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
⑴ 应该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通过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远景设计研究院乡村旅游规划专家解释到:通过生产文化、民俗文化、村落和民居文化、田园风光等的合理开发,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需求。乡村旅游和农业统筹规划可以从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式入手,开展乡村旅游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⑵ 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什么样子的关系
乡土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一定是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的。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乡土文化的存在,俺么乡土旅游简直就是一个空谈,没有人会愿意去乡村;同样如果没有乡村旅游业现如今的发展,乡土文化也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所以如果要发展乡土旅游,那么乡村文化的振兴一定是重中之重。
03、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好了起来
正是因为这么多年乡土文化的存在,才有了如今的乡村旅游的兴盛。其实没有人是忘本的,大概很多人往上到三辈儿都是农民吧,其实现如今的农村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农村了。农村不仅有了平坦的马路,甚至都开始有了清洁工人扫街,安装了垃圾桶。农村的整体环境越来越好,也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⑶ 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哪些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要素;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二是住宅周边环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不同民族之间,在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改造了大自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比如有碾子、石磨、风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
⑷ 乡村旅游与乡村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旅游热点,游客数量与地区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加.但我国依然处于对乡村旅游探索前进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与传统文化间的利害关系愈发明显.乡村旅游对传统文化起到发扬传承的作用,而乡村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解决内在矛盾,最大程度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完善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方向.
⑸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⑹ 如何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1、乡村旅游与农业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农业新品种。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人工培育的优势,挖掘开发新颖的农作物蔬菜园艺等新品种,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现不同乡村旅游景点的差异性。
二是展示农业生产新工艺。
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园艺栽培新方法会给游客带来新的感受。
三是展示农业新产品。
农业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药材蔬菜、野生蔬菜让游客大开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创意葫芦等让游客爱不释手,跑山鸡、乌嘴鸭、藏香猪等让游客谗馋涎欲滴。
2、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典型代表,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开发微博、微信、网络社区、易信等自媒体平台,可以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购(团购)、导览、导航等智慧化服务。
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营销推广平台,更要创新服务、产品、市场。如通过可穿戴移动终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画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
开发乡村旅游动漫、游戏等产品,将旅游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戏中去,让游客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游客黏性。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消费者地域分布、消费特征,进行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产生的大数据对乡村旅游进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预测,帮助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监控和危机管理能力。
3、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要从旅游要素出发,深度挖掘并融合乡土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抓住文化、资源、生态和生活差异,满足市场需求。
一是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合理改造,优化布局,培育以美丽田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游。
挖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文化内涵,形成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业态。
举办农味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或乡村美食节,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旅游氛围。
二是与休闲文化融合。
培育知识型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型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型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文化游,实现引人、怡人、动人、养人目的。
三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创意项目,如形成乡村演艺、影视等创意案例。用创意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用创意强化乡村旅游营销,用创意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消费。
4、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建设相融合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拉动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的建设,而后者又能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及资金积累,加快其发展。
应积极推进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村建设,形成乡村科技旅游社区、乡村景观旅游社区、风景名胜旅游配套服务社区、农家乐服务群旅游社区等,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专业村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产业集聚、差异化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建设中须强调城镇特色与文化氛围,尊重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打造特色、注重体验;
注重引导、强调社区参与,多模式共建;整合资源、塑造品牌;
强调土地利用的适度集约,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智慧平台构建,建设资源型乡村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服务型小镇,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5、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融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旅游市场的开发、创意产品的营销更新了农民的市场观念;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做大做优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因此,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创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⑺ 发展民俗文化型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意义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村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民风民俗。无论是寺庙、祠堂、戏楼、牌坊,还是社戏、美食、集市、花会,乡野间左邻右舍见惯不惊的东西,却往往是城里人眼中的新奇货。发展农家生态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型旅游,不但能够使城市居民获得旅游满足,也能使当地群众充分的了解到本地特色民居、节庆、文化习俗为他们带来的利益。这样,农民们才会自觉自愿的保护“原生态”的文化景观,从而使其持续发展下去。
⑻ 乡村旅游,如何在文化和旅游时代创新
乡村旅游想要得到全面升级,各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以下几点:首先是乡村交通设施升级——生态绿道、内外通畅。
乡村外部交通升级:好的路面硬化是首要问题,以此来保证道路的通畅和整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警示避让标识系统,绿化也是重要环节。注:材质一般为沥青、水泥
乡村内部交通升级:乡村内部道路的升级打造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完善内部路网。要做到道路两旁没有违章建筑和其他杂物的乱堆乱放,确保道路的畅通河整洁;此外,还要设置机动车系统(独立的消防通道、观光车专用道)和步行系统(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等,还可以提供代步租赁服务。注:可选择与乡村风格一致的水泥、鹅卵石、石板等材质。
乡村环卫设施升级——数量充足、卫生方便
乡村环卫设施数量缺乏是乡村旅游一直存在的问题。卫生间和垃圾桶“数量充足、卫生方便”是最基本要求,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配备数量充足的厕所、垃圾桶。这样在旅游旺季时也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景区给游客一个好印象。
乡村住宿设施升级——种类丰富,满足需求
住宿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尤其在旅游高峰期更是一床难求。住宿接待设施可以各种各样,不必要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度假公寓、酒店、客栈、休闲农庄、乡村会所、原生态民居、森林小木屋等都可以作为开发建设的模式,从而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乡村旅游住宿体系。
⑼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怎么营造氛围
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正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大量资本和主体的注入,很多不合理的旅游模式,复制了很多有形无魂的乡村。怎样营造氛围让乡村有自己的灵魂呢?铭智旅游策划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把农业文化推陈出新
农业文化,是乡村生活、生产的基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遁世思想的源头。目前,乡村旅游中体现出的农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各种农业节庆,二是各种的农业文化景观。
在美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乡村旅游需要构建中国式的农业文化。中国式的农业文化需要两个极端化的发展模式:一是回到先贤理想化的小农世界;一是组建后世科幻式的农业王国。
二、让乡村信仰回归
信仰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臆造出来的受人敬仰的“万物之神”,也是现代工业社会所缺乏的文化元素。村落信仰的复兴重建有助于给美好乡村旅游规划找寻一条新的出路,从此乡村旅游也许找到新的文化立足点和产业支撑点。
三、让乡村艺术充满活力
“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乡村艺术,乡村艺术是乡村旅游的基本素材。在当下的乡村旅游中,民间艺术被塑造成旅游产品、纪念品和装饰品是远远不够的。把一个村落当成小社会来规划,姓氏、宗族、财富、文化层次的差异会以对于相同艺术的不同理解而出现,在“大同中构建小不同”既是艺术发展的需求又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正迈向繁盛之时,美好乡村规划设计先做好怎么营造独特氛围,大家才不会迷失在投资建设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