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水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壹』 济南的泉水文化有哪些
七十二泉
泉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其实,历代诸家所记不尽相同。济南泉水亦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是济南72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说,源于《齐乘》一书所载的金代《名泉碑》,所谓趵突、五龙、百脉、豆芽、金线、皇华、柳絮、卧牛、东高、漱玉、无忧、石湾、酒泉、湛露、满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缨、灰泉、知鱼、朱砂、
刘氏、云栖、登州、望水、洗钵、浅井、马跑、舜井、珍珠、香泉、鉴泉、杜康、金虎、黑虎、东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环、罗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湾、悬清、双桃、温泉、汝泉、龙门、染池、悬泉、都泉、柳泉、车前、煮糠、炉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龙、花泉、独孤、醴泉、浆水、南煮糠、苦苣、熨斗、鹿泉、龙居,和章丘百脉,总七十二。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历史上关于济南七十二名泉的记载共有三处:元代至元年间于钦《齐乘》转述的金代《名泉碑》;明代崇祯年间刘敕《历乘》载晏璧作于明永乐年间的《济南七十二泉诗》;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所载郝植恭作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济南七十二泉记》。
三处记载的七十二泉均不尽相同,先后被列入72泉名单的泉子共有110多处。其中《济南七十二泉诗》中有13个不同于《名泉碑》中所列泉名,并将《名泉碑》中灵岩寺独孤泉、黉堂岭醴泉,移到了历城县天麻岭和康王山。《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又有27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13泉仅录3泉,而又新增了24个名泉,改名称1处。
经过历史的沿革变迁,有的泉子已经找不到地址,有的则已经干枯消亡。为保护名泉,自1998年9月开始,济南市就决定根据泉的地理位置、喷涌量、周边环境、旅游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从全市城乡共733处泉水中评定新的七十二名泉。2004年04月评出的新“七十二名泉”名单中,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历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玛瑙泉、九女泉、饮马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历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
济南泉水的形成
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济南泉水众多是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地下有一层石灰岩,该岩层本身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形成孔隙、裂缝和溶洞,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济南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到济南以后受到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不能前进,就越积越多。最终,地下的孔隙、裂缝成了它们排泄之门。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压力沿着这些裂缝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的涌泉,这些泉水千姿百态,有的是白浪翻滚,如同银花玉蕊,有的晶莹温润,就像明珠璎珞。
济南泉水的分区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实际上济南泉水不止72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四大泉群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
济南市在重新审定七十二名泉的同时,从地理和旅游的角度划分了十大泉群。它们是济
南市区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龙潭泉群以及市区以外的济南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百脉泉泉群,历城彩石玉河泉泉群,历城柳埠涌泉泉群,长清万德袈裟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十大泉群均属广义的“济南泉群”,同时自东向西依次划分为明水泉域、白泉泉域、济南泉域、长孝泉域四大泉域。
从水文地质学的角度划分,以趵突泉为代表的市区“四大泉群”实际是一个泉群,属狭义的“济南泉群”。它们同一个水源、同一个补给区,统称“趵突泉群”,其补给区称“趵突泉泉域”。柳埠和涌泉泉群万德袈裟泉群位于市区“四大泉群”的补给区,即趵突泉泉域,各个小泉子彼此没有水力联系,两个小泉群之间也没有水力联系,但这些泉水沿河道渗漏,最终流向市区泉群。
『贰』 关于济南泉水的论文
摘要:济南泉水补给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尤为重要。应采取兴建地表微型蓄水工程,限量开采地下水,重视非工程节水,进行节水技术组合等措施,达到即保泉又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济南 泉水补给区 高效 节水农 济南泉水补给区(简称补给区)位于济南市南部,面积约1500km2,90%以上为石灰岩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都是济南市城市和工业的重要水源,境内可利用水十分短缺。“三座大中水库”转为向城市供水,地下水因保泉不能大量开采,而建设省城后花园需水量有增无减。如何解决补给区的农业用水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区内水资源比较贫乏,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南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原用于农业灌溉的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转向为城市供水,狼猫山水库供水工程也已竣工,城乡用水矛盾尖锐。 泉水是济南的特色,也是迈向名牌城市最强有力的竞争条件。从1975年至今,泉水每年出现断流,最长达两年半。采取引黄保泉、库水“农转非”、逐渐关闭市区自备井等措施后,2001年9月17日趵突泉开始喷涌,但2002年春节后(3月3日)趵突泉水位突然下降以致停喷,其主要原因是补给区内开始抽水抗旱。 目前区内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农用地面积的30%,“三灌”面积更是少得可怜,约占农用地的1%,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到0.5,发展都市化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都需要增加灌溉用水量。 由此看出,补给区内可利用灌溉水有限而宝贵,单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发展节水农业,并且体现“高效”二字。 1.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完全可行 补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30mm,超过全市平均值;地表径流系数多在0.2~0.3之间,年平均径流量2.56亿m3;地下水埋深一般150m以上,深者达500m。雨季地表水较多,但利用率低,还有较大开发潜力。 在“市长二号工程”二期项目实施期间(1998~2000年),补给区内西营、柳埠、锦绣川、仲宫、高而五乡镇建成塘坝25座、蓄水坝320道、水池1100个、旱井11200眼,但灌溉配套一直没有落实,多数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费工、费时、费力、费水。 本文转自网学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yecs.cn/mianfeilunwen/biyelunwenfree/1396322/index.htm
『叁』 关于济南泉水的文章
【位置】
趵突泉位于位于济南市区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名称来历】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基本介绍】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其名胜古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具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园林。
趵突泉是公园内的主景,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现在泉北的李清照纪念堂正是为纪念这位著名的词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园的南大门,布置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大门上的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有人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现为清代重建),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 ,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泉的形成】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比较著名的泉就有四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么多呢?这主要与济南的地形结构有关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区,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
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大约是在4亿年前形成的,其质地比较纯,它以大约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浆岩,它的组织很紧密。所以地下水流到这里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就流不过去了。岩浆岩上又覆盖着一层不透水的粘土层,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周边揽胜】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 游胜地。
【观澜亭】
在趵突泉西侧。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官至寺丞)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明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犹为著称。
『肆』 济南泉水的传说,,急急急!!!!!!
大明湖:
很久很久以前,湖边一对青年男女痴心相爱,男的叫杨柳,女的名荷花。小伙子英俊潇洒,姑娘如花似玉。杨柳诚实勤劳,荷花美丽聪慧。她们自小便在一起游戏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以后,便互生爱慕之情,且情深意笃,曾互指湖水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两家的家长也认为她们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准备待筹备妥当之后,择日为她们完婚,结成百年良缘。 谁知天有不侧风云,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恶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一日趁荷花家中无人,带人抢走了荷花,欲行不轨。杨柳闻讯,追来抢救。恶少指使家丁对杨柳动武,杀死了杨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荷花见状,悲痛欲绝,挣开强人之后,纵身跳入湖中,殉情自尽了。
她们死后,湖畔杨柳被害的地方,长出了茁壮的柳林;湖中荷花自尽的地方,生出了艳丽的红荷,柳枝拂水,向着荷花点头;红荷挺立,朝着柳枝传情。湖民们说:这是杨柳和荷花的化身,她们活着不能结合,死后也要日日厮守相聚。
趵突泉:
http://www.shandongok.com/web/sdgs/2004-04/1082103346.html
珍珠泉:
人们传说,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远古时代,历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个大贤人——舜,他自小就跟着当地百姓在山下耕种,在群体生活中逐渐显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岁就被人们推举为首领。尧听说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后连国君之位也禅让于舜。舜勤于政事,常四方巡视。有一年,舜远行南方,而山东一带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带领父老兄弟早晚祈祷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盖跪出了血,天空仍没有一丝云影。
姐妹俩又带领大家向龙王要水,人人双手都磨出血泡,终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这时,南方传来舜帝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当即启程南行。看着挥泪话别的人们,她们禁不住一串串泪珠洒落大地。突然,“哗啦”一声,泪珠滴处,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诗曰:“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
『伍』 济南泉水节的介绍
首届济南泉水节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旅游局主办,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济版南广播电视台权联合承办,于201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举行。泉城人民历来有爱泉、赏泉、弘扬泉水文化的传统,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一直是泉城人的梦想。近年来,济南市多措并举,大力开展节水保泉行动,使济南市各大泉群实现了常年持续喷涌,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成功举办“泉水节”的信心。今年,济南将迎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恢复喷涌十周年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泉水、文化、艺术、发展的契合,使泉水节呼之欲出。
『陆』 济南泉水的资料
济南是山东省会城市,城市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拥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时,全市还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泉涌,构成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独特泉水景观。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上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8年6月,市园林局、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查出城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成因: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人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柒』 济南以泉水资源丰富闻名遐迩,享有“泉城”美誉,2003年趵突泉的复涌给泉城带来了勃勃生机.“节水保泉、
水污染途径来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自,农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任意使用,所以防治方法是: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到河中、生活污水排入大明湖、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或就地焚烧都会严重的污染水体.
故选D.
『捌』 山东济南有哪些著名泉水
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百脉泉、珍珠泉。
『玖』 济南和济南泉水的概况
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系趵突泉之古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于钦在其《齐乘》一书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记录了下来。明初,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文章典籍,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上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8年6月,市园林局、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查出城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整个泉城沉浸在泉水潺潺淙淙、诗情画意之中,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李白、曾巩、苏辙、赵孟頫、蒲松龄、王士禛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济南泉水,孕育出李清照、辛弃疾等一代又一代婉约与豪放派诗人词人。济南泉水,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以上。泉水已成为济南的象征,是济南的"眼睛",她在济南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龙头”作用。这些泉水,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透明,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i)0.12毫克、锶(Sr)0.99毫克、锌(Z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来源:齐鲁热线)(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