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旅游文化特点
Ⅰ 都知道唐朝诗人爱旅行,为什么他们总选择江南
自东晋南渡以来,以长江为界,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再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南北战争”,也造成了数百年的南北文化隔绝,出现了南北文化差异,南方和北方都各自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
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世说新语·文学》
褚季野、孙安国都是东晋名士,支道林是东晋名僧,你看他们三人这短短的几句对话,就把南北人在学问方面的差异,说得非常透彻。北方人广博、而南方人凝练,但北方人博而不精,南方人精而不博。
随着隋朝统一南北,隔绝了数百年的南北文化,才逐渐开始融合,再加上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更是为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性,到唐朝,南下的北方人越来越多,融合越来越迅速,以至于“旅行”成为了唐朝人的新风尚。
另一个让扬州出名的典故是李白,当年李白在黄鹤楼上,为自己的偶像孟浩然送别,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广陵和扬州因此被人熟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南朝人把去扬州叫做“上”,而唐朝人却说“下”,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运河,唐宋时期,国都都在运河上游,因此要去扬州,就需要顺江而下,因此唐宋人都说下扬州,骑鹤上扬州也逐渐演变成了“骑鹤下扬州”,这样更符合现实习惯。
Ⅱ 《童游记之诗意唐朝》是怎样的一档节目
《童游记之诗来意唐朝》源是一档以“诗意旅行”为原点,聚焦当下家庭亲子关系与教育话题,引发人们对家庭教育本质反思的原创新亲子旅游方式节目。节目将镜头聚焦了普通家庭,邀请了一对素人母女,创业辣妈“蜜思鲁”,和拥有治愈笑容的笑笑。《童游记之诗意唐朝》让素人也能成为主角,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联结母女二人,以西安、苏州、成都作为主要旅行地点,在十二首唐诗的指引下发现唐诗之美,感受各处的人文风情。给屏幕前的观众代入感,为观众带来一次不一样的诗意之旅。节目每期都会出一个路书,父母可以根据旅行路书带着孩子沿着“蜜思鲁”和笑笑的旅行路线,重走唐诗之路,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对于诗和远方,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见解。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太小,领悟能力和感受能力有限,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其实,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什么,会通过他的表达或者他的改变作为判断依据。但对于一个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表达收获,反映成长,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在旅行中收获到的精神力量。所谓寓教于乐,即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在陌生喧闹的人群中鼓起勇气去听、去看、去感受,这就是一种成长~
Ⅲ 唐朝诗人爱旅行,为什么总喜欢选择江南
我国的唐朝时期,是经济和文学的大爆发时期,在唐代出现里诸如李白、杜甫等诗人大家。而这些诗人大多数都十分的喜爱旅行,更是在旅行之中留下了非常多的千古佳句。从诗文之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数都会选择江南作为目的地,不禁疑虑,为什么唐朝的诗人们总喜欢到江南来旅游呢?其实,归根究底是因为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江南文才的盛况和经济的繁荣都无不吸引着唐朝时期的诗人大家们。
江南在历史之中,始终贯穿了唐朝的发展史,从其盛唐之时的烟花三月,到唐朝开始衰亡的秦淮河畔,任何一座的江南城市,都见证了唐朝从兴盛到衰亡之路。
Ⅳ 导游唐朝长安游
时代西汉
所在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东与郑州市相连、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邻、西与三门峡市相接,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城为都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
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Ⅳ 青海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在唐朝属于哪里管辖
1、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年。五代十国时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2、宋代,唃厮啰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臣属于宋。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
3、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
4、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5、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5)唐代旅游文化特点扩展阅读
一、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二、建制沿革
1、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2、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首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3、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4、四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5、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6、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
7、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
8、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
9、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0、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1、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12、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三、当地风俗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
1、非遗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花儿会。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2、重要节日
(1)燃灯节: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2)土族波波会: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3)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4)热贡六月会: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3、饮食文化
(1)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2)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尕面片、焜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
(3)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青稞酒。甜点三宝有酿皮、酸奶、甜醅。
四、著名人物
1、政治家
(1)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
(2)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2、军事将领
(1)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3、文学家
(1)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Ⅵ 唐朝人是如何旅游的
开元十八年(730),唐代正处开元盛世之中。当时郡县物产丰盈,百姓安居乐业,政府修建的官道累积里程已达到六万里以上。在帝国的中心地区,东至河南、山东,西至四川、甘肃,南至湖南、湖北,北至河北、山西,官道两边都设有大量旅店酒肆,招待四方旅客;路上盗匪绝迹,即使远行数千里之外,也不需携带任何防身兵器。本年二月,唐玄宗下达了一项诏令,给文武百官放十天春假,期间鼓励大家去周边旅游,员外郎以上的官员,每人“赐钱五千缗”作为旅游经费。
半个世纪以后的贞元四年(788),唐朝渐渐从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中恢复了稳定。平定了建中之乱的唐德宗认为当时“方隅无事、烝庶小康”,便颁布诏书,鼓励官员在正月晦日(一月最后一天)、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出门旅游,并且在节日的前五天,给京城大小官员、皇宫和皇城的卫士们每人发放一百贯至五百贯旅游费用,最终这个政策得到了长期贯彻。
不但带薪休假还能发放旅游补助,唐代能够实行这种政策,展现了其强盛的国力,也显示了举国上下对节假日旅游的热衷。不过交通速度是当时长途旅游的主要障碍。如今从西安到洛阳坐高铁大约两小时不到,但按照唐代的速度,坐一天车大约可以前行三十公里,从长安到洛阳单程就需要十二、三天,假期根本不够往返,更别说长途旅游了。
尽管官员的假期规定让唐代士人在旅游的时间和地点上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但他们还是会寻找各种机会去游赏美景,出差和赴任的路上就是绝佳的远行时机。
现存唐诗中有大量描写山川河流景色的行旅诗,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员赴任或出差时所作。当然,他们肩负着朝廷派发的职务,在路上也不能太过悠闲。一般来说,出使需要日行百里,任务紧急甚至会日行三百里,稽缓者便会受到处罚。而赴任时的要求则较为宽松,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自请做杭州刺史,从皇帝下令到抵达杭州,白居易在路上竟然花了七个月时间,期间游山玩水,探亲访友,创作了大量诗歌。
因此,唐代官员的旅游常以住所附近的郊游为主。长安城内官员众多,城市南边的乐游原、曲江,周围的渭水、蓝田、终南山等都是首都节假日旅游的热门场所。杜甫名作《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句子,描写的就是当时长安城官员家眷和贵族妇女于上巳日在曲江边游玩的盛况。
Ⅶ 与唐代有关的陕西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长安是来一个了在历源史长河中不能不遗忘的地方,在这里又是三个朝代建都,小的就不说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也是建都于这里。古代之所以在这里建都是因为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有秦岭山脉、北有黄土高坡,形成易守难攻之势,而且“八水绕长安”,是长安解决了农田灌溉和城内用水的问题!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许多国内外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但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关于周、秦、汉代的景点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唐朝的为主,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陕西关中唐代的景区:
华清池法门寺大雁塔乾陵
5.大明宫
对于景点的地址和历史故事我想你最好自己上搜索一下,雷子在这里欢迎您来陕西游玩!这五个景点是来西安必须去的,唐代在我国封建时期是最鼎盛的时候,当时可谓是超级大国,万国来朝的景象。当然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历史的还念。
Ⅷ 河北的哪座唐代古镇,现在成为了旅游的标志建筑
Ⅸ 唐代知名博主李白是如何凭借旅行成为大唐文化偶像的
国庆假期期间很多小伙伴们都去旅游了
空间和朋友圈动态充满了各地的风土照片
然而你知道资深驴友李白的故事吗?
他是如何在旅行中成为大唐文化偶像的呢?
其实李白除了写的一手好文章外还是一名热爱旅行的驴友
最重要的是他会在旅行中和其他大V保持互动
话说这一天李白到了安徽地界
将要乘舟出发赶赴下一个地点
汪伦踏歌赶来送行
性情中人对这种深厚的友谊定当有所表达
赋诗道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虽然上面的话有些调侃的成分
但是诗仙李白真的是
足迹走遍了祖国的山川大地
假期旅行的途中
不妨像大诗人李白一样
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