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和生产加工融合
1.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特色旅游成功融合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2.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吗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与旅游相结合,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角度来讲,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刘思敏观察到,在现阶段可开发自然旅游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越发重要,依托文化资源与创意发展旅游产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这些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结合。比如,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再比如,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3. 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以上内容摘自《搜狐公众平台》
4.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未来文化与旅游如何做到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体验不同地方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实际,切实加强规划引领作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在规划。要深刻把握方针政策,结合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实用性,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规划,进一步凸显独特的文化与地域资源禀赋,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
2、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配对,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3、创新理念,打造文化旅游个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
4、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整体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
5. 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进一步强化融合即是发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有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价值的实现,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6. 文化和旅游未来如何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拿来做旅游,也并非随随便便就可以转化为回有文化影响力、有市场答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文化做旅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文化要有足够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有多大,市场吸引力就有多大,当然还有一个前提,这个人物是有正面导向作用的。
其次,文化要便于活化为产品。文化转化为产品有三种路径,文化需要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这是一个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的过程。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7. 怎样做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
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
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
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8. 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
杨绍斌“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文化与旅游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我们不能坐拥“金山”不识“宝”,一个劲地打瞌睡,而是要将恩施的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从恩施的实际出发,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业态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的健康旅游产业,让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旅游产业有一个持续永恒的“助推器”。纵观近几年文化与旅游发展现状,虽然旅游持续火爆,文化产品精彩纷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文化和旅游这两大集团军仍然是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怎样让两者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要具备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设“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态走廊”,笔者认为,要科学制定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规划,建立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机制,大胆地探索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将部分体育运动和户外运动项目与景区的健康基地接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有机结合,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真正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让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进重点工程的“笼子”,重要文化旅游基础建设资金进财政预算的“盘子”,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进政府经济发展标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审批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良的最佳状态。结合恩施实际,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主要应把恩施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与现代化健康养生以及户外运动融合起来;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结合起来,把恩施红色旅游的功能发挥出来。突出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大整合。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已成型的景区连片成块、一线串珠,达到旅游“一票通”。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农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专业镇,将文化创意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扶持一批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产、贡米基地建设、恩施白酒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类的根雕、菊花石、西兰卡普等手工艺品,兴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馆,以此转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带动三产业,满足各地游客和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发挥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博览园;发挥生态文化品牌优势,强力推进“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户外运动基地和健康养生场馆会所;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培养和起用文化旅游人才。大胆起用一批文化旅游全能人才,在招贤纳士时敢于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定期举办文化旅游培训班,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并将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恩施的文化旅游发展蓝图已绘就,实现目标主要靠人才。加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融合,使文化因旅游而传播,旅游因文化更精彩。
9. 文化与旅游融合需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作用、意义、必要性不少文章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晰,这里前瞻产业研究院浅议文化与旅游融合需要注意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需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性质,把握好融合的点和面,避免走入误区。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年,至今还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确切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化带有传统性、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特征,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二、需要坚持一个方向。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一个工作任务,也是长期坚持的努力方向。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需要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当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已进入新阶段,旅游产业依托文化魅力在快速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延伸,文化与旅游融合提法不如改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更现实、更科学、更具指导意义。
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需要一个强推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市场调节,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