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的
Ⅰ 枣庄发展旅游业的劣势
可以说,枣庄的旅游业和省内先进市相比,无论是景区景点的规模、景区景点体量、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发展的空间都还比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轻,只能说初步成为一个产业。
1、规划滞后。无论全市的规划,还是区(市)、景区景点的规划都缺乏国内外顶级旅游专家的规划,缺乏大手笔、高起点的创意和策划,旅游产品品味不高,特点不强,资源缺乏整合。
2、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及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还没有被广大干部认识和接受。由于旅游业发展须经过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高投入低产出";第二阶段为"高投入高产出";第三阶段为"低投入高产出";伴随三个阶段,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是先富民,其次富地方,最后富财政。因我市尚处第一阶段,普遍对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大收效慢有顾虑,筹集资金畏难发愁,政府主导作用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
3、景区景点开发深度不够。能带动其他旅游景点的龙头景区还不够突出,景点散小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缺乏规模大、体量大、投资强度大的龙头旅游景点。
4、宣传促销手段不强。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枣庄旅游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差距还很大。由于宣传促销经费较少,一方面,使得宣传促销范围狭小、渠道单一。仅限于周边地区,二、三级旅游客源市场宣传促销不够,特别是500公里以外的中远程游客更少。另一方面从宣传方法来看,只能印制一些简单的宣传品,举办一些常规性活动,在常规媒体上做宣传,无法像先进地区那样在国家级媒体上,做高端旅游广告,不能产生连续的轰动效应和持久作用。
5、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必须要靠大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市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还是靠政府投入为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冠世榴园景区每年的资金投入额尚不足千万元,难以形成景区发育的膨胀效应。
6、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旅游局职能弱(尴尬局),缺科学高效的发展体制。由于受机构编制的限制,市和区(市)旅游主管部门全都是事业单位,而实际承担着旅游行业的规划、建设、宣传促销、部门协调、市场监管、行业执法的职能,旅游主管部门难以担负应当承担的职责。由于旅游景点处于政府包办,景区景点的决策权、管理权、维护开发权都难以自主决定,造成躺在政府怀抱里睡大觉,长远规划发展、宣传促销、人员配备培训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景区景点没有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Ⅱ 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欲望及支付能力均不断增强。而“带薪休假”以及“黄金周”长假等政策又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加上便利的交通设施,潜在的旅游需求正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有效的旅游需求。
伴随我国驱动旅游有效市场需求各要素不断完善,其对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而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形象的重要体现,也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旅游景区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因此,它具有服务性产品的一般特性,即无形性、不可贮存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旅游景区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游客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也不同于其他商品,这同时也使得旅游景区营销区别于其他产品营销而具有特殊性。
到2016年3月,我国景区数量已达26000多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建设智慧景区,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是“标配”。《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等功能全覆盖。
Ⅲ 旅游景区如何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上,出现了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性开发的矛盾,资源保护与高密度旅游开发的矛盾并存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问题凸显过度开发之痛
崂山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崂山风景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园林化”倾向突出。
青岛市区东移,带动了崂山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景区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倾向明显。在沙子口沿海一线,社区建筑高密度发展,别墅成群、宾馆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买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在南九水一带的核心景区内,别墅式建筑几乎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数量;在景区王哥庄沿线,小区式的社区建设,与风景区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风景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区的人工建设过多,各区域的园林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规划频出,规模越来越大,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升温。道路建设、停车场、临时建筑、酒店宾馆蜂拥而上,甚至房地产项目也乘机而入;“园中园”现象突出。仅南部沿海一线就有“观光园”、“雨林谷”、“森林公园”、“生态园”等多处。“人工化、园林化”现象突出,不仅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也使风景区的国家资源受到侵蚀。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商业设施、宾馆饭店建设不断增加,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
二是景区内水资源保护未受到应有重视,生物多样性遭遇威胁。
景区内在建和拟建水库、塘坝较多,不利于青岛市的水量调蓄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区地处崂山西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现有的开发活动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长环境。
由于有些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淡薄,使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如“农家宴”菜系中,野生动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经济利益驱使,采摘的规模、数量剧增,不仅使物种本身逐渐稀缺,难以恢复,还造成水土流失等后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
单纯地刻石立碑不仅毁坏了历史遗迹,而且是历史研究肤浅、文化发掘不深的表现。如夏庄、惜福镇为古时进出崂山腹地的必由之路,历史及文化遗存很多,但在这一地区少见体现,反而凭想当然,擅自刻石多处,不仅割裂了崂山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使霸王台、财贝沟等古文化遗址面临毁灭的命运。
这些问题不仅在崂山风景区存在,在其他风景保护区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崂山风景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是对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国家风景名胜区性质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过度开发给风景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崂山风景名胜区属景区管委会管理,而景区地域分属崂山区、城阳区管辖,具体又分属3个街道和2个乡镇管理,涉及近200个社区和村,难以避免各行其是的问题。一方面在崂山景区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区级政府和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块块管理;另一方面景区资源名义上由管委会管理,实际上分别由国土资源、文物、林业、海洋、环保等部门分别行使相应的职权,实行条条管理。景区缺乏一个权威性的机构作为统一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
三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忽略了对公共资源的保护。
四是风景区保护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并存。现行法规不完善、缺乏约束力。法规未明确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也缺少实行针对个人的惩戒条款。同时,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目前出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多数项目是“双违”建筑;很多地方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的规模、体量。
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
崂山风景区的处境并非个案。
如何实现风景区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要重视对风景名胜区基本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自然文化遗产属于当代和子孙后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其次要调整思路、理顺体制。
以崂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应该理顺景区内两个区级政府、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崂山风景区和崂山行政区的一体化管理,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城建监察、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国有资产产权、治安保卫、农村事物和经济发展实行统一管理。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既明确合理,又科学实际;既体现保护,又开发利用;既能惠及当地群众,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思路。管委会对遗产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风景区国有、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风景林,以及地貌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并对集体山林采取买断方式理顺产权关系;风景区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消防检查、文物保护,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管理,并接受市有关部门业务指导;坚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则,严格控制风景区人口增长。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实施依法管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行法规和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并由市人大通过崂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法规应明确风景区规划范围和区域的功能划分;明确管委会的地位;界定风景区遗产资源的产权关系,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规定当地居民对风景区保护、开发、经营等权利、责任和义务;组织科学研究和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对破坏遗产资源行为的惩戒性规定等。
第四,实施全方位管理,加强风景区资源保护。由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负责风景区的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行使统一管理的综合性职能;旅游、工商、林业、交通、治安、环保等职能部门,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发挥专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风景区居民和经营从业人员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实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群众的基础作用。
运用科学、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采用法治手段,清理“双违”项目。管委会应运用法治手段对风景区内“双违”项目进行清理、限时拆除;对借旧村改造之名新建扩建的楼堂馆所,在不损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风景区人口基础上,进行清理和处置;对在风景区内开展商贸经营的各类建筑,按《规划》要求进行规范;对风景区内形成的各类园林、园区项目,依据《规划》进行可能的利用和统一管理等。
第五,引导风景区内居民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管委会可与当地居民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规定当地居民保护遗产资源的责任;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风景区经营性活动优先考虑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难的居民。
Ⅳ 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旅游专对文化属有传播作用。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有保护作用。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文化的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Ⅳ 张家界旅游景区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张家界奇绝天下的石英砂岩大峰林景观,属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区。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实,又有“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之称,自然景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二、旅游品牌中外驰名
张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三块金子招牌于一身,可以说是享誉全球,闻名遐迩。
三、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从全国来看,张家界地处中部,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作为一个中等旅游城市,具有“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以张家界为中心辐射到国内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运输,具有距离和成本上的优势。
四、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
张家界旅游开发与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历经20年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行业管理成熟有效的建设和管理经验。通过景区大拆迁,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使景区规划管理走上了科学、环保、资源永续利用的依法管理的轨道,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景区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建市之初,已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导游管理日趋规范,导游素质在全国旅游界享有美誉。
五、人文民俗积淀深厚
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由于地处湘西北,历史上民族迁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硬气功、民族歌舞为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遗产丰富。贺龙元帅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等也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人文旅游资源。
六、旅游管理具有首发优势
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景区管理,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无论是常规旅游,还是假日旅游,在张家界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基本做到了安全、卫生、文明、有序、满意。
七、巨大的旅游市场
据统计,从1988年至今,张家界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是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
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家界旅游业是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在湖南省规划的50个产业集群中,省政府又适时将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编入到产业集群战略之中,这既是对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张家界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抓住中部崛起给予,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产业的必由之路。
Ⅵ 旅游景区对当地的影响
一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外来游客的门票收入,在当地的吃、住消费,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品和纪念品等都能带来大量的资金。
二能丰富当地的文化,外来游客将带来四面八方的异域文化。
三能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旅游景区能增加当地的服务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
Ⅶ 旅游景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哪些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远景设计院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Ⅷ 旅游景区与旅游业的关系
楼主你好哦,我找到了很多的 你是不是要写论文呀,如果是的话 你最好多参考不同的论文 结合他们 找到最适合你的东西 然后加以参考,先给你参考下::旅游景区本来就是旅游的要素之一嘛 所以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而且旅游景区是支撑旅游业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呀
1.武汉旅游景点国内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2.旅游景点公益性定价策略可行性探析
3.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4.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5.浅谈文化旅游景区
上面都是列出来的 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呀 ,
先给你网址去参考去
http://www.studa.net/Travels/index04.html
这里面好多去看看吧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首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我国的旅游业也由传统的接待事业一跃转变为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产业,并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商务、研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而国内旅游是一个国家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旅游业也是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因此,国内旅游在世界各国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1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1217亿美元[1]。而武汉市1998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558万人次,国内旅游业收入86195亿元。同时,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有薪假期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国内旅游正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那么,国内游客的行为特征有什么特点,已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陈健昌、保继刚[2]应用假设检验法研究了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吴必虎[3]运用游憩活动空间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陆林[4]研究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聂献忠[5]等人研究的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意义,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武汉市有代表性的两个旅游景点为例,研究了城市旅游者的行为特性。
2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建立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旅游者研究文献及实际经验,确定国内旅游者的基本组成要素,拟定了18个问题,随机排列组成正式问卷。调查以休闲、游览、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商务、就医疗养或参加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宗教朝拜活动等目的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的本地居民,外地一日游游客、多日游游客为对象,实得有效问卷1,986份。抽样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武汉市2个有代表意义的景区,其中黄鹤楼风景区有效问卷895份,东湖(含磨山)风景区1,091份。在样本选取上,进行等距抽样,按每售出50张门票,调查问卷几名游客,从而使游客的性别,不同年龄,出游方式的分布上接近均衡。调查时间确定在1999年7-8月,属旅游平季,基本上能代表全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双休日本地居民出游比重大,选择了一个休息日作为调查日,其余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进行。由于问卷采用了多种记分法,因此运用克龙巴赫(Cronbach,1951)所创的A系统公式:
式中,A为信度系数,K为题目数,S2i为每题各应试者得分的方差,ES2i为每题应试者得分的方差之和;S2T为所有被试所得总分的方差,通过计算得信度为0.872。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国内游客时间行为特征
3.1.1 客流月行为差异显著
武汉地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大,气温相差悬殊,夏季最高月均温与冬季最冷月均温相差达到30℃,造成了旅游者在不同季节流量差异显著,因此客观上形成了武汉旅游业的淡、旺、平三季。根据客流季节集中指数R[6]计算公式:
武汉从1996-1999年R值平均值为6.7,从二个景区全年客流量(黄鹤楼1999年游客88万人次,东湖160万人次)月分布上差异是显著的(见图1)。同时,从图上可见,传统意义上认为武汉游客淡季在冬季即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2、3月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四个月的游客量已经接近了武汉地区旅游的平季游客量,主要原因是由于假日经济的作用,即元旦、春节2个节日,人们不再全部呆在家里庆祝节日,已经走出家门,进行游览、观赏活动,说明了旅游已被人们接纳,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而武汉游客旺季则非常突出,明显在5月和10月,1999年两个风景区全年游客量中出现了2个峰值,这2个月游客流量占全年游客量的1/4(其中黄鹤楼占26%,东湖占30%),原因仍然是假日经济的促进作用,加之5月、10月这两月武汉气候温和,气温适中,则出游的人数大为增加。
3.1.2 客流日行为集中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区运作的时序,形成了游客流动行为的涨落现象[3]。因此,客流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城市游客日行为分布比较集中。同时,不同景区有不同的差异性,1999年7月28日(晴),我们曾对黄鹤楼、东湖2个景区进行定点定时调查统计,发现每个景区均有客流明显集中时段,黄鹤楼在上午10-11点,下午3-4点客流相对集中,其余时段相对分散,而东湖游客主要集中在10-14点(见图2)。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黄鹤楼地处长江大桥旁,交通方便,加之整个游览景区的面积不大,游览观赏的内容主要是人文景观,故形成了2个突出的峰值。而东湖风景区离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加之整个观赏的面积比较大,游览观赏的内容既有自然山水风光,又有人文景观,故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比较明显的峰值。
3.2 国内游客个性行为特征
由于旅游行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消费行为,它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之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下,为了避免紧张、消除疲劳、获得多种满足,经过挑选选中的、在家庭环境之外,进行的特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总称,具体来说:
3.2.1 游客性别特征
从1986份有效问卷中可得出(表1),男性出游的比率为58196,高于女性出游率,男、女出游率为1.44:1,表明男性在旅游点的选择上是主导地位的[7]。同时,也说明了男性经济状况、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全国的平均出游率为(男B女)1.27:1[8]。
3.2.2 游客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扮演的生活角色不同,社会化的程度也有差异,在行为层面上有很大的区别,24岁以下的游客,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希望能够全身心的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旅游动机较强,但由于这一年龄多为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低收入社会群,工作时间短,可自已支配收入少,客观上限制了个人旅游行为,因此,形成了出游率较低(见表2)。25-44岁这一年龄组,由于具有较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经济收入,丰富的人生阅历,但要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为了减轻身心的疲劳,他们非常愿意选择和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旅游方式,以求精神上的放松,身心的调节以及审美情趣的陶冶,因此,这一组出游比较高,达到58.56%,而45-64岁这个年龄组,从收入、地位、积蓄来说,与上一组相当,但由于本组受到自身条件的局限性,更愿意呆在稳定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加之经费支出项目的增加,如子女的学习、婚嫁、养老保险、医疗费用预备等,在可自由支配收入上显得不那么宽松、富裕。因此,出游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仍达到23.51%。
3.2.3 游客旅游目的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武汉景点国内游客行为的目的由观光游览、商务及会议为主,和发达国家的城市旅游相比,武汉国内游客的文化交流,专项旅游、度假旅游的比例亟待提高,从这一方面看,我国的国内旅游还处于旅游的起步及发展阶段,也反映了国内游客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是一致的、相吻合的。
3.2.4 游客职业特征
旅游是人们追求发展和享受的社会活动,是现代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也是一种学习活动,能使人扩大知识视野,有利于在社会上取得成就,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工作性质和经济收入方面差距很大,从而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旅游机会,企事业管理人员、服务推销人员、公务员所占比重最高,同时,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出游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4),这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个潜在的市场。
3.3 国内游客空间行为特征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览的过程,由于地域空间位置上的不同,再加上资源吸引力的距离衰减规律,不同地区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感知映
像。加之各客源市场不同的态度与生活方式,会引起不同地区游客的不同旅游动机和旅游消费行为[5]。从表5可知,由于武汉的黄鹤楼、东湖这两个景点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游览、观赏的游客以外省诸多。在外省1,618人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与武汉距离近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
旅游景点的价格是旅游者最敏感的问题,景点如何定价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旅游景点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景点类的旅游资源的门票定价最终将会采用公益性定价方法,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证明公益性定价法是可行的,并且是将来旅游景点类旅游产品定价方法的趋势。
[关键词] 旅游景点 公益性定价策略 探析
二、公益性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4.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利于缓解旅游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众所周知,旅游的季节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许多旅游企业收入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景点的公益性定价可以大大缓解这个问题,可以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旅游专家刘锋认为,在景区景点确保游客承载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或取消门票优惠价格是启动旅游人气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恢复市场不可避免的措施。也是应付一些如“非典”类的突发性事件对旅游业的创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5.可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合作,利于旅游市场管理
旅游景点的门票太高,一方面会阻碍旅游者的步伐(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旅游景点与其它相关旅游企业的合作难度。就旅行社企业而言,景点门票太高,对游客报价就会高,会受到旅游者的抵制,不利于旅行社产品的销售和客源的组织。如果价格不断提高,旅游收费标准却不能水涨船高。考虑到市场的接受程度,不少旅行社只能展开低价竞争,抢夺客源,结果导致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服务质量下降,生存更加困难。旅行社行业的“零团费”、“负团费”现象就是一种反应。这种现象的结果将会激起旅行社对旅游景点的不满甚至抛弃。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行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彼此依赖性较强,门票价格太高不利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而公益性定价,可以降低门槛,实现旅游业各个要素部门的和谐共荣。
6.公益性定价是旅游景点定价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景区门票在旅游者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大,门票收入在旅游经济收入(六要素)中的比重并不高。实际上,国内外很多景点都有成功的例子。在国外,很多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到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门票价格只有8.5欧元;美国则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20美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和印度,他们的景点门票价格也定得很低。可以说,低价或者免票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旅游景点正处在高门票阶段,门票经济在中国的旅游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门票会逐渐下降,日趋合理,渐渐达到了广大公众都能接受的程度。旅游景点也逐渐变为公益性的场所。
各国景区门票在该国居民人均月收入中的比重
三、旅游景区公益性定价的具体实施方法
1.政府财政的支持
对于那些公益性较强的旅游景区单位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吸纳社会资金的方法来弥补因低价或免费带来的经济损失,一方面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景区经营管理者必须广开源路、多方融资,如积极寻求企业的赞助和社会捐赠,同时,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捐赠的企业和个人以一定形式的优惠。建立完善资源保护基金会制度,充分利用公共资金和个人资金,发挥基金运作的优势,等等。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收入可以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景点的维护和发展)有了保障后,景区就可以采用公益性定价的方法、采用薄利的方法对游人开放。
2.按旅游景点的类别分别进行
公益性定价法可以因景点性质而宜,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公园、花园类景点、世界文化遗产类景点、古代遗址、名人故居、古建筑、乡村公园、森林和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实行免费;对于那些已经收回成本的旅游景点可以采用低票价或象征性收费方式;发挥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和增加闲暇时的去处,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对于那些多种所有制的旅游景点则可以采用灵活的季节性折扣价等。
3.结合旅游企业的发展阶段分步进行
在旅游景区建成运营后,成本回收之前,在遵循质价相符和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以盈利为主;在投资成本回收后,就可以采用公益性定价方法,转变成为微利单位,以社会效益为重。
4.公益性定价的方式
免费;低价策略;常见的低价策略有“旅游年票”、“一卡游”、折扣策略等。
对于旅游景点类的旅游产品,其定价方法应该以公益性定价为主。对于这类旅游企业公益也应成为它们的社会责任。先有人气,才有财气,不聚人气,难得财气,这些应该是市场经济中的公理。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时尚。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技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为例,指出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对策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另外,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和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呼唤。而当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了响应“绿色奥运”的精神,我国正面向全社会开展“绿色旅游项目推介计划”和“绿色旅游行为倡议”等,积极推广各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
1. 生态旅游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而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即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2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了“绿色”的丰富内涵。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游成为了世界可持续性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目前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森林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在日本,每年有8亿人次进行“森林浴”;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同样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而我国政府也大力推进传统林业的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关注森林和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中的一个新亮点。据统计,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利用这些森林资源,截至二00五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00余处,规划面积1500公顷;建立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699处,规划面积1.2亿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狩猎场、野生动物园和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新兴的旅游胜地和开展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2. 森林生态旅游
2.1 森林生态旅游的定义
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
2.2 以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武县东寨镇,总面积约4.433万公顷,森林面积2.27万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50%。林木总蓄积量为管涔林区的40%,约为208万立方米,综合覆被率达到73.7%。 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有560多种,野生动物有152种。林蘑、蕨菜等绿色食用资源也极为丰富。公园内风景优美,是一处以险山、奇峰、森林、湖泊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2.2.1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整个国家森林公园由景色各异的七大景区组成。分别为芦芽山风景旅游区、荷叶坪亚高山草甸生态区、马营海(天池)山地湖泊旅游区等。
1)芦芽山景区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打旅游品牌,但却直属于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下设的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无权干涉芦芽山景区的一切事务。而芦芽山景区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无力改变景区落后的面貌:登山的石阶不规范,随意堆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费不足;道路多年不予修缮,目前已破烂不堪,行车困难;出租马匹的商贩随处可见,混乱不堪。
2)万年冰洞形以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而位列全国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极具科考价值。为了保护景观,应冰洞限制每日参观人数,但这系项措施好象并没有真正地实行过。目前已有一些冰柱开始融化,过多的游客对冰洞景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荷叶坪景区也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但自2001年后,却由五寨县旅游局开发管辖。由于盲目开发建设,大量游人甚至不少车辆都进入草甸内, 丢弃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致使草甸被破坏、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4)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如情人谷、汾河源头、古栈道等,但都是由宁武县旅游局、宁武县水务局等单位所管辖。这些景区由于开发单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许多景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景点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2.2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开发中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盲目开发建设。在景区或林区内,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加之旅游景点的开发,周边地区矿产开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会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和个人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现象。
3)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整个公园分属多个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机构没有实权,无法真正发挥其职能,造成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4)发展生态旅游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5)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尚短,缺乏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理解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6)开发生态旅游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7)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淡薄。在自然环境中,游客缺少对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感。3. 解决对策
3.1 与各级部门积极进行协调,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各项职能作用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融科普教育型、特色参与型、运动休闲型旅游于一体的高雅娱乐方式。正因如此,森林公园必须把加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应积极和当地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取得对景区的管理权。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管理职能作用。
3.2 对景区发展做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需要制定一个开发合理、滚动发展、永续利用的总体规划,以避免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否则,必定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导致一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3.3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大资金筹集范围,积极与当地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协商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或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合作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而逐步改善公园旅游的基础设施状况。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需要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开展职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实行竞聘上岗的人才竞争机制,以提供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3.5 加强管理和规范各种经营行为
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杜绝恶性竞争和欺客、宰客的现象发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景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环境。
3.6 加强旅客的环保教育
要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可以通过
1)管涔山景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如拾垃圾,认养树木,设立环保提示牌等等。
2)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乱扔赃物,使用环保包装物等。
3)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
4)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
4. 结论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为宗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套的综合型产业。它将旅游开发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使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正与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配套。而且,还可以帮助贫困林场、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Ⅸ 旅游景区可以发展哪些行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993-2012年20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从4.10亿人次增长到29.60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达10.96%;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长到2.5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7%。在出游率方面,2000-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出游率由1.04次/年提升至3.16次/年,农村居民人均出游率由0.44次/年提升至1.68次/年。
目前,我国大部分知名景区为非商业性投资所建景观,这一类景区门票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换言之,各地景区的定价权,主要在地方主管机构手中。并且国家发改委也曾发布过文件规定了旅游景点的门票涨价机制: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调整幅度不得超过15%。但到了地方,这一初衷为减缓景区涨价的措施,被执行成了"逢三必涨":到了三年就可以调整票价,调就要调15%,调只能往上调,不会往下调。
但是,在地方的主管部门和旅游业从业者看来,旅游业既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如果游客们逛来逛去都是免费的,自己岂不是亏了。正因如此,许多地方采取了"门票分账"模式,景区的所有方、运营方和当地政府,均在高额的门票中分一杯羹。由于一些宁静偏僻的地方政府并无过多财政收入来源,突然涌入的游客,会使得当地社会管理支出骤然增加,不从门票收入中分账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正因如此,许多地方旅游业形成了"门票一家独大"的收入模式。
优质景区供不应求的状态使景区具备较强定价能力。同时,结合景区产业配套、景区管理结构两方面考察,前瞻认为涨价策略将是短期内景区主要定价策略。
另外,从景区管理结构来看,票价易涨难跌。我国景区管理部门较多:风景名胜区隶属于国家建设部,森林公园隶属于国家林业部,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博物馆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或宗教管理部门,水库风景区隶属于国家水利部门。通常一个景区隶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票价易涨难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