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有关旅游发展问题的理论

有关旅游发展问题的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1-18 21:10:42

『壹』 旅游规划中有哪些理论可用,比如swot这种

SWOT分析只是方法不是理论。
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是适用的。

『贰』 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以此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远景设计院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
①恢复经济增长;
②改善增长质量;
③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④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⑤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⑥改善技术方向;
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区位理论中有一个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其作用力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就遵循着距离衰减原理。旅游距离衰减原理总体上表现为景区对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客源数量分布也呈现出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梯度减少的规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游者到景区需要支付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随着景区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景区的吸引力也会随着距离的加大而相应地减少;其次,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小幅度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幅度变化。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区位理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区域内各经济实体聚集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大于各经济实体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集聚效应对于景区来说,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可以使各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降低开发成本,共用旅游设施,提升总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者来说,集聚效应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景区,从而减少旅游者的费用、时间等成本。
(四)系统论
用系统论指导景区规划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景区规划应采用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的方法进行。它既包括对相互关联的系统要素的规划,也包括景区与整个地区的总体开发的外部系统规划;其次,景区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调节、不断提升的系统。因此,在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保持系统化眼光,用系统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运作。

『叁』 旅游经济与哪些理论有关 有何观点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1.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
2.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1. 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
2. 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1.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2. 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1.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
2.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 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
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1. 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
2. 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
3. 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
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
旅游产品的消费
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二章 旅游产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二,旅游产品的构成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可进入性
旅游活动
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
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
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1. 旅游产品的价值
2.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
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
服务价值量
吸引物价值量
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特性
一,综合性
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
二,无形性
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
三,不可转移性
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信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
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五,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
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
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第四节 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
全面全线组合
专项系列组合
专业性组合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
第五节 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概念
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
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
1. 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
2. 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类型,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
三,旅游需求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
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
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
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
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
六,旅游需求指标
入境旅游人次;
旅游者消费总额;
旅游者人均消费额;
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
旅游者人均数
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
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
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
第二节 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
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
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
二,旅游供给的内容
旅游资源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供给规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
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环境容量
当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
第三节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
旅游饭店业的发展
旅行社的发展
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旅游交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
1. 入境旅游市场需求
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1. 限制发展阶段
2. 不协调发展阶段
3. 比较协调发展阶段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
第四章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宏观调控对旅游经济运行的作用及其应用.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与特点
一,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规律
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
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特点
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
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
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
第二节 旅游市场调节
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
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
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
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1. 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
2. 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
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
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
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
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
旅游价格的实现
旅游竞争调节机制
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
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1. 政府管理部门
2. 行业管理组织
三,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内容
1.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
2. 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
四,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对旅行社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宏观调控
对旅游信息方面的宏观调控
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
第五章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方法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
一,旅游消费的性质
二,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
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
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
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
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
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
游客的收入水平
游客的构成
旅游产品的结构
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的价格
游客的心理因素
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1. 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
2. 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
3. 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 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
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
1.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 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
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
第四节 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
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
1. 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
2. 微观旅游效果与宏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
3. 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
第六章 旅游经济效益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运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
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
1.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2. 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
一,乘数效应
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
收入乘数
居民收入乘数
就业乘数
政府收入乘数
进口额乘数
三,旅游漏损
1. 旅游漏损的概念
2. 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
第三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
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
人均停留天数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客房出租率
营业收入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全员劳动生产率
利润总额
人均实现利税
利润率
平均职工人数
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损益平衡分析法
目标利润分析法
最佳利润分析法
成本结构分析
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游客消费及其影响
衡量旅游成本
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
第四节 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
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
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运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构成
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局限论"与"宽泛论"
"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
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
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
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
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
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
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
产业
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
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的特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
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
1. 产业政策的特点
2. 产业政策的分类
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
1.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2. 产业政策的作用
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
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
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
第八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
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概括性
阶段性
相对稳定性
特指性
第二节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
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1.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
2.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
3. 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
4. 旅游设施建设以高级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
5. 旅游产业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持和管理向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
第三节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
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
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经济动力型发展观
双重动力型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1.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2.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1. 适度超前战略
2. 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
重 点 章 节
第一章:第2,4节;
第二章:第1,2,3节;
第三章:第1,2节;
第四章:第1,2,3节;
第五章:第1,2,3,4节;
第六章:第2,3节;
第七章:第2,3节;
第八章:第2,4节.
参 考 书 目
⒈ [美]斯蒂格里茨,1998:《 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⒉ 黄亚均 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黄亚均 袁志刚,2000:《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⒋ 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⒌ 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
⒍ 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
⒎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旅游经济》
⒏ 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
⒐ 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
⒑ 张建春 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⒒ 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⒓ 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
⒔ 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 南开大学出版社
⒕ WTO.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
⒖ Witt,Stephen F. and Luiz Moutinho.Tourism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Prentice-Hall,1998
课 时 分 配
章次
章 节 名 称
总计课时
授课课时
辅导练习
课时
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2
0
2
旅游产品
3
3
0
3
旅游需求与供给
6
4
2
4
旅游经济运行与调节
4
4
0
5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
6
4
2
6
旅游经济效益
6
4
2
7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3
3
0
8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肆』 理论分析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有什么问题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
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后面还有,字太多粘不下,请上网看吧: http://www.studa.net/Travels/100210/10403850.html

『伍』 旅游人类学有哪些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里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为研究对象。比较偏专应用。主要的理论属一般都是借用主流人类学中的大理论。
旅游人类学中常用的理论视角有:涵化理论、发展人类学、个人经历转换(人生过渡仪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旅游。
请参看:《旅游人类学》,【美】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
该书内容较全面。

『陆』 硕士毕业论文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我原创作品供你参考

『柒』 马克思旅游消费理论当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一切生产的最内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容费。
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正是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才推动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消费无疑是生产不断发展从而经济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
“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
第三,消费不断地创造出生产新产品的需要
第四,消费拓宽市场并进而扩大生产的规模。
第五,消费通过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捌』 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是区位论:区位论是研究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和区位影响的一种学说。
二是发展理论:发展理论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对象,研究区域经济的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的科学。包括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竞争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是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者要从关心旅游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入手,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
四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适合于旅游规划,随着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加深及规划技术的提高,可以实现规划结合自然、人地协调发展,旅游地将成为美好的休闲田园。
规划困境
旅游规划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旅游规划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二、委托方对旅游规划的错误理解。
存在问题
旅游规划单位的资质、能力有限、顾忌成本、基础资料不详细等导致规划深度不足,定位不准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事旅游规划单位也随之增多,市场竞争因而变得激烈,导致了旅游规划低价竞争的出现。旅游规划中虽然可能没有方向性的错误,但是也找不到指导性、操作性的内容。
对旅游规划的误解
要求旅游规划完成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针对细分市场的营销方式、对不同景区游憩方式的设计、对旅游收入模式的设计、对全套产品的策划或者更有甚者说用旅游规划怎么来指导操作等问题,都是旅游规划所不要求解决的,因为旅游规划的使命并不在于此。
因此,我们应该区分好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使命。在旅游规划前务必做旅游策划。
规划分类
旅游规划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
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
旅游区规划
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专项旅游规划
是指针对旅游地或旅游区特定课题的研究和规划安排。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的专项旅游规划包括:旅游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投融资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
空间层次规划
可以划分为跨区域规划、国家级规划、区域级规划和地方及规划等。

『玖』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给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的健康、稳定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为寻求一种新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环境和资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三个方面。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