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
⑴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是基于农业做的旅游规划
运用景观手法,打造生态休闲梦幻意境一、装点“梦境”
生态休闲,是以生态为背景、为环境、为内容,以休闲为目标的休闲、游憩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迎合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梦想的旅游形式,生态休闲拥有绝大的市场空间;而对此梦想实现地――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如何装点这个“梦境”,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生态休闲景区往往处于山野郊外,以优质的自然生态条件为本底,既不同于都市旅游区和城市公园,又和传统的郊野景区在理念上有所差别,一些常用的造景手法,对于生态休闲景区并不适用。那么,如何打造生态景区的一些具体构件、设施、步道、活动、事件?是否应该极端或准极端地追求生态效果?
从休闲角度看,景区的舒适性、安全性、游乐性、愉悦性是游客关注的焦点。具体到生态休闲景区,要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达到以上要求外,还应将生态融入其中,营造轻松自然的休闲生态环境。同时,无论是环境还是具体的旅游产品,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生态休闲景区的景观与事件打造,必须以这些要求为出发点。
二、景观与事件的打造思路
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这些是生态休闲景区应该遵循的大原则,而具体的景观与事件打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一步把握:
1、选择与提炼
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场、动植物、山崖巨石、江河湖海、大漠等。景区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观既可以是山体、高崖、森林、草场;又可以是房舍、古迹、独树、小桥、荷池;也可以是民间工艺、歌舞、传说故事等风物;还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云霞、雨雪等气候景物;而其中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首先应该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炼,并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取舍提炼以及深加工的过程必要时需要多次重复。
2、有所牺牲
在景观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而对于生态本身,我们也应该有所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可进入性怎么解决?接待设施、公共工程和配套设施如何配置?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环境,但必须综合考量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开发阶段性、经济性等限制,权衡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一点上,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的区别很大。生态旅游是以特定的动物、植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环境为观赏对象,其前提是观赏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而对生态休闲来说,“生态”与其说是保护对象,不如说是一种背景和手段,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下,放开手脚,在更好发展、保护的前提下,破而后立。
当然,这种牺牲必须慎重,而且不能违反相应的文物古迹和生态的保护规定。对独特的景观、敏感性强的景观、脆弱的景观景物,必须加强原生原态的保护,如古树、古崖、奇石、奇景旁,任何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规避,或饶道或架空或地设通过;对群生性、非唯一性的植物、山岩,可舍次而求精;对孤立的、有一定保留保护价值的树、花等植珠,则应以“当留则尽量留,当去则只好去”的原则处置,如游布道中的大树,因地形无法绕行时,则可去侧枝而留主干,或以创意设计来造景,使其与环境更为和谐,而不应为游道的宽畅将其砍伐。
3、添补修饰
对溪涧沟壑,应加些踏步的石柱、石桩,或是添制小桥、栏杆等;对于残缺但有保留价值的岩体、墙体、房舍、匾额、标语、名物等,则应在不破坏其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慎重比较,请专家指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
对安全有隐患的高崖、危石、枯树、窄道、陡坡、深潭等,则应以“排危保安”、方便协调为原则,或补缺、或支撑、或封锁、或连接,或架桥以渡,或栈道以通,或攀缘而上,或引流而疏,或筑坝以囤,切实改善通行或观览条件。
对奇树、巨型奇石、小群石林、独特林群或草地沼泽,可去粗取精,深挖、刨显,让这些独特的原生态景物彰显出非常的景观魅力,这是生态休闲景区打造的秘诀之一。其景物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让人耳目一新。
4、借移疏密
对进入景区和区内交通线路的绿化,必须站在景观和生态的双重角度考虑。从城里一路行来,则是一路清新和风景。车行山道或船行溪河,可资借用之景不在少数――上坡下坡、转弯抹角、极目远眺,可谓变幻无穷,一步一景。
生态休闲景区道路的绿化,绝不能模仿一般公路――为了绿化而绿化,为成林荫而两侧紧密植树――这种狭长的“胡同”并非佳景享受,应适当地留出空档,使游客在车内即可观赏远山、近景。此外,应该有意识间隔,区段式种植不同树种,或因季节,或据海拔,或缘树形,或由颜色,而错落有致,区别且协调,丰满而富有色彩旋律,配合大地艺术的造景,使景观变化而具备视觉冲击。
对游客集散地或宾馆、社区旁的小块绿化,应用本地植物及木石构件来打造。可有目的地从本地别处移来;或收集本地草种花苗进行集中种植,形成片、带、环、群的独特景观;有的还应是唯美的且在他处他时看不到的景观。
5、挖掘风物
在建筑、日常游乐项目、传统节庆仪式、专项会展事件的包装创作中,当地历史文化蕴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创作空间,如文化传承、历史事件、当地名人、独特的劳作渔猎方式、民俗礼仪、山歌民谣、地方乐器、口头文化、图腾祭祀等。其挖掘整理及二次创作,如书刊、图片、歌舞、民俗活动、地方餐饮品种及原料等,既能够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实际地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挖掘风物过程中,某种意义上可“无中生有”,甚至“拿来主义”。对于失传或濒危的事件风物,只要有渊源脉络,能言之有理,便可资发扬、衍生,精心设计打造;对于一些特殊的非本地风物,也可择优“拿来”。我们可以:
发散思维强调创新:对平淡无奇的石林、石崖、山石、山口、树林、草场、湖泊、岛屿、港汊、村寨、事件、物件的重新命名,化腐朽为神奇。
创新包装:对老地名、老故事、老事件,给以全新的创意包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游乐效果。对当地人千百年来熟视无睹的山脊轮廓线、群峰、石纹、崖廓的再欣赏和再发现,有时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并产生饶有趣味的审美兴奋。
6、生态休闲环境的营造
景区是景观与事件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单独的景观虽然重要,但整体的生态休闲环境更符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要求。如何用游线将不同类别的景观景物串联起来,必须用心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间置式步道的步辐、梯高、梯宽、路宽、栏高、季节性、方便性、可视度、重复性、可进入性、代步工具选择、上下坡的重复率等。业界的“五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半小时一个大高潮”的游览节律固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生态休闲景区的唯一选择,轻松、自然、回归的环境营造更值得我们努力。
此文源自旅游策划规划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http://www.lwcj.com 绿维创景版权所有
这样可以么?
⑵ 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上,国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在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上,国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1)
传统型观光农业
(2)都市型科技观光农业
(3)
度假型观光农业
⑶ 农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国家有哪些政策
生态农业国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导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
包括生态补偿、绿色补贴政策、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等多种经济支撑手段。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使其综合竞争能力增强。
绿色补贴
绿色补贴是政府给予经济主体以激励其进行环境保护或污染削减活动的某种形式的财政支付
绿色补贴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种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鼓励措施;
其次,它是通过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激励机制来实现政策目标的;
再次,既包括对环境保护投资的补贴,也包括对污染削减行为的补贴;
最后,补贴方式是多样的,不仅仅限于现金支付,还包括信贷优惠、税收减免方面的形式。
按补贴内容不同,绿色补贴分为生态服务类补贴和公共服务类补贴。
生态服务类补贴是指对生态环境直接服务行为的补贴,既包括森林保护、植被养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补贴,又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补贴、化学农药减用补贴等等,对有机生态农业都着很好的补贴。
公共服务类补贴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如环境科技研究、环保教育及培训、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农田灌溉系统、乡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政府支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间接的作用。
按补贴对象不同,绿色补贴分为环境改善类补贴和污染削减类补贴。
环境改善是相对于环境“自然状态”而言的,环境改善类补贴是对创造正外部性的经济主体的补贴,能实现外部收益内部化。对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防范有害生物入侵的补贴均属此类,一般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这方面涉及比较多一些。
污染削减是相对于环境“污染状态”而言的,污染削减类补贴是对减少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的补贴,能激励生产者主动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对工业企业采用烟气脱硫设备的补贴、对畜禽养殖户采用沼气技术的补贴、对农户减量使用农药或化肥的补贴属于此类
按补贴方式不同,绿色补贴分为一次性补贴和连续性补贴。
通常,一次性补贴是分摊生产者采纳亲环境技术的经济成本,从而激励采纳技术或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比如对采纳沼气技术的补贴,补贴只发生在技术采纳当年,一旦技术设备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给予后续的补贴。
连续性补贴通常是连续数年对生产者进行经济补偿,以弥补由于环保而造成的收入损失,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激励效果。比如政府对农户减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减产的补贴,这种补贴每年都有,只要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就能获取补贴。
绿色补贴与生态补偿、环境赔偿
绿色补贴一般是政府对经济主体的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的环境经济关系,比如退耕还林补贴、休耕补贴等;
生态补偿是政府对政府、政府对经济主体在某一具体事务上的环境经济关系,比如,流域生态补偿是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质保护上的经济补偿,征地补偿是政府对土地产权人在征地事务上的经济补偿;
环境赔偿是经济主体对经济主体之间的围绕环境事故的权责关系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关系,如排污企业对受污染居民的经济赔偿。
关于具体的补贴数额,根据地方的不同,额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询当地的农业部。其他更多新农业信息咨询,可关注发现良田。
⑷ 农业旅游生态五行属什么产业
内容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最重要的就是生态农业。用简单的一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它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 ,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 ,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人们多居住在城市里面,对于农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所以根据人们返璞归真的理想,开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想法,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和推广,很多地区都有生态旅游景区,人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热爱也不断增加。
⑸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是什么
为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认可旅游开发的效益、特色、市场等原则基础上,应把“保护”作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建设应力求做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不得破坏景观和污染环境。应以其自然之美与乡土之奇,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之美,使农业旅游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
(2)整体开发原则。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既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又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从区域旅游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路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原则。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居民真正从旅游服务中受益,实现旅游增收的功能,并能使自觉保护更有动力。
(4)资源开发与协调互补原则。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建设应以突出独特性、新颖性为原则,避免单调和重复建设,注重景点与周围环境互补结合,形成自然景观与农业旅游景观的和谐统一。
(5)承载力控制原则。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旅游开发和利用都有一个承载力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应该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6)原汁原味原则。在旅游开发时,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表现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区。
(7)环境教育原则。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最大区别之一是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功能。旅游开发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设计一些能启迪游客环保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8)依法开发的原则。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相应的保护法规。
(9)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只有充分认识“资源有价”,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才会自觉地去保护旅游资源。只有让资源占旅游开发效益的一部分,这种保护才有经济支撑。“资源有价”能减少传统大众旅游的粗放性开发,避免开发中的破坏,同时还能避免管理低水平所带来的破坏。
(10)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原则。清洁生产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精心设计,使一个生产流程中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生产原料,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限制生产向环境中排放废物,将其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节约资源,即开发中以“消耗最小”为准则,具体是一要节约自然资源;二要适度消费,提倡用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倡导建筑时尽量使用砖瓦、石头、沙子等不会造成污染的建筑材料。
(11)资金回投原则。为了使保护资源环境落到实处,旅游所得的经济收入要回投到环境中,用于保护和修复因旅游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其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12)技术培训原则。保护要落到实处,旅游从业人员的保护意识、保护素质是保证。没有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的人是难以胜任保护性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
(13)保护游客的原则。游客作为消费者,其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为此,在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上,一定要坚持对游客负责任的态度,为游客提供真实信息,以保证游客的合法旅游消费利益。
此外,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应注意其他一些原则,如突出农业地域特色原则、兼顾观光与参与并重原则、增加农业科学内涵原则、地域综合开发原则、可持续开发原则等。
⑹ 生态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有什么区别
美丽乡村应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统筹确定区域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资源、文化资料、生态环境,按不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规模,确定发展重点。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方面应统筹到美丽乡村规划体系中,首先注重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形成美丽乡村体系的产业规模效益,达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的强有力支撑——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 美丽乡村与生态休闲农业统一规划核心是要明确生态休闲农业是否成为村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其次要确定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内容。在美丽乡村规划案例提到落实好生态休闲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好区域城乡统发展,凸显村镇特色,确定美丽乡村体系构建中的空间布局,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建设等内容。总之,美丽乡村与生态农业的统一规划是总体与局部,骨架与内涵的关系,生态农业规划应结合区域重点合理确定发展内容,融进美丽乡村规划。
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一体化规划,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⑺ 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
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
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与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与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与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 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⑻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形势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陆续成为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陆开始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相机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全国农业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九龙山森林公园位于洪雅县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青衣江北岸。据眉山市中心城区53公里,据成都市110公里。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北起规划的洪雅城北火车站组团,南至省道106线,东起升到106线与省道305县交汇处,西至九龙庄园低密度住宅小区,是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涵盖范围内的森林公园。在九龙山的设计上,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根据九龙山紧靠洪雅县城区,紧邻青衣江畔,处于未来县城发展区域之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将九龙山规划设计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打造九龙山成为集生态观光、居住、度假、健身、会议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养身地。 蓝溪谷生态农业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境内,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邻仰天山,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田园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境内峰青峦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缠,使人心旷神怡,山谷中有蓝溪 水库,种有蓝莓、大石榴、大樱桃、树莓、黑枸杞、葡萄等浆果,季节性采摘。谷中除了农作物,生长着密集的黄荆条、荆条花。工作之余,驱车而至,踏着青草,穿过樟林,走进农家木屋,品尝高淳特色农家土菜和山庄野味,放飞心情,回归乡野,是体验农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