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发展生态旅游思考

发展生态旅游思考

发布时间: 2021-01-13 19:33:33

㈠ 为什么说发展生态旅游是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观。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末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依据这一定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指旅游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世界各国纷纷把生态旅游视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2.生态旅游是集游客、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方式。从游客效益来说,无论是在未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开辟生态旅游区,还是在原有的风景名胜区中改善、提高生态质量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都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有吸引力。从经济效益上看,生态旅游区不需也不应大规模兴建旅游设施,而是以小型简单,如帐篷、简易房等,只须建立严格的卫生设施,因而投资少,收益大。发展生态旅游还可以带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山区综合性旅游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上看,开展生态旅游无论从宣传导向、旅游内容、管理手段、环境氛围等方面,都是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绝好方式,并从旅游这个窗口扩散到社会,使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环境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效益上说,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自然和保护环境,不允许产生环境负效应的旅游活动。无论是经营者开发建设与经营,还是旅游者的旅行活动都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被环境学家视为支持保护区的潜在手段;二是促进我国旅游景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和旅游层次的提升,提高了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的层次;三是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增强生态保护区的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和行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五是扩大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

㈡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较缓慢 为当今生态旅游提出三点建设性的意见或对策并且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的所谓生态旅游都是假借大自然的名义!!人不一定能真正的达到新近大自然的目的.反而大自然因为人的到来而受到破坏.其实生态旅游不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的,搞些人造景观好了,这些让人疯去,大自然要保护,不要只为钱@!@!还有就是,开发生态旅游,真的要动大自然就尽可能动少一些,人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要讲究可持续发展@!

㈢ 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促进生态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在制定的许多重要国家发展策略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4)重视当地人利益。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许多国家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加强管理。

㈣ 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意义:

  1.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2.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4.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㈤ 为什么生态旅游是趋势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㈥ 目前,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远景设计院谈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5]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㈦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㈧ 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㈨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明将丧失贻尽。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