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中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靠近;②韩国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③中韩之间交往密切,交通便捷。
(2)①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②旅游业促进文化繁荣;③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3)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贰』 2007,2008年全国旅游总人数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不全:2007年 1月:129万,2月:133万,3月:139万,4月专:149万,4月:144万。5月:158万,6月195万 还有:2007年中国旅游业属总收入达1.0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统计显示, 2007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增长5.5,其中入境过夜旅游 人数达5472万人次,增长9.6;旅游外汇收入达419亿美元,增长23.5;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 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增长24.7%。 2008全年国内旅游可达1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700亿元,增长约12%; 入境旅游人数1.3亿人次,下降3个百分点。2009年预期国内旅游人数18. 5亿人次,收入9500亿元,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
『叁』 请问中国2006年旅游总人数是多少
红色旅游:伴随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崛起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11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市)红色旅游逾1.3亿人次。教育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2006年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000万之众。在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过程中,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迅速兴起。
国家专项资金达11亿元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后,红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按照《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国家旅游局在各相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大力支持下,开始组织编制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规划,目标是完善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使“红色旅游区”成为主题鲜明、交通顺畅、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目前“中部和西北片区”红色旅游规划已接近完成。
为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2005年至2006年在国债资金中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了101个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2005年安排7亿元,支持48个项目;2006年安排4亿元,支持53个项目。2007年将继续安排红色旅游国债投资。
2006年,以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主线,“沿着辉煌的足迹”????全国85列红色旅游专列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主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以及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讲解员大赛等红色旅游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湖南省举办了“全国红色旅游专列首发式暨全国红色旅游联谊会”;上海市举办了“全国红色旅游专列首发式”;浙江省举办了“2006中国(浙江)红色旅游活动周”;江苏省举办了“常熟沙家浜旅游节”;甘肃省举办了“会宁红色旅游节”;江西省举办了“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其他省(区、市)、红色旅游景区(点)也结合实际组织和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活动。
旅游超过1.3亿人次
红色旅游经济增势强劲
从瑞金到韶山,从延安到广安,从红岩村到西柏坡,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为老区人民带来实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
统计显示,红色旅游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正在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对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及井冈山、韶山、延安、广安等7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进行了跟踪统计和抽样调查。11省(区、市)统计上报的数字显示,2006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3405.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9%;旅游综合收入525.28亿元,同比增长25.54%。
广安市牌坊村是邓小平同志的出生地,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升温,目前,村内已拥有“农家乐”168家。长沙市注重建设好革命先辈家乡“3镇12村”,一年来发展“农家乐”46家,接待游客餐饮26.7万人次,收入1378万元。常熟市沙家浜镇依靠红色旅游带动全镇经济发展,2006年大闸蟹养殖实现平均每亩收益8000?10000元,成交1100吨,沙家浜镇农民人均收入1.08万元。
自费旅游者近半
红色旅游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随着在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带动脱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能量释放,红色旅游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旅行社经营红色旅游的热情日渐凸现,社会资金加快进入红色旅游建设。
记者从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了解到,2006年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85列红色旅游专列活动,从6月下旬至10月底,组团旅行社共30个,涉及地接旅行社近百个。北京地区神州国旅、海洋国旅等10个经营红色旅游的旅行社全年共组织近8万人次到井冈山、韶山、延安等红色旅游景区(点)旅游;军事博物馆由旅行社组团的游客占入馆总人数的67%,抗日战争纪念馆占50%,辽沈战役纪念馆占31%。
自费旅游者逐步成为红色旅游的主体。
2006年8、9月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5个抽样调查组,分赴井冈山、韶山、延安、西柏坡和广安5个主要红色旅游地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上述5地,自费红色旅游者占43.9%,公费占33.7%,“自己出一点,公家补一点”的占19.9%。
与此同时,社会资金投入红色旅游的势头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06年共有138688.72万元投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的建设,其中,社会资金59831.73万元,占投入总额的43.14%。
『肆』 请问中国2005年旅游总人数是多少
2005年我国全年旅游业各项统计情况
--------------------------------------------------------------------------------
作者:lb 时间:2006-02-02 23:52
2005年我国全年旅游业各项统计情况
经国家统计局确认的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2.96亿美元,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为7686亿元,公民出国(境)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各项统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一、入境旅游
——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202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外国人2025.51万人次,增长19.6%;香港同胞7019.38万人次,增长5.5%;澳门同胞2573.41万人次,增长17.6%;台湾同胞410.92万人次,增长11.5%。
——200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468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2005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9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二、国内旅游
——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7.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4%。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5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支出365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支出163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人均出游花费436.13元。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均花费737.12元,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227.62元。
三、旅游业总收入
2005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7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四、出境旅游
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其中:因公出境588.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2%,占出境总人数的19.0%;因私出境251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占出境总人数的81.0%。
来源:中国旅游网
『伍』 谁知道中国历年就业人数帮帮忙,谢了
就 业 基 本 情 况:2000-2003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html/E0501ac.htm
历年劳动人口的数量就是16~60岁人口:
2003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yb2004-c/html/D0406ac.htm
1999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hjtjzl/t20031230_130845.htm
另外
]http://www.fao.org/ag/agl/swlwpnr/reports/y_ea/z_cn/zh/c_pop.htm
http://www.fao.org/ag/agl/swlwpnr/reports/y_ea/z_cn/zh/chart_c/008.htm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asp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hjtjzl/
中国人口数据表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1.asp
『陆』 2006年中国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
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7亿.
其他相关资料请到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版鉴里查询,一些权数据要计算得出
http://210.72.32.6/cgi-bin/bigate.cgi/b/g/g/[email protected]/tjsj/ndsj/国家统计局
『柒』 2006中国出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具体
在2006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个。
中国出境游人数达到了3452.36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11.27%,超过日本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
2006年全年,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3万余起,涉及人员数以几十万计(其中港澳台同胞数千人)。
我国出境游消费群体的范围逐渐从高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扩展,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的家庭成为近程出境游的主力军。
在这些出境游客中,购物和娱乐消费远高于食、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观光游逐渐向自主、休闲游方式发展。2006年中国游客的每人次出境游平均购物支出为928美元,其中在香港为772美元,在欧洲为1408美元。
糖果、服装、化妆品仍是中国游客出境游购物的首选,54%的出境游客购买糖果类物品,50%的游客购买时装和服饰配件,47%的游客购买化妆品。
随着出境游主力军年龄下降,出境游更倾向于自主、休闲方式。
中国出境游个目的地的人次,按地区统计是:东南亚超过50%,日本、韩国约30%,欧洲、澳洲、南美等地约20%。
按人次统计,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1、中国香港;2、中国澳门;
3、日本;4、泰国;
5、韩国;6、俄罗斯;
7、美国;8、新加坡;
9、越南;10、马来西亚。
『捌』 2006到2008年旅游从业人数增加的原因
这几年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大家都想出去看看,所以从事旅游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玖』 2006年到2011年贵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
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
二、旅游收入1000亿元以上省份
1、江苏:2010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8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接待国内旅游者首次突破3亿人次,达到3.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287.9亿元。
2、广东: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04.1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4,同比增长23.9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83亿美元,增长约23.48%。
3、上海:2010年旅游总收入超340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930亿元,同比增长50%;接待入境旅游者7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次,同比增长45%。
4、浙江:2009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24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实现旅游总收入2643.7亿元,同比增长17.5%。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
5、山东:2010年山东实现全省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1%,接待入境游客3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国内旅游收入2915.9亿元,同比增长25.1%,接待国内游客3.49亿人次,同比增长21.2%。
6、北京:2010年力争实现境内外旅游总人数达到1.76亿人次,同比增长5.3%,旅游总收入2615亿元,同比增长7.1%。
7、辽宁:2010年全省旅游收入目标锁定2500亿元。力争全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2.9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400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3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
8、河南: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82亿元,较上一年相比,两项数据分别增长了13%和15%。
9、四川:2010年全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同比增长28.1%;2010年四川省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71亿人次,同比增长23.8%。
10、湖南: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425.8亿元,同比增长29.68%,喜进全国10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02亿人次。
11、福建:计划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预期超过1300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预期目标是1.12亿人次。2010年1-10月福建旅游总收入约925.59亿元比增6.3%。
12、天津: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2011年计划接待海外旅游者力争达到196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06亿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380亿元,同比增长20%。
13、湖北:2010年,湖北将全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名牌,计划实现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2亿人次,总收入1,200亿元,分别增长20%。
14、山西:山西省旅游总收入达1083.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39%。其中,海外旅游接待1302856人次,同比增长22.01%;海外旅游创汇46459.91万美元,同比增长22.93%;国内旅游接待12496.84万人次,同比增长17.8%。
15、贵州:2010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1060亿元,同比增长了30%左右,旅游接待人数达1亿人次。
16、安徽:2010年目标是实现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接待入境游客175万人次,国内游客1.4亿人次。
三、旅游收入500-1000亿元省份
17、陕西: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98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7.6%;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4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6.1%。
18、云南:2010年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旅游总收入达900亿元,力争增幅比2009年提高15%以上。2010年1-7月,旅游总收入达498.4亿元;全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345.71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达178.89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7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2%;接待国内游客79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5%。
19、河北:预计2010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9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1.5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3%以上。
20、重庆:2010年全市旅游收入918亿元,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62亿人次。
21、江西:2010年旅游总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1.08%,相当于全省GDP的9.2%;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08亿人次,同比增长15.06%。
22、广西:2009年广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9.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4%和6.9%;接待国内游客1.1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分别增长21.9%和33.6%;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1.2016亿人次,同比增长21.5%;旅游总收入达701亿元,增长31.3%,
23、吉林: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725亿元,预计2011年将提升25%。
24、内蒙古: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目标锁定720亿元,同比增长17.77%。
25、黑龙江: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接待国内游客6311.67万人次,同比增长39.2%;国内旅游收入为357.49亿元,同比增长33.6%。
四、旅游收入100-500亿元省份
26、新疆:2010年旅游收入281亿元;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06万人次,创汇3.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038万人次。
27、海南:2010年1至9月份,旅游总收入191.84亿元人民币,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71%和20.02%;全省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1915.3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8.6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03%和19.05%。
28、甘肃:预计2010年旅游收入可达到235亿元以上。
五、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下省份
29、青海: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71.02亿元;接待国内游客达12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入境游客达46740人次,同比增长29.4%。
30、宁夏:2010年目标是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58亿元。
31、西藏:2010年,全区旅游收入突破6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2011年,西藏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7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
『拾』 中国2006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绝对数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
中比重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一产业劳
动就业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下降,由1991年的39098万人下降到2005年
的33970万人;第二产业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由1978年的6945万人增加至200
5年的18084万人,增加了2.6倍,这从绝对意义上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吸
纳能力的增加;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
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至2005年的23771万人
,增加了4.86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
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即就业吸纳的相对量来看,1978年
至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人数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其中第
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降低且降幅较大,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5年的44.8%,
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开始排斥劳动
力;第二产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一直稳定在22%左右,但也有小幅度下降趋
势;近年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上升到30%左右,成为名副
其实的“三分天下”。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但波动
较大,到“八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平均数变成了负数,2003年至2005年也是负数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六五”到“九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2002年就
业弹性呈负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0.59;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着总体下
降的趋势,“八五”期间有所回升,“九五”和“十五”期间处于较低水平,20
03—2004年间就业弹性提高较快。但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其下降的幅度要小
得多,而且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弹性,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
吸纳能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
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结构的配置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
过多的劳动力,而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
我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
的现象,从而使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造成劳动力
就业困难。
2.1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过多
与第一产业中的主要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
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就业弹性存在明显的负相
关关系(见下图)。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升高;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
的就业弹性就会下降。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没有拉动就业的增长,相反却向其他
产业转移了大量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整体就业率的提高,而且给其他产业的就
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使得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相应产业所需就业人
数的增长速度,于是造成其他产业的较高的失业率,从而增大了整个社会的失业
率,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双高”现象。
三大产业就业弹性
2.2第二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认为,目前经济结构逐渐地脱离劳动密集型
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增加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比过去减少了。
另外,我国增长最快的投资基本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对劳动力有挤出作用
。统计分析表明,2000—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93162元增长到129729元,年均增长7.85%;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
123150元增长到262102元,年均增长22.57%。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要大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
业,这意味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偏好采取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这种
偏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1页)
好还在加强。由此表明,对于相同数量的资本,如果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其所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普通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投资
及由此拉动的GDP长时间处于高位,但其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增长。
2.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
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
。依靠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用选择,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
从业人员已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然而,我国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
、内需不旺等因素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
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2003年
、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
31.9%,2005年有所提高,达40.3%。但总体上来说,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增长还
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从而影响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3.增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加大
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
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3.1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劳动力主动创业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
素。因此,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从以下方面着
手:一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改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农民对义务教
育的期望收益,促进农民投资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要积极实施农村社区的
成人再教育工程。三要鼓励和提倡农民运用先进的科技和实用方法,逐步引导农
民实现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积极投身于科技开发的人员,加大鼓励和嘉奖力
度。
3.2正确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极其繁重,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就业目
标。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劳
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技能普遍不高、资金短缺的特点,使
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金融机构等应当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
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其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成为就业和再就业
的主要场所。
3.3重视三大产业的有机联系,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
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
造条件。我国2005年12月6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04年末,
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15463
.8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15419.0万人。因此,若想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持
续有效地促进就业增加,当前我们一方面应十分重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充分
发挥它们的基础地位,在结构调整中不能因为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大而忽视第一
、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应使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建立在与第
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二产业
的作用,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乘数,更大地发挥出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城
市应着重开发休闲健身产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农村应当因地制宜,
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商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适
应农民需要的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