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北京的旅游的发展历史文化

北京的旅游的发展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1-13 04:49:57

❶ 北京旅游景点由历史文化的有哪些

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十三陵、长城、颐和园、天坛、卢沟桥……太多了

❷ 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品位

北京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历史、850多年建都专史的古都。北京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旧城风貌独具特色,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了旧城的基本格局,紫禁城是世界建筑瑰宝,“胡同—四合院”传统居住形态和传统建筑色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魅力。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代表城市。
如何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又改善旧城居民生活环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名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保护规划实施方面,包括缺乏操作性强的法规政策保障、保护资金相对匮乏、旧城人口疏解难度大、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等。
未来5-10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大力推进旧城整体保护,重现古都风貌,充分展示北京的文化魅力。本文探索提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些主要思路。

❸ 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特产,旅游景区

历史
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距今70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文化
冰糖葫芦:从800年前的宋代流传至今的美食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园中山青水绿,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现代发掘的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特产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豆汁儿——难以下咽的美味
豆面酥糖——轻点儿拿慢点儿咽
酸梅汤——汽水的“老祖宗”
茶汤——没有茶叶
小窝头——宫里吃的“农家饭”
灌肠——不是“灌”的
爆肚——不是“爆”的
茯苓夹饼——既漂亮又养人
果脯蜜饯——古老的“四季鲜果”
冰糖葫芦——酸甜味儿里报新春
艾窝窝——模样好看故事好听
豌豆黄——入口就化吃了还想
“驴打滚”-- 没有毛驴
炒肝——不是“炒” 的
旅游景区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紫禁城, 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

❹ 北京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及特点

史学界通常是把北京历史分成四个大时期,十五个阶段:

1,第一个时期(50多万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区出现古代人类活动,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北京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阶段,时间自50多万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算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活跃着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东胡林人”等北京先民,并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遗存。
二、夏商时期北京地区的方国阶段,时间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余年。时属青铜时代,人类社会也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这时北京地区已出现臣属于殷商的小国及其都邑——蓟和燕。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燕、蓟古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1000余年至公元前475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出现了两个西周的分封国——蓟和燕。于是,北京成为西周王朝北方封国的统治中心,诸侯领地的中心。
四、战国时期的燕都蓟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统治中心。,
2,第二个时期(公元前221——公元937年),是北京地区从封建统一国家的东北军事重镇,交通贸易枢纽到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时期。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的燕地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20年。这一阶段秦、汉(西汉、东汉)两朝政府在北京地区设置郡(国)、州、县等行政机构,北京成为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贸易枢纽。
二、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幽州蓟城阶段,时间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往往是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盘踞中心,又常常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基地。
三、隋及唐前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581年至755年,这一阶段隋唐两代政府大力营建这一地区,使幽州成为统一中原王朝控制下的北部地区的多民族大城市。
四、唐后期及五代时期的幽州阶段,时间是从公元755年至937年。这一阶段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封建王朝丧失了对幽州的控制,使这里成为了藩镇割据的中心。
3,第三个时期(公元938——公元1949年),是北京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逐渐上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内,可分为七个阶段:
一、辽代的南京(又称燕京),时间是从公元938至公元1122年。这一阶段燕京是辽代的陪都,是契丹人与汉人融合、凝聚的中心。
二、北宋的燕山府,时间是从公元1123年至公元1125年,这一阶段燕山府是北京政府的北方边郡,但中维持了不到三年就又归于金人之手。
三、金代的中都,时间是从公元1126年至公元1215年。这一阶段中都是金朝的皇都,是中国北半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元代的大都,时间是从公元1215年至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五、明代的北平、北京,时间是从公元1318年至公元1644年,这一阶段北京是明代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六、清代的京师,时间是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这一阶段的京师是清朝的首都,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全国统治中心。
七、民国时期的北京、北平,时间是从公元1912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北京先为民国首都,
1928年6月以后,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南京“国民政府”。,
4,第四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以上四个时期十五个阶段基本囊括了北京从古至今的历史概貌。这其中第四个时期由于以后开设的“当代北京”要讲到,所以本课就不再涉及。前三个时期中,以第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原因很显然,因为自辽以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职能作用都远非前两个时期所能比。因此,也是重点部分。
北京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初始接触,甚至给人以纷繁驳杂之感。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总结起来,北京历史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总体上讲,北京的历史特点,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总体规律。但由于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它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非常连贯,地位不断递升。由此又造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和区域特点非常鲜明。如我前面介绍的,北京从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开始,到距今20万年~10万年的“新洞人”,再到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新石器时期,又有东胡林人,上宅遗址和雪山文化。这些不同阶段文化的连绵不断,反映了人类在北京地区发源、成长、演进的连续过程。进入阶段社会,北京又由方国中心,到北京重镇,最后逐渐上升为陪都,北半个中国的都城,一直到全国的政治中心,这种既久远又连贯,而且持续递升的历史特点,在我国其他古都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二)、北京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大融合、大交汇之地,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这造成北京文化的丰富多彩,又造成北京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北京处在我国南北两大文化区——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交接地带。各民族长期在这里交融、汇合,所以这里民族矛盾、民族斗争表现的十分突出。由此,一方面造成这一地区战争特点多,而且大多是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在战或和之日,也正是各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时。当然在南北文化的撞击过程中,尤其是辽、金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族军事力量强大,南进的政治目的明确,但其经济方式相对落后,使得北京在政治、军事地位上不断上升,而经济发展却常常出现短期倒退,社会发展也呈现复杂性。
(三)、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和北方民族较之后期中原政权封闭性小,使北京文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内容丰富、斑斓多彩、吸收力强、开放性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原来的文化层次较低,使北京文化又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在中后期趋向肤浅。北京整个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与中后期的粗放、肤浅;文化上的开放、宽容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特色,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一特点与中原其地方古都(如西安、洛阳)也有很大区别。
(四)北京中后期政治、军事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它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极不相称。北京在历史上从来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它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又造成极大的经济需要。这使得它对全国的经济依赖性极大。这种突出的矛盾,也使得北京无论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交通水利、人口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形成不同一般中原古都的特殊需要和布局。如:
北京与周围城镇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城镇担负着军事防御、经济补给等不同任务,于是在北京周围形成一个“首都圈”,与北京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存共长的整体。这一特点在中原其他古都周围并不明显。
城市空间特征是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北京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间位置上的过渡性及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政治与文化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作为国都的北京,其空间区位与其它都城相比,既不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是位置适中或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粮食的供给一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方位的衔接性而成为首都的首选区位。同时,还应注意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的含义及其对北京城市的发展的意义。
首先,北京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亦或是北京地处汉族文化的边缘而承担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下的门户作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宽厚的包容性,是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抗拒;而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质朴。也为兼收并容的汉族文化所赏识。因此,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北京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
其次,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众多,自古就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称。
再者,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不仅是政治矛盾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间的差异。
最后,北京的边缘与门户作用,在当代北京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依然重要。中国东部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而北京作为首都,依据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区位优势,仍将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个人认为,自秦汉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狱开发强度的提高,频海地区社会经济逐渐发达,因此,区域城市体系的格局呈现由山前向频海延伸的过程。区域的空间布局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城市区域体系的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因此,2005年1月被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建立郊区新城为核心的内容,以快速轨道交通为导向,实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构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再谈谈北京的建筑的发展:北京建筑的特点
历史悠久 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万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发掘出#万余年前古人类遗迹,在门头沟东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发掘出距今2万年左右的墓葬,证明此时北京先人已从山洞穴居进入河谷和平原地带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遗址为距今6000余年的平谷北埝头村10座残存房址,平面呈椭圆形,周边有木柱穴,内有夯土痕迹和朽木灰,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于西周初年燕国,距今已)3000余年,位于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现仍保存古城墙、殉葬墓、车马坑等,今建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为北方军事重镇。公元)年,辽太宗将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定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位于右安门西玉林小区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关遗址,今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为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建成后,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北京从辽代作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从金代建成中都作为帝都已有很多年。建筑遗产丰富技术进步显著北京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建筑,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罕见。北京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北京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为大葆台西汉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筑最早为建于西晋的潭柘寺。构造多采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坞跨 (。重要建筑外檐采用斗拱,兼有结构和装饰功能。北京古代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辽天宁寺塔)、城墙、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皇史宬、钟楼、斋宫)等。

北京近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石)墙、柱和木屋架、木楼板、木楼梯承重,外墙用磨砖对缝、砖雕、砖拱等;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交民民巷使馆建筑群、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学堂等。钢筋混凝土技术于,"世纪初传入北京,形成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框架;其代表为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饭店中楼等。

2000年以来,北京当代建筑迅猛发展。,学习苏联和东欧建筑科学技术,走上了建筑工业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和一大批工业、民用建筑;一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十年动乱扩大了差距,从1977年代中期开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完成较大规模住房、教科文卫建筑、旅游饭店、办公商业服务建筑以及亚运会场馆等建设;近年来,建筑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
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遗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采用传统木构架双坡瓦屋面,典型
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的宅院。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成“一正两厢”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有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和胡同示意图。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建筑群有三条中轴线分成三路三进院落,北为花园。西城区郭沫若故居、东城区府学胡同等一批有保存价值的四合院,分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景山东街、什刹海沿岸等处,拆除旧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观基本不变,但功能提高,材料设备更新。20世纪初,北京建成一批以!层砖木结构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于东单东北的北极阁三条协和医学院南院住宅区为地下层、地上为单元式住宅,屋顶设有通风窗;清华园内照澜院等联排平房住宅,每户各有小院。
当然,在北京也能看到高楼耸立。这也是当代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

2008年的奥运会上鸟巢的这个建筑可谓是让国人骄傲,让外国人赞美。这也代表着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

❺ 你到过北京首都北京吗知道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北京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十分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卢专沟桥,恭王府属,王府井小吃街的一口井等等,这些都是有一定历史的名胜古迹了,如今也成为了旅游胜地。具体如下:

1、北京故宫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❻ 北京的发展和历史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❼ 北京旅游景点由历史文化的有哪些

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潭柘寺、京杭大运河、香山、八大处、北京植物园、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北海、景山、什刹海、恭王府花园、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古观象台……尚未开放的历史文化景点还有玉泉山、钓鱼台、中南海。

❽ 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有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注重风水、讲求对称、突出中心

从燕到清,考察北京历史地位的变化时,抓住了错综和复杂的民族矛盾这一线索,便易于理解,同时也是北京同南京、洛阳、长安的不同之处。

考察历史上北京的交通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线呈X形结构正因为自古以来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线呈X形结构,所以处于X中心点的北京,就成为天然性交通枢纽。

(2)北京是天然性交通枢纽,并且由地区性交通枢纽上升为全国性交通枢纽。辽金以来,随着北京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地区性行政中心幽州,先升为辽的陪都南京,又升为金的首都中都,接着相继为元明清全国大一统王朝的京师,即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所以北京这一交通枢纽也由地区性的转变为全国性的。

(3)北京的交通构成比较复杂。从道路形态来看,既有陆路,也有水路,而且水路又有运河与海路之分;既有城市街巷通衢,又有乡间人行小道。就道路功能来说,既有皇家御路,又有普通商旅之路;既有漕运专路,又有兵家进军之路,还有官家邮传驿道。

(4)道路等级高,管理严,效益大。金代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元代大都城内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清代从朝阳门至通州、西直门至圆明园、广安门至卢沟桥等主要官道,都改造成条石铺砌。诸多事例都说明历史上北京的道路等级是最高的。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辽、金、元、明、清五代近一千年间,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鲜明.具体体现在三个层次的交融:即农耕文化和牧猎文化的撞击与融会、京师文化和地区文化的辐辏与辐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吸纳.

❾ 北京历史文化景点

北京的历史文化景点有: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什刹海、圆明园、芦沟桥、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居庸关长城、箭扣长城、恭王府花园、醇亲王府、北海公园、北京大学、胡同、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潘家园古董市场、古观象台、德胜门、正阳门、景山、香山、钟楼、鼓楼等。
较著名的有:

景山、雍和宫、圆明园、孔庙、国子监、恭王府、西什库教堂、先农坛、地坛、月坛、日坛、社稷坛(中山公园)、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白塔寺、法源寺、天宁寺塔、白云观、慕田峪长城、卧虎山长城、黄花城长城、东岳庙、鲁迅故居、法海寺、八大处、香山、卧佛寺、碧云寺、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等等。

1.颐和园也许算得上"老佛爷"为后人做的一点贡献,但当时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颐和园历史上曾两次遭到严重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2.如果你只喜欢繁华美景,就别来圆明园,因为这里是一个遗址公园,只有颓废的风景。圆明园很大,"健在"之时有"万园之园"的美称,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其园林是中西结合的完美典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大肆搜掠园内的文物珍宝,最后竟放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彻底焚毁,只剩下废墟上的残垣断壁。

3.位于北京城中心地带,呈带状盘踞。皇城根遗址公园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西邻北河沿大街,东到东皇城根北街、南街。犹如一道历史的长廊把皇城根遗址、中法大学、欧美同学会、四合院、北大红楼等众多人文景观贯穿一线。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