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
1.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有什么用
申遗首先意味着责任———申遗当地政府和人民愿不愿意为全人类承担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它还将激励和启迪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申遗成功后,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旅游,也是世界遗产的功能之一。
一是文物保护的宣传推介作用
文物保护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起到了《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作用。清福陵、清昭陵都已有80年的公园历史,“申遗”成功后,两陵的保护更加注重公众参与。两陵的管理部门通过举办世界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科普画廊、组织志愿者保护两陵等系列活动,增加了公众保护意识。如果说文化遗产在“申遗”成功前是在国内范围引起关注,那么“申遗”成功之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并接受世界遗址委员会的监督。既在更大范围得到宣传推介,也在更高层面得到保护和监督。实践证明,“申遗”的过程就是在更大范围宣传《文物保护法》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文物保护法》走进千家万户,使千家万户增加了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二是文化旅游的提升拉动作用
从我们国家的一些世界遗产地“申遗”前后旅游人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申遗”成功后旅游迅速升温。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辽宁省的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使得过去只在省内拥有一定名气的文化遗产,四海皆知。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就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个文化旅游的亮点。桓仁五女山山城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很快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形成世界遗产旅游热线。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5年,桓仁县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大关,创旅游收入5.4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8.3倍。仅旅游收入已经占地区总产值的15%,一跃成为全省旅游大县。从另一个方面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旅游的要求、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仅是观赏自然景观,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通过世界遗产扩大了城市影响,树立了城市的形象。“申遗”成功后,辽宁省把旅游项目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景点,组织开展世界遗产系列游。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金三角”旅游构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沈阳市政府推出连接沈阳、抚顺之间的“寻根游”活动,两地之间的旅游衔接已成大势,与此同时,作为清东陵、清西陵“祖宗根”的关外三陵也将与它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整个清文化产业带即将形成。
三是区域经济的促进推动作用
世界遗产地更加对外开放和放开,吸引外商,扩大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带来其他消费。沈阳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继“一宫两陵”“申遗”成功之后,又圆满地举行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桓仁县提出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旅游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规划长远的发展战略。他们把文化纳入经济发展战略统一考虑,在“文化经济”建设上主要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是下气力对境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二步是聘请专家顾问,对旅游等各种文化产业进行大范围论证,编制具有支柱产业规模的发展规划。第三步是努力寻求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共同点和结合部,使二者融为一体,力争走出一条“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发展路子。他们把旅游度假和休闲娱乐作为“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以外,桓仁还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产业、产权多元化的“四大基地”,这就是以工艺品、桔秆制品、刺绣等为主的城镇工艺品基地;以草编、铁艺、木雕等为主的乡镇加工基地;以版画、根雕、木刻等为主的重点村加工基地和红石砚台基地。随着五女山山城扬名海内外,桓仁县的对外开放也被推向了高峰。近两年引进国内、国外资金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五女山山城以其独具特色的秀丽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桓仁县文化产业的龙头项目。
四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凝聚作用
世界遗产对社会的进步起着辐射、影响、渗透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生活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属于哪一个民族的人民,在生存上有一个共同的企求,那就是都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申报世界遗产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对引导人们形成好的生活习惯有间接影响,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群众了解世界遗产、热爱世界遗产,自觉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整个社会就会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人、启迪人。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影响人。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人、改造人。2004年沈阳市的“一宫两陵”“申遗”成功之后,不仅总结了工作,而且弘扬了“申遗”精神,这种精神成了辽宁全面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申遗”成功还进一步激发了世界遗产守护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研究,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世界遗产成了凝聚队伍、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一种无形财富。
2. 申请世界遗产会对当地旅游带来哪些影响吗
申请世界遗产会对当地的旅游业带来许多游客,会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一个产业链能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
申请世界遗产对于当地的旅游业有着好影响,也会有着坏的影响,但是综合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只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增多的游客,那么,坏的影响也可以是忽略的。这就要看当地的相关部门的能力了。
3.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社会风俗和礼仪等。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坏。因此,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得到正确地开发。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些构想,最后强调在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积极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旅游开发能够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单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陈列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得到延续,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③表演艺术;④传统手工艺;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具有权威性且代表中国政府意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指出其范围主要包含: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具体叙述上有所差别,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在实际所包括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注重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对于其主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这对于理解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体现在:(l)传承性﹙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存储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坏和遗失);(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指价值不因物理损耗而减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
4.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2.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5. 案例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门票价格该不该涨
对于申请方称“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目前超负荷的参观流量,保护文物古迹”的理由,各方代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呼声最高的是对学生推行更加优惠的措施。作为青少年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世界文化遗产所昭示的是一个民族对全人类的特殊贡献与突出成就,是树立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依据。
“不能从经济上认识一切问题。”旅游规划专家于英士认为,我们对世界遗产要加以保护与利用,但这些遗产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旅游价值,基于历史功能所产生的现实功能,将在更广阔的空间显示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活力,这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主题。
审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听证会代表建议,加强日常管理,并通过多种形式合理利用。世界遗产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郭旃表示,可以采取严格限制参观人数的做法,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就规定一次上塔为30人,时间限制在30分钟。还可以通过诸如预约旅游、参观点发布旅游情况公告等方法,来调节旅游景点的客流量。
据介绍,敦煌和九寨沟风景区已推行定时定量的做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名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以及国外如日本实行预约参观等。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对它的价值研究和认识是很必要的。北京市旅游局局长于长江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引导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提高旅游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做好遗产保护与利用。
“其实门票只是外地人‘送’给北京很少的一部分。”上海南山缘旅行社总经理沈春华说,游客到北京都要消费,这不仅给商家带来经济利益,也给ZF带来税收,北京市应考虑综合效益的增加。况且,北京的门票价格在全国旅游景点来说就不算低。北京大幅度的门票涨价无疑是对外地游客“用脚投票”能力的低估。他说,“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门票价格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国家有没有规定”,如果北京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再大幅涨价,很可能会引发全国世界文化遗产景点新一轮的涨价风潮。
6. 世界文化遗产的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7. 旅游业和工业对世界文化遗产产生哪些影响 英文介绍
If we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the Hoi An Ancient Town, for example, an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example of a traditional Asian trading port and an outstanding mater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fusion of cultures over time. Since its inclusion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99 Hoi An as experienced an exponential growth in tourist arrival. While tourism has brought benefits to the people of Hoi An in terms of increased employment and higher cash incomes, tourism has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town. Managing the future of the tourism instry in Hoi An require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by the local an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and requires 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keholder cooperation.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
这四个文化层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我国的京剧、昆曲、东北二人转、庙会、少数民族歌舞和习俗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雕刻等)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为部分国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兴趣、认为过时的东西,却是广大海外游客所青睐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摘要: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批准了我国申报的一项世界遗产项目。至此,我国已有世界遗产30项,在世界国家中居第三位。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并不象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拥有十分成功的经验。由于我国正处在建设现代化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及过度开发正对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因此,已认定的世界遗产及待报的世界遗产都面临一个如何依法保护的严峻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的保护世界遗产的立法及执法现状,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世界遗产 立法与执法 法律对策
一、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公约对世界遗产的界定。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主要之点是:
1、对世界遗产作了明确的界定。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有稀缺性、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再造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它的价值一般不用金钱来估量。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在20世纪,一些知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界定,自然遗产指具有突出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濒危动植物保护区;自然景观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如我国的三江并流、九寨沟、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界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如中国的故宫;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
2、明确了报批程序及标准。《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按照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才有望获得批准:所申报的对象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点;与某些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3、明确了管理机构。《公约》规定的管理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同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
4、明确了管理责任。《公约》规定,缔约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责任在本国。该国应当为此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 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5、规定了国际合作原则。《公约》明确规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在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二)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成果。自1975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有176个缔约国。截至2003年,共有125个国家的75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
(三)我国文物保护及申报世界遗产的阶段性成果。我国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加上2001年8月10日批准的山海关,共计100座。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分五批公布了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的文物近40万处,除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处。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余座,其中文物部门管理的1331座。全国馆藏文物11974228件,其中一级文物63235件。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9处世界遗产项目,位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居全世界第三。29处世界遗产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如今基本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分别为:
1、文化遗产:颐和园;长城;天坛;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重庆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洛阳龙门石窟;明清故宫;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冈石窟;庐山风景名胜区;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辽宁明清皇家陵寝的盛京三陵和明清皇宫的沈阳故宫;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
3、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
二、我国世界遗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错位。
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而不是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我国一些地方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有的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有的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有的世界遗产所在地的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与政绩,直接参与世界遗产的开发甚至推动过度开发,使世界遗产遭受破坏。有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有的景区被列为世界遗产后着力招揽更多的游客上山,核心区内的宾馆、酒店、招待所、疗养院占据显著位置。
(二)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从国家来说,自然遗产的管理划归建设部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则归国家文物局负责。而旅游、林业、环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门在这些遗产地又都有其管理范围。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由于世界遗产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有时甚至发生政策方面的冲突。从理论上说世界遗产应该归属国家所有,但因其产权没有排他性,各级政府便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和操纵者。一些政府部门甚至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在这情况下,我国遗产资源管理就容易出现过度开发等混乱局面。
(三)资金不足。
我国各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11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万元,平均每处只能分到8.4万元,仅够盖一个规格不高的厕所。而韩国现有的20处国立公园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则相当于人民币3亿元。大量资金投入到开发而不是保护上,必定会损害世界遗产的长远利益。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一些世界遗产负债累累。 重庆大足石刻申报世界遗产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重庆市政府补助1583万元,大足县财政和大足博物馆自筹1997万元,向农业银行贷款1800万元,每年的利息大概为170万元,后来因为发展需要再次贷款。目前未还贷款、利息和欠款的总额近3000万元。
(四)蚕食性毁坏。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曲阜孔府、孔庙等连续发生文物损坏事件。2000年11月,孔庙内一块元代石碑“御赐尚酝释奠之记碑”,被曲阜孔子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保卫科职工违规在孔庙内驾驶汽车撞毁,损失已无法弥补;2000年月12月,曲阜孔子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布置卫生大扫除,又发生了以水直接冲洗或擦拭古建筑和碑刻事件,造成油漆彩画的直接损失与古建筑、碑刻的隐患。又如长城从丹东虎山到嘉峪关全长7000多公里,由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破损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地下。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长城脚下的许多村庄几乎家家都有用长城砖盖的猪圈、鸡舍。许多农民为了省事,干脆就在长城上挖洞做厕所,弄得长城千疮百孔。
(五)流失。
依附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些珍贵文物,不断地因被盗或管理不善于散失掉了。重庆大足石刻自从 1999 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其石刻重要组成部分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等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风险等级也相应被列为一级。由于众多石刻造像分布在室外,给文物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 30 多名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 8 条猎狗日夜巡逻保护,力量仍显薄弱。2004年2月11日,大足石刻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6号龛的杨柳手观音和7号龛的独脚五通大帝失盗。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被盗的杨柳手观音和独脚五通大帝都是石刻中的精品。杨柳手观音身高182、肩宽45、胸厚21厘米,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独脚五通大帝身高192、肩宽44、胸厚25厘米,是江南作祟人间,喜淫妇女之鬼。此案发生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大足石刻核心景区的宝顶石刻电子监控安装工程全面启动。整个宝顶石刻区将安装 28 台摄影机、 40 台报警器,并将在佛湾周围山坡上安装 600 余米感应电缆防盗设备,采取声频和视频相结合的办法,对石刻实行 24 小时监控保护,确保万无一失。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六)非科学性修复。
据专家调查,辽宁丹东虎山长城是明长城最东端的部分,1990年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遗址,1992年经批准进行了复建。虎山长城的复建工程,虽然对长城基址进行了周密的考古发掘,但并没有按考古所获得的长城式样、结构、材料进行复建设计。虎山长城用砖是极少,但是复建的虎山长城却大量的使用城砖。更重要是虎山长城基本上是在原址上进行的复建,几乎所有的考古遗址均遭破坏。
三、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立法实践
(一)颁行国家法律法规。
1、文物及历史遗产保护专业法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强调法制建设,我国的文物法律法规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求下,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修订。在这部法律基础之上,由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文物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细化和专题规定。
2、刑事保护相关法律。我国在《刑法》中列出独立章节初步规范了对文物犯罪的刑罚。依据《刑法》有关条款,对于一切妨害文物管理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行为;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行为;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的行为;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行为;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等,都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以被处以无期徒刑或死刑。《刑法》的实施,为文物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有力地震慑了犯罪活动。
3、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5条规定:“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有下列第1项至第3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4、行政保护相关法律。(1)保护森林遗产。《森林法》中规定:“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林和革命纪念地的森林。”“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2)保护自然遗产。《矿产资源法》第17条中规定,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开采矿产资源。第19条规定:“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时,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以及文化古迹,应当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保护遗产环境。《环境保护法》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2条规定,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4)规划保护。《城市规划法》第4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户然景观。”第25条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
5、民事保护相关法律。《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继承法》中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其中包括公民的文物。
(二)颁行地方性法规。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别较大,因此文物及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在各个地区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保护管理的要求也不同,从而出现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2003年3月1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这部由41项条文组成的《条例》,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明确了保护对象和范围,扩大了重点保护区,确定了一般保护区;规定了对损害文物行为的处罚措施和对文物保护有功人员的奖励办法;赋予敦煌研究院实施文物保护的责任和受政府委托的一些执法职能。《条例》明确规定:“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损害”,因工作而“需拍摄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按照规定缴纳费用”。还将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等知识产权、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纳入《条例》。四川省也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03年8月1日,一个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长城法》经过北京市政府的讨论、认证,正式执行。《长城法》的出台将对改善长城周边环境,还长城的本来面目,起到推动作用。
四、保护世界遗产的执法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保护那些潜在的、正在申报的、已经申报批准的世界遗产,做了大量艰苦的保护工作。这里仅对已批准的世界遗产执法保护情况作概括。
(一)有序整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自1927年开始大规模、系统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古人类、古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遗迹。由于历史的原因,核心区外的诸多化石地点记录不全,状况不明,有的地点因开山、采石等原因已经消失。 2004年3月18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启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对近年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陆续发现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进行了整理,填补了27个化石地点没有一套系统完整资料的空白。
(二)节制旅游活动。
一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依法加强保护工作。《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科学确定莫高窟旅游环境容量,对开放洞窟采取分区轮休制度或者限制游客数量”。2003年,拥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及青城山-都江堰四处世界遗产的四川省推出了“预约旅游”模式,通过限制景区游人容量,来减少旅游对景区的破坏。四川省还关闭了景区的小水电和小煤窑,在景区推广清洁燃料,开展生态旅游,并加强周边的生态建设。每逢旅游淡季,实施景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从而使当地景观质量不断提高。
10. 什么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全球变暖、恶劣天气、经济增长带来的侵蚀等等因素,使世界文化遗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围攻”。然而,“过度旅游”则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最为不力的因素。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它们消失之前去看一看。现在,任何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在这急剧变化的世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广袤的南极大陆,成为旅游业的最后疆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2004年10月4日,美军在巴比伦遗址巡逻。岛国马尔代夫逾80%的领土位于海平面以上1米处,有被淹没的危险。
乞力马扎罗的雪
如今,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脚下。然而由于雪帽越来越小,“乞力马扎罗的雪”将在15年内成为历史。
在海明威写下《乞力马扎罗的雪》的那个时代,外出旅游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如今,海明威肯定想象不到,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896米的山峰脚下。更有数不清的旅行社接线员们在向人们喋喋不休地重复着海明威小说中的那个名句:“它是那样辽阔、伟大、高耸,在太阳底下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洁白。”
然而,在诗意的“推销”之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旅游业的坐标———行将融化。存在了千万年的、被人类描写为像“所罗门国王墓地”般的“雪帽”正在变得越来越校
乞力马扎罗山紧靠赤道之南,它的诱惑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赤道与雪山的强烈反差。然而,不久前一批科学家聚会美国旧金山时呼出惊人之语:乞力马扎罗的雪正在融化,并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自去年2月以来,山上有些地方雪的厚度减少了近一米。从历史上看,自然界中雪山及冰山增长或消融的时间单位通常以万年计。现在则不然,仅与1912年相比,乞力马扎罗的“雪帽”就已经缩小了82%。可悲的是,到时,旅行社又有了新的买点———最后看一眼乞力马扎罗的雪吧!
旅游之祸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
看起来似乎是荒谬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挑战在于,人类对它们的热爱和敬仰恰恰会把它们逼向死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Fund,WMF)主席伯纳姆表示:“旅游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缺乏预见性的管理我们很容易使得情况失去控制。”
不管旅游目的地是多么的新奇和充满异国情调,一个旅游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到达那里。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全球游客人数突破了8.06亿,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是聚集在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无论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庙、还是英国的史前巨石柱、抑或是威尼斯水城。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
旅游经济的释放带来了比飓风更强大的能量。在墨西哥的旅游圣地坎昆,每年有700万游客慕名而来,在人潮的“冲击”之下,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旅游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大量涌来的旅游者还带来了谈水供应危机、并危及浅海生态环境。据保护国际(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估计,“过度旅游”威胁着拉美和加勒比海的过半数“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存亡,亚太地区这个比例也达到了20%。柬埔寨的吴哥窟每年迎来100万旅游者,泰姬陵是700万。
其他破坏性因素
由于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工业废物的侵蚀,加之反常气候的影响,那些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令人担忧的旅游业的象征。现在,任何世界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
由于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工业废物的侵蚀,加之反常气候的影响,那些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飓风使美国的新奥尔良几乎全城被淹没;被视为潜水天堂的印尼的珊瑚三角洲同样危如累卵;由于不断的偷盗行为,埃及路克索神庙厄运难逃;就连英国的史前石柱也被围栏保护了起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
的确,人类的“旅行癖”不是惟一要指责的因素,危及到文化遗产的因素还有不少。在开赴目的地之前,旅游者们不仅要考察各国钱币的兑换率、关心天气情况,还不得不浏览海啸预警中心的网址、简氏恐怖袭击报告(据说可以每天向人们提供全球恐怖袭击的最新情况),直至流行病指数预报。
旅游业本身,作为不少国家的最大的赚取外汇的产业,面临的危险也是多方面的。世界贸易与旅游委员会(WTTC,WorldTradeand TourismCouncil)下月将在华盛顿举行年会,讨论如何应对来自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都是现实的。”WTTC主席文斯·沃夫冈说到,“我们越来越多的要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一份全球100个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布在55个国家。名列第一的是伊拉克,不仅仅是阿斯卡里亚圣殿(Al Askariyashrine),而是整个国家。恐怖袭击、教派冲突成为罪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更是不容小视。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由“极端天气”、“洪水”、“飓风”导致的灾难已经比1970年多了3倍,由经济发展导致的灾难性破坏上升了6倍。
全球变暖的阴影
南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大陆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
上述危险正在使地球走向毁灭。很多的旅游者正在考虑到南极去度假。从阿根廷乌斯怀亚乘坐豪华邮轮到南极大陆兜一圈,享受一个没有日落、白雪皑皑的假期。这样的旅程真让人心动。
“在一叶小舟上,看是巨大的驼背鲸从旁游过,体会人与自然的心灵交互。”这是多么动听的商业策划书!自1957年度美国人首次进行南极商业旅游以来,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个旅游经营团体成立了国际南极旅游协会(IAATO),并获得了经营许可证。现在,花上5万美元,游客就可以被带到白色大陆。当然,同30年后将有可能失去机会来讲,这个花费是不足为奇的。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大陆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冷水中的蜉蝣生物迅速消失了,磷虾减少了,企鹅和鲸鱼自然遭殃。
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墨西哥城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使那不勒斯古建筑遭受侵蚀。这些正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必然在扮演破坏者的角色,在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隐忧。赫尔辛基Malmi国际机场的灯塔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珍品,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有可能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住宅区。
如果说挽救一个建筑听起来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那么想象挽救一整座城市吧。如果拥有18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持续抽干低下水,破坏含水层,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将陷入地下。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已经把墨西哥城纳入“濒危城市”之列。由于地处墨西哥政治经济中心,墨西哥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50年来,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了4倍多。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供水危机,该城每秒钟要从地下蓄水层抽取1万升水。这无疑加剧了曾经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专家指出,这个巨大的城市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在过去100年中已下沉了9.14米,某些地区的下沉速度则已经达到每年38厘米。
再来看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它的市区建在平坦的那不勒斯湾海滨和通往维苏威火山方向的低矮山坡上。地震学家说,维苏威火山迟早会重新喷发,炽热的岩浆将逼近那不勒斯,该城连同它的100万人口正依偎在火山的阴影里。17世纪,是那不勒斯的辉煌时期,它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意大利的俗语“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是波旁王朝在它的鼎盛时期的骄傲宣言。如今那不勒斯衰败了,更像一张颓废城市的明信片。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中世纪的古建筑遭受侵蚀。现在,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去看看那不勒斯,在它陨落之前。”
如今,人们都知道,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也近乎干涸,小船纷纷搁浅。
“濒危名录”的副作用
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引起旅游业的反弹。
好的和坏的消息是,旅游者纷至沓来。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人们要赶在变化来临之前去那里探险”自然栖息组织(NaturalHabitat)的马特·卡茹斯这样说,他在运作南极旅行的项目。“我们都意识到世界是不可预知的”,朱里奥·阿尔伯里,美国费城Drexel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说,“但是在灾难过后,旅游行为总是会反弹的。”
如何应对冲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时候,事物到了濒危的时候人们才看到它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伯纳姆说。他表示,编纂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争取到各地政府的支持,但是也会引发越来越猛烈的旅游狂潮,人们争相一睹将要逝去的古迹的风采。不少地方采取了各种办法,如限制游览时间等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机构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也在同地区政府合作,开始了部分重建工作。
“濒危名录”没有把旅游者吓回去,他们可能会缓行,但是人数不会减少。尽管一系列的人为和自然的灾难接踵而至,但是去年离开家外出旅行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增长。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过度旅游是最大的破坏因素,如何做到旅游和保护的平衡是几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否则,未来的人们只能从书本中一睹文化遗产的风采了。水城威尼斯面临干涸的危险。卢克索神庙群受到旅游业和盗贼的双重威胁。
■链接
世界7大濒危古迹
埃及卢克索神庙群(Luxortemplecomplex)
卢克索神庙群位于尼罗河西岸,聚集着大小40多座庙宇和成千个贵族的墓地,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如今,卢克索神庙的现状岌岌可危,不仅受到旅游业和盗贼的威胁,而且尼罗河自身也危及神庙的存在。40年前建成的阿斯旺水坝引起盐类在卢克索神庙土壤周围沉积,不断侵蚀着神庙塔基,许多古墓中还灌满海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目前正为卢克索神庙遗址保护制定管理方案,并希望对该建筑群进行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伊拉克巴比伦遗址(Babylon)
巴比伦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是尼布甲尼撒国王建立的最大建筑群,“空中花园”就位于那里。20世纪以来,自从考古学家发现巴比伦古城遗址后,古城内的古物不断遭到抢掠、破坏和污染。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还在那里挖战壕,军用坦克碾碎了古老的道路。大英博物院最近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伊拉克目前缺乏恢复巴比伦古城原貌的资源。
印尼珊瑚礁三角区(CoralTriangle)
印度尼西亚珊瑚礁三角区是世界上种类最为繁多的海洋生物栖息地之一,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水域一直延伸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部分和所罗门群岛。截至目前,科学家已在那里发现了逾3000种鱼类,600种珊瑚。然而,那里的生态系统正面临来自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越来越大的威胁,这不仅使海洋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而且还不断危及其栖息地。像石斑鱼、拿破仑隆头鱼等诸多赏心悦目的鱼类如今正濒临灭绝。
秘鲁马丘比丘古城(MachuPicchu)
马丘比丘古城建于1460年左右,1911年被美国历史学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所发现,从此便成为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50万游客前来参观。马丘比丘古城拥有200座各式建筑,不过由于位于地质断层带,游客的不断涌入令古城古老的石基日益受到磨损和破坏。而遗址周围的商业开发使马丘比丘古城面临着山崩威胁,令这座古城随时都有从地球上消失的可能性。为遏制这一趋势,秘鲁政府最近将每天参观马丘比丘古城的游客限制在500人,同时古城每年关闭一个月,对受损建筑进行修缮。但是,补救措施为时已晚。
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s)
亚洲岛国马尔代夫是由1.2万个小岛构成的,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海洋动物。但由于该国逾80%的领土位于海平面以上1米处,因此更加受到全球变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威胁。2004年印度洋海啸不仅毁坏了马尔代夫的基础设施,而且令一些小环礁消失,该国地图因此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