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论文!!题目是《我国发展黄金周旅游的利弊》
可以围绕以下这个提纲进行写作:
利:1、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使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时间
3、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
弊:1、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
2、在“黄金周”期间,除了最上层的中枢包括国防、外交及最底层的饮食购物旅游外,社会运作基本停顿一周时间。
3、出外旅游食宿、服务质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节选一些文字供你参考:
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㈡ 恢复五一对旅游的影响
张学武告诉记者:“旅游业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可以直接带动六七个相关产业。游客们要住,能够带动酒店业;要吃,可以带动餐饮业;要行,可以带动交通业;要购物,可以带动零售业等等,确实能够对扩大内需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旅游服务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张学武指出,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后,假期变短,旅游业收入大幅下降。
张希钦委员也表示,国家旅游局对于五一黄金周一直持支持态度。在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中,从天气、人的出游愿望、消费人数和规模等各方面的多年数据来看,五一黄金周是我国旅游业最旺盛的一个黄金周。
张希钦称,如果算上吃、住、行、邮、购物等各个上下游行业,旅游业能够间接带动100多个行业的增长和就业,因此他提出恢复五一长假黄金周,推动旅游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
㈢ 我国三大旅游黄金周是什么时候
我国三大旅游黄金周是元旦,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
㈣ 旅游黄金周 利弊分析
利:1、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缓解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使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时间
3、促进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
弊:1、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
2、在“黄金周”期间,除了最上层的中枢包括国防、外交及最底层的饮食购物旅游外,社会运作基本停顿一周时间。
3、出外旅游食宿、服务质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㈤ (21分)为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旅游黄金周政策。材料一 2004-2013年
(1)信息:材料一表明2004-2013年10年间,我国“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率有起伏,其中2013年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率大幅度下降。(3分) 原因: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假日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是假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消费者追求健康、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国家实施旅游黄金周政策为假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13年“十一”黄金周出游报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出游的积极性。(10分) (2)全国假日办就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进行调查问卷,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8分)
㈥ 2008~2014年我国“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你认为
国内这来属于粗旷型经营,就是简单的投源入建设一些必要的基础建设,然后广告,然后收钱,在概念上存在着滞后性,旅游业发达以及经济发达的国家不叫旅游,叫渡假,首先要确保渡假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感官享受,并不是单纯的那个什么少见的景物之流的吸引人来掏钱
㈦ 我国黄金周旅游的利与弊有哪些
一、“黄金周”的利与弊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3个7天的长假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假日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也使国民(主要是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
“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积极作用人们看得很清,谈得很多:
——促进了交通、信息、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安全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调整优化(如国内度假产品的启动、环城市休憩带的形成),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
——扩大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交通客运、网络电讯、餐饮零售、金融保险、文化文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
——激醒了国民、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正确处理旅游供给常年候的刚性与旅游需求时段间的弹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历来是关系旅游经济能否良性增长的关键之一。在未实行“黄金周”制度时,这个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自然气候造成的淡旺季问题。而近3年的情况说明,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
——著名的景区景点,无论是自然的、历史的,还是新建的,几乎无不是“黄金周”内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节后车马稀少、门庭冷落。特别是世界遗产、国保、国宝级景点,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黄金周”内出游,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长此下去势必挫伤国民对旅游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如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黄金周”期间的突击性、超负荷供给,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源、设备损耗、人力成本),如果强制限价必然影响企业群体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势必越来越突出。
——“黄金周”期间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的集中花费,尽管使消费市场火爆一时,但是社会的总消费量在一定时段内基本上是一个恒数。节日期间消费的火速升温总是伴随着节后的急剧降温。从全社会一个较长时段来看,几个短时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容易形成低质、高价),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这种突击性的消费并不能夯实国民长期、稳定、可持续消费的基础。
最近3年统计结果表明,“黄金周”期间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几乎均低于全年旅游人均消费额。2000、2001年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和人均花费的绝对增长值与平均年增长率都比1997、1998年低。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对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花费与民出游率的增长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形之下对农村居民的出游率影响不大),但对全国旅游经济整体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黄金周”为我国公民提供了出境旅游的条件,但集中在3个时段中的闸涌式出游,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几国的情况下,同样给出境旅游的经营者和接待地带来巨大压力,供求规律的结果必然使旅游价格上扬、服务质量下降,势必影响出境旅游者的利益,不利于正在兴起的出境旅游的健康发展。
——3个“黄金周”前后,全国旅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力投入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由于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习惯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时颇能奏效。这种行业管理模式与加入WTO、培育市场经济的要求大相径庭,从长远看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转型,也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企业的成长。
——全国划一实行3个“黄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个月时间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止工作。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构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不适应现代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快捷、连续运作的要求,尤其给外企和涉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一年3次的全国性长假对政务、商务、生产、文教活动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今后5~10年及20年内,随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出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势。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09、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到11亿~11.5亿、15亿~17亿、21亿~25亿、29亿~36亿人次,出境旅游将达1600万、2000万、2500万、3700万人次(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人数)。对一人近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1/5左右的国内游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内蜂拥而出,决不是一种正常、健康、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中国旅游业应走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
㈧ 取消黄金周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是什么
黄金周要取消了。同时很多人的旅游假日计划也取消了,更多的人也在这时感叹中国的旅游行业即将萧条下去。 首先,旅游出现的条件是什么?有钱,有闲。黄金周的取消无形中是切断了很多人的“闲”,就是说没时间了。但其实这和“有钱”又是密切相关的。之前,我国的旅游行业有些近乎于全民旅游,旅行社设法去开发每一个人都投入到旅游大军中。但这些人中有些根本属于没钱的。一个同学曾经带过一个不带餐的五天团,其中一个人竟吃了五天的馒头咸菜,消费不足十元钱。而很多有经济实力来旅游的人并不会去利用黄金周这个时间,他们可以利用年假、带薪假期等来出行,完全没必要涌入“人粥”之中。 从旅游景区角度讲,旅游人数的减少和时间的分散对自身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复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人文景观的刻画会减少,自然景观植被的踩踏会缓解。同时,人减少后,大规模的人潮拥挤和踩踏事故也将降低。(减少的这部分人中,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我不敢说此类人群素质都低,况且自己也在其中,但低素质和低工资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从旅游者来讲,人少后,将大大提高其旅游质量。旅游后感受会不止一个“挤”字;相片背景中众多的人头换成美丽的风景;有机会修复的景观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景区、旅馆、饭店服务对象的减少,给游客的服务相应有了提升的空间,他们将靠更多优惠、优质的服务去吸引这些有限的客源,对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件美事。 从旅行社方向出发,拉拢“有闲”的人,已经不能成为支撑其向良性发展的主打牌了。改变旧有的各类旅行社纷纷拼价格的恶性循环。高质量深层次的旅游路线将取代零团费、靠进店购物赚钱的旧行程。设计更适合不同人群的专项的精品行程会成为旅行社能否在此行业立足的关键。 这些都是从好的方面讲,若往坏处想。同样劣质的短线是否会成为各家的主打星,游客们同样得到过去的礼遇,也很难说。尽管已不在旅游圈里摸爬滚打,但我还是希望我国仍很滞后旅游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旅游消费具备拉动内需的优势特征 旅游消费是指国内外旅游者在一国(或地区)的整个旅行游览活动中为满足旅游需要而购买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是总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之所以能够为国家扩大内需做出积极贡献,缘于其一些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 1、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包含的消费内容比较多。一般产品是单独的概念,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单个独立地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而旅游产品是一个总体概念,它不是指为了某个旅游者单独需要而提供产品与服务,而是指为了实现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有形物质产品与无形服务的总和。旅游消费的对象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构成的旅游商品,其中既有劳动产品,又有非劳动的自然创造物;既包括精神成分,也包括物质成分。 2、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比较直接。相对于其它消费商品来说,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大到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小到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产品的可生产性比较强,可消费性也相对较强。而且旅游消费不像工业耐用消费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性。 3、旅游消费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旅游消费作为一种个人消费方式是分散的、理性的行为,尽管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市场机制还是会对个体需求进行梳理,通过旅游服务的诱导,将旅游需求传递到相关的产业。这是从经济肌体内部释放出来的有效需求,对经济过程的调节是软性的、内在的、自然的,因而对需求的调节和刺激是良性的、和缓的。 4、旅游消费具有多重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旅游消费是一个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体验式消费方式,初期的旅游消费基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满足观光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消费将传统的游山玩水同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等结合起来,人们的娱乐、健身、社交等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消费的文化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体育健身功能也在逐渐显现。 5、旅游消费属于非基本消费,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在满足旅游活动中基本的物质需要基础之后,更多地表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旅游业会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市场的扩大,旅游业产业规模将会急剧扩大,预计2010年左右,我国的旅游业总产值将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果,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年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同时2020年出境人数1亿,位列世界第四。
㈨ 急求我国1999年至2012年黄金周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次
2012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各省旅游总收入排行榜(统计中) 名次 省区市 接待游客总人数(万人次) 同比增长 旅游总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
1 广东 2663 1.00% 168 5.00% 2 江苏 1224 12.10% 122.65 18.80% 3 四川 2898.91 19.30% 105.81 27.30% 4 山东 1213.38 20.32% 87.51 26.18% 5 黑龙江 1425.46 27.20% 86.02 17.10% 6 浙江 978.36 -0.97% 80.05 4.38% 7 辽宁 918.20 12.88% 61.48 13.29% 8 重庆 2175.38 43.76% 54.64 45.33% 9 安徽 1347 37.90% 50.31 59.00% 10 河南 1129.90 16.10% 46.95 20.50% 11 海南 135.24 20.30% 42.63 61.32% 12 陕西 1002.85 11.90% 42.60 18.86% 13 湖南 762.70 22.81% 41.36 27.24% 14 福建 642.86 2.20% 40.02 5.40% 15 云南 744.30 18.90% 39.40 37.20% 16 北京 827 2.00% 34 9.30% 17 天津 400.04 5.30% 32.97 10.10% 18 湖北 932.68 39.12% 31.87 46.08% 19 吉林 467.13 20.10% 30.73 28.96% 20 上海 314.20 3.20% 29.64 10.40% 21 贵州 642.01 21.35% 25.33 25.66% 22 广西 513.92 5.82% 20.50 7.68% 23 江西 550.94 18.07% 19.697 19.75% 24 山西 375.49 16.72% 17.07 26.22% 25 甘肃 260.94 24.53% 15.53 25.14% 26 河北 395.29 17.12% 15.03 27.08% 27 内蒙古 210.25 25.69% 6.67 29.55% 28 新疆 71.53 17.12% 3.20 15.94% 29 青海 31.72 11.9% 2.21 23.5% 30 西藏 9.145 9% 0.7037 18.99% 31 宁夏 32 香港 33 澳门 34 台湾
热点内容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