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旅游业再发展分析
Ⅰ 焦作目前的旅游发展如何
焦作的旅游目前发展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尤其是焦作云台山的运作和管理,大大的推动了焦作旅游业的发展,每年由大流量的游客前往云台上,焦作已经从从前的煤城开始转
Ⅱ 焦作旅游业情况
近年来,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转型,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
1999年,我市做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策;2000年,确立焦作山水旅游定位;2001年,完成焦作山水旅游新格局的构建;2002年,掀起全市创优高潮;2003年3月,“焦作山水”、“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3年底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验收;2003年6月,正式申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五年来,我市旅游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连续五个黄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其中云台山园区连续六个黄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
发展旅游业以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5%,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在促进地方税收方面,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税收累计完成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5%,其中增长的大部分来自第三产业,全省地税系统为此专门在焦作召开现场会。在推动道路运输方面,以焦郑、焦晋高速公路为例,起初两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加在一起只有几万元,而发展旅游业以后,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两条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达50万元。虽然说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我市大小宾馆家家爆满,不少到焦作旅游的游客不得不到郑州、新乡、济源、山西晋城等周边城市住宿。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山西晋城市一位旅游企业老总感慨地说:“如今我们这里的宾馆饭店住的客人都是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繁荣了本地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城市。”二是表现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到2003年底,我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10.2%,宾馆饭店的日平均入住率由1999年的不足50%跃居到2001年以来的95%。三是表现在对招商引资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焦作城市的活力,对外地企业吸引力显著增强,使蒙牛集团、上海骏利集团、加拿大爱德集团等相继来焦作投资建厂。
Ⅲ 焦作市的基本情况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历史上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煤城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倚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407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万。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这里有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坛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焦作山水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这里是享誉世界的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也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焦作市是一座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纺和食品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两个国家大型工程均经过焦作。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享誉海外的“四大怀药”即产于此。出口产品主要有粮油、食品、服装、化工、瓷器、机械等20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焦作市作为全国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农副产品创汇基地,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十五”期间,焦作将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Ⅳ 旅游产业的价值效应
一方面,旅游将消费者带来了原产地,使得产品的销售直接面向市场,省略了中间流通环节上的费用,能够按照市场终端价卖出,从而获得了比批发价出售更高的价值,我们称这一部分价值为终端消费带来的价值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使得产品的最终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我们将高出的这部分价值称作体验性消费带来的附加价值提升。
例如:草莓,市场上的批发价可能是10元/斤,但如果到农民的大棚里去采摘,游客除了能购买到可以放心食用的草莓外,还能体验到做农活的乐趣、了解草莓的生长环境、享受农村的清新空气等等,这些体验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于是大棚采摘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批发价甚至是市场交易价。因此,旅游与农业结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其收益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生产型农业。 旅游的品牌效应,基本上反应为对城市品牌的宣传与提升作用。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过程中,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一个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即所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文化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根基,是区别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所在,是城市品牌形象的灵魂。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有着共同的目标群体和发展目的。旅游业可以最大化的释放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吸引力,并使游客产生感应或共鸣。另外,旅游的外向性和美好性,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或区域的品牌价值提升,并最终使得城市里的人、商品、资产等的价值得到提升。
例如,乌镇与凤凰古城在发展旅游之前,都是普通的小镇,那里的人们过着跟其他地方居民一样的生活,没有人会刻意去关注那里,也没有人从四面八方去那里度假。但当旅游承载起当地文化,并展示给世人的同时,这些小镇就名声鹊起了,鲜明的城市形象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纳入了党章。并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对旅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大有可为。
因为旅游就是一个审美活动,想要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外,旅游本身恰恰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在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之后,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旅游产业污染低
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能耗主要集中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及其他旅游活动方面,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是低耗能产业:
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石培华、吴普在《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中研究得出,2008年我国旅游业能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428.30PJ和51.34MJ,分别占我国能源总耗量的0.51%和0.86%。另外他们还估算出,单位旅游业增加值能耗为0.202,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
保护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
生态环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旅游者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最终旅游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要想发展旅游首先就要保护环境。
旅游促进生态环境美化
游客对目的地景观、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旅游不仅会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会美化环境,尤其是在我国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焦作、栾川、伊春、迪庆等在由煤矿业、林业为主导产业,转型发展旅游后,都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
以历史上曾以“煤城”著称的焦作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其煤炭资源开始枯竭——井关闭,经济下滑,工人下岗,污染严重,年均经济增速平均只有3.5%。形势所迫,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关键时刻。1999年,焦作市做出了“把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进行培育”的重大决策,并以“焦作山水”为旅游定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旅游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型,“焦作山水”享誉海内外。2011年,焦作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281万人次,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占全市GDP的11.8%。如今的焦作,正在依托“太极故里、山水焦作”整体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向着具有强劲感召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迈进。 当我们抛弃了“唯生产力论”的思维方式,站在科学发展观立场,追求和谐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旅游产业,纳入幸福导向型产业中去考虑。旅游产业,用最粗浅的话概括,就是“吃喝玩乐”,不仅能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还能给旅游者带来视野上的开阔、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009年末,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2年,广东省在全国首个发布《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并把“休闲旅游”纳入八大幸福导向型产业之一。可见,旅游的幸福效应已经开始慢慢被社会所认识到,并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上发挥着切切实实的作用。
Ⅳ 焦作30年来的变化
“‘焦作现象’不仅是旅游现象,更主要的是借旅游促进城市职能、产业转型的综合现象,是多种转型成功实施的结果。”接受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一再强调。
方创琳认为,焦作的城市转型主要通过了“四条路径”:一是资源开发由地下转为地上,走综合开发之路;二是经济结构由“黑”变“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旅游发展由温冷变为火暴,走旅游旺市之路;四是废物利用由废变宝,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四条路径”的转型,焦作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焦作的城市地位从单纯的煤炭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城市经济基础从以煤炭为单一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向以多元主导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城市转变,城市人口主体从以工矿职工为主体向以现代城市居民为主体转变,城市性质由原来的煤矿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城市、山水旅游城市等综合发展转变。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界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焦作现象”。在中文搜索引擎“网络”上搜索“焦作现象”,可以找到大约18万篇相关报道,在量级上几乎可以与我国最知名的旅游景点相比,其被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焦作现象”就是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对于焦作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创琳建议,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强、做精、做好;二是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搞综合开发,发掘文化底蕴,提升焦作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加强中心城区服务设施的改善,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着力打造配套旅游产品
——访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
“‘焦作现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是与时俱进、谋求科学发展的范例,是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硕果。”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焦作现象”。
王诚庆说,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国民得以跳过无弹性的生存门槛,开始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支付能力增强,发展旅游业具备了初步的需求条件。“焦作现象”出现的根本保证,就在于焦作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高层战略决策精神和本地实际以及当地各部门的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区全面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思想和操作办法,使焦作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王诚庆说,“焦作现象”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对外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既借鉴又创新,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的游客至上的观念、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焦作的旅游营销工作做得非常精彩,对传统营销手段不断进行再研究、再比较、再评价,进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了新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有钱、有闲、有情,只有打动了旅游者的“情”,才能激发旅游者将“钱”和“闲”投向旅游目的地。焦作市的许多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正是瞄准并牢牢抓住了旅游者的“情”这个关键因素。
对焦作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王诚庆说,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焦作应该在稳定和巩固国内市场上下功夫,同时对国际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焦作目前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而这种观光游发展虽然迅速,但市场终究会趋于饱和,应着力打造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工业参观游、历史文化游、黄河湿地游等多种配套旅游产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细节上丰富旅游内涵
——访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
“焦作旅游业,正在从争取大客流量向争取高端游客群体发展,从简单粗放型向高质优质型转变,从政府主导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转变。”这是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教授对“焦作现象”的最新认识。
作为“焦作现象”课题研究组组长,夏林根在当初焦作旅游异军突起、很多学者怀疑“焦作现象”到底能否持续时,就撰文提出了“焦作现象”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夏林根说,在2004年“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上,“焦作现象”的基本内涵是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焦作现象”也在发展中嬗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其本质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业建立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现实标本,一些有益、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促进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仿效、应用的经验。
夏林根说,注重细节,把焦作打造成游客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是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知名旅游品牌,但还应不断深化主题,不断开拓市场,增强焦作山水的竞争力。同时,焦作旅游要取得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把旅游市场放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占领最有消费潜力的游客市场。
夏林根说,旅游是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体验。为此,应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编制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打造旅游产品的特色,拉长旅游产品的链条,并对游客的不同层次、客流来源、消费水平等结构进行细化分析,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宾馆基础建设等,以保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 ——访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
“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了焦作新的对外形象。业内外人士把这种变化称之为‘焦作现象’。在我看来,‘焦作现象’其实是一种精神体现,即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这是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业快速发展最直接的感受。
王衍用说,焦作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浓厚的文化资源。通过两天的了解和考察发现,焦作旅游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确实不简单,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城市建筑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个别地方比较脏、比较乱;其次是通往景区的道路绿化还不够,路两侧建筑比较乱;第三是景区内设施规划也不太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焦作要想建成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还必须努力,进一步加以改进。
作为中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深化经济类型,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转化。每年来焦作旅游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在焦作当地吃、住、娱的人却非常少,要拉长产业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业全方位、多角度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营销宣传,实现从资源营销到景观营销再到环境营销、文化营销。焦作山水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可以打出太行山水、太极文化的品牌, 形成从地下到地上、从大山到大河、从太行到太极、从山水到文化营销的模式。三是要既“卖”山水又“卖”健康。焦作山水在全国也不多见,焦作要将山水与太极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此外,焦作发展旅游业不能停留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要深化“焦作现象”,让焦作人游焦作、河南人游焦作、外地人游焦作、外国人游焦作,这将有力地促使焦作的社会经济再创辉煌。
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 ——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
“山水也是一种文化,既包括古代名人雅士对山水的理解,又包括现代人对山水的认识。焦作在发展山水旅游的同时,要将对山水景观的科学解释、幽默解释、趣味解释融入山水文化中,因为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谈到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中肯地对记者说。
作为资深的旅游研究专家,李明德在讲到增强焦作旅游文化内涵时说:“目前,焦作已经充分认识到以名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主要问题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段。”
“文化资源不仅仅指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因为有些文化现象已经融入历史,还有相当多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现实存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情趣。这些新文化现象也应该作为新的资源来对待,尤其是在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时尚魅力的旅游业时。所以,焦作旅游的发展还应该瞄向近代、现代社会产生的大量新的文化资源。”谈到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焦作旅游时李明德说。
当谈到焦作旅游的品牌时,李明德说:“焦作最为宝贵的是山水品牌和服务品牌。但是,品牌的意义不仅仅是每个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还更应该体现在市场意义的层面。所以,焦作品牌应该发展的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品牌。焦作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与山水品牌和服务品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是社会品牌。焦作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品质,让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住者都能感受到方便舒适。三是城市品牌。焦作应努力使城市的旅游功能更加完备、休闲氛围更加浓郁、区域地位更加突出、文化品位更加独特、自然环境更加生态,让城市真正成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