、晴隆抗战文化(含史迪威公路延伸的关岭永宁钢、石二桥,晴隆24道拐)—花江大峡谷—贞丰三岔河(红八军革命遗址、滇桂黔革命根据地遗址、布依族风情)—兴义(民族婚俗博物馆、马岭河峡谷、万峰林)—去云南昆明。
西北线:乌蒙磅礴,红色激情
贵阳(息烽集中营)—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百里杜鹃)—织金(织金洞)—毕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夏曦烈士纪念碑)—威宁(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草海)
南线:绿色宝石,红色奇景
贵阳—都匀(斗篷山)—瓮安猴场会议会址—三都(板告、怎雷水族村寨)—独山(黔南事变纪念馆、深河桥战斗遗址)—平塘(县城玉水金盆景观、掌布地址奇观及乡村旅游、甲茶休闲度假区)—荔波(红七军革命遗址、邓恩铭烈士故居、樟江、大小七孔、水春河漂流、瑶族村寨)—去广西河池。
东南线:苗疆腹地,红色黎明
贵阳(黔灵山张学良、杨虎城囚禁地)—凯里(含镇远及
Ⅳ 务川民俗文化有哪些
仡佬族民俗文化
务川,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素有“仡佬之源、丹砂古县”的美称。如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务川的民族风情,走进务川进行投资开发,近日,务川自治县在重庆举办了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季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向重庆客人“推销”务川。
务川与重庆可以算得上是“邻居”,它的北边与重庆的武隆、彭水两县毗邻,县城距离重庆市约380公里
务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西南最大的草场:栗园草场;世界最长的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仡佬盛宴:三幺台……同时,务川还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方,全县生物、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地下资源总价值达6000亿元。 为进一步提高务川旅游的知名度,务川自治县将于4月至10月期间举办“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季”。其中,4月6日至8日,举办第四届“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节”(仡佬圣母节),届时,将会有来自各地的22个仡佬族人分支代表,在距离务川县城不远的大坪镇九天母石寨相聚,共同祭天朝祖,而来此旅游的游客也会感受到别样的风土人情;5月至9月,举办“洪渡河激情漂流活动”; 8月,举办第三届仡佬族吃新节。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后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擦痒,小马摇铃,栽秧等8 种动作,跳舞人数不拘,但必须男女成双成对,弹弦伴奏,领舞者边弹边跳,男女手扣手逆时针方向围圈舞动 。
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仡佬族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遵义、仁怀一带流行跳踩堂舞和芦笙舞,打花龙、打篾鸡蛋也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说仡佬话。仡佬语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仡佬族的文学多为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格言、俗语、歇后语、诗歌等。 神话:仡佬族的神话篇幅都比较短小,内容比较单一、集中。内容主要反映天地、日月、万物及人类起源生成。传说:仡佬族的传说很多,内容主要与其族称、生活习俗、山川地名等有关。 故事:仡佬族中流传的故事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爱情故事、动物故事和扬善惩恶的故事等。爱情故事大多反映了仡佬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不渝。 诗歌:是仡佬族民间文学中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仡佬族不论是在劳动生产中,还是在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及宗教活动中,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傩戏:傩戏在仡佬族各县相当普遍,以涪洋、大坪、镇南、青坪、镇江、石潮、蕉坝等乡最为突出。演出内容包括表现生产劳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并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内容有文戏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板凳戏:别名辅陈戏。是一种不用戏台,不化装,也不戴脸壳,只需围桌而坐便能开唱的民间娱乐形式。分角色演唱,配以帮腔,但无动作表演。演唱时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雕刻: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门窗、栏杆、梁柱、傩戏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联匾额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桥梁、牌坊、石墓等。刺绣: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
编织:仡佬族的编织以竹编为主。产品有晒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箩等。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编织的凉席较为普遍。尤其以丰乐区黄都乡的水竹凉席较著名。藤编发展较晚,以藤椅为主。
Ⅵ 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有哪些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降低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见引用地址】
Ⅶ 贵州的旅游资源既是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有哪些
作为一名生土长的贵州人,非常愿意给您介绍下贵州既是自然又有人文旅游资源的景点:回
1、梵净答山: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市印江县和江口县间,高速公路可直达,自然风光奇美无比,特别是站在金顶上,一览众山下的感觉顿时油然而其,同时也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每年的佛教传统时节,除本地人外,广东、湖南、广西、重庆等地的佛教徒纷纷至此祭拜;欣赏完美景,夜晚还可以到印江持牛肉、绿豆粉。
2、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东部偏南区域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高速公路可直达,到千户苗寨一定不要急于离开,夜晚的风景才是重点,白天欣赏完苗族民俗、歌舞,夜晚观景,再来一顿机具地域特色的酸汤鱼,实属美哉!
3、赤水丹霞、竹海:位于贵州遵义赤水境内,我认为它是贵州目前最低调的景点了,从遵义出发,一路上可以体验到当年娄山关大捷的磅礴气势,还能顺便体验贵州的酒文化之心,最后再到赤水河边,踏进万亩竹海,欣赏大自然留下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实在是美得不得了。
此外还有贵阳青岩古镇、镇远古镇、安顺屯堡等等。。。。。。
好了,就先介绍这几个,有机会可以直接找我,一起探寻贵州自然、人文美景。
希望可以帮到你。
Ⅷ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景区景点
九天母石景区
九天母石景区位于大坪镇洪渡河岸边小塘地域,距务川县城11公里。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台、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点组成。每年清明节前后,仡佬族族裔都会聚集至此,举行“祭天朝祖祭祀大典”,感恩祈福。
栗园草场旅游度假区
栗园草场旅游度假区距务川县城约40公里,面积10万余亩,有梅古洞飞瀑、槐溪河、响水泉、大岩门、小岩门、青坪水库等景点。
罗峰书院
罗峰书院是务川县的一座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初名“敷文书院”,光绪八年知县罗庆春扩建,更名为“罗峰书院”。
Ⅸ 务川县的民族概况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务川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Ⅹ 贵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源
1、史前文化遗迹
1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1964年,考古学家裴文中组织试掘,发了大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使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万年,大致与“北京人”同一时代。这个了不起的重要发为探索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打破了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的陈旧观念,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辉煌的,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无论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显得光彩夺目,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势。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更是中国南方新发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一;水城硝灰洞遗址中“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在已经发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还发了一定数量,很有说服力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发了处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后,又发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贵州,除了人们熟知的“兴义人”、“穿洞人” 而外,还有 “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洞人”、“青龙洞人”等等。六盘水一带,先后发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盘县“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龙有“观音洞人”和“福洞人”,这真是天大的奇迹。更可喜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系列。
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气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气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无怪乎历史学家称它“独领风骚数万年”。
与旧石器文化相比,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到了新石器时代贵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实上,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很丰富。目前已经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赫章可乐遗址、平坝飞虎山遗址、毕节青场遗址、威宁中水遗址等。平坝飞虎山遗址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瞩目,但早、晚两期文化差异颇大。这些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荣获2005年度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的威宁中水遗址所代表的独特文化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这种有地域特征的新考古学文化在我省考古学界尚属首次提出。这次考古发掘对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有序地反映了由旧石器向新时期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样的遗址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广顺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马鞍山、安龙菩萨洞等遗址,可能因地层被扰乱或其他原因,对遗址的性质尚不明确,有的遗址下层为旧石器,上层为新石器,有的则混淆不请。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围内,已经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当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
①黔西观音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2-4米,支洞长5米,宽1-2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县政府和省政府先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以前,贵州史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自从发掘以后,贵州的历史便可上溯到距24万年以前,从此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试掘,裴先生随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至1973年止,在前后9年的时间里,对观音洞的陆续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共获得4000多件石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用铀系法鉴定,年代为距4万年至18万年。
黔西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显得迥然不同,主要表为:第一,无论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经过加工,所以人工台面多,天然台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而比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这说明技术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观音洞发的石制品中,石器大约要占6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这在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为主,间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样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种方法,以单向加工为主,复向加工次之,此外还有错向加工和交互打击等法,这在国内同期遗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于当时工具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表为生产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术很不熟练,产品自然比较粗糙,器型虽然繁多但不稳定。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长度在20~100毫米,显然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据分析,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裴文中先生将他们详细比较之后,认为观音洞的石器,既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又是“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差异明显,代表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称为“以石片工具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我国南方的旧石器早期遗存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这样规模大、系统性强、器型复杂、加工方?多样的遗址,所以说“南方首推贵州观音洞”。使用锤击法,以石制工具为主,不仅影响贵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兴义猫猫洞等地的旧石器中、晚期石器,还影响云南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并越出云贵高原,对四川铜梁、汉源、资阳等地的旧石器产生影响。由此看来,黔西观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的传播中心,它上继“元谋人”,下启川、滇、黔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②盘县大洞——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首
1993年,《中国文物报》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在首都北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著名考古学家,经过充分讨论,从中评选出“九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名列榜首的就是“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它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遗址。
盘县大洞遗址,在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遗址所在洞穴当地人称十里大洞,发育于十里坪坡立谷西缘石炭纪灰岩山体中,由关牛洞、水洞、阴河坡、大厅和硝洞五条洞道组成。各条洞道有竖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总长1?60米,大厅是?个塔形洞穴系统中?中间一层洞道并连接?洞口,为核?大要所在,长220米,平均高30,米面宽?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学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内缓倾,总面积约9900平方米,堆积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为19.5米,厅内已发掘至6米仍未见基岩。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栋大梁题记为民国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筑的石垣。外垣长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于洞口34米。谷地开阔而平坦,总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遗址于1990年发,1992~2000年,由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作了6次发掘。发掘面积86平方米,清理面积68平方米。共获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3枚,还有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类群由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锯齿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镐等组成。硬锤直接打击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术中占主要地位,已有一些进步的技术因素出,表为有一定比例的带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态和测量特征,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齿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特征,故应属早期智人。动物群的主体是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兼有云贵高原土著种类。洞系的堆积层在时间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遗址堆积考古层的铀系年代为:上层13万年。中层20万年,下层26万年,还出30万年以上的考古层。遗址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大洞遗址以它巨大的堆积规模、比较完好的堆积层和堆积物含有的非常丰富的人类遗物、遗迹,乃至庞大的共生哺乳动物群化石,显示了它在东南亚南部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大洞这样巨大宽阔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是少见的。在开掘的92平方米的堆积层中,获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动物骨骼和8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发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钟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还有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吃住场所、石制品加工场所和宰剐动物场所”。
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宰剐动物的场所”并不过分,这里出土的动物化石,经过鉴定,有哺乳动物6目40种,另有少量鸟类和鱼类化石。这说明“大洞人”的肉食来源宽广,他们不仅捕捉小动物,还捕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巨貘一类大动物;不仅在草原上猎取鹿、麝、野猪、猪、野牛、青羊,还在森林中猎取虎、豹、豺、狼等凶猛动物;不仅可以捕获陆地上的各种野兽,还在水中捞鱼和射杀空中的飞鸟。这些动物,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为绝灭种,据此大体可断定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
说它是“石制品加工场所”也未尝不可,在这个巨大的溶洞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原始人制造石器的过程,他们将板状燧石打制成石核,并利用上下两个自然面作台面打片,有的石核则利用石片痕为台面,而且以两个面交互做台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台面性质,分为自然台面、打制台面和修理台面。修理台面的技术,在大洞得到进一步应用,比黔西观音洞有较大发展。在黔西观音洞的2323件标本中,确认为修理台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标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台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为毛坯,制成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锤和手斧、手镐,但也有用灰岩角砾或石块打制成的。与“观音洞文化”相比,同样都具有形制多样且不定型、主要用锤击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较大、以刮削器为主等共同特征,说明大洞“石器工业”技术仍保持“观音洞文化”的传统风格,但是,大洞在技术上有所发,除了修理台面技术进一步推广而外,出了手斧、手镐一类工具,有些专家认为它是“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加工技术中独树一帜”。
③平坝飞虎山——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
平坝飞虎山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虎山在平坝县城东南11公里的白云镇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个明通暗联的天然洞穴。旧志称其“具天外飞来,声震百兽之势”,故名飞虎山,又因“形势耸秀,似佛飞来”,亦名飞佛山。1978年当地村民在飞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学界重视。1981年9-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赴飞虎山在各个洞穴中均采集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遗物。通过考察,飞虎山是贵州唯一发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层迭压的洞穴遗址。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属旧石器时代的有:刮削、尖状、砍砸等打制旧石器532件,兽齿、骨共1370块;属新石器时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铲4件,磨光残骨刮刀1件,人类腭骨1块;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夹细沙的灰陶为主,质地坚硬,纹饰以细绳纹和各式刻划纹为多,是贵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还出土大熊猫牙齿、剑齿象残臼齿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齿,清代青花瓷片、铜扣《乾隆通宝》铜钱,南明王朝的《永历通宝》铜钱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洞穴陈积木灰的测定,认定最早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距1.5万年左右。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飞虎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内堆积复杂,大致分早、晚两期:早期地层呈黄色或灰黄色,出土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石制品均为打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地层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动物遗骸为生属种,并处人类下颌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推测距大约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制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占76%,尖状器虽少但加工精细。斧形器似为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象征。磨制石器27件,加工精致,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石刮刀、石箭(矛)头、小石块等8种,未见有段有肩的石锛和石斧。石锛数量多、形制规整,以长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残的磨制骨刮刀外,均为打制骨器,有骨锥和骨铲。其中豪猪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划符。陶器除圆饼式及圆珠式陶纺轮各1件外,其余全是器物碎片。计1494片。其厚薄不匀,厚者达1.2厘米,薄者仅0.2厘米,火候高,质地坚硬。夹砂灰陶约占70%。夹砂黑陶占30%,泥质类陶极少。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陶片纹饰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质灰陶的内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于外表绘两条平行的红色条带。这是贵州首次发,也是贵州迄最早的彩陶记录。
平坝飞虎山遗址的上层为新石器时代,而在它的下面,叠压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制造既有锤击法也有锐棱砸击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锥57件、骨铲20件、角器两件。石器增加了盘状器、斧形器等新类型,骨器使用较多,这都为转入新石器时代作了准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为石锛、石斧、石纺轮、石箭头、石臼、石刮刀、磨石,还有磨光骨器、陶纺轮及千余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术上有了长足进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锛、石斧的出,有了条件进行砍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箭镞是“野蛮时代”的重大发明,有了弓箭以后,便可在较远的距离捕杀野兽,扩大狩猎活动,并为饲养动物提供条件。陶器的出说明人们渐渐定居下来,陶志以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还有少量泥质灰陶和彩陶,质地坚硬,铿锵有声。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产物。石纺轮和陶纺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已经有纺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