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❶ 贵州旅游业发展趋势.
贵州的景色自不必说,只是贵州相关部门似乎不懂炒作。织金洞、龙宫、梵净山、马岭河等很多贵州境内的风光无限美好的地方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宣传。估计以后会加大对自然风光的宣传力度。
其次就是气候,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蔓延,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贵阳成为避暑之都、六盘水称为凉都,大打气候牌拉动旅游已经正在走向轨道。旅游辐射的如餐饮、住宿、消费等其他行业也会迅速发展起来。
❷ 世界古银杏之乡的六盘水市第一届旅游发展大会
深秋妥乐, 风景如画,杏黄如金。11月6日,以“开放创新,提速转型,打造六盘水旅游文化发展升级版”为主题的六盘水市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世界古银杏之乡”盘县妥乐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每年轮流在各县(特区、区)举办一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实现“一地举办、全市联动,一景引领、百景争艳”,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激情、增添活力,打造六盘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三旗,市委书记李再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金,市政协主席唐方信以及向昀、王彬、张志祥、李新旺、彭说龙等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副省长蒙启良宣布“中国凉都·金彩盘县旅游季”系列活动启动。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宣读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的贺信。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省旅游局副局长郑旭讲话。开幕式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宏远主持。市委常委、盘县县委书记付国祥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王富玉在贺信中指出,旅游产业是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自2005年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新的支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推出一批新的旅游景点景观,开创了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旅游发展的新成效。希望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不断改革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郑旭在讲话中表示,六盘水全力加快旅游提速发展,推动“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华丽转型,为全省创新旅游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示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增强。六盘水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凉都是多彩贵州的精彩篇章,省旅游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六盘水旅游业做大做强。周荣在讲话中指出,当今,旅游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旅游业成为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阳光产业。六盘水旅游资源禀赋优异,旅游业优势独特。2013年成功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随着六盘水月照机场建成通航,六六高速即将建成,安六城际铁路全面开工,我市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周荣说,六盘水旅游产业进入了“后旅发时代”,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抢抓机遇,大兴旅游,让“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一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坚持精品意识,依靠特色吸引、内涵沉淀、环境优化,真正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要注重业态创新,瞄准目标和预期市场。要注重个性特色,保护和利用好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显、旅游资源天生丽质的特质,避免过度商业化、人工化,留住山水人文的本色、本真、本源。要注重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三线”精神、红色历史故事,留住文化的“根”,让景区景点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品,让游客获得感官美的刺激、精神愉悦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二是全力推进旅游营销。长期以来,六盘水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进一步宣传推介。真诚希望媒体和旅行社宣传好、推介好六盘水的旅游风光,欢迎有识之士共同开发六盘水旅游的未来,六盘水各级各部门将持之以恒服务好项目和发展。付国祥在致辞中说,盘县围绕建成国际一流精品旅游大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避暑休闲、旅游观光、户外运动、田园采摘等业态不断丰富,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盘县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盘县将以本届旅发大会为契机,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新兴支柱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举行了全市旅游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并向六盘水市第二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地水城县授旗。会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参加了“生态建设、文明旅游”植树活动,现场观摩古银杏景区。
❸ 贵州六盘水经济水平、发展前途如何
和沿海城市没发比,但是六盘水的职工收入平均水平在贵州九个地级市里面是回最高的。其实想到六盘水来发展答不光要了解六盘水的情况,还要看你所学专业和特长适不适合这里。六盘水目前的经济支柱还是以煤、电、钢材等工业为主,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用辛市长的话说就是:价格涨了日子就好过,价格落了日子就难过。如果不是有其他考虑因素,如果你是个外地人甚至是沿海地区来的人,劝你还是谨慎选择来六盘水工作比较好。
❹ 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怎样的其旅游发展主要受何种驱动力的推动
六盘水市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六盘水市红色旅游点多面广,类型齐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从全市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2005年“5.1”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3,878人次,旅游收入818.93万元,人均不过120余元,其中红色旅游仅为539人次,这与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极不适应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起步晚、起点低、意识不到位。六盘水市以工业立市,在其30余年发展时间内,一直以重工业及能源输出为基础,旅游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旅游业相关配套产业极不完善。
2. 体制不顺,管理混乱。同一景点景区往往是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而有些景点景区还未按市场经济要求组建独立经营的项目法人实体,旅游管理部门还没有做到对景区的统一协调和管理。
3. 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不力。旅游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高投入产业,除政府投入外,更需要吸纳大量的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以对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和改良。
4. 各旅游景点景区设施陈旧,内容单调,表现方式缺乏创新,对历史和人文内涵深度挖掘不够,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对外推广不力,缺乏统一的包装策划,方法简单,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思路:
1. 进一步认识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增强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切实做好红色旅游的工作。红色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从目前红色旅游工作的情况看,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多方参与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规划要求,塑造整体品牌,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开发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规范管理。
3. 加强宣传,注重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宣传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媒体,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经营单位的积极性,通过交易会、博览会、媒体广告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红色旅游产品和品牌,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效果显著的推广体系;同时要注意整合资源,集中优势,认真做好红色旅游的区域规划,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从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手,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出一批项目内容有吸引力,产品要素结构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导游解说生动,接待服务规范,监督管理到位的红色旅游精品体系。
4. 注重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多方建设,深挖主题,大胆创新,建设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加大保护措施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文物、遗址、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编制保护规划,避免因计划不当造成建设性、利用性破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通过对现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水平,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交通需求。
此外,还应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线,融绿色生态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把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红色之旅产品,并注意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自己的旅游形象。
总之,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抓住机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的红色旅游精品品牌,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发展,从而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❺ 六盘水市的经济如何
1—12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一、工业经济增长较快
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4%,较上月增长7.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5.39亿元,同比增长24.5%,较1-11月回落1.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4.0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9.3%,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75.78亿元,同比增长49.6%。本月工业产销率为91.18%,累计实现工业产销率95.69%,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1-12月,全市原煤产量4478.59万吨,同比增长6%;其中地方原煤产量2322.2万吨,同比增长3.3%;发电量257.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6%;钢材299.1万吨,同比增长4.3%;水泥186.77万吨,同比下降22.4%。
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1—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亿元,同比增长16.15%;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21亿元,同比增长9.9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99.26亿元,同比增长18.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1.27亿元,同比下降8.43%;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8.08亿元,同比下降2.64%。
三、市场购销两旺,市场物价稳步回落
本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20%,累计完成93.81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市区完成51.6亿元,同比增长23%;县完成24.3亿元,增长18.06%;县以下完成17.86亿元,增长18.92%。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10.96亿元,同比增长34.66%;批发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82.84亿元,同比增长22.84%。
物价保持平稳回落。本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2.26%,比上年同月上涨2.26个百分点。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86%,比上年同期上涨4.86个百分点。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呈“四升二降二持平”态势,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2.2%、1.06%、0.96%、2.23%;衣着类、娱乐及服务类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2%、0.12%;烟酒及用品类、医保类与上年同期持平。
四、财政收入增加
1—12月,财政总收入达61.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28%,较1-11月回落6.4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71亿元,同比增长37.52%,较1-11月回落4.8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3.11亿元,同比增长47.08%。
❻ 六盘水经济发展怎么样
六盘水的轻工业抄不发袭达,这里很多人又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从广东一带,采购一些电子产品和品牌产品,最好自己直接去拿货,去除批发商的费用,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我现在在深圳,如果你想做电子产品这一块我们可以合作。我是六盘水钟山区的,现在在深圳。
❼ 请问一下六盘水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何
六盘水很来不错
气候好 被评为中国唯一的源“凉都”
所以这里的旅游业发展特别快
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专家预测,六盘水能在3年之内超过遵义
成为贵州第二大城市
这里的经济发展太快了
告诉你
最赚钱的地方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而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
因为这样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
也就是很多机会
只要你看准了
就能发财
而经济发达的地方
每个行业都已经很成熟
不容易进入,竞争也很大
还是六盘水好
❽ 六盘水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9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7.67亿元,增长2.6倍;粮食总产量达到53.32万吨,增加15.15万吨。乡镇企业产值达38.13亿元,比1980年增长52倍,吸收1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4.7倍,地方财政支出7.07亿元,增长10.9倍;全市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15.36亿元,增长13.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11元上升到1151元,贫困人口由128.2万下降到47.83万人。
发展至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2.11亿元,增速15.9%,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在全省9个市(州)中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74.35亿元,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2亿元,增长50%(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9亿元,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速超过4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同比增长69.2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缓中趋稳,旅游开启发展新征程。粮食总产量达到80.33万吨,同比增长6.69%;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1%;接待游客43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85亿元,同比增长45%和39.2%。GDP总量位居贵州省第4,人均生产总值也将超过3万元;人均GDP仅次于省会贵阳列第2位。六盘水市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1200亿元。 六盘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均有涉及,1949年,境内农业耕作粗放,农村经济落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粮食总产量154361吨,大牲畜存栏166414头,农业总产值(现价)4204万元。1952年,各县相继实行土地改革,继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1957年,粮食总产量提高到263420吨,大牲畜存栏发展至263702头,农业总产值增至8427万元。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农民土地无偿入社,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多“平调”。继而又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大受挫。改革开放后,六盘水的农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该市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03年。经过该市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发展。
发展至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84.16万吨,增长2.4%。以马铃薯、蔬菜、畜牧养殖“三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规模化水平和商品率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植达151.5万亩,新增商品蔬菜基地3.07万亩,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村庄整治取得新成效。新阶段扶贫开发继续推进。大力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能,农民致富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增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4.94元,增长16.5%,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6%。全市畜牧业实现增加值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主要牲畜出栏头数继续增长,肉类总产量12.97万吨,比上年增长10.4%。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2平方公里。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9%,实现机耕面积22686公顷。
截至2012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3.64亿元,比2011年增长8.0%。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8.02万公顷(270.3万亩),下降1.3%;油料种植面积0.79万公顷(11.79万亩),增长11.6%;蔬菜种植面积2.08万公顷(31.2万亩),增长10.1%。年末果园面积0.49万公顷(7.35万亩),增长10.3%。雨水充沛,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75.29万吨,比2011年增长33.4%;油料作物产量1.04万吨,比2011年增长23.0%.。全年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猪、牛、羊出栏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0%、3.5%和2.6%;肉类总产量11.54万吨,比上年增长6.0%。禽蛋比上年增长1.9%。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六盘水已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较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已建成水城矿务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煤炭机械厂、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分公司、贵州胜景化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形成年生产原煤2160万吨、生铁130万吨、钢130万吨、钢材100万吨、水泥175万吨、电力装机11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以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矿泉水、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系列绿色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并将成为六盘水的后续支柱产业。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0.95亿元,比2011年增长17.1%。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1.0%;重工业增加值300.57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6.7%,比2011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各行业增加值均比2011年增长15.0%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比2011年增长21.2%、20.4%、50.6%和23.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粗钢、钢材和砖分别比2011年增长27.3%、42.4%、24.4%、25.0%、25.4%和5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808.7亿元,比2011年增长11.6%;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74.4亿元,下降8.3%。
截至2014年,六盘水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即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和一个市级开发区—大河经济开发区。 2012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8.90亿元,比2011年增长97.8%。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以上的城镇投资、农村非农户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766.39亿元,比2011年增长74.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2.93亿元,增长84.0%,更新改造投资85.82亿元,增长44.4%,房地产开发投资55.48亿元,增长79.9%;工业投资360.59亿元,增长40.0%。教育投资19.43亿元,增长31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13.22亿元,增长102.1%。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5.48亿元,比2011年增长79.9%。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30.12亿元,增长39.7%;办公楼投资1.05亿元,增长101.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83亿元,增长100.2%。
截至2013年,全市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54.9亿元,同比增长37.7%,增速排名贵州省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5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1.1亿元,增长3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90.2亿元,增长35.9%,建筑业完成投资0.9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87.3亿元,增长31.7%。项目库谋划项目3518个,项目总投资1.56万亿元;共安排市级项目前期费8400万元。全市共安排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372个,总投资4555.6亿元,计划投资748.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62亿元。全年集中新开工项目1261个,总投资2251亿元,2013年计划投资620.1亿元,已开工项目1260个,已入库项目1194个,累计完成投资711.4亿元。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住宿餐饮业增长17.3%,其中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4.1%。
2012年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批发业增长17.6%,零售业增长15.5%;住宿业增长42.1%;餐饮业增长17.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上涨2.7%,在监测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比2011年下降0.1%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为4.4%。全年工业品价格比2011年上涨2.3%,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涨3.3%
❾ 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怎样的其旅游发展主要受何种驱动力的推动
六盘水的地来域面积有9000多平方公里自,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初始的工业发展就是简单的挖煤碳、销售煤碳。此后,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六盘水市逐步形成了三个特区――六枝、盘县和水城,这三个特区主要进行煤碳开采和粗加工,也就是用煤碳发电,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其次是实施煤电磷、煤电化、煤电钢、煤电材等工业产业的升级发展,也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六盘水地处西南,但是到六盘水的山上去看看就知道,六盘水有蒙古草原的风光。六盘水夏天非常凉爽,冬天漫天白雪,我们的冬季滑雪保留时间在西南地区是最长的,可达三个月之久,和冬季的哈尔滨差不多,这是我们一大优势。
❿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
楼上说的很好,我补充几点 贵州省处在中国内地,然而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却决定了它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省份。毕竟,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它处在云贵高原的东部,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大省。这样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他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多样的大省,然而这对他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大。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大展宏图的进程中,贵州的地理条件为它拖了后腿。
而发展经济又成了贵州崛起的唯一道路。但是贵州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较快较稳定发展经济呢?
贵州如果想依靠农业来壮大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贵州人勤劳朴素,与天争与地斗,最终改造了山地这样的不利地形,发展了自己逐山而兴的农业。当我们站在山顶遥望那成片的梯田是我们不禁会为人的力量而折服。可以说贵州在自己的农业发展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然而贵州省毕竟没有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紧紧依靠梯田或者改造田发展农业还是相当艰难的事情。并且贵州正在遭受石漠化的侵蚀,其多滑坡和泥石流的现状也为其农业发展增添很多不稳定因素。当然这只是其农业发展不利条件的一个方面,但是足以看出,贵州发展农业的现实状况不足以让贵州成为一个农业大省。或者说,尽管在气候条件的方面贵州毕北方诸多省市要好得多,但是贵州难以把握这样的条件。
工业呢?我个人认为贵州省发展工业的条件也很不利。其他的不说,暂且从交通方面来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大凡一个工业区的形成,无论其或大或小,必然依赖于便利的交通。这样工业原料的流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才能得以保证,才有可能使工业区保持活力,进行源源不断的生产活动。就这一点说,遍是山地的贵州给了工业很大的制约。交通不便使贵州发展处于劣势。
况且,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贵州即使发展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其拼经济的过高理想难免不会时期忘记了环境和人文保护的重要性,其工业布局的盲目与工业废物的不合理排放也是其有可能要经历的,这样贵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面貌也将会受到污染。
可以说,在国家宏观的大力调控下,一些工业或者产业链已逐步进入贵州,贵州的工业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正轨。也可以说,贵州工业发展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其工业分布比较散乱,大型工业较少,工业产值也难以达到一个让人十分满意的水平,所以发展贵州的工业不一定不能有效解决贵州落后的问题。但是对于贵州工业,我们还是有所期望的,毕竟它也有其优越之处,比如丰富的劳动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