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贵州旅游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贵州旅游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发布时间: 2021-01-13 03:32:25

⑴ 贵州旅游业发展趋势.

贵州的景色自不必说,只是贵州相关部门似乎不懂炒作。织金洞、龙宫、梵净山、马岭河等很多贵州境内的风光无限美好的地方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宣传。估计以后会加大对自然风光的宣传力度。
其次就是气候,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蔓延,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贵阳成为避暑之都、六盘水称为凉都,大打气候牌拉动旅游已经正在走向轨道。旅游辐射的如餐饮、住宿、消费等其他行业也会迅速发展起来。

⑵ 八年级上册地理:说一说,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有什么优势条件

近年来,随着贵州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原来闭塞的贵州也逐渐地为世人敞开了观光之门。众所周知,旅游业相对来说有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成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贵州发展旅游业究竟有哪些优势呢。在本文中,本人将着重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谈谈贵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说,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纬度较低,但海拔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这里冬无严冬,夏无酷暑。七月份的平均气温才二十四摄氏度,在全国来说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来贵州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更何况2007年贵阳被评为“全国避暑之都”。这样一来,更是大大的提高的贵州的知名度。 除了气候外,贵州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因为贵州地处高原山区,群山蜿蜒起伏,峰峦错落叠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这些溶洞形态各异,各有各的韵味。其中就有号称“世界第一溶洞”的织金洞,“大自然的奇迹”的龙宫等。这些景点都是巧夺天工,极尽自然之魅力。
洞内有天地,当然洞外的世界也就更精彩了。贵州的风光与江南的烟雨朦胧,塞北的天苍地茫,青藏的碧水蓝天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如雷公山,山上奇石特立,钟灵奇秀。特别是雨天,烟雾迷蒙,更让这片热情的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天登山,能让游客的暑意立消,心旷神怡,飘飘然有冯虚凌风之感。
有山当然就少不了水。有山无水则滞,有水无山则空。贵州有了名山,当然也就会有胜水与之相合。贵州的名水如乌江、舞阳河、马岭河,名湖如红枫湖、黄果树等。乌江有“千里画廊”之誉,流程132公里,形成了89公里的奇峡壮观,从南至北由夹石、黎之、银童、土坨、王坨等五个峡段和百丝坨、洗心泉、珍珠洞、黄龙泉、飞龙过江等30余个主要景点组成。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旅游线,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峡岸奇峰对峙、滩险壑幽、飞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树苍藤、珍禽异兽,景观奇特,蔚为壮观。黄果树就更不用提了。黄果树的落差高达70多米,是世界第二大瀑布,每到丰水期。游客到此可闻瀑布雷鸣,声势有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数里之外可闻。
贵州的山水秀美如斯,人文美的魅力当然也不弱了。 贵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包括了民风民俗和历史名胜两大类。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在历史名胜方面,贵州也一点都不落后。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其中著名的就有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平坝天台山伍龙寺、福泉明城墙、安顺府文庙、遵义海龙屯、奢香墓、息烽集中营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等。古迹之多,不胜枚举。
现在,贵州已形成了以省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逐渐地,贵州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每年来贵州的游客量都在迅速增多。
总之,贵州气候资源好,有山有水有风光,山美水美人更美。游客至此,不仅可以避暑,放松心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得到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在览景的同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有了上面这些有利条件,相信随着贵州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贵州的旅游产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让贵州成为一个旅游强省。

⑶ 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⑷ 贵州省发展概况如何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出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贵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贵州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投资总额超过了1980年至1999年贵州省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贵州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明显,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媒体参与的联合促销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凸现。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从贵州实际出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旅游业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 2、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围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坚持“以质取胜”和“以特取胜”,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塑造贵州旅游新形象。

4、始终把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作为提高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经管机制的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三、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体要求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木任务,把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进一步转变旅游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旅游业齐抓共建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 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使贵州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四、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继续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和航运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争取在首批三个优先发展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联手开发客源市场、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近期正积极参与和推动“9+2”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市区旅游合作,以及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按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实把目的地形象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专业营销网络开发旅游市场的特长,形成组合优势,有效拉动客源增长。大力开发日本、港台、东南亚和韩国、欧美等入境游市场,不断拓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及周边国内重点市场。

(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标,实施人才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以及采取知识、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加强旅游岗位培训的力度,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文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几点启示

1、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进一步深化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旅游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实行以监督执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2、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积极鼓励旅游区(点)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选择业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区(点)的建设、管理,引进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

3、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有独资旅行社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旅行社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行社业。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到我省合资、合作经营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外旅行社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在我省开展旅行社业务。对在我省兴办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资质审查与项目审批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湖北开展旅游经营,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我方企业可以不控股。

4、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5、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等,其中用于宣传促销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政府应安排相应旅游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相对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加快建设湖北旅游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6、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我省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我省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⑸ 简要论述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规模呈现投资提速、主体壮大、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2013年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以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累计签约建设项目477个,签约金额2063.09亿元,到位资金622.95亿元,完成投资689.71亿元,建成旅游项目2018个。

“十二五”以来,全省5A级景区从2家增至4家,4A级以上景区从18家增至61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旅行社从260家增至356家,星级酒店增至349家,旅游客运车辆增至1500余辆,持证导游突破1.2万人。

“十二五”前4年,我省旅游业主要指标实现了年均23%左右的增长,预计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可实现3.6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可达3500亿元左右,分别是2010年的2.79倍和3.3倍,旅游业主要指标综合排位列全国15位,实现了旅游大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5)贵州旅游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扩展阅读:

贵州省旅游业的优势——旅游资源的种类多样:

贵州省在旅游方面的资源很多,贵州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有大量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保护公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云雾山、黔灵山、石林、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荔波小七孔、威宁草海、清镇红枫湖、织金洞、兴义万峰林等。同

⑹ 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是真的吗

近年来,贵州依托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凭借山地公园省的独特生态优版势和多彩贵州风的斑斓权民族文化,苦练交通、服务等软硬件内功,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纷至沓来。盛夏时光,全国多地热浪滚滚。位于西南一隅的贵州,夏季平均气温24.1℃,成为很多人避暑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⑺ 如何利用贵州贵阳的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后劲十足 潜力巨大业内看好贵阳旅游地产前景目前,国内旅游房地产业方兴未艾,而在贵阳,避暑旅游经济催热,旅游地产业趁势而起并逐渐走上轨道。
上周,本报刊发《避暑经济催热——贵阳旅游地产趁势而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那么,怎样才能走出特色的旅游地产之路?系列政策给旅游地产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或影响?为此,记者访问了贵阳业内几位专家。一致认为,贵阳旅游房地产具备非常强的后劲,发展潜力。同时,专家们也对贵阳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之路贵阳旅游房地产或成“主流”
旅游房地产,目前一般较通常的解释是一个以旅游度假为目的,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和酒店管理等各个环节,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一个全新产业模式,是旅游休闲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房地产业有机组成部分。
贵州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特约专家瞿洪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旅游房地产不是房地产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产生的。旅游地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综合性,也正是这个特征显现了旅游地产可以成为一个产业或一种模式来发展。
瞿洪志说,贵阳旅游房地产开发刚刚兴起,才“初见端倪”。随着贵阳大城建设加快,给贵阳旅游房地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贵阳的旅游房地产将面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贵阳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舒筱波认为,“第二居所”是旅游房地产的特点,三亚在近两年,开发了很多的旅游房地产的项目,那里发展成为非常好的旅游景区,同时又适合于居住,吸引大家来旅游、度假、教育、运动、包括养生。就贵阳而言,旅游和房地产的有机结合符合贵阳城市对外开放的调整政策,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和城市新农村的建设。
业内认为,旅游地产与土地和区域内百姓紧密相关,旅游地产是一种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多种业态形式,不仅可以让区域百姓享受到诸如游乐设施、旅游产品生产、经营,餐饮、文化等服务发展促进的就业机会,还能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
海南以海作为依托成功的打造出了“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地产“海南模式”,贵阳发展旅游地产,有哪些不可复制的优势?就此,业内专家们认为,贵阳旅游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或模式来发展,最大的优势除了有凉爽的夏天气候之外,优美的自然山水,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乌当、息烽和开阳温泉、花溪国家级湿地公园、青岩古镇、会议接待中心、修文特色农业等都是支撑发展贵阳旅游地产业的良好内在条件。最重要的是随着近几贵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一个覆盖周边省市高速铁路交通圈的建设,再加上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贵阳已跨越了山的阻隔,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也是贵阳旅游房地产的稳固基石。
时不我待前景看好旅游地产成贵阳主攻方向
从地中海沿岸到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别墅度假村,从迪拜到海南,从海南到国内其它城市,至今日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山地度假村、休闲别墅,将旅游房地产市场推向了高潮。
本报特约专家禹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展旅游地产业与贵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发展旅游地产的宜居、休闲、度假、旅游、养老等多业态形式,把贵阳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文明城市,享受大自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恩赐,告别空调!是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的旅游地产业发展建设,实现节能,减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旅游地产业发展时代要求,也是旅游地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科学规划布局的旅游地产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对目前旅游设施的全面升级和增强接待能力,促进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也能实现旅游地产业自身发展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旅游与房地产两个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并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
“发展旅游房地产与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舒筱波说,旅游地产的发展重在以自然生态的保护、发展为前提,它对不断增长的贵阳城市人口居住的疏密调整,生活的合理分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瞿洪志对上述观点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发展旅游地产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旅游地产属于第三产业,以人们旅游、生活日益发展的新的时代需要相适应,不断增加的业态经营管理,不断增强的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拓展的投资、经营、管理理念,旅游地产定有一个广阔前景。
采访中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贵阳优质、生态、绿色的高端房地产项目不断增加,户型不断优化,加上相比国内其他以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房地产项目略低的价格,使得贵阳旅游房地产项目正逐步为省外消费者所“青睐”,这是机遇所在,而挑战在于,如何深入打造贵阳旅游房地产的品质,如何满足国内外投资者、旅游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未来之路旅游房地产业将走“多合一”之路
对于旅游地产,贵阳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自然气候环境,同时后天的优势也即将突显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大城大交通的建设。
“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贵阳房地产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趋势,作为一个新兴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旅游地产或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瞿洪志表示,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针对住宅价格增长过快,同时也应该是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健康发展制度化的新阶段的开始,与目前房地产市场主要集中在住宅投资相比较,在新政抑制投资需求的情况下,旅游地产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贵阳旅游地产未来特色之路如何走?
瞿洪志认为,旅游房地产不能人为凭空而建,它一定是“出之有理”,并且需要规范化的量“景”定做。我们可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旅游地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建设和发展进行整合研究,探寻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甚至可以寻求一种系统的发展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以凉爽的夏季气候和温泉为自然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风情为发展基础,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导向,招商引资和具体措施为实施主导,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有机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旅游地产的发展。
舒筱波认为,政府应该运用多种手段,支持、引导贵阳旅游城市成为贵州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发展,把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作。在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的同时,发展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务、游憩、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旅游目的地综合配套功能,旅游房地产可以形成“酒店房产、休闲房产、文化房产、生态房产、娱乐房产、复合房产”等产品体系。使贵阳城市旅游形成综合吸引能力,逐步由观光旅游目的向休闲度假、会展、康体、旅游目的地全面过渡,使贵阳成为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旅游经济城市,从而促进旅游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贵阳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贵阳旅游地产初见端倪。记者了解到,包括保利乌当奶牛场项目,乐湾国际、渔安片区9.53平方公里的休闲、旅游、医疗、商贸为一体的新城区,均被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购房者看好。
如何突围规划先行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都要
针对贵阳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强调,旅游房地产与常规房地产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同,而这就决定了旅游、休闲、度假房地产的高附加值,进而决定了相关项目的高端性以及可投资的价值。而旅游度假休闲房地产,作为旅游和城市投资两个产业的交叉,必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这其中,完善的市政配套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旅游地产发展中,旅游与地产是鱼和水的关系。舒筱波表示,在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保护性”原则,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对旅游资源尽可能保护的原则下,进行保护性规划,再寻找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资源进行深度打造。
瞿洪志也表示,旅游房地产实际上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表现在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所在的土地源和空间资源支配权的分配过程。旅游地产本身也即将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吸取十几年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粗放性资源组织的教训,毕竟贵阳旅游地产才刚刚开始,没有相似产品竞争,也没有太多的压力,拿到一个项目就得深挖,走精细化发展之路。如果采用粗放式的办法,很快就会把旅游的资源消耗殆尽,实际上对整体旅游房地产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状况。
此外,专家们认为,旅游地产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政策法规指导和规范,具体措施的保障和监督,才能实现有序、规范、充满生机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开发商在前,政府在后的关系,政府需要全面的规划引导,具体的布局,甚至是系统的规模、业态组合。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旅游地产一直被视为房地产业的一种开发方式,旅游地产几乎还局限在开发商层面,局限于具体项目的运作中。关于旅游地产的政策、管理、措施几乎还是空白状态。旅游地产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因为是以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决定了旅游地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强、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促进贵阳旅游地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认识、规划、政策、管理、保障和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深入探索、总结和完善。

⑻ 论述 贵州经济、文化特点及发展潜力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和其它省份比,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处于欠开发状况。石宗源书记在报告中讲到:“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我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的确,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近几年的保护开发中,呈现的是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的开发的现象。欠开发,说明我们有潜力可挖。正如石宗源书记指出的那样:“欠开发既是欠发达的症结之所在,又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潜力之所在。”所以,贵州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把民族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不仅产生旅游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兴黔富民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建设和谐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两年贵州旅游业发展快,所以吴仪副总理说:中国旅游“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这一方面说明贵州旅游业的地位在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贵州这几年,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以独特创意、新颖的方式和大手笔的运作,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全省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贵州围绕“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的塑造,2005年3月,举办了“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出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一批优秀作品,选拔了一批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唱出了贵州人民的心声,唱出了贵州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激情,唱出了贵州富民兴黔的动力,唱出了各族人民构建和谐贵州的新局面;2005年重0月,贵州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部分优秀歌曲为基础,打造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在应邀参加2006年4月的“相约北京”国际联欢活动的演出上,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到全国17个城市巡演,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6年1月,举办了2006“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借贵州靓丽的佳丽们到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地举行决赛机会,宣传了我们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展示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极大地增强了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举办了“两赛一会”,即“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大规模地展示了众多深藏于民间的精美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绝技”。通过“两赛一会”,提升了贵州文化旅游商品的档次,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品牌,挖掘和培养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这两年通过几项活动的开展,多彩贵州文化定位逐渐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经历了文化的体验和思考,增强了对贵州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树立起了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志气和信心。2007年,贵州继续延伸和强化“多彩贵州”宣传主题,全年推出荔波万亩梅花节、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杜鹃花节、苗族姊妹节、赏花游系列活动等共30多项和谐城乡游、乡村游、赏花游、探险游、节庆游、民俗体验游、休闲避署游专题和民族节庆活动,向海内外展示自然生态和富有神奇魅力的贵州,这样进一步提高贵州民族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参与度。“多彩贵州”逐渐为外界所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为贵州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为贵州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⑼ 贵州目前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现在的旅游现状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不知道贵州在哪或贵州是个省,可见大家连贵州在哪或是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都不知道,更何谈旅游。相比之下,我们周边的省份旅游宣传力度就很大,但是很多资源都过渡开发,现在已经是在下降阶段。
我们的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 个(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马岭河峡谷、漳江风景区、赤水四洞沟、十丈洞瀑布);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荔波喀斯森林、赤水桫椤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 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镇远); 24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花溪等)、11个自然民族村寨(黔东南巴拉河苗族村寨群 安顺云山屯、本寨、九溪、天龙屯堡村寨群 贵定音寨布依族村寨群 兴义下五屯布依族村寨群 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群黎平肇兴侗族村寨群 毕节大屯及三关彝族村寨群 乌当香纸沟布依族村寨群 六枝月亮河布依族村寨群 赤水丙安村寨群 西江千户苗寨村寨群 荔波下白岩布依族村寨群)。只要抓住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潜力是无穷的。现在贵州旅游正在成上升趋势,包括世界级酒店的进驻,各种连锁酒店的开业。这都说明他们看重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现在省里面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在全世界最适合避暑排名第五,在中国排名第一。今年不是要举行首届“避暑节”,这都说明贵州在外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